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題目與内容
關燈
小
中
大
起《姊姊病了》這個題目。
但是,在練習作文的當兒,卻先有題目。
諸君看到了題目,然後去搜集内容。
這豈非又是颠倒的事情嗎?” 全堂學生都不作聲,隻從似乎微微點頭的狀态中表示出回答:“不錯,的确是颠倒的事情。
” “颠倒誠然颠倒,”王先生接下去說,“隻要練習的人能夠明白,也就沒有害處。
練習的人應該知道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随便花言巧語寫幾句,就算對付過去了的事情。
更應該知道在實際應用上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後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稱說,并沒什麼了不起的關系。
這些見解很關重要。
懂得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不懂得這些,作文終于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
從前有人閑得沒事做,取一個題目叫作《太陽曬屁股賦》……” 全堂學生笑起來了。
王先生帶着笑繼續說:“他居然七搭八纏地寫成了一篇。
搖頭擺腦念起來,聲調也很铿锵。
這種人簡直不懂得作文是怎麼一回事,隻當它是無謂的遊戲。
其實,這樣的作文還是不會作的好;因為如果習慣了,對于别的事情也這樣‘遊戲’起來,這個人就沒有辦法了。
然而,從來教人練習作文,用的就是類乎遊戲的方法,諸君恐怕不大知道吧?剛才看了幾頁曆史,就教他作《秦始皇論》《漢高祖論》;還沒有明白一鄉一村的社會組織,卻教他作《救國的方針》《富強的根源》。
這不但二三十年前,就是現在,好些中學校裡還是很通行呢。
這些題日,看來好像極正當,可是出給不想作、沒有能力作的學生作,就同教他作《太陽曬屁股賦》一樣,而且對于他的害處也一樣。
” 又是一陣輕輕的笑聲,笑聲中透露出理解的欣快。
“所以,我不預備出這一類的題目給諸君作。
本來,出題目可以分做兩派。
剛才提起的是一派。
這是不管練習的人的,要你說什麼你就得說什麼,例如要你論秦始皇你就得論秦始皇;要你怎麼說就得怎麼說,例如要你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你就得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
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練習的人對于什麼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才把什麼作為題目出給你作。
而且這所謂什麼隻是一個範圍,寬廣得很,你劃出無論哪一角來說都可以。
這樣,雖然先有題後作文,實則同應付實際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個題目的差不多;出題目不過引起你的意趣罷了,所寫的内容還是你自己原來就有的。
我的出題目就屬于這一派。
” 王先生說到這裡,才在黑闆上寫出兩個題目: 《新秋景色》 《寫給母校教師的信》 許多學生好像遇見了和藹的客人,一齊露着笑臉端相這十幾個完全了解的字。
有小半就拿起筆來抄錄。
還有幾個随口問道:“是不是作兩篇?” 王先生一壁撣去衣袖上的粉筆灰,一壁回答道:“不必作兩篇,兩個題目中揀作一個好了。
如果有興緻兩個都作,那當然也可以的。
——你們且慢抄題目,我還有幾句話。
對于這兩個題目,我揣度諸君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
我們經過了一個炎熱的夏季,這十幾天來天氣逐漸涼快,時令已交初秋,我想大家該有從外界得來的一種感覺,從而想到‘這是初秋了’。
請想想看,有沒有這種感覺?” “有的,”一個胖胖的學生說,“我家裡種着牽牛花,爬得滿牆,白色的、紫色的、粉紅色的都有。
前一些時,早晨才開的花經太陽光一照就倒下頭來了,葉子也軟垂垂地沒有力氣。
有一天上午,已經十點鐘光景了,我瞥見牆上的牽牛花一朵
但是,在練習作文的當兒,卻先有題目。
諸君看到了題目,然後去搜集内容。
這豈非又是颠倒的事情嗎?” 全堂學生都不作聲,隻從似乎微微點頭的狀态中表示出回答:“不錯,的确是颠倒的事情。
” “颠倒誠然颠倒,”王先生接下去說,“隻要練習的人能夠明白,也就沒有害處。
練習的人應該知道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随便花言巧語寫幾句,就算對付過去了的事情。
更應該知道在實際應用上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後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稱說,并沒什麼了不起的關系。
這些見解很關重要。
懂得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不懂得這些,作文終于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
從前有人閑得沒事做,取一個題目叫作《太陽曬屁股賦》……” 全堂學生笑起來了。
王先生帶着笑繼續說:“他居然七搭八纏地寫成了一篇。
搖頭擺腦念起來,聲調也很铿锵。
這種人簡直不懂得作文是怎麼一回事,隻當它是無謂的遊戲。
其實,這樣的作文還是不會作的好;因為如果習慣了,對于别的事情也這樣‘遊戲’起來,這個人就沒有辦法了。
然而,從來教人練習作文,用的就是類乎遊戲的方法,諸君恐怕不大知道吧?剛才看了幾頁曆史,就教他作《秦始皇論》《漢高祖論》;還沒有明白一鄉一村的社會組織,卻教他作《救國的方針》《富強的根源》。
這不但二三十年前,就是現在,好些中學校裡還是很通行呢。
這些題日,看來好像極正當,可是出給不想作、沒有能力作的學生作,就同教他作《太陽曬屁股賦》一樣,而且對于他的害處也一樣。
” 又是一陣輕輕的笑聲,笑聲中透露出理解的欣快。
“所以,我不預備出這一類的題目給諸君作。
本來,出題目可以分做兩派。
剛才提起的是一派。
這是不管練習的人的,要你說什麼你就得說什麼,例如要你論秦始皇你就得論秦始皇;要你怎麼說就得怎麼說,例如要你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你就得說‘我國之所以貧弱全在鴉片’。
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練習的人對于什麼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才把什麼作為題目出給你作。
而且這所謂什麼隻是一個範圍,寬廣得很,你劃出無論哪一角來說都可以。
這樣,雖然先有題後作文,實則同應付實際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個題目的差不多;出題目不過引起你的意趣罷了,所寫的内容還是你自己原來就有的。
我的出題目就屬于這一派。
” 王先生說到這裡,才在黑闆上寫出兩個題目: 《新秋景色》 《寫給母校教師的信》 許多學生好像遇見了和藹的客人,一齊露着笑臉端相這十幾個完全了解的字。
有小半就拿起筆來抄錄。
還有幾個随口問道:“是不是作兩篇?” 王先生一壁撣去衣袖上的粉筆灰,一壁回答道:“不必作兩篇,兩個題目中揀作一個好了。
如果有興緻兩個都作,那當然也可以的。
——你們且慢抄題目,我還有幾句話。
對于這兩個題目,我揣度諸君是有話說的、說得來的。
我們經過了一個炎熱的夏季,這十幾天來天氣逐漸涼快,時令已交初秋,我想大家該有從外界得來的一種感覺,從而想到‘這是初秋了’。
請想想看,有沒有這種感覺?” “有的,”一個胖胖的學生說,“我家裡種着牽牛花,爬得滿牆,白色的、紫色的、粉紅色的都有。
前一些時,早晨才開的花經太陽光一照就倒下頭來了,葉子也軟垂垂地沒有力氣。
有一天上午,已經十點鐘光景了,我瞥見牆上的牽牛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