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語彙與語感
關燈
小
中
大
是文法的不正與用辭的不當。
試看《中學生》雜志的《文章病院》,凡是入病院的文章,所犯的病症差不多有十分之六七就是文法不正與用辭和本來的意思不合拍。
我的寫文章,于文法上雖一向尚能留意,但用辭不當的毛病是常犯的。
王先生在我的文課簿上曾好幾次加着“用辭未當”的批語。
這才使我留意到辭類的收集和比較上面去。
“我近來于讀書或一人默想的時候,每遇一辭,常聯想到這辭的相似或相近的辭,使在我胸中作成一個系串。
譬如說,見到‘學習’這個辭,同時就想起‘練習’‘研究’‘探讨’‘考究’‘用功’等辭來,見到‘怒’這個辭,同時就想起‘憤’‘恨’‘動氣’‘火冒’‘不高興’‘不愉快’等辭來,見到‘清靜’這個辭,同時就想起‘幹淨’‘清淡’‘安甯’‘寂靜’‘恬淡’等辭來。
我把這些一串一串的辭在胸中自己細加比較,同一串的裡面,哪個範圍最廣?哪個範圍最狹?哪個語氣最強?哪個語氣最弱?一一要弄得很清楚。
這是我近來新養成的一個習慣。
我在以前初讀英文ABCD的時候,自以為在‘研究英文’,對别人也會這麼說,在作文的時候也會這麼寫。
現在可不然了,我決不至再把初讀ABCD當作‘研究英文’了,我一定會說‘學習英文’或‘練習英文’了。
因為我已明白了‘學習’‘練習’和‘研究’諸辭的區别了。
我案上有一部辭典,胸中别有一部辭彙,每遇一個辭,未解的就翻辭典,然後編入我胸中的辭彙去,每用一個辭,必在辭彙中周遍考量,把适合的選來用。
這就是我近來暗中在做的一種功夫。
”振宇說到這裡,把話帶住。
大家聽了振宇的話,才明白他進步的由來,不禁都暗暗佩服。
在這番談話上,振宇對于其他的同學俨然取得了先生的地位,全堂肅靜得如王先生在講話。
樂華至于暫時忘去了在戰亂區域中的父親的事情。
“現在再把我做這功夫的誘因來說一下。
前幾星期樂華君講過‘觸發’的話,我的做這步功夫,也可以說是一種觸發的結果。
”振宇又繼續說。
大家總以為振宇的講演已完了,及聽他繼續說,都喜出望外似的重又凝神靜坐,期待他另有發揮。
“同學中有幾位是知道的,我家裡光景并不甚好,衣服一向是馬馬虎虎的。
自從進了中學校以後,終年都穿制服,平常單夾棉各種的長袍,就是布的也不完全了。
有一次,記得是今年三月上旬,親戚家裡有喜事,非去道喜吃酒不可。
那家親戚是一個很舊派的人家。
制服已髒得不堪,即使不髒,也不便着了去。
家裡長袍不全,母親翻箱倒箧,尋不出一件合身合時令的衣服。
論季節是應着夾袍,我卻不得已隻好着了一件較新的自由布單袍去,那是前年秋季為了去送人家的殡裁成的,短得幾乎及膝。
我着了出門時并不覺得什麼不好,一到喜慶人家,就不覺自慚形穢起來了。
滿堂的賀客之中,年老都着的駝絨袍子,年輕的或是襯絨袍子或是哔叽的夾袍子,身段适宜,色彩材料也都和喜事很調和。
我因這衣服的不稱時地身段,就想到文章中的辭類的事來了。
俗語說:‘富人四季衣穿,窮人衣穿四季。
’衣服可以比喻辭類,什麼時地該着什麼衣服,和文字中什麼意思該用什麼辭,情形相似。
衣服是要花錢做的,我們是窮人,不得已隻好照了‘衣穿四季’的俗語,用一件自由布長袍去送殡,去道喜,不論春夏,不論秋冬,都是它。
至于文字上的辭是無須花錢的,盡可照了富人‘四季衣穿’的态度,盡量搜羅,使其恰合身段時令與場所。
胸中辭類貧乏,張冠李戴,把不
試看《中學生》雜志的《文章病院》,凡是入病院的文章,所犯的病症差不多有十分之六七就是文法不正與用辭和本來的意思不合拍。
我的寫文章,于文法上雖一向尚能留意,但用辭不當的毛病是常犯的。
王先生在我的文課簿上曾好幾次加着“用辭未當”的批語。
這才使我留意到辭類的收集和比較上面去。
“我近來于讀書或一人默想的時候,每遇一辭,常聯想到這辭的相似或相近的辭,使在我胸中作成一個系串。
譬如說,見到‘學習’這個辭,同時就想起‘練習’‘研究’‘探讨’‘考究’‘用功’等辭來,見到‘怒’這個辭,同時就想起‘憤’‘恨’‘動氣’‘火冒’‘不高興’‘不愉快’等辭來,見到‘清靜’這個辭,同時就想起‘幹淨’‘清淡’‘安甯’‘寂靜’‘恬淡’等辭來。
我把這些一串一串的辭在胸中自己細加比較,同一串的裡面,哪個範圍最廣?哪個範圍最狹?哪個語氣最強?哪個語氣最弱?一一要弄得很清楚。
這是我近來新養成的一個習慣。
我在以前初讀英文ABCD的時候,自以為在‘研究英文’,對别人也會這麼說,在作文的時候也會這麼寫。
現在可不然了,我決不至再把初讀ABCD當作‘研究英文’了,我一定會說‘學習英文’或‘練習英文’了。
因為我已明白了‘學習’‘練習’和‘研究’諸辭的區别了。
我案上有一部辭典,胸中别有一部辭彙,每遇一個辭,未解的就翻辭典,然後編入我胸中的辭彙去,每用一個辭,必在辭彙中周遍考量,把适合的選來用。
這就是我近來暗中在做的一種功夫。
”振宇說到這裡,把話帶住。
大家聽了振宇的話,才明白他進步的由來,不禁都暗暗佩服。
在這番談話上,振宇對于其他的同學俨然取得了先生的地位,全堂肅靜得如王先生在講話。
樂華至于暫時忘去了在戰亂區域中的父親的事情。
“現在再把我做這功夫的誘因來說一下。
前幾星期樂華君講過‘觸發’的話,我的做這步功夫,也可以說是一種觸發的結果。
”振宇又繼續說。
大家總以為振宇的講演已完了,及聽他繼續說,都喜出望外似的重又凝神靜坐,期待他另有發揮。
“同學中有幾位是知道的,我家裡光景并不甚好,衣服一向是馬馬虎虎的。
自從進了中學校以後,終年都穿制服,平常單夾棉各種的長袍,就是布的也不完全了。
有一次,記得是今年三月上旬,親戚家裡有喜事,非去道喜吃酒不可。
那家親戚是一個很舊派的人家。
制服已髒得不堪,即使不髒,也不便着了去。
家裡長袍不全,母親翻箱倒箧,尋不出一件合身合時令的衣服。
論季節是應着夾袍,我卻不得已隻好着了一件較新的自由布單袍去,那是前年秋季為了去送人家的殡裁成的,短得幾乎及膝。
我着了出門時并不覺得什麼不好,一到喜慶人家,就不覺自慚形穢起來了。
滿堂的賀客之中,年老都着的駝絨袍子,年輕的或是襯絨袍子或是哔叽的夾袍子,身段适宜,色彩材料也都和喜事很調和。
我因這衣服的不稱時地身段,就想到文章中的辭類的事來了。
俗語說:‘富人四季衣穿,窮人衣穿四季。
’衣服可以比喻辭類,什麼時地該着什麼衣服,和文字中什麼意思該用什麼辭,情形相似。
衣服是要花錢做的,我們是窮人,不得已隻好照了‘衣穿四季’的俗語,用一件自由布長袍去送殡,去道喜,不論春夏,不論秋冬,都是它。
至于文字上的辭是無須花錢的,盡可照了富人‘四季衣穿’的态度,盡量搜羅,使其恰合身段時令與場所。
胸中辭類貧乏,張冠李戴,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