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書

關燈
今日。

    故亂極而不知反也。

    夫吾國變亂所成,原因複雜,勿論其他,而士大夫業報紙者,淆亂是非,實為戎首。

    以朋黨之實,冒政黨之名;入主出奴,則愛憎成乎心;利用勢力,則得失昏其智。

    師成心者,偏執不反;智昏者,怙惡不悛。

    偏執長忿,怙惡流毒。

    黑白不分,搏擊快意,習為挑撥,工于飾僞,流言孔章,而無在不與國民真意相反。

    雖托于輿論,群情固莫之許,貞士目以橫議;而陰鸷之流,卑鄙之夫,反有以受報紙之責言為快意者矣。

    至此,而後舉國上下,敢于為非。

    即有一二自愛不甘為非者,而以在漩渦之中,四周壓力所迫,欲不為非而不得矣。

    至此,而後舉國無是非可言也。

    抑至此,而或有一二獨秉真心者,欲有所言,則言未發而禍已至矣。

    嗚呼恫哉!吾輩試靜坐凝目而思,自世變以來,業新聞者之造孽于國,當不在枭桀與悍帥之下矣。

    或曰,今之世,衆狙朝三暮四,群非而無一是,即欲斷以春秋之法,将何所施。

    曰惡,是何言。

    夫群力交推,衆流彙集,屈伸相報,勝負疊乘,而随時皆有可精之義,可執之中,故曰赜而不可亂也。

    其在乘權處勢者,有見于此,而擇善固執,足以立臻蕩平。

    否則士大夫主持清議,甄别淑慝,亦可以作社會之氣,而奪奸盜之魄。

    故曰:‘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

    ’言是非不可不辨也。

    本報将持斯志,以與國人揚榷之。

     複吳貫因癸醜 孔學末流,誠如來論。

    默觀時事,正未得安枕也。

    自古仁智之流,撥亂反治,一本于大經之正。

    正經何?正其心,而曲盡萬物之理,需衆志之孚,以定國是,使元氣昭蘇,沉屙自愈。

    故曰,‘經正,則庶民興’也。

    今之執政,不學無術,私心獨斷,以逆流為治,以武力剝削為能,欲玩天下于掌上,其禍敗可立俟。

    頗聞時賢委蛇其側,縱别具深心,竊恐轉入漩渦。

    吳康齋之詩曰:‘伫看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腳人。

    ’足下之明,當能察此。

    河山修阻,觌面未期,翹首燕雲,曷勝惆怅! 與某參謀 憶昔江幹釋甲,俱隐故山,雖詩興室遠之嗟,而彼此過從,猶相慰藉。

    ‘遠覽并峰頭立馬,阙疑同月下論文’,妙景豪情,堪回溯也。

    近維大亂甫定,政局更新。

    弟壯志未銷,爰覽上都之勝;吾兄應賢藩弓召,亦暫息憩都門。

    三千裡外,舊雨欣逢。

    ‘舞劍惜中原風景,投壺數天下英雄’,結懷盡吐,樂可知也。

    所恨飄萍偶聚,頓唱離歌。

    兄命駕以出關,弟驅車而返裡。

    昔年袍澤,今日參商。

    白雲在天,瞻望可及。

    辱承厚愛,宜竭鄙懷。

    黑省接壤強鄰,神州屏翰,外交内治,無往非艱。

    畢公敡(子澄按:《全集》中這個字是反文旁,沒能打出來)曆三邊,勳勤懋着,龍江開府,實作長城。

    吾兄既受明知,勉圖報效。

    趙充國之碩畫,端在屯田;程不識之治軍,唯資嚴謹;勿疏小故而動鄰交,無虛邊地而為敵有。

    卑無高論,或取于斯。

    明知高明之見,必越尋常;聊盡獻曝之忱,無忘私誼。

    關山遼闊,臨穎神馳。

     賀然圭傳 賀然圭,黃岡人也。

    少讀論孟,解大義。

    遭兵亂窮困,遂廢儒業,治稼穑。

    終身南畝,智與業精,習與神會,觀天之時,察地之利,盡物之性,播種唯宜,壅溉盡适,以是所收常倍他農。

    竟數年,起家素封矣。

    或叩其術,然圭曰:‘吾有術乎哉!吾志定神壹,用力不紛,故陰陽寒暑,高下燥濕,百谷所宜,莫不察也。

    順物自然,物莫不阜也。

    吾何術焉?’君子曰:‘然圭學稼也,而進乎道矣。

    ’ 答李君 示及是非無據,所見甚卓。

    挽世唯物之說勝,功利之習熾,又值東西學說,彙流交錯,互相沖突,人心靡所依止,妄動以赴競争之壑。

    争必有所托,故仁義托于五伯,文明人道托于今日競争殘酷之群雄,孰與正其是非哉?昔孟轲、莊周,并生戰國。

    莊周憫物論之紛纭,作《齊物論》;孟轲拒邪說,其學以知言養氣為歸。

    而齊物者,一往平等之談,非獨等視有情,無所優劣。

    唯其名相雙遣,斯分别自除;染淨都忘,故一真不立;能所之情既泯,是非之辨不生;絕僞托之門,斷紛争之本,所謂元同者也。

    世無大覺,邪孽競煽,元談不可以應機,則知言而不淆于衆竅,養氣而不靡于橫流,亦足尚焉,然非小知之所喻矣。

    孟子憫戰國之馳功利而引于物,故直指心性以立教,乃至悟澈萬物皆備之真我,已近七識境界矣。

    當時功利權謀之術,污濁之風,孟氏獨力矯之。

    必如孟氏而後可謂知言養氣也。

     問津學會啟 黃州府治西北八十裡,今黃岡縣孔夫子河地,有碑石,文曰:‘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元初掘土得之。

    宋遣老龍仁夫先生,即其地建夫子廟,複廓為書院,名曰問津。

    歲時會文,集圻黃人士,講學于其中,此問津書院之所由來也。

    圻黃之地,襟江控淮,于江漢為屏藩。

    嘗自為風氣,民物殷實。

    其士大夫好為高深之思,自得精華,不事枝葉。

    遇衰世,則俠義文學之士,奮然而興,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相高尚。

    古稱光黃之間多異人,有由然矣。

    夫古今言哲理者,最精莫如佛,而教外别傳之旨,尤為卓絕。

    自達摩東度,宗風獨盛于蕲黃。

    蕲水三祖、三祖燦得法後駐錫蕲水之清泉寺,見《黃州府志》。

    蕲春四祖、黃梅五祖,疊相授受,獨成中國之佛學。

    黃梅傳慧能神秀,遂衣被南北,永為後世利賴。

    有明心學興,姚江一派陽儒陰釋,既不自居于釋,畢竟不可謂儒,故稱為心學。

    黃岡郭氏、善甫先生為陽明高弟,陽明嘗延為其子師,而《明儒學案》不載,蓋先生不務聲譽故也。

    黃安耿氏、圻春顧氏,并為荊楚大師。

    儒家者流,則梅先生長公之煥,甄先生錦石淑,均以勁節立衰朝。

    而甄先生劾權閹,忤東林黨,江夏熊公之死,葉向高、鄒元标之徒實主之。

    逞意氣之私,而不恤人亡國瘁,船山所以诋王學末流為妖孽也。

    甄公以救江夏罷官,遂終身不出。

    尤内守深沉,絕無當世氣矜之習。

    杜于皇先生,志節堅苦,詩文本諸血性,以遺老為東南學者所宗。

    于皇弟蒼略、子杜和尚,皆才奇而行晦。

    和尚走西南,密謀舉義不就,飲恨以終。

    王子雲、官撫宸、顧黃公、熊渭公,博學高節,亦于皇流亞。

    清虜入中夏二百餘年,楚人不忘國恥,于皇諸老之賜也。

    清世,曹本榮、劉子壯之倫,以膚學事虜,風義始淩替。

    然非明之故臣,又持躬廉讓,比于今之媚勢取權者獨賢。

    其餘笃行畸節之士,與夫著書立說者,志乘多有之。

    《明史》有傳者,已五十餘人,即此可見其盛。

    尚考先賢學術,宗趣互殊,各有獨到,如五音輻辏,異曲同工;八寶莊嚴,仙佛齊現,亦可謂大觀矣。

    今夫天日月星辰書夜疊運,大地山川草木,衆象森羅,唯其并育并行,所以不相悖害。

    學派之紛歧,亦若是焉已耳。

    自清虜嚴講學結社之禁,而學術式微。

    楚士又好為一意孤行,不近标榜,蕲黃尤甚。

    故先哲流風,亦以莫為顯揚而日就澌滅。

    前賢之遺澤即斬,後嗣之趨向益迷。

    世變以來,士大夫乃有以不健全之思想,妄逞其無等之欲,邪孽競煽,害氣充塞,将使先人文化,随國土俱潰。

    而楚士之汩流揚波,哺糟啜醨者,亦所在皆是。

    此可為痛哭者也。

    丁巳春,問津書院理事某君,怵世變之方殷,仰先賢之遺範,拟就書院設學會,即以問津名之,期于發皇舊德,保存國粹,挽回叔季之頹流,傥所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者欤。

    議既成,不鄙不學,而屬啟于繼智。

    繼智以為近世學者之患,皆物為之累,而氣不自振;奸生于心,而诐辭以禍世。

    邦人君子,傥返求諸先哲,由諸祖以證唯心勝義,而不滞于物;上溯諸儒氣節文章之盛,而求無愧于先;慎獨而可示于衆,樂群而不私于己;日漸月漬,成為風氣,世亂其有廖乎!是故略述前徽而為之啟。

     外舅傳曉榛先生與王藹庭丈,屬為此啟,然舉會尚未成也,姑存此文。

    子真識。

     記梁君說魯滂博士之學說 頃見梁漱溟引法博士魯滂之說,比合佛旨,融相入性,科學家執心外有物,庶開其蔽爾。

    按魯君說:‘以太渦動,形成原子,非物質之以太,能變成岩石鋼鐵。

    力與物質,同一物而異其形式。

    質力非不滅者,質力之相續滅,則歸于萬物第一體不可思議之以太。

    ’此其大旨也。

    梁君說其義曰:‘所謂第一本體不可思議之以太者,略當佛之如來藏或阿賴耶。

    《起信論》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者也。

    ”魯君所獲雖精,不能如佛窮了。

    以太渦動,形成原子,而成此世界。

    此渦動,即所謂忽然念起,何由而動,菩薩不能盡究。

    故魯君亦莫能知,莫能言也。

    世有問無明何自來者,此渦動,便是無明。

    其何自,則非所得言。

    渦動不離以太,無明不離真心。

    渦動形成世界,心生種種法生。

    然雖成世界,猶是以太,故《起信論》雲:“是心從本己來,自性清淨。

    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

    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

    ”又雲:“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

    而心非動性,無明滅,相續則滅。

    ”此相續,即質力不滅之律。

    然渦動失,則質力随滅。

    真按:證以此方《大易》之言,即所謂《易》不可見,而乾坤熄。

    《易》以變易為義,即魯雲渦動。

    故無明滅,相續則滅也。

    然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

    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

    以水不滅,風相相續。

    唯風滅故,動相随滅,非是水滅。

    《起信論》。

    蓋滅者,謂質力之相續滅,而消歸于以太,非以太滅。

    《楞嚴》雲:“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般若》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謂質礙,即此之物質。

    唯魯君亦曰:“非物質之以太,能變成岩石鋼鐵。

    ”真按:萬法當體真實,山河全露法身。

    又曰:“力與物質,同一物而異其形式。

    ”《楞嚴》正脈疏雲:“權外多計性為空理,而不知内有空色相融。

    ”又雲“深談如來藏中,渾涵未發,色空融一如此。

    ”魯君亦可謂能深談者矣。

    ’ 與張素武 書至,适在紛擾中,比覆,未知作何語,甚悔甚悔。

    大論以肉體不死立宗,極善。

    然所據以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