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書聲
關燈
小
中
大
急,——表示須緩。
這是緩急方面的符号。
聲音的差異,不外高低、強弱、緩急三種。
此三種符号以外還有一個,是表示讀到這裡須搖曳的。
” 經王先生說明以後,五人才恍然明白,大家把頭埋在一處試看那文字與符号的關系。
“讓我把這訂本來拆開,大家任拿一篇去看吧。
這樣大熱的天氣,埋了頭聚在一處多熱!”王先生拆開那訂本,把加了符号的文字分給各人一篇,笑指樓下樹林說道,“大家到那樹林中去在石上坐了看吧。
讓我叫寺中替你們預備午飯。
” 志青把攜來的食物交給了王先生,就随大家下樓來到了樹林裡。
五人把分得的文字各自依了紅筆的符号揣摩了低聲仿讀,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發出高聲來朗誦。
日光從樹葉小空隙中射下,各人的衣服上與手中所執的紙片上蕩動着碎小的渦影。
午飯的時候,王先生向樂華詢問樂華父親枚叔動身後的消息,樂華一一告知。
錦華順口提起前幾日在樂華家裡看到枚叔的信,把大意說給王先生聽,并說她曾因此信得了許多啟示。
慧修與志青也随和着稱揚。
“枚叔先生的意見很對。
我們讀書、作文,以及生活,都全靠能觸發。
實對你們說了吧,我近來的留心讀法,也是一種觸發的結果。
我住到這寺裡來,每日清晨傍晚都聽到和尚的誦經聲,那聲音高低緩急很有規律,日日聽,日日一樣。
我覺得我們平日讀文字,也該有個規則方法,于是對于讀法就發生了研究的興趣了。
” 王先生又把話題轉到讀法上去了。
志青趁此機會,急忙抓住這話題,說道: “今天下午就請王先生把讀法的大要教給我們吧。
方才我們依了王先生的符号去學讀,似乎已有些明白了,可是還不得要領,有許多地方,簡直莫名其所以然呢。
” “好!”王先生答允了,“這話說起來很複雜,姑且先把高低、強弱、緩急的三種符号來逐一說明吧。
”說着,立起身來從吃飯的客堂走入隔壁房裡去了。
五人靜肅地等待着,過了一會,王先生拿了一支鉛筆與一本拍紙簿出來,在吃飯的圓桌旁坐下,五人也就走攏去。
王先生在紙上作一小小的●号,說這是某字須重讀的符号。
随寫出三句同樣的文句分别加了●号: 他問道:“這句疑問句,可以有三種讀法,你們看,如果叫人回答,是否相同?” “不同。
第一句可以回答說‘張君的傭人曾來過”第二句可以回答說‘張君前天曾來過’,第三句可以回答說‘不曾來過’。
因為三句的着眼點不同了。
”錦華很爽利地回答。
“對!重讀符号的用法,大概可以明白了。
文句之中,有特别主眼,或是前後的詞彼此相關聯照應的時候,通常都該重讀。
舉例來說——”他又在紙上寫道: 五人看了都點頭,似乎大有所悟的樣子。
王先生又換了一張紙,作了△▽兩個符号,說: “這是句調升降的符号。
正三角表示升調,倒三角表示降調。
”随即寫出兩句相同的句子來,一加△号,一加▽号: 他問道:“你們試讀看,覺得意義有變化嗎?” 大家出聲辨别了一會。
樂華搶先說: “不同。
用降調讀,覺得語氣很确定。
用升調讀,似乎含有疑問呢。
” “不錯,就這句說,升調是疑問的,降調是确定的。
”王先生點頭說。
“确定的語氣一定用降調,疑問的語氣一定用升調嗎?”志青問。
“确定的語句大概用降調讀。
至于疑問的語句,卻并不一定用升調。
如果在語句中含有别的疑問的詞類時,反而須用降調來讀才對。
舉例來說,——”說着又扯下了一張紙寫道: 王先生見大家都點頭,又繼續說道:“此外,升調與降調的用法還有許多。
概括地說,是這樣。
——我前幾天曾把這記在一張紙上,讓我去拿來給你們看。
” 王先生從房間裡取出一張紙片來,放在圓桌中央,讓大家看。
那紙上是這樣記着: 五人一壁看,一壁把例句默讀,更與平日的經驗對照,覺得這種法則很相合,臉上都現出理解的喜悅;同時把眼睛再對王先生似乎在希
這是緩急方面的符号。
聲音的差異,不外高低、強弱、緩急三種。
此三種符号以外還有一個,是表示讀到這裡須搖曳的。
” 經王先生說明以後,五人才恍然明白,大家把頭埋在一處試看那文字與符号的關系。
“讓我把這訂本來拆開,大家任拿一篇去看吧。
這樣大熱的天氣,埋了頭聚在一處多熱!”王先生拆開那訂本,把加了符号的文字分給各人一篇,笑指樓下樹林說道,“大家到那樹林中去在石上坐了看吧。
讓我叫寺中替你們預備午飯。
” 志青把攜來的食物交給了王先生,就随大家下樓來到了樹林裡。
五人把分得的文字各自依了紅筆的符号揣摩了低聲仿讀,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發出高聲來朗誦。
日光從樹葉小空隙中射下,各人的衣服上與手中所執的紙片上蕩動着碎小的渦影。
午飯的時候,王先生向樂華詢問樂華父親枚叔動身後的消息,樂華一一告知。
錦華順口提起前幾日在樂華家裡看到枚叔的信,把大意說給王先生聽,并說她曾因此信得了許多啟示。
慧修與志青也随和着稱揚。
“枚叔先生的意見很對。
我們讀書、作文,以及生活,都全靠能觸發。
實對你們說了吧,我近來的留心讀法,也是一種觸發的結果。
我住到這寺裡來,每日清晨傍晚都聽到和尚的誦經聲,那聲音高低緩急很有規律,日日聽,日日一樣。
我覺得我們平日讀文字,也該有個規則方法,于是對于讀法就發生了研究的興趣了。
” 王先生又把話題轉到讀法上去了。
志青趁此機會,急忙抓住這話題,說道: “今天下午就請王先生把讀法的大要教給我們吧。
方才我們依了王先生的符号去學讀,似乎已有些明白了,可是還不得要領,有許多地方,簡直莫名其所以然呢。
” “好!”王先生答允了,“這話說起來很複雜,姑且先把高低、強弱、緩急的三種符号來逐一說明吧。
”說着,立起身來從吃飯的客堂走入隔壁房裡去了。
五人靜肅地等待着,過了一會,王先生拿了一支鉛筆與一本拍紙簿出來,在吃飯的圓桌旁坐下,五人也就走攏去。
王先生在紙上作一小小的●号,說這是某字須重讀的符号。
随寫出三句同樣的文句分别加了●号: 他問道:“這句疑問句,可以有三種讀法,你們看,如果叫人回答,是否相同?” “不同。
第一句可以回答說‘張君的傭人曾來過”第二句可以回答說‘張君前天曾來過’,第三句可以回答說‘不曾來過’。
因為三句的着眼點不同了。
”錦華很爽利地回答。
“對!重讀符号的用法,大概可以明白了。
文句之中,有特别主眼,或是前後的詞彼此相關聯照應的時候,通常都該重讀。
舉例來說——”他又在紙上寫道: 五人看了都點頭,似乎大有所悟的樣子。
王先生又換了一張紙,作了△▽兩個符号,說: “這是句調升降的符号。
正三角表示升調,倒三角表示降調。
”随即寫出兩句相同的句子來,一加△号,一加▽号: 他問道:“你們試讀看,覺得意義有變化嗎?” 大家出聲辨别了一會。
樂華搶先說: “不同。
用降調讀,覺得語氣很确定。
用升調讀,似乎含有疑問呢。
” “不錯,就這句說,升調是疑問的,降調是确定的。
”王先生點頭說。
“确定的語氣一定用降調,疑問的語氣一定用升調嗎?”志青問。
“确定的語句大概用降調讀。
至于疑問的語句,卻并不一定用升調。
如果在語句中含有别的疑問的詞類時,反而須用降調來讀才對。
舉例來說,——”說着又扯下了一張紙寫道: 王先生見大家都點頭,又繼續說道:“此外,升調與降調的用法還有許多。
概括地說,是這樣。
——我前幾天曾把這記在一張紙上,讓我去拿來給你們看。
” 王先生從房間裡取出一張紙片來,放在圓桌中央,讓大家看。
那紙上是這樣記着: 五人一壁看,一壁把例句默讀,更與平日的經驗對照,覺得這種法則很相合,臉上都現出理解的喜悅;同時把眼睛再對王先生似乎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