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讀古書的小風波
關燈
小
中
大
章卻把他們的毒害都指出來了。
”胡複初說着,像對一個同學說話那麼自由;他們這一夥和王先生太稔熟了。
“然而過分露着鋒芒了。
”王先生停頓了一下,接着說道,“被罵的人哪裡肯承受這樣的謾罵呢?‘給你們讀一點古書總是好意;古書又不是毒藥,竟會這樣胡鬧起來,這明明是不識好歹呀!’他們一定從這一條思路想開去的。
” “王先生,”樂華親切地叫着,“你如果擔任了高二的國文課,要教學生精讀《禮記》和《莊子·内篇》嗎?” 王先生閉目想了一想,回答道: “整部地教學生讀這些書,我是不主張的。
——我想國文科的教材該以文學作品為範圍,一本書,一篇東西,是文學作品才選用,不是文學作品就不選用。
高中學生應有一點文學史的知識了。
文學史的知識不是讀那些‘空口說白話’的文學史所能得到的,必須直接與曆代的文學作品會面,因此,古書裡的文學作品就有一讀的必要;如《詩經》和《左傳》裡叙述幾回戰役的文章,即使不能夠全讀,也得選幾篇重要的來讀。
換一句話說,高中的國文教材應該是‘曆代文學作品選粹’一類的東西。
” “好像他們還有‘學術文’呢!”胡複初接着說。
“‘學術文’,指一些說明文、議論文而言。
像《莊子》的《天下篇》,說明當時各派思想的分野,《荀子》的《性惡篇》,闡發一己對于人性的認識,這些都是‘學術文’。
可是,提起學術就得分科歸屬;籠籠統統混合在一起讀一陣,實在不很妥當。
就像剛才說及的《天下篇》和《性惡篇》,歸屬到曆史科裡作為參考材料豈不更好?修習曆史本要研究周秦諸子的流派和思想的,參考了這些文篇,知解自然更見真切。
所有的‘學術文’差不多都可以照樣歸屬到各科裡去。
那麼,國文科裡也就無所謂‘學術文’了。
” 王先生喝了一口茶,咂着嘴唇,意興頗濃地說: “照這個說法類推,也就無所謂‘國學’。
” 樂華搶着問道: “王先生,你不是國學會的會員吧?” “我怎樣會是呢?‘國學’是一個異常不妥當的名詞。
文字學是‘國學’,曆代各家的本體論、認識論是‘國學’,《尚書》和《左傳》是‘國學’,詩、詞、歌、賦也是‘國學’。
好比不倫不類的許多人物穿着同一的外衣,算什麼意思呢?按照本質歸類,稱為文字學、哲學、史學、文學,豈不準确、明白?” “你的意思我很能夠了解,”胡複初端相着王先生說,“不過,他們那些人總歡喜‘國學’‘國學’地鬧個不休,隻消看各書館在報紙上登載的廣告,加上‘國學’兩個字的書籍非常之多,我們H市又有一個國學會,這到底是什麼緣故?” “你要查問那緣故嗎?”王先生微笑着說,“緣故當然不止一端,而把本國的東西看得特别了不得,對它抱着神秘的崇奉觀念,卻是重要的一端。
如果按照本質歸類,稱為文字學、哲學、史學、文學等等,不是别國也有這些花樣的嗎?見不得神奇。
統而名之日‘國學’,這含含糊糊的稱謂裡頭就包藏着不少珍貴的意味;差不多說,誰要去親近它,是隻許從它那裡拾一點寶貝回去的。
——我想起那篇文章所用的‘骸骨’這一個字眼來了。
既然有人把‘國學’看作珍貴的寶貝,自然來了反響,另外有人把它看作腐敗的‘骸骨’。
實則雙方都是一偏之見。
” “為什麼呢?”樂華與胡複初的疑問的眼光同時向王先生的臉上直射。
“我知道你們要問的。
你們以為那些古書已成為‘骸骨’是無疑的了。
不知道對待思想、學術不能憑主觀的愛憎的,最重要在能用批判的方法,還它個本來面目。
說得明白點,就是要考究出思想、學術和時代、社會的關系;它因何發生,又因何衰落。
這樣得來的才是真實的知識,對于我們的思想、行為最有用處。
在這樣的研究态度之下,古書就和現代的論文、專著同樣是有用的材料,而并不是什麼‘骸骨’。
單說一部《禮記》,要研究古代民俗和儒家思想就少不了它。
不過那是專門家,至少是大學生的工作;中學生是不負那種研究責任的。
” “高二那位國文先生要學生精讀《禮記》,大概和你所說的研究工作不是同一的事情吧?”胡複初問。
“這個我卻不知道。
”王先生似乎不願意談到這上邊去。
樂華和胡複初離開了王先生的房間,聽得同學間在那裡紛紛傳說,作那篇文章的小李和壁報的四個編輯人被“機關槍”叫去了,都在校長室裡。
不知将有怎樣的結局,也許來一個極端嚴厲的處罰吧;如果這樣,那是太專制了,非出來打抱不平不可。
大家心頭都這樣期待着、激動着。
但是事實上的結局并沒有料想的那麼嚴重。
第二天,小李的家長接到學校送去的一封通知書,說小李思想不純,言論荒謬,應請加以注意,如果不能悔改,學校就無法容留他了。
每星期出版兩次的壁報呢,依然容許出版;不過先須送請教師檢閱,而負責檢閱壁報的教師就是那“機關槍”。
”胡複初說着,像對一個同學說話那麼自由;他們這一夥和王先生太稔熟了。
“然而過分露着鋒芒了。
”王先生停頓了一下,接着說道,“被罵的人哪裡肯承受這樣的謾罵呢?‘給你們讀一點古書總是好意;古書又不是毒藥,竟會這樣胡鬧起來,這明明是不識好歹呀!’他們一定從這一條思路想開去的。
” “王先生,”樂華親切地叫着,“你如果擔任了高二的國文課,要教學生精讀《禮記》和《莊子·内篇》嗎?” 王先生閉目想了一想,回答道: “整部地教學生讀這些書,我是不主張的。
——我想國文科的教材該以文學作品為範圍,一本書,一篇東西,是文學作品才選用,不是文學作品就不選用。
高中學生應有一點文學史的知識了。
文學史的知識不是讀那些‘空口說白話’的文學史所能得到的,必須直接與曆代的文學作品會面,因此,古書裡的文學作品就有一讀的必要;如《詩經》和《左傳》裡叙述幾回戰役的文章,即使不能夠全讀,也得選幾篇重要的來讀。
換一句話說,高中的國文教材應該是‘曆代文學作品選粹’一類的東西。
” “好像他們還有‘學術文’呢!”胡複初接着說。
“‘學術文’,指一些說明文、議論文而言。
像《莊子》的《天下篇》,說明當時各派思想的分野,《荀子》的《性惡篇》,闡發一己對于人性的認識,這些都是‘學術文’。
可是,提起學術就得分科歸屬;籠籠統統混合在一起讀一陣,實在不很妥當。
就像剛才說及的《天下篇》和《性惡篇》,歸屬到曆史科裡作為參考材料豈不更好?修習曆史本要研究周秦諸子的流派和思想的,參考了這些文篇,知解自然更見真切。
所有的‘學術文’差不多都可以照樣歸屬到各科裡去。
那麼,國文科裡也就無所謂‘學術文’了。
” 王先生喝了一口茶,咂着嘴唇,意興頗濃地說: “照這個說法類推,也就無所謂‘國學’。
” 樂華搶着問道: “王先生,你不是國學會的會員吧?” “我怎樣會是呢?‘國學’是一個異常不妥當的名詞。
文字學是‘國學’,曆代各家的本體論、認識論是‘國學’,《尚書》和《左傳》是‘國學’,詩、詞、歌、賦也是‘國學’。
好比不倫不類的許多人物穿着同一的外衣,算什麼意思呢?按照本質歸類,稱為文字學、哲學、史學、文學,豈不準确、明白?” “你的意思我很能夠了解,”胡複初端相着王先生說,“不過,他們那些人總歡喜‘國學’‘國學’地鬧個不休,隻消看各書館在報紙上登載的廣告,加上‘國學’兩個字的書籍非常之多,我們H市又有一個國學會,這到底是什麼緣故?” “你要查問那緣故嗎?”王先生微笑着說,“緣故當然不止一端,而把本國的東西看得特别了不得,對它抱着神秘的崇奉觀念,卻是重要的一端。
如果按照本質歸類,稱為文字學、哲學、史學、文學等等,不是别國也有這些花樣的嗎?見不得神奇。
統而名之日‘國學’,這含含糊糊的稱謂裡頭就包藏着不少珍貴的意味;差不多說,誰要去親近它,是隻許從它那裡拾一點寶貝回去的。
——我想起那篇文章所用的‘骸骨’這一個字眼來了。
既然有人把‘國學’看作珍貴的寶貝,自然來了反響,另外有人把它看作腐敗的‘骸骨’。
實則雙方都是一偏之見。
” “為什麼呢?”樂華與胡複初的疑問的眼光同時向王先生的臉上直射。
“我知道你們要問的。
你們以為那些古書已成為‘骸骨’是無疑的了。
不知道對待思想、學術不能憑主觀的愛憎的,最重要在能用批判的方法,還它個本來面目。
說得明白點,就是要考究出思想、學術和時代、社會的關系;它因何發生,又因何衰落。
這樣得來的才是真實的知識,對于我們的思想、行為最有用處。
在這樣的研究态度之下,古書就和現代的論文、專著同樣是有用的材料,而并不是什麼‘骸骨’。
單說一部《禮記》,要研究古代民俗和儒家思想就少不了它。
不過那是專門家,至少是大學生的工作;中學生是不負那種研究責任的。
” “高二那位國文先生要學生精讀《禮記》,大概和你所說的研究工作不是同一的事情吧?”胡複初問。
“這個我卻不知道。
”王先生似乎不願意談到這上邊去。
樂華和胡複初離開了王先生的房間,聽得同學間在那裡紛紛傳說,作那篇文章的小李和壁報的四個編輯人被“機關槍”叫去了,都在校長室裡。
不知将有怎樣的結局,也許來一個極端嚴厲的處罰吧;如果這樣,那是太專制了,非出來打抱不平不可。
大家心頭都這樣期待着、激動着。
但是事實上的結局并沒有料想的那麼嚴重。
第二天,小李的家長接到學校送去的一封通知書,說小李思想不純,言論荒謬,應請加以注意,如果不能悔改,學校就無法容留他了。
每星期出版兩次的壁報呢,依然容許出版;不過先須送請教師檢閱,而負責檢閱壁報的教師就是那“機關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