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書
關燈
小
中
大
熊子真曰:讓三父某,笃行君子也,嘗命讓三從餘先君其相文學遊。
适文學公下世,讓三以不逮事為恨,始交餘伯兄仲甫,交誼之笃,有古人風。
猶憶先母高太夫人病疫,親族不敢至,讓三省視,累日不忍去。
及卒,為治喪,夜與餘兄弟宿太夫人殡前。
數日始去,竟不染疫。
餘兄弟貧不聊生,清季流寓江西德安,墾荒自給,讓三馳念切至。
壬癸以來,伯兄,六弟強,五弟剛,相繼卒。
讓三聞而哭,又以書解餘痛,然凄慘不可卒讀,反益餘痛。
夫勢交利合者,相締以猥賤,勢窮利盡,則反眼不相識。
唯相契于不可知之地,饑渴疾痛,常相關而出于不覺,有時絮匕話家故,無不盡之情,乃真朋友之樂爾。
讓三不幸短命死,餘既自傷孤零,又悼古誼淪喪,故備書所感,以質世之君子。
憂問 問曰,吾國自勝清道鹹以降,恒有新舊二派,然二派思潮,皆應世界潮流以遞變,終非畫若鴻溝。
所謂新派者,其始言洋務而已,浸假則言立憲,又進言革命與民主共和,至此而止矣。
所謂舊派者,始唾棄洋務,繼且力仿新政,清末各督撫皆以新政自粉飾。
進而預備立憲,改革後,密唱虛君共和,亦至此而止矣。
夫二派思潮所止,或則民主共和,或則虛君共和,名義固殊,究實言之,真能行虛君共和,即民主共和,抑何不可?二派所持,非甚相遠,然而相争以成大亂,何哉?夫易之為道,趣時應變,而以仁義立本。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動而無本,蔑不傾矣。
孟子憫戰國,欲正人心而道仁義,誠知本也。
凡争起于利害不齊,仁以平物我之情,義以如彼此之分,則齊其不齊而争泯。
失義亡分,則不齊,失仁縱情,則窮于齊,乃相争以大亂。
今吾國人浸淫滿清污俗,利祿蕩其廉恥,而自私自利之習成。
登庸濫,而僥幸之風長;專锢久,而智昏。
為新為舊,同怵于外人,而貌襲以相應,實無改其貪賊險詐濁亂荒淫之心理。
靈台既蔽,一切學說,皆逢惡之媒,一切政法,皆濟奸之具。
滅絕仁義,自胡清已然矣。
迄于民國,而偉人之淫縱,袁氏之盜竊,藩鎮之騃戾,率天下以不仁不義,淫情轶分。
利獨,而衆不齊;衆不齊,将無獨利,此其時矣。
是故吾國今日之亂,不緣新舊思潮異趣;仁義絕而人理亡,國無與立也。
今欲明仁義之本,又群诋為迂闊,無以遏邪說暴行而挽其橫流,吾國吾種,其終亡滅乎!抑尚有他道以救之也。
草此稿竟,或曰,共和國體,畢竟與吾國曆史不合,故不利于行爾。
曰,何為其然,尚考春秋之世,社會恒有中堅人物,主清議而持國政,如仲尼譏季氏伐颛臾;史不載魯伐颛臾事,或因仲尼之言終止。
鄭商人弦高秦師。
則當時學者與實業家,各能發揮其能力,以贊國事矣。
又春秋貴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誅奸雄而退英雄,英雄者,務揣摩時勢,鼓舞群情,而急功利者也,常導一世于狂迷。
如今世列強,竭脂膏以擴軍備,棄生命于沙場,其始實由少數英雄之徒,鼓吹競争,遂成時行,轉生誤會,乃構此大禍爾。
大抵衆生因迷惑而有生,英雄如幻師作幻術。
聖人相物之宜,去泰去甚,而為于無為,則非英雄所知矣。
英雄者,社會之不祥物也。
英雄不死,鬥詐不止。
使人人有自知、自立、自由、自重之精神,則無有屍英雄之名者矣。
《春秋》太平,不獎英雄,桓、文、管、趙,皆被譏焉。
若奸雄,則亂賊是也,《春秋》誅之。
奸雄與英雄之辨,他日當論之耳。
純持民本主義。
秦漢以下,領土大,而政府幹涉之範圍狹,教育實業諸要政,任民間自為,蔚然稱盛,其自營之力,誠有足多。
彼以共和為不合吾國曆史者,豈非妄自菲薄哉!特自宋明以來,國人漸失其固有之長,明太祖作法于涼,終明世上無禮下無學,吾國衰亡之因,種于明者尤多。
滿清則摧殘益甚。
今日之亂,猶胡清餘孽爾。
子真識。
至言 政治根柢在社會,社會良惡,着見風俗。
故先王觀風以知治,免罝漢廣,周用崛興,青矜溱洧,鄭始式微,其征驗不爽也。
後世于詩之外有小說,益能曲盡社會情僞,可增征驗。
友人鄂城劉伯垂芬言:‘讀《儒林外史》而知清世士習之可醜,其衰宜矣。
’餘夏間遊滬,過書肆,偶思購汪容甫述學,遍索不可得,唯見列肆盡誨淫誨盜之小說爾,斯可恫矣。
門人燕添溟恥,因言,近來詩人多習為淫辭豔語,亦妖征也。
道家之術,盛于西漢,承戰國暴秦之後,栖神淡泊,養其清剛,故漢時國力最澎張,其治近古,有明效矣。
漢初,道家者流,于上有蕭何、曹參、張良、文帝,于下有黃石公、即圯下老人,子房之師,世稱黃石公。
四皓,子房能為惠帝緻四皓,蓋同為道家故也。
案,《子房傳》,謂呂澤曰:‘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辨士固請,宜來。
’夫四人者,高帝所不能緻,豈愛金玉,又豈辨士所能說?金玉也,辨士也,子房必别有用意處。
或以安排使令與馳說之徒,使朝野震驚于四皓之為太子來,以悚高帝之聽耳。
蓋公之倫。
司馬談父子,亦希蹤柱史,此其略可征者也。
自武帝董仲舒出,始定一尊于儒,而毒流後世。
武帝有材勇,不學,武功資民力,固前人所涵育爾。
仲舒迂怪,其細已甚,不足道,然其衣缽不絕于今,何哉? 昔儒頌東漢名節,清季黨人益張之,差有其風。
戊戌政變,譚康諸子喋血,同盟會興,益踔厲敢死矣。
雖然,尚名無本,其病氣矜,下流乃無拳無勇,職為亂階,此所以有今日也。
昔者宣聖蓋憂名教,特于《易》言精義人神;孟子以集義養浩然之氣,立本焉爾。
然名義本世間觀待道理,何以故?依義立名,亦依名诠義故。
是以義可以名假也,義可假,則非本甚明。
其惟元聖,亡名,小仁義,體清淨,冥極無為,即不動真體。
尚已。
由其道,下者亦能強固神志。
故西漢尚黃老,任俠往往在民間。
高帝雄猜,懾于四皓而不敢易儲,其時民氣之盛可見。
哀平之變,則張禹賤儒開其先也。
權德輿言,亡西京者張禹,亡東京者胡廣。
東漢黨锢諸公,名節雖若可稱,然考《抱樸子》所征論,其末流濁亂滋甚。
《抱樸子外篇漢過篇》曰:‘曆覽前載,逮乎近代,俗微道敝,莫劇漢末也。
’此雖多斥奄尹,然以雲:‘懶看文書,望弋空名者,謂之業大志高;結黨合譽,行與口違者,謂之以文會友。
’斯則譏黨锢諸公矣。
又雲:‘聞之漢末諸無行,背叛禮教而縱肆邪僻,讪毀真正,中傷非黨,口習醜言,身行敝事。
凡所雲為,使人不忍論也。
’故不百年而胡禍興。
清季士大夫以挂名黨籍為榮,蹈死不悔,然試深迹其瑕眚,則校《抱樸子》所以刺漢者,有過之無不及。
袁氏因得乘其敝而夷之,禍亂乃無甯日,哀哉!察其所以,蓋叔世學絕道喪,諸黨魁初興,又嘗為一切破壞之說,往往以愛國美名,作士大夫敢死之氣,即所謂名節也。
其流為無拳無勇而階亂,則非始願所及。
無深根甯極之道,而以名義鼓人,惡得不如此哉!今者亂極,不可别美惡好醜,故名窮。
名窮宜返本。
夫惟載其清淨,休乎無為之宅,自本自根,可行己信,莊子語,郭注雲:‘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憨山雲:‘日用皆真體流行,信有真實之體可信。
’遺名歸真,合氣于神,則亂不自生。
至精不可以被物,持戒而鎮之以樸。
自頃紹興蔡先生之北京大學進德會,案進德會之等第,甲種會員不嫖、不賭、不娶妾;乙種會員于前三戒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二戒;丙種會員于前五戒外,又加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三戒。
為道日損,足以勝物,養其清剛,毋為亂階,庶幾老氏之遺矣。
迩者餘杭章先生嘗曰:‘鄙人自處,唯欲振起姚江學派,以挽今世頹靡巽懦之習。
’丁巳夏與民友會書。
迹先生行誼,固佛之俠者,何取托于姚江哉?近人頌明季節義,歸功姚江者,蓋祖黃宗羲。
宗羲學行,固不逮衡陽遠甚。
衡陽嘗痛心于明季士大夫,以氣矜亡國。
力诋姚江,其說實非過激。
王守仁有術智,未能忘功名,而以聖自居。
此即我執為無窮禍根。
故其黨多氣矜。
觀挽世予聖之士,其偏執妄逞,何嘗不誦法姚江也。
要之挽明士風近季漢,今不可取則。
箴名士 自六朝以降,始有所謂名士者。
迄于唐宋,而韓愈、元稹、白居易、蘇轼兄弟,并以文采風流傾動朝野,聲施後世,吸其流者不絕。
惟衡陽之聖,痛中夏覆亡,推迹士習之壞自名士,而于二蘇元白之倫,攻之不遺餘力。
案其言曰:‘此輩類皆酒肉以溺其志,嬉遊以蕩其情,服飾玩好書畫以喪其守。
凡此非得美官厚利,則不足以厭其所欲。
而精魄既搖,廉恥遂泯,方且号于人以為清流之津徑。
而輕薄淫佚之士,樂依之以标榜為名士。
如此而能自樹立,以為國之桢幹、民之蔭藉者,萬不得一。
文章之用,以顯道義之殊塗,宣生人之情理。
簡則雖喻,重則增疑。
故工文之士,必務推蕩宛折,暢快宣通,而後可以感人。
于是遊逸其心于四維上下古今巨細,随觸而引伸。
一如其不容已之藏,乃為當世之所不能舍,則蘇轼所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者是也。
始則覃其心以達其言,既則即其言以生其心。
而淫佚浮曼矜誇傲僻之氣,日引月趨,以入于酒肉嬉遊服飾玩好書畫之中。
而必争名競利,以求快其欲。
抑且博覽六籍,詭遇先聖之緒說,以濟其辨。
則陳民情,策國事,皆其所可。
沉酣以入,痛快以出,堂堂乎言之,若《伊訓》、《說命》、《七月》、《東山》之可與颉颃矣。
今之打電報着政論者,鮮不如此。
乃有道者,沈潛以推緻其隐,則立心之無恒,用情之不正,皆可即其述古昔稱先王之中,察見其诐淫。
況其濫于邪說,侈于遊冶者,尤不待終篇,而知其為羊膻蟻智之妄人哉!’船山之責名士如此,可謂洞見症結。
乃至今謬種流傳,士大夫相率為浮華淺薄,淫佚流蕩,而無精湛之思,淡泊之操,此言學言治之所以終于無幸也。
夫名者實之賓,救名之敝莫如實。
古者大學造士,始教以格物,尚征驗而有條貫,故其言中倫而行中慮。
實學廢,文辭興,然後有名士,是以顧甯人恥之也。
适文學公下世,讓三以不逮事為恨,始交餘伯兄仲甫,交誼之笃,有古人風。
猶憶先母高太夫人病疫,親族不敢至,讓三省視,累日不忍去。
及卒,為治喪,夜與餘兄弟宿太夫人殡前。
數日始去,竟不染疫。
餘兄弟貧不聊生,清季流寓江西德安,墾荒自給,讓三馳念切至。
壬癸以來,伯兄,六弟強,五弟剛,相繼卒。
讓三聞而哭,又以書解餘痛,然凄慘不可卒讀,反益餘痛。
夫勢交利合者,相締以猥賤,勢窮利盡,則反眼不相識。
唯相契于不可知之地,饑渴疾痛,常相關而出于不覺,有時絮匕話家故,無不盡之情,乃真朋友之樂爾。
讓三不幸短命死,餘既自傷孤零,又悼古誼淪喪,故備書所感,以質世之君子。
憂問 問曰,吾國自勝清道鹹以降,恒有新舊二派,然二派思潮,皆應世界潮流以遞變,終非畫若鴻溝。
所謂新派者,其始言洋務而已,浸假則言立憲,又進言革命與民主共和,至此而止矣。
所謂舊派者,始唾棄洋務,繼且力仿新政,清末各督撫皆以新政自粉飾。
進而預備立憲,改革後,密唱虛君共和,亦至此而止矣。
夫二派思潮所止,或則民主共和,或則虛君共和,名義固殊,究實言之,真能行虛君共和,即民主共和,抑何不可?二派所持,非甚相遠,然而相争以成大亂,何哉?夫易之為道,趣時應變,而以仁義立本。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動而無本,蔑不傾矣。
孟子憫戰國,欲正人心而道仁義,誠知本也。
凡争起于利害不齊,仁以平物我之情,義以如彼此之分,則齊其不齊而争泯。
失義亡分,則不齊,失仁縱情,則窮于齊,乃相争以大亂。
今吾國人浸淫滿清污俗,利祿蕩其廉恥,而自私自利之習成。
登庸濫,而僥幸之風長;專锢久,而智昏。
為新為舊,同怵于外人,而貌襲以相應,實無改其貪賊險詐濁亂荒淫之心理。
靈台既蔽,一切學說,皆逢惡之媒,一切政法,皆濟奸之具。
滅絕仁義,自胡清已然矣。
迄于民國,而偉人之淫縱,袁氏之盜竊,藩鎮之騃戾,率天下以不仁不義,淫情轶分。
利獨,而衆不齊;衆不齊,将無獨利,此其時矣。
是故吾國今日之亂,不緣新舊思潮異趣;仁義絕而人理亡,國無與立也。
今欲明仁義之本,又群诋為迂闊,無以遏邪說暴行而挽其橫流,吾國吾種,其終亡滅乎!抑尚有他道以救之也。
草此稿竟,或曰,共和國體,畢竟與吾國曆史不合,故不利于行爾。
曰,何為其然,尚考春秋之世,社會恒有中堅人物,主清議而持國政,如仲尼譏季氏伐颛臾;史不載魯伐颛臾事,或因仲尼之言終止。
鄭商人弦高秦師。
則當時學者與實業家,各能發揮其能力,以贊國事矣。
又春秋貴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誅奸雄而退英雄,英雄者,務揣摩時勢,鼓舞群情,而急功利者也,常導一世于狂迷。
如今世列強,竭脂膏以擴軍備,棄生命于沙場,其始實由少數英雄之徒,鼓吹競争,遂成時行,轉生誤會,乃構此大禍爾。
大抵衆生因迷惑而有生,英雄如幻師作幻術。
聖人相物之宜,去泰去甚,而為于無為,則非英雄所知矣。
英雄者,社會之不祥物也。
英雄不死,鬥詐不止。
使人人有自知、自立、自由、自重之精神,則無有屍英雄之名者矣。
《春秋》太平,不獎英雄,桓、文、管、趙,皆被譏焉。
若奸雄,則亂賊是也,《春秋》誅之。
奸雄與英雄之辨,他日當論之耳。
純持民本主義。
秦漢以下,領土大,而政府幹涉之範圍狹,教育實業諸要政,任民間自為,蔚然稱盛,其自營之力,誠有足多。
彼以共和為不合吾國曆史者,豈非妄自菲薄哉!特自宋明以來,國人漸失其固有之長,明太祖作法于涼,終明世上無禮下無學,吾國衰亡之因,種于明者尤多。
滿清則摧殘益甚。
今日之亂,猶胡清餘孽爾。
子真識。
至言 政治根柢在社會,社會良惡,着見風俗。
故先王觀風以知治,免罝漢廣,周用崛興,青矜溱洧,鄭始式微,其征驗不爽也。
後世于詩之外有小說,益能曲盡社會情僞,可增征驗。
友人鄂城劉伯垂芬言:‘讀《儒林外史》而知清世士習之可醜,其衰宜矣。
’餘夏間遊滬,過書肆,偶思購汪容甫述學,遍索不可得,唯見列肆盡誨淫誨盜之小說爾,斯可恫矣。
門人燕添溟恥,因言,近來詩人多習為淫辭豔語,亦妖征也。
道家之術,盛于西漢,承戰國暴秦之後,栖神淡泊,養其清剛,故漢時國力最澎張,其治近古,有明效矣。
漢初,道家者流,于上有蕭何、曹參、張良、文帝,于下有黃石公、即圯下老人,子房之師,世稱黃石公。
四皓,子房能為惠帝緻四皓,蓋同為道家故也。
案,《子房傳》,謂呂澤曰:‘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辨士固請,宜來。
’夫四人者,高帝所不能緻,豈愛金玉,又豈辨士所能說?金玉也,辨士也,子房必别有用意處。
或以安排使令與馳說之徒,使朝野震驚于四皓之為太子來,以悚高帝之聽耳。
蓋公之倫。
司馬談父子,亦希蹤柱史,此其略可征者也。
自武帝董仲舒出,始定一尊于儒,而毒流後世。
武帝有材勇,不學,武功資民力,固前人所涵育爾。
仲舒迂怪,其細已甚,不足道,然其衣缽不絕于今,何哉? 昔儒頌東漢名節,清季黨人益張之,差有其風。
戊戌政變,譚康諸子喋血,同盟會興,益踔厲敢死矣。
雖然,尚名無本,其病氣矜,下流乃無拳無勇,職為亂階,此所以有今日也。
昔者宣聖蓋憂名教,特于《易》言精義人神;孟子以集義養浩然之氣,立本焉爾。
然名義本世間觀待道理,何以故?依義立名,亦依名诠義故。
是以義可以名假也,義可假,則非本甚明。
其惟元聖,亡名,小仁義,體清淨,冥極無為,即不動真體。
尚已。
由其道,下者亦能強固神志。
故西漢尚黃老,任俠往往在民間。
高帝雄猜,懾于四皓而不敢易儲,其時民氣之盛可見。
哀平之變,則張禹賤儒開其先也。
權德輿言,亡西京者張禹,亡東京者胡廣。
東漢黨锢諸公,名節雖若可稱,然考《抱樸子》所征論,其末流濁亂滋甚。
《抱樸子外篇漢過篇》曰:‘曆覽前載,逮乎近代,俗微道敝,莫劇漢末也。
’此雖多斥奄尹,然以雲:‘懶看文書,望弋空名者,謂之業大志高;結黨合譽,行與口違者,謂之以文會友。
’斯則譏黨锢諸公矣。
又雲:‘聞之漢末諸無行,背叛禮教而縱肆邪僻,讪毀真正,中傷非黨,口習醜言,身行敝事。
凡所雲為,使人不忍論也。
’故不百年而胡禍興。
清季士大夫以挂名黨籍為榮,蹈死不悔,然試深迹其瑕眚,則校《抱樸子》所以刺漢者,有過之無不及。
袁氏因得乘其敝而夷之,禍亂乃無甯日,哀哉!察其所以,蓋叔世學絕道喪,諸黨魁初興,又嘗為一切破壞之說,往往以愛國美名,作士大夫敢死之氣,即所謂名節也。
其流為無拳無勇而階亂,則非始願所及。
無深根甯極之道,而以名義鼓人,惡得不如此哉!今者亂極,不可别美惡好醜,故名窮。
名窮宜返本。
夫惟載其清淨,休乎無為之宅,自本自根,可行己信,莊子語,郭注雲:‘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憨山雲:‘日用皆真體流行,信有真實之體可信。
’遺名歸真,合氣于神,則亂不自生。
至精不可以被物,持戒而鎮之以樸。
自頃紹興蔡先生之北京大學進德會,案進德會之等第,甲種會員不嫖、不賭、不娶妾;乙種會員于前三戒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二戒;丙種會員于前五戒外,又加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三戒。
為道日損,足以勝物,養其清剛,毋為亂階,庶幾老氏之遺矣。
迩者餘杭章先生嘗曰:‘鄙人自處,唯欲振起姚江學派,以挽今世頹靡巽懦之習。
’丁巳夏與民友會書。
迹先生行誼,固佛之俠者,何取托于姚江哉?近人頌明季節義,歸功姚江者,蓋祖黃宗羲。
宗羲學行,固不逮衡陽遠甚。
衡陽嘗痛心于明季士大夫,以氣矜亡國。
力诋姚江,其說實非過激。
王守仁有術智,未能忘功名,而以聖自居。
此即我執為無窮禍根。
故其黨多氣矜。
觀挽世予聖之士,其偏執妄逞,何嘗不誦法姚江也。
要之挽明士風近季漢,今不可取則。
箴名士 自六朝以降,始有所謂名士者。
迄于唐宋,而韓愈、元稹、白居易、蘇轼兄弟,并以文采風流傾動朝野,聲施後世,吸其流者不絕。
惟衡陽之聖,痛中夏覆亡,推迹士習之壞自名士,而于二蘇元白之倫,攻之不遺餘力。
案其言曰:‘此輩類皆酒肉以溺其志,嬉遊以蕩其情,服飾玩好書畫以喪其守。
凡此非得美官厚利,則不足以厭其所欲。
而精魄既搖,廉恥遂泯,方且号于人以為清流之津徑。
而輕薄淫佚之士,樂依之以标榜為名士。
如此而能自樹立,以為國之桢幹、民之蔭藉者,萬不得一。
文章之用,以顯道義之殊塗,宣生人之情理。
簡則雖喻,重則增疑。
故工文之士,必務推蕩宛折,暢快宣通,而後可以感人。
于是遊逸其心于四維上下古今巨細,随觸而引伸。
一如其不容已之藏,乃為當世之所不能舍,則蘇轼所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者是也。
始則覃其心以達其言,既則即其言以生其心。
而淫佚浮曼矜誇傲僻之氣,日引月趨,以入于酒肉嬉遊服飾玩好書畫之中。
而必争名競利,以求快其欲。
抑且博覽六籍,詭遇先聖之緒說,以濟其辨。
則陳民情,策國事,皆其所可。
沉酣以入,痛快以出,堂堂乎言之,若《伊訓》、《說命》、《七月》、《東山》之可與颉颃矣。
今之打電報着政論者,鮮不如此。
乃有道者,沈潛以推緻其隐,則立心之無恒,用情之不正,皆可即其述古昔稱先王之中,察見其诐淫。
況其濫于邪說,侈于遊冶者,尤不待終篇,而知其為羊膻蟻智之妄人哉!’船山之責名士如此,可謂洞見症結。
乃至今謬種流傳,士大夫相率為浮華淺薄,淫佚流蕩,而無精湛之思,淡泊之操,此言學言治之所以終于無幸也。
夫名者實之賓,救名之敝莫如實。
古者大學造士,始教以格物,尚征驗而有條貫,故其言中倫而行中慮。
實學廢,文辭興,然後有名士,是以顧甯人恥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