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語彙與語感
關燈
小
中
大
适切的辭來用,等于把一件不合身段的自由布長袍單夾棉通用,喜吊都是它,怪難看的。
我們做窮人的,衣服不周,常會被人原諒,不以為怪;至于辭類是用以達意的,用得不适合,就要被人誤會,我們自己的本意也就因而失去了。
我們在衣服上或可甘心做窮人,在辭類上卻不妨是富人。
諸位以為何如?” 振宇在同學的笑聲中結束了講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大多數的同學把他注視了一會,表示佩服。
同時又把眼光齊向着王先生,看有什麼說的。
王先生含笑對振宇看了一會,即轉向大家說道: “振宇的話很有道理,可以供大家參考。
讓我再來略加補充。
振宇方才所講的是關于語彙的話,語彙要求其豐富。
我所謂豐富,比方才振宇所說的情形要更進一步。
語彙是因了地方及階級而不同的,某地方人有某地方的語彙,某種階級的人有某種階級的語彙,使用時要各得其所,才親切有味。
譬如說,‘白相’是蘇州人的用語,如果寫入廣東話或北平話中,即使意思不錯,就不相入了。
學生口中常說的‘婚姻問題’,如果出諸不識字的鄉間農婦之口,也就不對了。
‘作弊’與‘揩油’,‘白相’與‘玩耍’,‘結婚’與‘成親’,彼此意義雖同,情趣很有區别,這是值得注意的。
我有一位朋友,他選擇配偶,第一個條件是要同鄉女子。
别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如果不是同鄉人,彼此之間談話起來趣味很少。
這話很妙。
近來的白話文,在語彙上是非常貧乏的,因為它把各地方言的辭類完全淘汰了,古文中所用的辭類也大半被除去了,結果所留存的隻是彼此通用的若幹辭類。
于是寫入小說中,一不小心,農婦也喊‘革命’,婢女也談‘戀愛’了。
” 王先生的話被全教室的笑聲打斷了。
王先生摸出表來一看,急忙繼續道: “振宇方才所舉的辭類,似乎着眼隻在普通用語,并未注意到語彙因地方與階級而不同的一方面,這是該補充的一點。
我們真要語彙豐富,隻留意普通用語是不夠的,須普遍地留意各地各種人的用語才好。
此外,還有一種功夫應該做,就是對于辭類的感覺力的磨煉。
方才振宇說,他每遇一辭,要連同相近的辭作成一個系串,編入胸中的語彙去。
用辭的時候,要在同一系串中辨别其語氣的強弱與範圍的廣狹,擇最相當的一個來使用。
這話很對。
要做這步功夫,非對于辭類有銳敏的感覺力不可。
兩個辭的意義即使相同,情味常有區别。
譬如說:‘他逃走了’,‘他溜走了’,‘逃’與‘溜’雖都是走掉的意思,但情味很不一樣。
‘老屋’與‘舊屋’,‘書簡’與‘信劄’,有雅俗之分。
‘似乎俨然’沒有‘像煞有介事’的輕松,‘快樂’較‘歡喜’來得透露顯出。
振宇方才用衣服來比辭類。
講究着衣的人,不但注意到材料的品質,并且注意到花紋與顔色。
講究用辭的于辭的意義以外,還須留心到辭的情味上。
辭的情味可從好幾方面辨認,有的應從字面上去推敲,有的應從聲音上去吟味。
‘書簡’與‘信劄’的不同,似出于字面。
‘蕭瑟’與‘蕭條’的不同,似由于聲音。
每遇一辭,于确認其意義以外,再從各方面去領略其情味,這是很要緊的功夫。
振宇隻就辭的意義說,似乎忽略了這方面,所以我再來補充。
” 王先生随講随在黑闆上摘寫要點,講到這裡,黑闆上差不多已寫滿了字了。
“振宇,你可把這番話寫出來到校刊上去投稿,題目是——” 王先生在下課時急忙對振宇這樣說,同時在黑闆前端空隙處加寫了“語彙與語感”五個字。
我們做窮人的,衣服不周,常會被人原諒,不以為怪;至于辭類是用以達意的,用得不适合,就要被人誤會,我們自己的本意也就因而失去了。
我們在衣服上或可甘心做窮人,在辭類上卻不妨是富人。
諸位以為何如?” 振宇在同學的笑聲中結束了講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大多數的同學把他注視了一會,表示佩服。
同時又把眼光齊向着王先生,看有什麼說的。
王先生含笑對振宇看了一會,即轉向大家說道: “振宇的話很有道理,可以供大家參考。
讓我再來略加補充。
振宇方才所講的是關于語彙的話,語彙要求其豐富。
我所謂豐富,比方才振宇所說的情形要更進一步。
語彙是因了地方及階級而不同的,某地方人有某地方的語彙,某種階級的人有某種階級的語彙,使用時要各得其所,才親切有味。
譬如說,‘白相’是蘇州人的用語,如果寫入廣東話或北平話中,即使意思不錯,就不相入了。
學生口中常說的‘婚姻問題’,如果出諸不識字的鄉間農婦之口,也就不對了。
‘作弊’與‘揩油’,‘白相’與‘玩耍’,‘結婚’與‘成親’,彼此意義雖同,情趣很有區别,這是值得注意的。
我有一位朋友,他選擇配偶,第一個條件是要同鄉女子。
别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如果不是同鄉人,彼此之間談話起來趣味很少。
這話很妙。
近來的白話文,在語彙上是非常貧乏的,因為它把各地方言的辭類完全淘汰了,古文中所用的辭類也大半被除去了,結果所留存的隻是彼此通用的若幹辭類。
于是寫入小說中,一不小心,農婦也喊‘革命’,婢女也談‘戀愛’了。
” 王先生的話被全教室的笑聲打斷了。
王先生摸出表來一看,急忙繼續道: “振宇方才所舉的辭類,似乎着眼隻在普通用語,并未注意到語彙因地方與階級而不同的一方面,這是該補充的一點。
我們真要語彙豐富,隻留意普通用語是不夠的,須普遍地留意各地各種人的用語才好。
此外,還有一種功夫應該做,就是對于辭類的感覺力的磨煉。
方才振宇說,他每遇一辭,要連同相近的辭作成一個系串,編入胸中的語彙去。
用辭的時候,要在同一系串中辨别其語氣的強弱與範圍的廣狹,擇最相當的一個來使用。
這話很對。
要做這步功夫,非對于辭類有銳敏的感覺力不可。
兩個辭的意義即使相同,情味常有區别。
譬如說:‘他逃走了’,‘他溜走了’,‘逃’與‘溜’雖都是走掉的意思,但情味很不一樣。
‘老屋’與‘舊屋’,‘書簡’與‘信劄’,有雅俗之分。
‘似乎俨然’沒有‘像煞有介事’的輕松,‘快樂’較‘歡喜’來得透露顯出。
振宇方才用衣服來比辭類。
講究着衣的人,不但注意到材料的品質,并且注意到花紋與顔色。
講究用辭的于辭的意義以外,還須留心到辭的情味上。
辭的情味可從好幾方面辨認,有的應從字面上去推敲,有的應從聲音上去吟味。
‘書簡’與‘信劄’的不同,似出于字面。
‘蕭瑟’與‘蕭條’的不同,似由于聲音。
每遇一辭,于确認其意義以外,再從各方面去領略其情味,這是很要緊的功夫。
振宇隻就辭的意義說,似乎忽略了這方面,所以我再來補充。
” 王先生随講随在黑闆上摘寫要點,講到這裡,黑闆上差不多已寫滿了字了。
“振宇,你可把這番話寫出來到校刊上去投稿,題目是——” 王先生在下課時急忙對振宇這樣說,同時在黑闆前端空隙處加寫了“語彙與語感”五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