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戲劇
關燈
小
中
大
“啊,你這裡有這許多的戲劇書!”胡複初兩手支在桌沿,額上滲出汗滴,他剛從八十多度的陽光中跑來。
“是哥哥理出來給我的,”周錦華說,一壁掠着鬓發,使順向耳殼後面去,“哥哥聽見我們要編戲劇,就說各種戲劇的體裁應該知道一點,古時的,現代的,外國的,都約略地看一下吧。
其實我們編抗日的戲劇,哪裡會像這幾部書一樣填起曲子來,即使我們能夠填,也決不幹的。
” 先到的朱志青和周樂華各拿着一部線裝書站在那裡看,錦華說時,指着他們倆手裡的書。
“是什麼書?”複初用手巾拭着額上的汗,走近志青身旁。
志青不回答說什麼書,卻抑揚頓挫地吟唱道: “‘你記得跨青溪半裡橋?舊紅闆沒一條。
秋水長天人過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 “這是王先生前個星期講過的《桃花扇·餘韻》一出裡的曲子呀。
” “這就是整部的《桃花扇》,”志青把手裡的書揚一揚說,“我要向錦華借回去看呢。
” “你這一部又是什麼?”複初轉過身來問樂華。
“叫作《長生殿》。
我翻了一下,約略知道是講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事情的。
” 坐在窗前的張大文将眼光從手裡的書面離開,說道: “我從那一大部的《元曲選》裡抽了一本,可巧這一本戲也是唐明皇的故事,叫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錦華顧盼着志青和樂華說: “這兩本戲曲雖然同樣是唐明皇的故事,可是出世的年代遲早不同。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朝人的作品,《長生殿》是清朝一個姓洪的做的。
“哥哥還告訴我說,”錦華有這樣的脾氣,把同學看得同姊妹兄弟一樣,知道了一點什麼總要讓他們都知道,“元朝人的戲曲同《桃花扇》一類的‘傳奇’,體式上是有點兒不同的。
一本傳奇演一個故事,不限定多少出數,故事繁複的長到四五十出。
元朝人的戲曲稱為‘雜劇’,卻大抵是四出。
” 志青和樂華在一張雙人藤椅上坐下,各把手裡的書放在膝上預備細聽錦華講。
複初雖已休息了一會,還是覺得熱,就拿自己的草帽當作扇子,不停地扇着。
錦華也取一柄葵扇在手,不經意地搖着,說道: “這幾天晚上,我把《元曲選》和幾部傳奇大略翻看,又翻看了那部專門收集京戲腳本的《戲考》。
”她說着,用葵扇指那書桌上一疊小開本的書冊。
“專門收集京戲腳本的?”志青家裡有着一具留聲機,所有的唱片大半是京戲,現在聽錦華這麼說,“我本是,卧龍岡,散淡的人”,“小東人,闖下了,滔天大禍”,這一類的腔調便在他的心頭搖曳起來。
“不錯,《戲考》那部書是專門收集京戲腳本的,《斬黃袍》《空城計》《釣金龜》那些戲都收在裡頭,很豐富的。
我翻看了那些雜劇、傳奇和京戲,發見它們有共同的兩點,是和我們在學校裡表演的戲劇不相同的。
我們在學校裡表演的戲劇,總是幾個人在那裡對話,在他們的對話裡,把故事的前因烘托出來,讓看戲的人明白。
一個人獨自的時候是很少的,即使有,也大都是簡短的驚歎語之類。
至于一個人來到戲台上,告訴看戲的人他是戲中的某某人,他的境況怎樣,他的品性怎樣,眼前他遇到了一件什麼事情,那是絕對沒有的。
” “是的,”志青接着說,“在京戲裡,這卻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一出戲開場,每一個角色走上戲台,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看戲的人報告他姓甚名誰,何方人氏,這麼一套。
” “雜劇和傳奇也都是這個樣子,”錦華望着志青說,“并且,豈止在一出戲開場的時候?劇中人在那裡想心思了,就把所想的一切唱出來或者說出來;在那裡做一種動作了,又把所做的動作唱出來或者說出來;至于回叙故事的前因,更照例是一段獨唱或者獨白。
所以我說,那些戲劇差不多是記叙文。
記叙文把人的思想、行動和話語叙在一篇裡,那些戲劇呢,把劇中人的思想、行動和話語統教演員唱出來、說出來,不是差不多嗎?” 樂華聽了,頗有會心,帶笑說: “這等辦法,在情理上原是講不通的。
一個人想去訪問張三,旁邊并沒有别個人,他自言自語道‘我要去訪問張三,就此拔腳前往’,這不是癡漢嗎?然而戲劇裡不這麼辦,難以使看戲的人明白劇中人在那裡做什麼,就隻好這麼辦了。
” 錦華接上說: “但是,編劇的時候避去這等情節是可以的。
把要使看戲的人知道的情節編排在對話裡,像我們所表演的戲劇一樣,也未嘗不可以。
原來舊時的戲劇和現在的戲劇,在體裁上自有不同。
從雜劇到京戲,那是一貫地使用着記叙文似的體
“是哥哥理出來給我的,”周錦華說,一壁掠着鬓發,使順向耳殼後面去,“哥哥聽見我們要編戲劇,就說各種戲劇的體裁應該知道一點,古時的,現代的,外國的,都約略地看一下吧。
其實我們編抗日的戲劇,哪裡會像這幾部書一樣填起曲子來,即使我們能夠填,也決不幹的。
” 先到的朱志青和周樂華各拿着一部線裝書站在那裡看,錦華說時,指着他們倆手裡的書。
“是什麼書?”複初用手巾拭着額上的汗,走近志青身旁。
志青不回答說什麼書,卻抑揚頓挫地吟唱道: “‘你記得跨青溪半裡橋?舊紅闆沒一條。
秋水長天人過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 “這是王先生前個星期講過的《桃花扇·餘韻》一出裡的曲子呀。
” “這就是整部的《桃花扇》,”志青把手裡的書揚一揚說,“我要向錦華借回去看呢。
” “你這一部又是什麼?”複初轉過身來問樂華。
“叫作《長生殿》。
我翻了一下,約略知道是講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事情的。
” 坐在窗前的張大文将眼光從手裡的書面離開,說道: “我從那一大部的《元曲選》裡抽了一本,可巧這一本戲也是唐明皇的故事,叫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錦華顧盼着志青和樂華說: “這兩本戲曲雖然同樣是唐明皇的故事,可是出世的年代遲早不同。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朝人的作品,《長生殿》是清朝一個姓洪的做的。
“哥哥還告訴我說,”錦華有這樣的脾氣,把同學看得同姊妹兄弟一樣,知道了一點什麼總要讓他們都知道,“元朝人的戲曲同《桃花扇》一類的‘傳奇’,體式上是有點兒不同的。
一本傳奇演一個故事,不限定多少出數,故事繁複的長到四五十出。
元朝人的戲曲稱為‘雜劇’,卻大抵是四出。
” 志青和樂華在一張雙人藤椅上坐下,各把手裡的書放在膝上預備細聽錦華講。
複初雖已休息了一會,還是覺得熱,就拿自己的草帽當作扇子,不停地扇着。
錦華也取一柄葵扇在手,不經意地搖着,說道: “這幾天晚上,我把《元曲選》和幾部傳奇大略翻看,又翻看了那部專門收集京戲腳本的《戲考》。
”她說着,用葵扇指那書桌上一疊小開本的書冊。
“專門收集京戲腳本的?”志青家裡有着一具留聲機,所有的唱片大半是京戲,現在聽錦華這麼說,“我本是,卧龍岡,散淡的人”,“小東人,闖下了,滔天大禍”,這一類的腔調便在他的心頭搖曳起來。
“不錯,《戲考》那部書是專門收集京戲腳本的,《斬黃袍》《空城計》《釣金龜》那些戲都收在裡頭,很豐富的。
我翻看了那些雜劇、傳奇和京戲,發見它們有共同的兩點,是和我們在學校裡表演的戲劇不相同的。
我們在學校裡表演的戲劇,總是幾個人在那裡對話,在他們的對話裡,把故事的前因烘托出來,讓看戲的人明白。
一個人獨自的時候是很少的,即使有,也大都是簡短的驚歎語之類。
至于一個人來到戲台上,告訴看戲的人他是戲中的某某人,他的境況怎樣,他的品性怎樣,眼前他遇到了一件什麼事情,那是絕對沒有的。
” “是的,”志青接着說,“在京戲裡,這卻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一出戲開場,每一個角色走上戲台,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看戲的人報告他姓甚名誰,何方人氏,這麼一套。
” “雜劇和傳奇也都是這個樣子,”錦華望着志青說,“并且,豈止在一出戲開場的時候?劇中人在那裡想心思了,就把所想的一切唱出來或者說出來;在那裡做一種動作了,又把所做的動作唱出來或者說出來;至于回叙故事的前因,更照例是一段獨唱或者獨白。
所以我說,那些戲劇差不多是記叙文。
記叙文把人的思想、行動和話語叙在一篇裡,那些戲劇呢,把劇中人的思想、行動和話語統教演員唱出來、說出來,不是差不多嗎?” 樂華聽了,頗有會心,帶笑說: “這等辦法,在情理上原是講不通的。
一個人想去訪問張三,旁邊并沒有别個人,他自言自語道‘我要去訪問張三,就此拔腳前往’,這不是癡漢嗎?然而戲劇裡不這麼辦,難以使看戲的人明白劇中人在那裡做什麼,就隻好這麼辦了。
” 錦華接上說: “但是,編劇的時候避去這等情節是可以的。
把要使看戲的人知道的情節編排在對話裡,像我們所表演的戲劇一樣,也未嘗不可以。
原來舊時的戲劇和現在的戲劇,在體裁上自有不同。
從雜劇到京戲,那是一貫地使用着記叙文似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