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書聲

關燈
望他繼續講述。

     “高低的符号,大概已明白了吧。

    次之是強弱。

    高低是由聲帶的張弛而起的分别,強弱是肺部發出的空氣分量大小的分别。

    鋼琴上的鍵是因了高低順列着的,某一鍵對于兩旁的鍵,聲音不同,這是高低。

    我們用手指去按同一的鍵的時候,因了指力的輕重,所發的聲音也有不同,這就是強弱的不同了。

    強弱的符号,我定了三種,用法是這樣——”王先生說到這裡,重複用鉛筆在拍紙簿上寫道: >(句的頭部加強)——用之于表悲壯、快活、叱責或慷慨的文句。

     <(句的尾部加強)——用之于表不平、熱誠或确信的文句。

     <>(句的中央部加強)——用之于表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

     他繼續說道:“因為強弱是全關于人的感情的,強弱的分别最多見的是議論文、詩歌及叙事文中的對話。

    平靜的記述文與說明文中的文句,差不多不大有強弱可分。

    換句話說,就是議論文、詩歌、對話該應用強弱的法則來讀。

    讓我在你們已經讀過的文字中,選讀些給你們聽吧。

    ” 王先生把方才那本拆散了的文選翻了一會,取出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來,各選取一節來讀給大家聽,遇到可應用強弱法則的地方,随時說明。

    師生都把整個的心傾注于聲音的辨認上,窗外日影的轉移,室内時鐘的記數,他們都不曾覺得。

    這時候忽然傳來了寺中晚課的鐘聲。

    王先生看看壁上的時鐘說: “呀!時候不早了,讓我把緩急的法則來說明吧。

    緩急是聲音與時間的關系。

    假定我們可在一秒鐘裡發‘法華寺’三個音,也可以在一秒鐘裡發‘法華寺東廂’五個音。

    在同一時間,音數少的是緩,音數多的就是急了。

    緩用長線号表示,急用短線号表示。

    你們不是已懂得标點了嗎?标點之中,逗号、分号、句号、引号這四種,就是表示緩急的。

    逗号最急,分号稍緩,句号更緩,引号最緩。

    看這副對聯吧,‘寒岩枯木原無想,野館梅花别有春’,照普通的标點法則,上聯句末加分号,下聯句末加句号。

    所以我們讀起來,‘春’字應該比‘想’字延長些才對。

    這法則可應用于一切文字,詩與骈文等有對偶的句子也都可用這法則來讀。

    詩與骈文是有平仄的,平聲緩,仄聲急,一句之中,平仄既然調和,緩急的法則也就自然而然配好在裡面了。

    另外還有一種曲線,這是表示顫動的。

    我們讀一個字,讀得很緩的時候,并不隻是平闆地拖長,喉間往往會發顫動。

    顫動可以說是一種最緩的讀法。

    讓我把這聯句加上了符号,你們試讀看。

    ”說着在拍紙簿上寫記道: 五人一一地依符号試讀,王先生一一都點頭許為無誤,神情非常快悅,又繼續補足了說: “方才所說的緩急的分别,都是就文句的構造上說的。

    緩急在一方面更與文字所含的感情有關。

    含有莊重、畏敬、謹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體須緩,含有快活、确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感情的文句,全體須急。

    緩急的法則應用時須顧慮到文句的構造與感情兩方面才好。

    高低與強弱的法則,應用時也是如此。

    ” 寺僧的晚課已開始了,王先生也已露倦意。

    五人因回去須走好幾裡路,就向王先生告辭。

    王先生和他們一同下樓,經過大殿時,寺僧們正在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你們聽!”王先生說。

     大家聽時,接連是三句“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第一句與二句都是尋常調子,第三句後半部逐字延長,與前二句調子大異。

     “這叫作‘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就是将一句念三遍。

    你們知道為什麼第三句要特别拖長呢?”王先生問,既而自答道,“因為結束的地方照例須緩,不如此,就不能把前二句鎮定的緣故。

    ” 大家又得到一個印證。

     “我近來留心聽名伶唱片的對白與茶館裡說書先生的說書,他們常會給我讀法研究上很好的幫助。

    讀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說的不過大綱中的大綱罷了。

    ”王先生到了寺門口,含笑對向他鞠躬告别的五個學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