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書聲
關燈
小
中
大
到了訪王先生的那一天,樂華天明就出門,先到朱志青家裡,待大文、錦華、慧修陸續到了,才一同出發。
因為預備在山寺作一日的清遊,志青買好了幾種罐頭食物,交大家分攜了走。
那座山離H市不遠,樂華在春間曾和大文随了父親去過,隻要走盡街市就可望見。
樂華、大文、志青并着在前,錦華、慧修張了陽傘在後,且走且談。
早稻已有一半在收割了,這裡那裡都有農民在割稻打稻。
稻穗重甸甸地垂着,年成似乎很好,可是一路上不曾見到一個有笑容的農民。
“我們該怎樣慚愧啊!”志青見路旁有一個農民在割稻,身上的藍布衫差不多被汗濕透了,不禁感激地說。
樂華和大文默然不響。
大家都把腳步改快了前進。
三人到了山麓樹林下,回頭看錦華、慧修和他們相差已有半裡路,這才停下來休息着等待。
王先生所寄住的法華寺已在濃綠的樹叢中現出紅紅的一角了。
一同走進山門以後,遠遠地就聽到琅琅的誦讀聲。
“和尚在誦經呢。
”慧修說。
“這聲音不像和尚誦經。
”錦華一壁走一壁側耳審别,“好像是王先生的聲音。
” “正是王先生的聲音,原來王先生在讀書哩。
”志青說。
走過了大殿,那聲音愈明白,确是王先生的書聲。
大家打量書聲起處知在東廂樓上,也不詢問寺僧,一找就把王先生所住的房間找着了。
王先生正捧了一本書高聲讀着,見樂華等五人來了,即把書放下含笑接待他們。
“你們來得很好。
五個人嗎?這裡非常涼爽,玩到傍晚回去吧。
” 五人向王先生略作招呼,大家走近案旁,去看王先生放下的那本書。
他們以為王先生方才讀得那麼起勁,一定是非常了不得的書了。
不料翻開在案頭的不是别的,原來就是一年來王先生在他們一年級所授的選文訂本。
每行文字之旁,用朱筆加着許多式樣的符号,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這些符号和普通的标點截然不同,五人看了莫名其妙,不禁面面相觑地露出怪異的神情來。
“我們一入寺門就聽見先生在高聲朗讀,原來讀的就是這幾篇在我們班上教過的文字。
不瞞先生說,這幾篇文字,我們做學生的已經不讀了,不料先生還在讀呢。
”志青熬不住了,這樣說。
其餘四人都把眼睛對着王先生,期望王先生快些開口。
“是的,我在讀這幾篇教過你們的文字。
一年以來我對于文字的解釋及玩味方面自信已盡了力,做到八九分的地步了。
在讀的一方面,卻未曾費過氣力。
下學期我想叫你們加做些讀的功夫,所以在這裡先自預備。
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都不習文法,不重解釋,隻知在讀上用死功夫。
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
一個人的通與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隻須聽他讀文字的腔調就可知道。
近來學生們雖說在學校裡‘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隻做到一個‘看’字而已。
我以為别的功課且不管,如國文、英文等科是語言學科,不該隻用眼與心,須于眼與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
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讀的文字須擇意義内容已明白的,所以我想從上年講授過的文字中選取若幹篇為将來叫你們誦讀的材料。
下學年預備在原有的講演會以外再設一個朗讀會哩。
你們覺得怎樣?” 王先生用了征求學生同意的态度,把長長的一番話暫作結束以後,平分地把目光分注于五人。
“好!”五人差不多一齊發出贊同的回答來,同時大家又好奇地把目光集注于翻開在案上的書冊上。
“這用紅筆标着的是符号。
”王先生似乎已猜着了他們的注意點了,“喏,△是表示全句須由低而高的,▽是表示全句須由高而低的,●是表示句中某一字或幾字須重讀的,這都是高低方面的符号。
>是表示句的上半部讀音須強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讀音須強的,<>是表示句的中央部分讀音須強的。
這是強弱方面的符号。
—表示須
因為預備在山寺作一日的清遊,志青買好了幾種罐頭食物,交大家分攜了走。
那座山離H市不遠,樂華在春間曾和大文随了父親去過,隻要走盡街市就可望見。
樂華、大文、志青并着在前,錦華、慧修張了陽傘在後,且走且談。
早稻已有一半在收割了,這裡那裡都有農民在割稻打稻。
稻穗重甸甸地垂着,年成似乎很好,可是一路上不曾見到一個有笑容的農民。
“我們該怎樣慚愧啊!”志青見路旁有一個農民在割稻,身上的藍布衫差不多被汗濕透了,不禁感激地說。
樂華和大文默然不響。
大家都把腳步改快了前進。
三人到了山麓樹林下,回頭看錦華、慧修和他們相差已有半裡路,這才停下來休息着等待。
王先生所寄住的法華寺已在濃綠的樹叢中現出紅紅的一角了。
一同走進山門以後,遠遠地就聽到琅琅的誦讀聲。
“和尚在誦經呢。
”慧修說。
“這聲音不像和尚誦經。
”錦華一壁走一壁側耳審别,“好像是王先生的聲音。
” “正是王先生的聲音,原來王先生在讀書哩。
”志青說。
走過了大殿,那聲音愈明白,确是王先生的書聲。
大家打量書聲起處知在東廂樓上,也不詢問寺僧,一找就把王先生所住的房間找着了。
王先生正捧了一本書高聲讀着,見樂華等五人來了,即把書放下含笑接待他們。
“你們來得很好。
五個人嗎?這裡非常涼爽,玩到傍晚回去吧。
” 五人向王先生略作招呼,大家走近案旁,去看王先生放下的那本書。
他們以為王先生方才讀得那麼起勁,一定是非常了不得的書了。
不料翻開在案頭的不是别的,原來就是一年來王先生在他們一年級所授的選文訂本。
每行文字之旁,用朱筆加着許多式樣的符号,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這些符号和普通的标點截然不同,五人看了莫名其妙,不禁面面相觑地露出怪異的神情來。
“我們一入寺門就聽見先生在高聲朗讀,原來讀的就是這幾篇在我們班上教過的文字。
不瞞先生說,這幾篇文字,我們做學生的已經不讀了,不料先生還在讀呢。
”志青熬不住了,這樣說。
其餘四人都把眼睛對着王先生,期望王先生快些開口。
“是的,我在讀這幾篇教過你們的文字。
一年以來我對于文字的解釋及玩味方面自信已盡了力,做到八九分的地步了。
在讀的一方面,卻未曾費過氣力。
下學期我想叫你們加做些讀的功夫,所以在這裡先自預備。
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都不習文法,不重解釋,隻知在讀上用死功夫。
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
一個人的通與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隻須聽他讀文字的腔調就可知道。
近來學生們雖說在學校裡‘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隻做到一個‘看’字而已。
我以為别的功課且不管,如國文、英文等科是語言學科,不該隻用眼與心,須于眼與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
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讀的文字須擇意義内容已明白的,所以我想從上年講授過的文字中選取若幹篇為将來叫你們誦讀的材料。
下學年預備在原有的講演會以外再設一個朗讀會哩。
你們覺得怎樣?” 王先生用了征求學生同意的态度,把長長的一番話暫作結束以後,平分地把目光分注于五人。
“好!”五人差不多一齊發出贊同的回答來,同時大家又好奇地把目光集注于翻開在案上的書冊上。
“這用紅筆标着的是符号。
”王先生似乎已猜着了他們的注意點了,“喏,△是表示全句須由低而高的,▽是表示全句須由高而低的,●是表示句中某一字或幾字須重讀的,這都是高低方面的符号。
>是表示句的上半部讀音須強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讀音須強的,<>是表示句的中央部分讀音須強的。
這是強弱方面的符号。
—表示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