廿 小說與叙事文

關燈
這幾天裡頭,三本綠色封面的厚厚的書在學校裡成為流行品。

    H市的書店從上海批得少,全學校隻買到三本,後來去買就沒有了。

    于是這三本書在幾十個學生手頭旅行,沾上了無數的手汗,加上了許多處的褶皺和破碎,不多時便同躺在舊書攤上的破書一般面目了。

    那是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

     看完了這部小說的,有的說:“原來上海這個大都市有這麼些事情在那裡波瀾起伏。

    ”有的說:“這才懂得了我國工業興不起來的所以然了。

    ”有的說:“公債市場的種種花頭實在弄不清楚,我們對于這些太疏遠了。

    ”有的說:“作者的手段高明極了,他能把讀者的心神吸住,使你看動了頭就放不下手,必須看到完了才歇。

    ” 因為有這各各不同的“讀後感”,于是還沒看到的人更急于要看了。

     朱志青好容易借到一本在手,湯慧修說:“讓我先看吧。

    ”他就毫不猶豫地移交給她。

    慧修得空便看,兩顆眼珠盡在書頁上奔跑。

    這一天午後,她坐在教室裡看了有半點鐘,感覺眼睛有點疲倦,便用一支鉛筆夾在看到的地方,合上書面,站起來散步。

    看見周錦華一個人靠着廊柱在那裡出神,便走近去和她閑談道: “我想小說真不是容易作的。

    譬如叙述一個人在房間裡想心事,似乎是簡單不過的了;然而作者對于這個房間的位置以及房間裡的一切陳設,就非胸有成竹不可。

    不然,一會兒說右邊是四扇窗子,望出去可以看見街樹和高樓,一會兒又說右壁全排着書架子,那個主人翁看見滿架的書便覺得心煩頭痛。

    這就是破綻了。

    ” “作小說大概同編戲劇差不多的,”錦華牽着慧修的手說,“編戲劇先要規定場面,我想作小說也是這般。

    ” 慧修點點頭,又說道: “小說的作者還得留意着時令,然後自然景物、人事季節才和叙述到的故事相應。

    否則便要鬧出夏天開梅花、冬天收麥子的笑話來了。

    ” “這也同戲劇相仿。

    一幕戲劇,那故事發生在什麼時令,甚至發生在某一天的早上還是晚上,不是都得預先規定嗎?” “還有呢。

    小說裡寫一個人物就得有一個人物的性格。

    同樣碰到一件事情,第一個人物非常高興,第二個人物卻看得淡然,第三個人物竟憂愁起來:這因為他們性格不同的緣故。

    并且一直叙述下去,那三個人物的性格必須始終一貫;即使高興的變得頹唐了,淡然的變得熱心了,憂愁的變得快樂了,也須有可能的因由,無理取鬧地亂變是不容許的。

    我想這一層比較場面和時令尤其難以照顧,不知道那些作者怎樣照顧得來的。

    ” “你們在讨論文藝上的什麼題目吧?” 慧修和錦華聽得這闖進來的問話,同時回頭去看,原來是教英文的張先生,他總是那麼一副溫和的笑容。

     慧修略帶嬌羞,一笑回答道: “我們并不讨論文藝上的什麼問題,不過在這裡說小說不容易作罷了。

    ”接着就把剛才談過的話重述一遍。

     張先生把右手支在廊柱上,徐徐說道: “這些項目固然難以照顧;可是逐一照顧到了之後,寫下來的不一定便是小說,也許還隻是一篇叙事文呢。

    ” “張先生,你這話怎麼講?”慧修好奇地問。

     “這就觸着‘小說的本質’的問題了。

    你們試想一想看,有兩篇文字在這裡,同樣叙述着一些人事的經過,而我們稱一篇為叙事文,稱另一篇為小說,究竟憑什麼來區分的?” 慧修和錦華把牽住的手蕩了幾下,眼光都注定在張先生的臉上,一時回答不出來。

    錦華爽然若失地說道: “我們雖然看過好多篇小說,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問題。

    小說和叙事文到底有什麼分别呢?” “且把這問題留下來,讓我等一會告訴你們。

    現在先舉認不清這個分别的例子來說。

    你們看報紙、雜志上的小說,有一些作者不是要加上一個‘發端’或是幾行‘跋尾’,說明他們的小說完全根據實事,并非向壁虛造嗎?還有,有一些人看完了一篇小說,不是要問‘是否真個有這件事情’嗎?” “張先生說得一點不錯,”慧修肯定地說,好像一個誠實的證人,“這樣的‘發端’和‘跋尾’我看見過,這樣的問語我也聽見過。

    我卻要疑惑了,張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說根據實事寫成的算不得小說,小說必須是憑空構造出來的?” “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我隻是說,用這樣的态度作小說、看小說的人實在沒有懂得什麼是小說。

    他們以為小說和叙事文不過是一件東西的兩種名稱罷了。

    哪裡知道單隻根據實事寫成的是報紙的記事、曆史的傳載之類的東西,便是所謂叙事文。

    一篇《東北義勇軍抗日經過》是叙事文,《史記》的《項羽本紀》也是叙事文,你能硬說是小說嗎?” “那的确不是小說呀。

    ”錦華向慧修告語,仿佛征求她的同意似的。

     張先生撫摩着慧修剪得短短的頂發,繼續說道: “小說不一定要根據實事。

    即使根據實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樣記叙了實事便完事,還得含有其他的東西在裡頭。

    那其他的東西才是小說的本質。

    ” 錦華和慧修又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