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書
關燈
小
中
大
者,乃謂肉體變化于宇宙間,有聚散,無消滅,論者所徽,神氣離合聚散,我、物無常等。
故無死,此猶張載、王夫之之舊說耳。
船山宗張子,以物之生死,由太虛理氣渾然之實體變動而有聚散,聚而生物,散則物死,大化周流不已,然能化與所化祇是一體。
故船山曰:‘不是陰陽五行之外别有個天。
’其說為主動,與近世柏格森之旨略近,非善讀者不能得之,以其言皆散見也。
如若所雲,肉體既聚散無常,豈無常之物,而可謂不死?請更論之。
死之定義,依佛家小乘,說五蘊滅壞為死,肉體唯是色蘊。
今之所論,即此色蘊可滅與否,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肇論》雲:‘事各性住于一世。
’則色蘊不滅明矣。
尋夫事相常住之旨,豈謂相滅,而有實體不滅哉?又豈滅已還起他相,故不滅哉?夫惟全理成事,事事皆真,當體常住,非于事外求理,故即相以見不滅爾。
試即色蘊為征,譬如一人,昔為朱顔,今成白首。
以今望昔,可說朱顔為已滅不?不也。
何以故,今對昔有故,如無昔者,則無有今。
昔既不無,朱顔自住在昔,亦猶白首自住在今,同不滅故。
以今望後,白首住今,亦複如是。
故通三世為一際,一切物常住,無起亦無滅。
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新故之雲,順俗為言,意明凡物互相依住。
《華嚴》無盡緣起義,宜細參。
交臂之喻,見無起滅徽朕也。
一切法無起滅,色法惡有滅,是故說言肉體不死。
鈎王 儒者尚法治,獨推王船山。
案其言預定奕世之規,置天子于有無之外,以虛靜統天下。
《讀通鑒論·晉論》。
遠西虛君共和之治,此先發之矣。
值世網密,微辭以見意,思深哉。
船山處異族專制之下,不敢倡言民王,而思想實及之。
船山固東方之孟德斯鸠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非其倫已。
讀孟子 子輿論政,重教養,貴民。
當時列強對内行武斷政策,對外持侵略主義,故孟氏提倡民權。
以學者為社會之中堅,而懼夫生心害政。
故遊說橫議,諸待淺薄之論及挾異端者,皆與之力辯。
以公孫衍、張儀為妾婦之道,謂‘善戰者服上刑’,又以楊墨為禽獸,唯攻墨為過。
識卓哉!當亂世,閱曆人事至深,斯言之切也。
罪言 國有亂人,而奸雄乘之;國有武夫縱橫,而遊士倚之。
遊士分兩種:甲、政客之挾陰謀以利用軍人者;乙、非政客謂軍幕客食僚佐是也。
必亡無疑也。
道國之經,曰正德、利用、厚生,相其民以自求多福。
亂人興,武夫逞,則國之經制破壞,民被禍而國危矣。
然亂人躁動,武夫恃血氣,均少遠慮。
救之不患無道。
有奸雄出,刈夷亂人,有如雲之遊士,憑依方鎮,然後國亡不可救。
何也?奸雄遊士,皆縱一己之欲壑,不惜以民生國命為殉,倍甚亂人武夫也。
奸雄操術深,應機捷,利用人類之劣根性,威劫利餌以便自恣。
遊士無恒心,吸拒縱橫陰陽喜怒之變,百出不窮。
二者交乘,名義任其所托而名亡,法律随其所援而法壞。
名亡,則是非泯;法壞,則利害昏。
熏染所及,相率為盜賊,為妖孽,尚誰與立國哉?是故範晔黜奸雄,而孟轲賤遊說之士。
讀陸贽請還田緒所寄撰碑文馬絹狀 陸敬輿事庸猜之主,值藩鎮數叛,卒能綏靖。
雖執政未久,唐室賴以弗傾,賢者固不可測哉。
及讀《請還田緒所寄撰碑文馬絹狀》,然後知其馭世之經也。
案《狀》曰:‘田承嗣阻兵犯命,靡惡不為,竟逭天誅。
田緒尚幹宸嚴,請頌遺愛。
臣備位台輔,未能滌除奸慝,而又飾其愧詞,以贊兇德,納彼重賂,以襲貪風,情所未安,事難固強。
’又曰:‘仲尼修《春秋》而亂賊懼,褒貶苟明,亦足助理。
’觀此,則敬輿所以綏難者可知已。
自昔武人跋扈,靡不亡國。
何者?狼子野心,各擁方鎮而握兵符,大者連衡,小者合縱,剝朘兆庶,蕃育爪牙,一旦興戎,元黃遍地。
勢敵則負隅,情激則賣國。
兇猘之性,甯有顧忌哉?然此輩率起自臧獲盜賊,非有智計過人,遇衰世憑傅以興。
在朝執政與不表裹,士大夫相依以得志,贊襄策畫,彼始有輕天下之志,而敢于橫行爾。
倘社會有健全之輿論,政府無奸回為内援,自有以消兇暴之氣。
而生其是非之心,則糾糾之夫,皆國家幹城之倚,又何患耶?如敬輿待田緒,碑文不輕假,絹馬不苟受,靜而自正,剛而無欲,使犷悍之徒,知名義不可犯,士大夫不可亵,則欲自恣不得也,故敬輿馭世之經在是矣。
後世乃有上下并援武人以肆志,自速其國之亡,有識者所為痛心也。
思曾 曾滌生誦法程朱,以書生奮起立功名,味止足之戒,勇退自全,而國民之蒙其福利者亦至矣,滌生起自鄉團,用使湘軍之威,南逾嶺表,北度沙漠,收束為難,玆可想見。
然事平遣散,将士帖服,唯其平日自矢忠貞,急公義,遺私利,将士熏陶有素,故能消積威于俄頃,化兵氣為祥符,非偶然也。
使滌生怗權私利于上,其下相畔援,則武人縱橫,民亦勞止,國之亡也忽諸。
李少荃提挈淮軍,遞嬗為北洋派,以是知滌生遠矣。
蔡松坡功蓋天下,觀所著曾胡治兵語錄,抑取法乎上也。
世人以曾胡戴滿清為病,然爾時民族民權諸義未明,無怪其然也。
其為人自可法。
諸葛武侯出師表書後 王船山謂劉備忮刻,專任親故;武侯侵淫申韓術,治蜀不務教養。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鳴呼!船山之論允矣。
餘觀武侯《出師表》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辭哀惋,亦自知身死國與俱殄爾。
熊持危傳 熊持危,字海澄,湖北黃岡人。
少負志略,年十餘歲,從軍奉天,入學講武堂。
畢業,調赴山西,任新軍尉。
辛亥武昌光複,持危首事響應,攻娘子關下之。
時各省獨立,省界甚嚴,持危不得志于晉,還鄂任第一師副官。
元年八月,鄂軍馬隊變,持危助平之,都督黎公即命收拾殘餘,領其衆。
二年春,鄂軍悉遣散,持危失職。
是秋,南北難事底定,袁世凱以湯芗銘為湖南都督,持危往依之,就職都督府三等副官。
四年冬,世凱叛國,稱皇帝,改元洪憲。
雲南出師讨賊,各省志士集上海,議分道起兵。
蔡濟民中将,奉孫中山密令規湖北,熊持中佐之。
持中,持危兄也。
以為圖鄂宜先定湘,密電持危問計。
持危遣使赴滬,密道北軍困于戰地,省城空虛,同志義憤可用。
約期,屬持中赴湘學事,持中以籌饷愆期,持危恚甚。
其黨陰洩謀于芗銘,芗銘召持危對獄,直認不諱。
芗銘不欲殺之,軍法課長某持之力,遂處槍斃。
婦張氏聞之自缢。
湘人哀憤。
五年十二月,持中赴湘,以持危張氏遺骨,歸葬于黃州赤壁上首聚寶山。
湘督譚延恺以其遺像入祀長沙烈士祠。
張翊辰李專遺事 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如羊祜之識金镮,崔鹹之征墨志,事載本傳,甯皆誣妄。
挽近麻城有張翊辰次常,李專靜甫,并能追憶往事。
言前世俱圻州醫士張某子,專為兄,翊辰則弟也。
兄弟同日患痘死,兄年十歲,弟僅八歲。
死時,俱靈魂從頭腦破裂出,立釋肉體苦痛。
頃之,不忍父母恸,複撞頭腦入,又出,乃不可入。
兄弟陰依其母,母弗覺。
數年,俱之麻城,兄先投生李氏,是為專;弟後專生三年,投生張氏,是為翊辰。
翊辰伯父文藻,清選拔貢生。
李氏延為專師,文藻攜翊辰偕就學。
翊辰時年八九歲,專年十二三,兩兒故未一面,驟見呼兄弟,痛哭相持抱不解,兩家父母争怪詫,固問之,翊辰、專俱雲雲。
專叔父久春好奇,遂率專、翊辰,同訪圻州張氏。
張夫婦俱存,專、翊辰直前呼父母,以次識其家舊時器具,張夫婦大駭。
久春為具道所以,乃泣下沾襟。
張夫婦後生一子,久春屬與專、翊辰結為兄弟,俱就其家教之。
圻州張氏子,後為邑諸生。
專光緒壬午科舉人。
翊辰光緒乙酉科選拔貢生,後官河南商城知縣,民國初,猶健在。
翊辰與餘妻祖傅雨卿學正,同纂修《黃州府志》,屢自言其事。
專在時,吾家太晶孝廉識之,亦雲然。
此事見聞極确,故記之。
他所聞尚多,以非耳目親及,不敢載也。
按《八識頌》曰:‘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是投胎不自産時也。
内典說‘産時投生者為奪胎生’雲。
顔之推曰:‘形體雖死,精神猶存,人生在世,望于後身,似不相屬,及其沒後,則與前身,似猶老少朝夕耳。
凡夫蒙蔽,不見未來,故言彼生與今,非一體也。
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随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耶?’無生居士言:‘學佛者當自信輪回回始,此處信不及,則佛之教義全盤推翻。
’月霞比丘亦雲然。
蔣智由觀雲嘗謂:‘佛氏既言輪回,又明無我,無我則誰為輪回之主體?’不知《八識頌》明言‘去後來先作主公’矣!餘杭章先生則謂:‘唯其無我,所以輪回。
’此義甚深,學者宜細參之。
真理不明,人心靡所皈依。
世變愈亟,人欲橫流,不知為自作自受,良可悼憫。
近者,伍秩庸先生嘗自述與幽靈交通事,蓋非誣妄之談。
餘恐世人信心未牢,故記張翊辰、李專事為勸誘耳。
馬讓三傳 馬讓三,名雲翼,以字行,黃岡人也。
為學以堅苦克勵為宗。
少時便棄舉業,治博物算術。
家貧,講樹畜,耐勤勞,緻數千金。
嘗曰:‘儒者不問家人生産作業,故尚空談,逐祿利,遊手交構,而天下之禍日亟。
’識者歎為至言,自奉儉約,布衣大袖,粝飯菜蔬自甘。
歲時盤飧食客,品數有限,然甚雅潔。
居恒滑稽混俗,獨臨義利之界,嚴峻不苟。
民國初元,始開選舉,黨人挾巨金購票,諸選民懷票争緻金錢。
讓三憤曰:‘民意沒于利,共和其危乎!’遂拒金裂票去,其行事多類此。
傷世亂,亢懷嘉遁,推迹楚風之變自張之洞,恒語人曰:‘吾楚明季以豐功偉節動天下,江夏熊公,江陵張公,應山楊公,天門胡石莊先生,其着也。
清初,孝感熊賜履,始以僞學事虜,風誼少衰。
挽近南皮督鄂,宏獎學校,短于核實。
諸華士剽竊新聞,揣摩風氣,祿利征逐自此厲,楚其不競矣!’常欲論次鄉先賢,為舊德傳,亡何染疾,以戊午八月卒,年四十九。
故無死,此猶張載、王夫之之舊說耳。
船山宗張子,以物之生死,由太虛理氣渾然之實體變動而有聚散,聚而生物,散則物死,大化周流不已,然能化與所化祇是一體。
故船山曰:‘不是陰陽五行之外别有個天。
’其說為主動,與近世柏格森之旨略近,非善讀者不能得之,以其言皆散見也。
如若所雲,肉體既聚散無常,豈無常之物,而可謂不死?請更論之。
死之定義,依佛家小乘,說五蘊滅壞為死,肉體唯是色蘊。
今之所論,即此色蘊可滅與否,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肇論》雲:‘事各性住于一世。
’則色蘊不滅明矣。
尋夫事相常住之旨,豈謂相滅,而有實體不滅哉?又豈滅已還起他相,故不滅哉?夫惟全理成事,事事皆真,當體常住,非于事外求理,故即相以見不滅爾。
試即色蘊為征,譬如一人,昔為朱顔,今成白首。
以今望昔,可說朱顔為已滅不?不也。
何以故,今對昔有故,如無昔者,則無有今。
昔既不無,朱顔自住在昔,亦猶白首自住在今,同不滅故。
以今望後,白首住今,亦複如是。
故通三世為一際,一切物常住,無起亦無滅。
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新故之雲,順俗為言,意明凡物互相依住。
《華嚴》無盡緣起義,宜細參。
交臂之喻,見無起滅徽朕也。
一切法無起滅,色法惡有滅,是故說言肉體不死。
鈎王 儒者尚法治,獨推王船山。
案其言預定奕世之規,置天子于有無之外,以虛靜統天下。
《讀通鑒論·晉論》。
遠西虛君共和之治,此先發之矣。
值世網密,微辭以見意,思深哉。
船山處異族專制之下,不敢倡言民王,而思想實及之。
船山固東方之孟德斯鸠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非其倫已。
讀孟子 子輿論政,重教養,貴民。
當時列強對内行武斷政策,對外持侵略主義,故孟氏提倡民權。
以學者為社會之中堅,而懼夫生心害政。
故遊說橫議,諸待淺薄之論及挾異端者,皆與之力辯。
以公孫衍、張儀為妾婦之道,謂‘善戰者服上刑’,又以楊墨為禽獸,唯攻墨為過。
識卓哉!當亂世,閱曆人事至深,斯言之切也。
罪言 國有亂人,而奸雄乘之;國有武夫縱橫,而遊士倚之。
遊士分兩種:甲、政客之挾陰謀以利用軍人者;乙、非政客謂軍幕客食僚佐是也。
必亡無疑也。
道國之經,曰正德、利用、厚生,相其民以自求多福。
亂人興,武夫逞,則國之經制破壞,民被禍而國危矣。
然亂人躁動,武夫恃血氣,均少遠慮。
救之不患無道。
有奸雄出,刈夷亂人,有如雲之遊士,憑依方鎮,然後國亡不可救。
何也?奸雄遊士,皆縱一己之欲壑,不惜以民生國命為殉,倍甚亂人武夫也。
奸雄操術深,應機捷,利用人類之劣根性,威劫利餌以便自恣。
遊士無恒心,吸拒縱橫陰陽喜怒之變,百出不窮。
二者交乘,名義任其所托而名亡,法律随其所援而法壞。
名亡,則是非泯;法壞,則利害昏。
熏染所及,相率為盜賊,為妖孽,尚誰與立國哉?是故範晔黜奸雄,而孟轲賤遊說之士。
讀陸贽請還田緒所寄撰碑文馬絹狀 陸敬輿事庸猜之主,值藩鎮數叛,卒能綏靖。
雖執政未久,唐室賴以弗傾,賢者固不可測哉。
及讀《請還田緒所寄撰碑文馬絹狀》,然後知其馭世之經也。
案《狀》曰:‘田承嗣阻兵犯命,靡惡不為,竟逭天誅。
田緒尚幹宸嚴,請頌遺愛。
臣備位台輔,未能滌除奸慝,而又飾其愧詞,以贊兇德,納彼重賂,以襲貪風,情所未安,事難固強。
’又曰:‘仲尼修《春秋》而亂賊懼,褒貶苟明,亦足助理。
’觀此,則敬輿所以綏難者可知已。
自昔武人跋扈,靡不亡國。
何者?狼子野心,各擁方鎮而握兵符,大者連衡,小者合縱,剝朘兆庶,蕃育爪牙,一旦興戎,元黃遍地。
勢敵則負隅,情激則賣國。
兇猘之性,甯有顧忌哉?然此輩率起自臧獲盜賊,非有智計過人,遇衰世憑傅以興。
在朝執政與不表裹,士大夫相依以得志,贊襄策畫,彼始有輕天下之志,而敢于橫行爾。
倘社會有健全之輿論,政府無奸回為内援,自有以消兇暴之氣。
而生其是非之心,則糾糾之夫,皆國家幹城之倚,又何患耶?如敬輿待田緒,碑文不輕假,絹馬不苟受,靜而自正,剛而無欲,使犷悍之徒,知名義不可犯,士大夫不可亵,則欲自恣不得也,故敬輿馭世之經在是矣。
後世乃有上下并援武人以肆志,自速其國之亡,有識者所為痛心也。
思曾 曾滌生誦法程朱,以書生奮起立功名,味止足之戒,勇退自全,而國民之蒙其福利者亦至矣,滌生起自鄉團,用使湘軍之威,南逾嶺表,北度沙漠,收束為難,玆可想見。
然事平遣散,将士帖服,唯其平日自矢忠貞,急公義,遺私利,将士熏陶有素,故能消積威于俄頃,化兵氣為祥符,非偶然也。
使滌生怗權私利于上,其下相畔援,則武人縱橫,民亦勞止,國之亡也忽諸。
李少荃提挈淮軍,遞嬗為北洋派,以是知滌生遠矣。
蔡松坡功蓋天下,觀所著曾胡治兵語錄,抑取法乎上也。
世人以曾胡戴滿清為病,然爾時民族民權諸義未明,無怪其然也。
其為人自可法。
諸葛武侯出師表書後 王船山謂劉備忮刻,專任親故;武侯侵淫申韓術,治蜀不務教養。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鳴呼!船山之論允矣。
餘觀武侯《出師表》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辭哀惋,亦自知身死國與俱殄爾。
熊持危傳 熊持危,字海澄,湖北黃岡人。
少負志略,年十餘歲,從軍奉天,入學講武堂。
畢業,調赴山西,任新軍尉。
辛亥武昌光複,持危首事響應,攻娘子關下之。
時各省獨立,省界甚嚴,持危不得志于晉,還鄂任第一師副官。
元年八月,鄂軍馬隊變,持危助平之,都督黎公即命收拾殘餘,領其衆。
二年春,鄂軍悉遣散,持危失職。
是秋,南北難事底定,袁世凱以湯芗銘為湖南都督,持危往依之,就職都督府三等副官。
四年冬,世凱叛國,稱皇帝,改元洪憲。
雲南出師讨賊,各省志士集上海,議分道起兵。
蔡濟民中将,奉孫中山密令規湖北,熊持中佐之。
持中,持危兄也。
以為圖鄂宜先定湘,密電持危問計。
持危遣使赴滬,密道北軍困于戰地,省城空虛,同志義憤可用。
約期,屬持中赴湘學事,持中以籌饷愆期,持危恚甚。
其黨陰洩謀于芗銘,芗銘召持危對獄,直認不諱。
芗銘不欲殺之,軍法課長某持之力,遂處槍斃。
婦張氏聞之自缢。
湘人哀憤。
五年十二月,持中赴湘,以持危張氏遺骨,歸葬于黃州赤壁上首聚寶山。
湘督譚延恺以其遺像入祀長沙烈士祠。
張翊辰李專遺事 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如羊祜之識金镮,崔鹹之征墨志,事載本傳,甯皆誣妄。
挽近麻城有張翊辰次常,李專靜甫,并能追憶往事。
言前世俱圻州醫士張某子,專為兄,翊辰則弟也。
兄弟同日患痘死,兄年十歲,弟僅八歲。
死時,俱靈魂從頭腦破裂出,立釋肉體苦痛。
頃之,不忍父母恸,複撞頭腦入,又出,乃不可入。
兄弟陰依其母,母弗覺。
數年,俱之麻城,兄先投生李氏,是為專;弟後專生三年,投生張氏,是為翊辰。
翊辰伯父文藻,清選拔貢生。
李氏延為專師,文藻攜翊辰偕就學。
翊辰時年八九歲,專年十二三,兩兒故未一面,驟見呼兄弟,痛哭相持抱不解,兩家父母争怪詫,固問之,翊辰、專俱雲雲。
專叔父久春好奇,遂率專、翊辰,同訪圻州張氏。
張夫婦俱存,專、翊辰直前呼父母,以次識其家舊時器具,張夫婦大駭。
久春為具道所以,乃泣下沾襟。
張夫婦後生一子,久春屬與專、翊辰結為兄弟,俱就其家教之。
圻州張氏子,後為邑諸生。
專光緒壬午科舉人。
翊辰光緒乙酉科選拔貢生,後官河南商城知縣,民國初,猶健在。
翊辰與餘妻祖傅雨卿學正,同纂修《黃州府志》,屢自言其事。
專在時,吾家太晶孝廉識之,亦雲然。
此事見聞極确,故記之。
他所聞尚多,以非耳目親及,不敢載也。
按《八識頌》曰:‘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是投胎不自産時也。
内典說‘産時投生者為奪胎生’雲。
顔之推曰:‘形體雖死,精神猶存,人生在世,望于後身,似不相屬,及其沒後,則與前身,似猶老少朝夕耳。
凡夫蒙蔽,不見未來,故言彼生與今,非一體也。
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随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耶?’無生居士言:‘學佛者當自信輪回回始,此處信不及,則佛之教義全盤推翻。
’月霞比丘亦雲然。
蔣智由觀雲嘗謂:‘佛氏既言輪回,又明無我,無我則誰為輪回之主體?’不知《八識頌》明言‘去後來先作主公’矣!餘杭章先生則謂:‘唯其無我,所以輪回。
’此義甚深,學者宜細參之。
真理不明,人心靡所皈依。
世變愈亟,人欲橫流,不知為自作自受,良可悼憫。
近者,伍秩庸先生嘗自述與幽靈交通事,蓋非誣妄之談。
餘恐世人信心未牢,故記張翊辰、李專事為勸誘耳。
馬讓三傳 馬讓三,名雲翼,以字行,黃岡人也。
為學以堅苦克勵為宗。
少時便棄舉業,治博物算術。
家貧,講樹畜,耐勤勞,緻數千金。
嘗曰:‘儒者不問家人生産作業,故尚空談,逐祿利,遊手交構,而天下之禍日亟。
’識者歎為至言,自奉儉約,布衣大袖,粝飯菜蔬自甘。
歲時盤飧食客,品數有限,然甚雅潔。
居恒滑稽混俗,獨臨義利之界,嚴峻不苟。
民國初元,始開選舉,黨人挾巨金購票,諸選民懷票争緻金錢。
讓三憤曰:‘民意沒于利,共和其危乎!’遂拒金裂票去,其行事多類此。
傷世亂,亢懷嘉遁,推迹楚風之變自張之洞,恒語人曰:‘吾楚明季以豐功偉節動天下,江夏熊公,江陵張公,應山楊公,天門胡石莊先生,其着也。
清初,孝感熊賜履,始以僞學事虜,風誼少衰。
挽近南皮督鄂,宏獎學校,短于核實。
諸華士剽竊新聞,揣摩風氣,祿利征逐自此厲,楚其不競矣!’常欲論次鄉先賢,為舊德傳,亡何染疾,以戊午八月卒,年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