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戲劇

關燈
裁的。

    這是我所發見的一點。

    還有一點呢?” 錦華坐到大文左旁的一隻藤椅上。

    大文頗感興味地看着她的嬌紅的臉,仿效她的聲調說道: “還有一點呢?” “從雜劇到京戲,一出戲裡往往不止一個場面。

    開頭是一個人在路上,繼而是幾個人在屋子裡,一會兒又是幾個人在湖上的船中了;而且三個場面的時間不一定連續,也許一場是上午,一場是下午,也許一場是昨天,一場是今天。

    這樣的例子很多;隻須演員下一回場又上場,或者就在台上繞一個圈子,場面便變換了,路上變為屋子裡,屋子裡又變為湖上的船中了。

    這種體裁是和我們所表演的戲劇不同的。

    我們所表演的戲劇,一幕隻有一個場面,路上就始終是路上,屋子裡就始終屋子裡;而且從開幕到閉幕,時間是一直延續下去,決不切去一段的。

    ” 志青翻弄着書頁在那裡作遐想,至此,他點頭說: “你說的不錯,我們所表演的戲劇和我國舊時的戲劇,體裁上是絕不相同的。

    ” “我們所用的體裁是從西洋的戲劇來的。

    ”錦華指着書桌說,“那一疊是西洋戲劇的譯本,我曾經看了一本《易蔔生集》,一本《華倫夫人之職業》,體裁都是這樣的。

    ” 複初的額上不再出汗了,他坐在大文的右旁,用提示的聲調說: “我們要編戲劇,當然用我們用慣的體裁。

    錦華,你少講點你的發見吧,今天我們商量編戲要緊。

    再過兩星期就要表演了,劇本還沒有,怎麼行?” 志青接着說: “題材是選定的了,‘一·二八’戰役。

    我們現在先要考慮一下,有幾個場面是必需的。

    然後可以确定編多少幕,然後可以确定每一幕的内容。

    ” “我曾經想過了,”樂華舉一舉手說,“‘一·二八’戰役經曆幾十天的時間,事情是千頭萬緒,要全部搬上戲台去表演是萬萬不可能的。

    我們隻能從這幾十天中截取幾小段的時間,在這幾小段的時間裡發生的事情,足以表示各方面的緊張空氣的,拿來編成幾幕戲劇。

    ” 複初蓦地站起來,激昂地說: “我想‘一·二八’那夜的事情總得編成一幕。

    兵士的憤激的心情,各色居民的不同的心理,日本軍隊的驕橫而不中用的情形,都可以在這一幕裡表現出來。

    場面是閘北的寶山路。

    你們說好不好?” “好,這一幕非有不可。

    ”樂華擊掌說。

     “讓我記下來。

    ”錦華坐到書桌前,從抽屜裡取出鉛筆和白紙,一壁寫着,一壁說:“時間:‘一·二八,夜。

    地點:閘北寶山路。

    内容:士兵的憤激的心情,各色居民的不同的心理,日本軍隊的驕橫而不中用的情形。

    這該是第一幕。

    第二幕呢?” “我想江灣、吳淞一帶的戰争也得表演一下。

    ”大文走到錦華的背後,看着她的記錄說。

     志青點頭說: “好的。

    我們就規定第二幕的地點是江灣的戰場。

    士兵都伏在戰壕裡。

    他們怎樣勇敢地作戰,農民怎樣和他們聯成一氣,各界怎樣送食品、運東西接濟他們,以及日本的飛機、大炮怎樣酷毒地壓迫他們的陣地,都可以在這一幕裡表現出來。

    ” 錦華記錄完畢,回轉身來說: “我想第三幕應該是‘一·二八’戰役的收場——我國的軍隊撤退到第二道防線了。

    ” “這樣喪氣的事情,還是不要編進去的好。

    ”複初的眉頭皺了起來。

     “為什麼不要編進去呢?”錦華立刻說,“這是事實呀。

    況且,我們這方面的陣地雖然毀壞到差不多不可收拾,士兵的心理卻并不願意撤退,這在報紙上有記載的。

    這一點應該把它表現出來。

    還有,什麼人要他們撤退,什麼人希望戰事早一點收場,也該是這一幕的内容。

    ” “我贊成錦華的意見。

    ”志青舉起手臂,仿佛一個樂于回答教師的問題的小學生。

     複初向錦華揮手示意道: “經你這樣說明,我當然也贊成有這一幕了。

    你記錄下來吧。

    ” 錦華便又在紙上寫她的細小的字,說道: “那麼,這一幕的地點仍舊是戰場了。

    ” “仍舊是戰場,”志青接應說,“有三幕也就夠了。

    樂華所說各方面的緊張空氣,差不多已經表現出來了。

    ” “的确夠了。

    ”樂華沉思了一會,又說: “我們這戲劇和别的戲劇不同,不需要一兩個主人翁作為活動的中心。

    我們這戲劇裡,每一個登場人物都是重要的。

    我正在這裡想,第一幕開幕的時候,有三四個兵守在鐵絲網和沙袋旁邊,他們的對話要極有力量,足以吸住觀衆的注意。

    ” “我們一同想吧。

    ” 室内頓時沉寂起來。

    急迫的蟬聲在窗外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