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讀古書的小風波
關燈
小
中
大
樂華從會計處走出來,手裡拿着會計先生歪歪斜斜填寫的墨迹未幹的收據。
異樣的感觸占據着他的心。
這時候距離開學已經有兩個星期了,催繳學費的通告張貼了三回,問起同級的同學,差不多十分之八九是繳過了;他隻好回去同母親商量。
原來的預算,枚叔到了四川的學校裡該有錢寄回來,學費就從這筆錢裡支取。
但是枚叔到了那裡之後,隻來了兩封平信,報告起居雜況。
薪水呢,卻說學校裡尚未送來,也不便預支。
母親知道再延遲下去将使樂華難堪,便把她自己的有限的儲蓄悉數拿出,又從家用裡支出一點湊足了數,說道:“你去繳了吧。
從此以後,我自己手裡沒有一個錢了。
你爸爸常常說的,他從前進學堂不曾出過一文錢的學費。
哪裡知道現在進學校要這樣一批一批地下本錢!且不要說将來能不能加利收還,我隻巴望每一次開學都付得出本錢。
”接着的是低微到幾乎聽不清的一聲歎息。
樂華接錢在手,這錢仿佛有千斤的重,非但手心有重甸甸的感覺,連胸口也像被壓得透不轉氣來。
他跑到學校裡,偏過了臉把錢授給會計先生,待換到了一張收據的時候,心頭突然一空,好像憑高的人偶爾失足,身子掉在半空中,不知落下去将得到什麼結果的樣子。
“樂華,看見了壁報嗎?” 樂華從怅惘中清醒過來,回頭看見拉住他的肩膀問話的是胡複初,鼓鼓的兩頰現出紅色,眉棱聳起,表示非常興奮的神情。
“今天星期一,原來是壁報出版的日子,”樂華自言自語,“我還沒有看過,我才繳了學費。
”說着,頹喪地揚一揚手中的收據。
“今天有一篇很好的文章,叫作《誰願意迷戀骸骨》,非看不可。
大家在那裡搶着看,差不多要把揭示屏推倒了。
” “那篇文章說些什麼?是誰作的?” “是誰作的可不知道,因為題目下面隻署了‘宗文’兩個字的筆名;可以斷定必然是高中的同學作的。
說的是高中新請來的那個國文教員主張教學生專看古書、專讀古文的事情。
” 樂華忽然想起來了,“他是本地國學會的幹事呢,也怪不得他要作那樣的主張。
那個國學會有四五十個會員,都是些地方紳士、舊學老先生以及官私立學校的國文教員。
今年上半年,有人來邀我父親入會,不知我父親為着什麼竟沒有答應。
又不知我們的王仰之先生有沒有加入那個會。
”樂華側目凝想,同時把收據藏進衣袋裡。
“哈哈,”胡複初對于他自己所發見的矛盾感到了興趣,“國學會的幹事,卻是個穿西裝、梳西式發的漂亮人物。
旁人不知道,總以為他是個英文教員或者美術教員呢。
” “這原是你的錯誤。
”樂華表白他自己的經驗說,“服裝與思想、見解有什麼必然的關系呢?好古守舊的人也常常穿西裝。
你隻須到城隍廟裡去看,可以看見許多穿西裝的人跪在城隍座前的拜台上呢。
” “可是總覺得不很相稱。
” 樂華不等胡複初說罷,便穿過甬道,向大禮堂那方面跑去。
揭示屏前擁擠着大群的學生,清秋的朝陽斜射着他們的項頸和背部。
朗誦聲和嘻笑聲錯落可聞。
及到加入他們的群裡,看見《誰願意迷戀骸骨》那一篇編排在壁報的開頭,便從頭默誦。
那篇文章的第二節也就講到了那個國學會: 國學會抱着怎樣的目的組織起來的?依普通的想頭,無非為着研究國學而已。
實際卻并不然。
他們要借着國學的牌子,收得“正人心、隆世道”的效果。
他們以為中國社會所以弄到這樣不可收拾,不是什麼經濟的關系,也與所謂帝國主義沒有關聯,而隻在于一般青年抛棄了國學、抛棄了禮教的緣故。
他們夢想一個古代的封建社會;他們就組織起來,并合力量,追求他們的夢想。
國學會是從這樣的根源産生的。
請看會裡的分子是些什麼人。
地方上的紳士,頑舊的老先生,中等學校的國文教員。
古語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現在,這一批同聲同氣的人成了群、結了黨了! 父親不肯加入國學會,大概不與那批人同聲同氣的緣故吧。
這念頭閃電似的在樂華心頭通過,他繼續看壁報的文字。
他們歡喜集會結社,他們夢想古代的封建社會,隻要對于我們沒有什麼關系,我們就不去管他們,好像人家在那裡抽鴉片、吞紅丸,我們也不去管他們一樣。
但是,他們要在我們身上發生影響,要使我們作他們的犧牲,我們就不能不放開喉嚨,大聲地喊着“反抗”! 我們是現代的青年,我們是現代中國的青年,我們需要在現代中國做人的知識和經驗。
儒家的哲學雖然一直被認為維系世道的工具,但是照我們的眼光看來,至多是哲學史的一部分材料罷了,老、莊的玄想也于我們沒有用處,徒然累得思想在漫無涯岸的境界中亂跑野馬。
然而,目前我們的國文功課,《禮記》和《莊子·内篇》被選定為精讀的書籍了! 我們自忖也并不至于那樣脆弱,一讀這些書籍,思想、行為上就受到多大的影響。
可是,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讀了這些書籍,就分去了其他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的精力和時間,這
異樣的感觸占據着他的心。
這時候距離開學已經有兩個星期了,催繳學費的通告張貼了三回,問起同級的同學,差不多十分之八九是繳過了;他隻好回去同母親商量。
原來的預算,枚叔到了四川的學校裡該有錢寄回來,學費就從這筆錢裡支取。
但是枚叔到了那裡之後,隻來了兩封平信,報告起居雜況。
薪水呢,卻說學校裡尚未送來,也不便預支。
母親知道再延遲下去将使樂華難堪,便把她自己的有限的儲蓄悉數拿出,又從家用裡支出一點湊足了數,說道:“你去繳了吧。
從此以後,我自己手裡沒有一個錢了。
你爸爸常常說的,他從前進學堂不曾出過一文錢的學費。
哪裡知道現在進學校要這樣一批一批地下本錢!且不要說将來能不能加利收還,我隻巴望每一次開學都付得出本錢。
”接着的是低微到幾乎聽不清的一聲歎息。
樂華接錢在手,這錢仿佛有千斤的重,非但手心有重甸甸的感覺,連胸口也像被壓得透不轉氣來。
他跑到學校裡,偏過了臉把錢授給會計先生,待換到了一張收據的時候,心頭突然一空,好像憑高的人偶爾失足,身子掉在半空中,不知落下去将得到什麼結果的樣子。
“樂華,看見了壁報嗎?” 樂華從怅惘中清醒過來,回頭看見拉住他的肩膀問話的是胡複初,鼓鼓的兩頰現出紅色,眉棱聳起,表示非常興奮的神情。
“今天星期一,原來是壁報出版的日子,”樂華自言自語,“我還沒有看過,我才繳了學費。
”說着,頹喪地揚一揚手中的收據。
“今天有一篇很好的文章,叫作《誰願意迷戀骸骨》,非看不可。
大家在那裡搶着看,差不多要把揭示屏推倒了。
” “那篇文章說些什麼?是誰作的?” “是誰作的可不知道,因為題目下面隻署了‘宗文’兩個字的筆名;可以斷定必然是高中的同學作的。
說的是高中新請來的那個國文教員主張教學生專看古書、專讀古文的事情。
” 樂華忽然想起來了,“他是本地國學會的幹事呢,也怪不得他要作那樣的主張。
那個國學會有四五十個會員,都是些地方紳士、舊學老先生以及官私立學校的國文教員。
今年上半年,有人來邀我父親入會,不知我父親為着什麼竟沒有答應。
又不知我們的王仰之先生有沒有加入那個會。
”樂華側目凝想,同時把收據藏進衣袋裡。
“哈哈,”胡複初對于他自己所發見的矛盾感到了興趣,“國學會的幹事,卻是個穿西裝、梳西式發的漂亮人物。
旁人不知道,總以為他是個英文教員或者美術教員呢。
” “這原是你的錯誤。
”樂華表白他自己的經驗說,“服裝與思想、見解有什麼必然的關系呢?好古守舊的人也常常穿西裝。
你隻須到城隍廟裡去看,可以看見許多穿西裝的人跪在城隍座前的拜台上呢。
” “可是總覺得不很相稱。
” 樂華不等胡複初說罷,便穿過甬道,向大禮堂那方面跑去。
揭示屏前擁擠着大群的學生,清秋的朝陽斜射着他們的項頸和背部。
朗誦聲和嘻笑聲錯落可聞。
及到加入他們的群裡,看見《誰願意迷戀骸骨》那一篇編排在壁報的開頭,便從頭默誦。
那篇文章的第二節也就講到了那個國學會: 國學會抱着怎樣的目的組織起來的?依普通的想頭,無非為着研究國學而已。
實際卻并不然。
他們要借着國學的牌子,收得“正人心、隆世道”的效果。
他們以為中國社會所以弄到這樣不可收拾,不是什麼經濟的關系,也與所謂帝國主義沒有關聯,而隻在于一般青年抛棄了國學、抛棄了禮教的緣故。
他們夢想一個古代的封建社會;他們就組織起來,并合力量,追求他們的夢想。
國學會是從這樣的根源産生的。
請看會裡的分子是些什麼人。
地方上的紳士,頑舊的老先生,中等學校的國文教員。
古語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現在,這一批同聲同氣的人成了群、結了黨了! 父親不肯加入國學會,大概不與那批人同聲同氣的緣故吧。
這念頭閃電似的在樂華心頭通過,他繼續看壁報的文字。
他們歡喜集會結社,他們夢想古代的封建社會,隻要對于我們沒有什麼關系,我們就不去管他們,好像人家在那裡抽鴉片、吞紅丸,我們也不去管他們一樣。
但是,他們要在我們身上發生影響,要使我們作他們的犧牲,我們就不能不放開喉嚨,大聲地喊着“反抗”! 我們是現代的青年,我們是現代中國的青年,我們需要在現代中國做人的知識和經驗。
儒家的哲學雖然一直被認為維系世道的工具,但是照我們的眼光看來,至多是哲學史的一部分材料罷了,老、莊的玄想也于我們沒有用處,徒然累得思想在漫無涯岸的境界中亂跑野馬。
然而,目前我們的國文功課,《禮記》和《莊子·内篇》被選定為精讀的書籍了! 我們自忖也并不至于那樣脆弱,一讀這些書籍,思想、行為上就受到多大的影響。
可是,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讀了這些書籍,就分去了其他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的精力和時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