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改朝易代,此之謂“亡國”。

    如何是亡天下?中國人不成為中國人,盡變成夷狄了,即是說中國人所看重的人道亡了,這叫做“亡天下”。

    明亡了,中國人的政權被滿人奪去,一時大賢像顧亭林、黃梨洲,都回頭注意到中國文化傳統上面去。

    他們不是不想對國家負責任,但這責任負不起。

    國家體制擺在外面,大亂局面已成,一時挽回不過來。

    但還有隐藏在後面的,文化大傳統,道之興亡,則寄放在每一人身上,因此每一人各有一份責任。

    因此其文化傳統與道究也不易亡,因每一人都可為轉移氣運扭轉時代的中心。

    而且這一事又是最自由最堅強,誰也奪不了你的“志”與“德”。

    此番話,說給西方人聽,會說你有點神秘性。

    這不錯,這是中國人内傾文化的說法呀! 所以我說中國文化是“個人中心”的文化,是“道德中心”的文化,這并不是說中國人不看重物質表現,但一切物質表現都得推本歸趨于“道德”。

    此所謂“人本位”,以“個人”為中心,以“天下”即世界“人群”為極量。

    《中庸》上又說:“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我在幼年時,即聽人批評此說要不得。

    由今想來,《中庸》此語還是有道理。

    埃及的金字塔,人亡了,塔還在。

    一部《羅馬法》,羅馬亡了,法還在。

    中國人則更看重人,光有物質建造,光有制度法律,也無用。

    所以說:“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要轉移世運,責任仍在“人”身上。

     中國人愛講天運循環,又說“物極必反”。

    物則必有極,“極”是盡頭處,物到盡頭,自然向前無路了。

    人之道則沒有極。

    人生有極是死,後浪推前浪,時代繼續向前,人物随時轉換,那是從生物界自然界來看是如此。

    從人之修心養德處講,人到達為完人,不是做了完人就必然得要反。

    而且我在上講又提過,人要做一完人,當下現前即可做,所謂“我欲仁,斯仁至”。

    但也不是一為完人便到了盡頭,也還須時時不斷的“修”與“養”。

    做人如此,世運亦然。

    世運轉了,不是盡可恃,還有盛衰興亡接踵而來,但不能說道極必反。

    因道在人為,非必反,亦非必不反。

    由此講下,恐引伸過遠,暫不深講吧! 現在再講“世運”與“人物”。

    世運轉移也可分兩方面來講。

    一是自然的物極必反,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久亂則人心思治,那是氣運自然在轉了。

    但人物盛衰有時與氣運轉移未必緊密相依成為并行線。

    有的是新朝開始,像是氣運已轉,然而人物未盛,如秦代統一,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大一新氣運,但秦始皇、李斯這些人物并不夠條件。

    漢高祖平民革命,又是一番新氣運,但漢初人物條件還是不夠。

    待過七十年,到漢武帝時,然後人物大盛。

    也有些朝代氣運已衰,如東漢末年,而人物未衰,還是有存在,所以到三國時還有很多像樣人物。

    從曆史看,新朝崛起,不一定就是太平治世。

    而舊朝垂亡,卻已有許多新人物預備在那裡。

    如唐初新人物早在北朝末及隋代孕育。

    又如元代是中國史上一段黑暗時代,然而元朝末年孕育人才不少,明太祖一起便得用。

    明初人物之多,較之唐初無愧色,兩漢、宋代均不能比。

    明亡了,人物未衰,清人入關,那輩人物,間接直接,都影響了清初的政治。

    最近如中華民國開國,這又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大新氣運的轉變,然而人物準備似乎還沒有齊全。

    實因清之末季,人物早已凋零了。

    到今已經過了五十二年,但西漢開國經過七十年,北宋經過一百年,才始人物蔚起,何況這五十二年中,内亂外患頻乘,無怪我們這一時代,要感覺到人物異常缺乏。

    但氣運可以陶鑄人才,新氣運來了,自然有新人物産生。

    而人物也可扭轉氣運,縱在大亂世,隻要有人物,自可轉移氣運,開創出新時代。

     西方人看法和我們不同,他們注重物質條件。

    他們總說我們是落後,這幾年來台灣,說我們進步了。

    究竟進步在哪裡?其實也隻從物質條件上衡量。

    進一步,問言論自由嗎?法律平等嗎?政治民主嗎?仍是從外皮形迹看。

    他們沒有能深一層像中國人來看所謂“道”。

    西方道在上帝,在天國。

    權力财富則在地上,在凱撒。

    西方人把人生分作此兩部分。

    現實人生則隻是現實的,理想人生不在現世,在天國。

    希臘、羅馬、希伯來是現代西方文化三源,又加進“新科學”,遂成為現代的西方。

    但這幾方面,始終不能調和融合。

    在孔子時,若論富強,自然魯不如齊,齊不如晉。

    但孔子的評論,則魯在齊前,齊在晉上。

    此後晉分為三,田氏篡齊,魯最孱弱,但安和反較久。

    唐初亦有一故事:西域高昌王曾派人入貢,見隋炀帝當時物阜民豐,他覺中國了不起,奉事甚恭。

    隋亡,唐興,高昌王聽說中國換了朝代,再來朝,那時正經大破壞,不能和隋相比,高昌從此不再來中國。

    沒幾年,唐朝派兵把高昌國王捉到,高昌國也就亡了。

    那位高昌王也正是從物質形象表現在具體上的證據來看一個國家。

    他可謂是不知“道”,從而也不能好好保住他的國。

     七 中國文化最可寶貴的,在其知“重道”。

    今再問道由何來?當然中國人一樣信有天,道是人本位的,人文的,但道之大原出于“天”。

    中國人雖看重人文,但求“人文”與“自然”合一,此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理想。

    不過道總表現在人身。

    所以人可以“參天地贊化育”。

    我又聽近代人常說黃金時代,其實時代不能把黃金來代表作衡量。

    又常說中國唐虞三代是我們理想中的黃金時代。

    其實中國人理想中,應該沒有黃金時代這觀念。

    中國人隻說“大道之行”,孫中山先生也把此四字來想象新中國之将來。

    這一傳統觀念,我深切希望大家莫忽略。

    隻此一端,便可使中國永存天地間。

    中國不亡,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永不至中斷。

     “中國不亡”這句話,在今天講來已是鐵案不可移。

    這又要講到我小孩子時的事。

    我為讀到梁任公“中國不亡”這句話,才注意研究中國曆史,要為這句話求出其肯定的答案。

    在我小孩時,人都說中國要亡,康有為就是這樣講,波蘭、印度就是中國兩面鏡子,中國是快被瓜分了。

    到今天,我想不僅中國人,連全世界人,都不會想象到中國會亡,這句話已經不存在。

    但要中國複興再盛,卻不可專靠時代和運氣。

    反攻大陸,猶如“辛亥革命”,有時可以賴着氣運,而中國之真正複興,到底還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上,還在我們各自的“人”身上,在我們各人内心的“自覺自信”,在我們各自的“立志”上。

    我上講每個人不論環境條件都可做一理想的完人,由此進一步,才是中國複興再盛的時期來臨了。

     道有隐顯,有消長。

    道之行亦有大、小、廣、狹。

    但道則仍是道,不能說道之本身在進步。

    我們豈能說孔子不如孟子,孟子不如朱子陽明,朱子陽明不如現代的外國人。

    中國人看法,物質經濟可以有進步,人之生活可以有進步,“道”則自始至終無所謂進步。

    “德”亦然,它可不論外在條件而完成。

    所謂“東海有聖人,西海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不能說西海聖人定超過了東海的聖人。

    因此照中國文化傳統講,“量”的方面可以擴大到世界全人類,到世界大同而天下平。

    “質”的方面則還是這一道,道無所謂進步,因亦無所謂極限。

    不如形而下之器與物是有極限的。

    而且道,父不可以傳子,孔子不能傳付與伯魚,仍要伯魚自修自成。

    所以世界随時要人來創造,永遠要人來創造。

    今天盛,明天可以衰;今天衰,明天仍可以盛。

    這是中國人看法,其責任則在我們每人各自的身上。

    這是我們想望中國再興複盛一最要的契機。

     我這兩次講演,可以推廣來專講中西藝術比較、中西文學比較、中西物質建設的比較、中西人生哲學的比較,如是以至整個中西文化的比較。

    而我此兩講,雖籠統,也還親切,并不敢憑空發理論申意見,也決沒有看輕近代的西方。

    我隻想指出一點中西雙方之不同處。

    我們固然應該接受西方的,但也希望西方人能了解中國的。

    如此下去,或許有一天,誠如中國人所謂“大同太平”時代之來臨。

    可惜我所講粗略,請各位指教吧! (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五日“國防研究院”演講,刊載于“國防研究院”《中西文化論集》。

    ) 三 中華民族曆史精神 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普通從黃帝講起。

    西漢司馬遷《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第一帝即是黃帝。

    從黃帝到今已五千年。

    五帝以前,尚有三皇。

    傳說綿遠,又不知有多少年。

     以我民族如此悠久博大之曆史傳統,要在它裡面籀出一番“曆史精神”來,說明此一曆史傳統何以能如此悠久而博大,那豈是三言兩語可盡。

    而且此一番精神,不僅苦于說不盡,更苦乃在于說不出。

    我們的民族生命,由生長、壯大,而發展,從頭到尾隻在此一番精神之内,而我們的智慧,急切間實苦于無從深入了解此精神。

    正如我們有此生命,而無法深入了解此生命。

    但我們有此生命之一事實,則為一顯然之事實。

    我民族之有此悠久博大之曆史傳統與其一番精神,亦同為一顯然之事實。

     我自來到台灣,登阿裡山,及在其他地區,看見了許多神木。

    它們矗立高山頂上,經曆風霜,耐抗冰雪,綿亘着幾千年的生命,而生氣充盈,精力飽滿,我不知它們何以得有如此曆久不老之大生命!但神木矗立我前,則又是顯然一不争之事實。

    我們的民族曆史,屹立在并世各民族間,矯然不群,巍然獨出,此一種悠久博大之曆史精神,正可把我來台所見高山神木的那種生命精神作比拟。

     我因此聯想到《論語》裡孔子所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這句話。

    這句話也已流傳了兩千五百年,直到今天,成為中國社會人人俱知的一句話。

    但此話實具深義,我們正可即憑孔子此一句話來發揮說明我們民族的曆史精神。

     春天來到,綠草如茵,弱柳如綿,桃李競豔,芳菲滿目。

    千紅萬紫,美不勝收。

    一般遊春人,賞心樂事,流連忘返。

    但哪有人會在此際卻去欣賞松柏。

    一到夏天,衆木茂盛,枝葉扶蘇,生氣蓬勃,郁郁蔥蔥。

    那時的人,也不會獨去注意松柏身上。

    待到秋季,霜露已降,梧桐葉落。

    但一方面可愛的是果實累累,另一方面可愛的還是絢爛绯紅。

    人們的興趣,還不會轉移到松柏。

     直要到嚴冬已屆,冰天雪地,衆卉盡枯,群木皆落。

    那時候,天地間肅殺之氣已達極端,一切摧敗無遺,惟有松柏蒼翠,挺立在寒風苦雨中,而生氣盎然,因此使人知生命之無盡,而轉移心情以待陽和之重來。

    此事說來易知,而實不易知。

    孔子所說“……然後知……”三字,便蘊藏着無窮深義,耐人深省。

    其中義蘊,确是大堪玩味,大堪探究。

    但等待說出來,則又是人人皆知。

    緊要者乃要在此人人皆知中,教我們去作無窮玩味,無窮探究,此其所以為聖人之言。

    我們千萬莫平淡視之,讓它輕易忽過。

     抑且松柏亦非不凋。

    有豐則必有枯,有盛則必有衰,有榮華則必然有凋零。

    此乃天地間生命界一共同現象,一共同通則。

    松柏亦有凋時,隻其凋,較衆木之凋則在後。

    而且舊葉未謝,新葉已萌,雖有凋而若不凋。

    故松柏之凋,不僅在衆木之後,抑且讓人不易見,遂群認為松柏不凋。

    所以我們說松柏長青。

    孔子特地指點出此一人人共知的生命現象,教人來透悟其中之生命通則。

     中國人接受孔子教訓,人人盡知在新春盛夏清秋之後,必然會有嚴冬之來臨。

    方其在新春盛夏清秋時,卻先已為嚴冬作準備。

    《易經·乾卦》上說:“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人固不能違天行事,但即在天時之後行事,隻要能率順于天,即是以人合天。

    天有常,則人亦随之有常。

    因于天時有常,我們還得在天時之前行事,天時接踵而來,反若天在人後,而不違于人,人不變則天亦随之不變。

     現在再回到上面所講“松柏後凋”的一番話上來。

    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時之變,此即是天地之“常”。

    有常則必有“變”,而變中則仍見其有常。

    桃李争春,一時盛極得意;但隆冬來臨,在春時那一番盛極得意的桃李,到此不免要衰敗。

    此亦是一種“後天而奉天時”。

    但萬物生命究與天地不同,經不起那一時時的驟盛驟衰,與倏起倏落。

    所以最多經曆了幾十寒暑,此等桃李生命便會枯竭而盡。

    隻有松柏,好像在和煦春陽中,萬卉群木争盛之際,而早已作準備。

    它雖不能如萬卉群木之随時而争變,而獨能超出乎萬卉群木之外,卓立乎四季之中,以守常而待變。

    故松柏長青,乃獨有其千百年經久之大生命,此則可謂是一種“先天而天弗違”。

     我中華民族,正為能遵守孔子古訓,看重松柏之後凋,而輕視了桃李之争春。

    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之整部曆史,其間亦不乏盛時,但一輩先知先覺,都能教人保泰持盈,适可而止,不為已甚。

    知亢龍之有悔,每思患而豫防。

    及其遭逢挫折,陷處困厄中,乃仍能自強不息。

    所以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整部曆史,乃常是一部居安思危、履險若易的曆史。

    惟其能居安而思危,所以能履險而若易。

    惟其不作春風之得意,所以亦不面對嚴冬而喪氣。

     讓我們舉幾件曆代傳述的故事。

    遠在夏少康時,他有田一成,隻十裡之廣;有衆一旅,隻五百人之多,能布其德而兆其謀,終以中興夏業。

    此事尚遠在孔子前。

    及孔子以後,吳滅越,越王勾踐身臣妾于吳者三年,及其反國,苦心焦思,卧薪嘗膽,二十餘年,終以覆吳。

    此事則在春秋末,戰國初。

    又其後,燕滅齊,隻剩莒、即墨兩城,齊王在莒,田單在即墨,終敗燕師,興複齊國,此事亦尚在先秦。

     上之三事,脍炙人口,亦幾乎盡人皆知。

    自茲以往,我中華曆史,擴展日益廣大,衍變日益繁複,而所遇艱困,乃至其踬而複起,仆而複興,大盛衰,大治亂,大存亡,以上述三事較之,則誠然渺乎其小。

    然而事體雖異,事理則同。

    我中華民族之曆史精神,見之承平盛世者,往往反不若其見之危難亂世之更為壯旺而健伉,堅強而有力。

    亦如松柏之長青,并不見異于陽春和煦之日,而更益見異于嚴冬大寒之天。

    所以由吾侪今日之處境,而來探究玩索我民族五千年來此整部曆史之傳統精神,亦将更見為親切而多味,融洽而易入。

     抑且不惟時代為然,即人物亦複如是。

    孔孟以下,大聖大賢,出于衰亂世者,實更盛更大于承平世。

    其以失敗終其身者,乃亦益受後世尊崇,勝過于成功之人物。

    如孔子在春秋,孟子在戰國,何嘗非一失敗之人物。

    其本身,固是未嘗得志。

    在其當時,亦何嘗得其救濟。

    然而暗然于一世,乃彰顯于萬代。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聖哲大賢,固不為存身謀,但其處亂世而抱道不屈,不汲汲于一時之功利,而實為民族萬代求存身。

    松柏之在春時,方當萬花競豔,豈不亦見其為屈為蟄。

    孔子後凋之訓,深矣遠矣。

    以此治我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庶乎可見其精神之所在。

     又如關羽、嶽飛、文天祥、史可法,此等人物,皆受中國社會人人奉仰。

    在中國曆史上,建大業成大功之名将亦何限。

    在當身,固是功名煊赫,在其當時,亦複對國家社會有大貢獻,得大福利。

    然而我國人之崇拜失敗英雄,則尤益加甚。

    豈不以彼輩之功業,亦如三春桃李,而此輩之風烈,則如嚴冬松柏。

    我民族之常能在天寒、地凍、堅冰、厚雪中屹立無恙,正是憑此番心情與此種精神之有以緻之。

     我民國建國六十年來,乃至追溯其開國前之數十年,我民族亦正處在一天寒、地凍、堅冰、厚雪之時代中。

    乃我國人,于我先聖大訓,多數漫焉忽忘,未能加深體認。

    競羨他方桃李之豔,轉厭本身松柏之貞。

    不僅常此恹恹,轉複增其懵懵。

    今日者,事益急,禍益深。

    所幸乃是我民族此五千年來整部曆史之傳統精神,久已浸灌融凝在我民族每一分子之血液中。

    松柏雖亦有凋時,隻要此精神重再抖擻,此血液再活潑運行,我民族此五千年來之貞固生命,當會依然如故,健壯猶昔。

     我常憶某年遊西安,入一古寺,極荒破,僅一老僧。

    大殿前廣院中一老柏一夾竹桃相對。

    我問僧,此處為何栽一夾竹桃,成何體統?僧雲:“我已老病,補栽柏樹,不知何年見其成長。

    夾竹桃,今年種,明年即有花可睹。

    ”我申斥之,謂:“大殿前種松柏,供殿上佛菩薩看,不是要你看。

    ”老僧淡然木然,不語不動。

    我們此六十年來,多數人乃如此古寺老僧,急要眼前看花,卻不作長久像樣的打算。

    激變而成今日之大陸,赤禍橫流,千百年古松柏,斬伐惟恐不盡。

    翻土掘根,無所不用其極。

    好讓遍地空出種夾竹桃,轉瞬間望其繁花盈目。

    卻稱之曰“文化大革命”。

    不悟我民族五千年曆史的傳統精神,豈容少數人一時狂妄,便得輕易斬斷。

    天愈寒,地愈凍,冰雪愈堅厚;到此時,萬卉群木,均已萎枯,惟有松柏,蒼翠益顯。

    我已在上面說過,在春、夏、秋三時,松柏固亦有不如其他卉木處,至其後凋精神,必待歲寒,始為人知。

    今天則是這時候了,謂予不信,請以我民族此五千年曆史來為我作證。

     實亦不必遠證于曆史,盡可近證之當代。

    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義”,正是此時代之先知先覺,在晦盲否塞中,露此一線陽光之照射,透此一道清風之飄拂。

    令此一時代,豁然爽朗。

    中山先生亦何嘗不知時風衆勢之急切難移,乃不禁發為“知難”之歎。

    然前仆後繼,追随革命舍生殺身,成仁取義者,一時何可計數。

    蔣公繼之,從事北伐、統一、抗日、反共,畢生在艱難困苦中奮鬥,境愈險而氣益厲,勢愈挫而志益貞。

    國人之相随以赴湯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