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義在哪裡?價值又在哪裡呢?此一問題深值探讨。
儒家思想正側重在這一邊。
試讀中國曆史,無表現的人物所占篇幅也極多。
即如司馬遷《史記》七十列傳第一篇便是伯夷叔齊,此兩人并無事業表現。
太史公獨挑此兩人為傳之第一篇,正因他認為這類人在曆史上有大意義、大價值與大貢獻。
又如讀陳壽《三國志》,曹操、諸葛亮、孫權、周瑜、司馬懿人物甚多,後人卻說三國人物必以管甯為首。
管甯獨無事業表現,他從中國遠避去遼東,曹操特地請他回來,他回來了,也沒幹什麼事,何以獨被認為三國時代的第一人物呢?中國曆史上所載人物,像伯夷、管甯般無所表現的曆代都有,而且都極為後人所重視,正因認為他們在曆史上各有他們莫大的意義與價值之貢獻。
我不是說人不應有表現,人是應該有所表現,但人的意義和價值卻不盡在其外面的表現上。
倘使他沒有表現,也會仍不失其意義與價值之所在。
那些無表現的人,若必說他們有表現,則也隻表現于他們内在的心情與德性上。
中國古人說三不朽,立德為上,立功、立言次之,功與言必表現在外,立德則盡可無表現,盡可隻表現于其内在之心情與德性上。
曆史事變,如水流之波浪,此起彼伏,但僅浮現在水流之上層。
而文化大傳統則自有一定趨向,這是大流之本身。
文化大流之本身就是我們“人”,人是大流本身,而沉在下層。
人事如波浪,浮在上面。
風一吹,波浪作了;風一停,波浪息了。
而大流本身則依然。
正因中國文化傳統看重此本身,所以到今天,中國曆史傳統仍還沒有斷。
商亡有周;周亡有秦漢;秦漢亡了有唐宋;有元明清以至現在。
曆史命脈顯然隻靠“人”。
政治可以腐敗,财富可以困竭,軍隊武力可以崩潰不可挽救,最後靠什麼來維持國家與民族?就因為有人。
從中國曆史上看,不論治、亂、興、亡,不斷地有一批批人永遠在維持着這“道”,這便是中國曆史精神。
西方人隻看重人在外面的表現,沒有注重到它内在的意義與價值。
如看埃及、看巴比侖、看希臘、看羅馬,乃至看近代歐洲,他們所表現在外的盡輝煌,盡壯闊,但似乎都未免看重了外面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内在意義與價值,因此不免太偏重講物質、講事業。
但物質備人運用,事業由人幹濟,而人則自有人的内容和意義。
即就語言文字論,西方人在此方面亦重外面分别,而沒有把握其在内之共同點。
因此他們有少數人(man)、多數人(men),有男人(men)、有女人(women),卻沒有一共同的“人”字。
又把人分成國别,如中國人(Chinese)、日本人(Japanese)、英國人(English)、美國人(American),如此脫口而出,卻忽略了他們同樣是個“人”。
用中國語言文字說來,如男人、女人、大人、小人、黃人、白人、黑人、紅人、中國人、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亞洲人,總之一視同仁,都是“人”。
這是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第一點,可惜是被人忽略了。
話雖如此,中國人卻又在人裡面分類、分等級。
由西方人講來,人在法律之下是平等的,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之下,雖同樣是人,卻盡有其不平等。
因此有好人、有壞人;有善人、有惡人;有大人、有小人;有賢人、有聖人。
中國人罵人不是人,說“你這樣算不得是人”。
今且試問,人又怎樣不算人?從生物學上講,五官四肢齊全便是人;從西方法律上講,人同等有權利和地位,誰也取消不了誰。
從西方宗教上講,人又都是上帝的兒子。
但中國人對這個“人”字卻另有一套特别定義。
人家盡加分别,中國人不加以分别;人家盡不加以分别,中國人獨加以分别。
此處實寓有甚深意義,值得我們注意和研究。
五 現在我将講到中國文化中一最偉大所在,仍從曆史講起。
如上面講到商朝末年,以及三國時代,或者像我們今天,這都算是十分衰亂之世,但無論如何,人則總可以成一人。
不問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人則都可各自完成為一人,即完成其為一個有意義、有價值、合理想、合标準的人。
換言之,人各可為一“君子”,不論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都可以為一君子。
有人砍了我頭,我死了,但我可仍不失為一君子。
或有人囚我為奴,但我也得仍為一君子。
我或見機而作,脫身遠揚,逃避到外國去,也仍得成為一君子。
今天的中國人,一心都想去美國,若我們能抱有中國文化傳統,像箕子去韓國,管甯去遼東,朱舜水去日本,多有幾個中國人去美國豈不好?所惜的隻是目前的中國人一到美國,便不想再做中國人。
或者他沒有去美國,也早已存心不想做中國人。
好像做一中國人,無價值意義可言。
這種想法,也無非從外面環境條件作衡量。
我并不提倡狹義的國家民族觀念,說生在中國土,死為中國鬼,我定該做一中國人。
上面講過,中國人講“人”字,本來另有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下,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下,都可堂堂地做個人,本無中國、美國之分别。
而且做人,可以每天有進步。
若一個人能生活得每天有進步,豈不是一個最快樂的人生嗎?而且縱說每天有進步,進步無止境,又是當下即是,即此刻便可是一完人。
隻在當下,可以完成我最高的理想,最完美的人格,而不必等待到以後,自然也不必等待死後升到上帝的天國,才算是究竟。
就在這世間、這家庭、這社會裡,我當下便可成一完人,而又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其德,作新民,在其内心自覺上,有日進無已之快樂。
一步步地向前,同時即是一步步地完成。
這樣的人生,豈不是最标準、最理想、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嗎?孔子說:“賢哉回也,吾見其進,未見其止。
”顔淵正是一天天在那裡往前進,沒見他停下來。
顔子同門冉有,他是那時一位大财政家,多藝多能,很了不起。
然他内在人格方面卻沒有能像顔淵般一步步地向前。
若僅就表現在外的看,似乎顔淵不如冉有。
但從蘊藏在内處的看,則冉有遠遜于顔子。
這一意見,在中國一向早成定論,更無可疑的。
因此今天我們要來提倡中國文化,莫如各自努力先學做人,做一理想的中國人。
若真要如此,必然得研究中國曆史,看曆史上的中國古人是如何樣生活。
這一番研究,仍該把我們各人自己的當前“做人”作中心。
旋乾轉坤,也隻在我内心當下這一念。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進無止。
而且匹夫匹婦之愚,也同樣可以如此修行而獲得其完成。
中國這一套人生哲學,可以不需任何宗教信仰而當下有其無上的鼓勵和滿足。
隻可惜我在這裡隻能揭示此大綱,不及深闡其義蘊。
但這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義所在,其實是人人易知,不煩詳說的。
今試問,如此一套的哲學,若我們真要履行實踐,在我們今天這社會上,和我們所要努力的事業上,有什麼妨礙呢?我想這顯然沒有絲毫的妨礙。
不論我們要做的是大事或小事,乃至處任何社會,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之下,上面一套哲學,總之不會給與我們以妨礙,而隻給與我們以成功。
我們縱使信仰了任何宗教,亦不會與此有沖突。
它是一個最真實最積極的人生哲理,而又簡單明白,人人可以了解,可以踐行。
我們今天總喜歡講西洋觀念,像說“進步”,試問如我上述中國儒家那一套“日新其德”的理論,不也是進步嗎?又如說“創造”,那麼在我們傳統文化裡,也曾創造出如我上舉伊尹、伯夷、柳下惠、屈原、陶潛、杜甫等數不清的人物了。
在今天我也可以日新其德,自求進步,終于創造出一個理想的“我”來。
說“自由”,這是最自由的,試問作任何事,有比我自己要做一個“理想我”這一事那樣的自由嗎?說“平等”,這又是最平等的,人人在此一套理論下,誰也可以自由各自做一個人,而做到最理想的境地。
說“博愛”,這道理又可說是最博愛的。
人人有分,不好嗎?此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從各自的“修身”作起點,而終極境界則達于“天下平”,使人人各得其所,還不算是博愛之至嗎? 可惜我們這一套哲學,向來西洋人不講,所以我們也不自信、不肯講。
西方人的貢獻,究竟在向外方面多了些。
開物成務是向外的,他們的宗教、法律、文藝、哲學等等成就,主要精神都向外。
正因其向外,一旦在外面遭逢阻礙挫折,便會感到無法。
而中國傳統文化則重向内,中國社會可以不要宗教、法律而維持其和平與安定。
中國人生哲理可以不論治、亂、興、衰而仍然各有以自全。
在曆史上,不斷有走上衰運的時期,像是天下黑暗,光明不見了,但還是一樣有人,一樣有完人。
憑這一點,中國文化能維持到今天,中國民族及其國家亦能維持到今天。
我們在今天要來認識中國文化,提倡中國文化,則莫如各人都從這方面下工夫。
困難嗎?實在是絲毫也不困難。
我這十幾年來,到台灣,始知有一吳鳳;到美國,始知有一丁龍。
吳鳳如伊尹,丁龍則如柳下惠。
吳鳳、丁龍都是中國人,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陶鑄出來的人。
他們在曆史上似乎沒有地位、沒有表現,但使我們今天又出一個太史公來寫新《史記》,定會有一段篇幅留與吳鳳與丁龍。
諸位當知,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民族與中國曆史,就在像吳鳳、丁龍那樣做人的精神上建立而維持。
我們隻深信得這一層,可以救自己、可以救别人、可以救國家與民族。
中國的文化傳統可以長輝永耀在天地間。
這是我今天講這題目主要的大義。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一日“國防研究院”演講,刊載于“國防研究院”《中西文化論集》。
) 二 從中西曆史看盛衰興亡 一 今晚的講題,是上次講完“中國文化與中國人”後,由張先生提出,要我講“從曆史上來看中國的盛衰興亡”。
我今略事擴大,改為“從中西曆史來看盛衰興亡”。
大義承續前講,隻是所從言之角度不同而已。
我改從中西雙方曆史來講的原因,因我幼時有一事常記心頭,到今已快六十年。
那時我在小學愛看小說,一日,正看《三國演義》,一位先生見了,對我說:“這書不用看,一開頭就錯。
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這許多話根本錯誤,在我們中國曆史不合理的演進下才有這現象。
像近代西方英法諸國,治了就不會亂,合了就不會分。
”當時那位先生這番話深印我心頭,到今不忘。
那時我還不滿十歲,但今天由我眼看到西方國家像英法,也走上衰運。
不僅如此,我們讀西方曆史,常見他們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衰了即不再盛,亡了就不再興,像巴比侖、埃及、希臘、羅馬都是顯例。
所以西方人講曆史,沒有像我們中國人所想的“天運循環”觀念。
要說一治一亂,亡了再興,衰了複盛,西方人似乎沒有這信心。
但中國曆史明明如此,亡了會再興,衰了會複盛,其間究是什麼一番道理,值得我們研究。
下面所講,或許是我一時之想,但不妨提出,供大家讨論。
我上次講,中國文化是内傾的,西方文化是外傾的。
西方文化精神總傾向于求在外表現,這種表現主要在物質形象上。
這可說是“文化精神之物質形象化”。
其長處在具體、凝定、屹立長在,有一種強固性,也有一種感染性。
一具體形象矗立在前,使人見了,不由得不受它感染,因此這一種文化力量相當大。
但亦有缺點。
既成了一形象,又表現在物質上,成型便不容易再改。
換言之,不是繼續存在,即是趨向毀滅。
而且物質形象固由人創造,但創造出來後,卻明明擺在人外邊,它是獨立自存了。
它雖由人創造,但沒有給人一種親切感。
它和人,顯成為“兩體”的存在,而且近乎是“敵體”的存在。
而且物質形象化有其極限,發展到某一高度,使人無可再緻力,它對我們乃發生一種頑強的意态,使人發生一種“被壓迫”“被征服”的感覺,而那種感覺又是不親切的。
因此物質形象之産出,固由于人的内心生機與靈性展現,但到後來,它可以壓迫人,使人“靈性窒塞”,“生機停滞”。
因此文化之物質形象化,到達一限度,衰象便随之而起,而且也不容易再盛。
埃及的金字塔,便是文化物質形象化之一個具體好例。
今天我們去埃及,面對此巨型體制,無不感其偉大。
從其偉大,可以引生出我們對自身之渺小感。
縱使今天人類科學遠邁前古,但面對此成型巨制,也感到無可措力、無可改進。
金字塔的建造,本也是“由小而大”逐步進展的。
但最後到達一“限度”,它定了型,好像超然獨立于人類智慧與力量之外而自存自在。
埃及古文化衰亡了,但此金字塔則屹然常在,脫離了它所由生的文化而獨立。
又如歐洲中古時期的許多教堂,鬼斧神工,宏麗瑰偉,也都到達了定型化,無法再進了。
可見任何物質形象之偉大,必有一限度。
一方面是人類文化進展而始能到達此限度。
人類當時的文化精神就表現在此偉大上。
但當時人類文化之無可再進,也表現在此限度上。
所以物質形象化到達一限度,即回頭來壓迫人,要人自認渺小,自承無能,而人的靈性也因此窒塞,生機也因此停滞了。
在耶教初期,以至在羅馬地下活動時,我們不能不承認耶教有其不可估量的生命力。
但到中古時期,各地大教堂興起,不論教徒、非教徒,隻要一番瞻仰,敬心油然而生。
而耶教的新生命、新精神,也不能不說在向着下坡路而逐漸萎縮了。
今天跑進歐、美各地的大博物館,收藏的盡是些巴比侖、埃及、希臘、羅馬,乃至中古時期的各項遺物,要瞻仰研究他們的古文化,多半要憑藉這些遺物。
這說明了他們的文化,正表現寄存在這些遺物上。
若舍棄了那些遺物來直接觀察今天的巴比侖、埃及、希臘、羅馬,試問他們的文化在哪裡?所以說他們的文化,偏向于物質形象化,精神外傾,衰了不複盛,亡了不再興。
二 且離開西方的古代和中古,來看他們幾個現代國家吧!我認為現代西方文化,仍然不脫其外傾性而走了物質形象化之老傳統。
姑舉他們幾個大國的首都來講。
這些首都建設,正也是他們文化精神外傾及其走向物質形象化的一種具體例證。
如去英國倫敦,總要瞻仰西敏寺、白金漢王宮和國會。
三建築近在一區,就其曆史演變言,實從一個而演化成三個。
中古時期的宗教“神權”,下及近代國家的專制“王權”,再進到現代的立憲“民權”,不到一千年來英國全部曆史上三個階段的演進,都保留在那裡。
他們的曆史文化精神,正可一瞻仰倫敦這一區的三大建築而具體獲得一影像。
而由一個展演出三個,又是三個共存在一塊。
從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看英國的國民性,是“最現實”的,又是“最保守”的,所以又最長于“适應”與“調和”。
因其重視現實,一切過去現實都舍不得丢,要保守,而又要與當前現實适應調和。
他們的現實主義,由一面保守、一面适應調和來完成。
因此産出他們一種無理想而灰色的所謂“經驗主義”。
但這一種灰色,經過曆史的長期累積,終于不得不變質。
由淡灰色變成深灰色,再變,便慢慢地成為黑色,暗淡無光了。
曆史積累,遂成為英國人一種負擔與束縛。
英國人憑藉他們那一套重現實、重保守、重适應調和的經驗哲學,而創出他們一段光輝的曆史。
但曆史要再向前,而保守有限度,從西敏寺到白金漢宮,到國會,極相異的全保留,而且像是調和成為一體了,全部曆史文化精神都從物質形象化中具體客觀地放在那裡。
不論是英國人非英國人,來此一瞻仰,無不肅然起敬,覺得它了不得。
困難的,是物質形象已定了型,極難追随此下新曆史之無窮演變而前進。
若要劃地改造,則是另一回事。
所以物質形象化,終于要使人精神被困惑住,新生命不易再發展。
再看法國巴黎,從凡爾賽宮過渡到拿破侖的凱旋門,成為巴黎市容的中心。
廣大的馬路,會合向此凱旋門而八面開展。
體制定了,便苦于無法變。
由拿破侖凱旋門推擴到拿破侖墓,不論法國人非法國人,一到巴黎,就會聯想到拿破侖。
巴黎市的建築,就表現出法國的國民性主要乃是一種個人崇拜的“英雄主義”。
由拿破侖而造成巴黎市。
法國曆史光榮,在巴黎市容上表現。
到今天,拿破侖陰魂不散,還控制着法國。
如戴高樂,何嘗不是受着拿破侖影響而想恢複法國已往的曆史光榮呢?但這也是一種文化外傾物質形象化到達了某階段,而回頭來壓迫征服人,使人限制在此一形象上,不能再有新生機、新開展。
除非革命,把巴黎市容整個破壞,從新做起。
然而此一破壞,亦不易忍受。
英國人講保守,法國人講革命,都有他們一段光輝曆史,都物質形象化在他們的首都建設上,正可使我們來推測他們國運之将來。
“個人英雄主義”“經驗保守主義”皆不适于新曆史之不斷向前,因此在今天而談英法兩國之前途展望,皆不免于黯澹,不使人興奮。
再看意大利,它是一新興國家,立國遠在英法之後。
然而一到羅馬,首先看到許多古代羅馬的遺迹,其次便是梵谛岡教皇宮廷,以及代表“文藝複興”一段最光輝曆史的、最偉大的教堂建築。
這些在意大利人精神上、心靈上是會有一種壓迫感的。
倫敦巴黎,是英法人的自身表現,羅馬則是一種“先在”表現。
這些先在表現壓迫着,便不易再起來一個新興的羅馬。
墨索裡尼法西斯政權,夢想要把古羅馬的陰魂來放進這個新興國家裡面去,昙花一現,當然要
儒家思想正側重在這一邊。
試讀中國曆史,無表現的人物所占篇幅也極多。
即如司馬遷《史記》七十列傳第一篇便是伯夷叔齊,此兩人并無事業表現。
太史公獨挑此兩人為傳之第一篇,正因他認為這類人在曆史上有大意義、大價值與大貢獻。
又如讀陳壽《三國志》,曹操、諸葛亮、孫權、周瑜、司馬懿人物甚多,後人卻說三國人物必以管甯為首。
管甯獨無事業表現,他從中國遠避去遼東,曹操特地請他回來,他回來了,也沒幹什麼事,何以獨被認為三國時代的第一人物呢?中國曆史上所載人物,像伯夷、管甯般無所表現的曆代都有,而且都極為後人所重視,正因認為他們在曆史上各有他們莫大的意義與價值之貢獻。
我不是說人不應有表現,人是應該有所表現,但人的意義和價值卻不盡在其外面的表現上。
倘使他沒有表現,也會仍不失其意義與價值之所在。
那些無表現的人,若必說他們有表現,則也隻表現于他們内在的心情與德性上。
中國古人說三不朽,立德為上,立功、立言次之,功與言必表現在外,立德則盡可無表現,盡可隻表現于其内在之心情與德性上。
曆史事變,如水流之波浪,此起彼伏,但僅浮現在水流之上層。
而文化大傳統則自有一定趨向,這是大流之本身。
文化大流之本身就是我們“人”,人是大流本身,而沉在下層。
人事如波浪,浮在上面。
風一吹,波浪作了;風一停,波浪息了。
而大流本身則依然。
正因中國文化傳統看重此本身,所以到今天,中國曆史傳統仍還沒有斷。
商亡有周;周亡有秦漢;秦漢亡了有唐宋;有元明清以至現在。
曆史命脈顯然隻靠“人”。
政治可以腐敗,财富可以困竭,軍隊武力可以崩潰不可挽救,最後靠什麼來維持國家與民族?就因為有人。
從中國曆史上看,不論治、亂、興、亡,不斷地有一批批人永遠在維持着這“道”,這便是中國曆史精神。
西方人隻看重人在外面的表現,沒有注重到它内在的意義與價值。
如看埃及、看巴比侖、看希臘、看羅馬,乃至看近代歐洲,他們所表現在外的盡輝煌,盡壯闊,但似乎都未免看重了外面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内在意義與價值,因此不免太偏重講物質、講事業。
但物質備人運用,事業由人幹濟,而人則自有人的内容和意義。
即就語言文字論,西方人在此方面亦重外面分别,而沒有把握其在内之共同點。
因此他們有少數人(man)、多數人(men),有男人(men)、有女人(women),卻沒有一共同的“人”字。
又把人分成國别,如中國人(Chinese)、日本人(Japanese)、英國人(English)、美國人(American),如此脫口而出,卻忽略了他們同樣是個“人”。
用中國語言文字說來,如男人、女人、大人、小人、黃人、白人、黑人、紅人、中國人、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亞洲人,總之一視同仁,都是“人”。
這是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第一點,可惜是被人忽略了。
話雖如此,中國人卻又在人裡面分類、分等級。
由西方人講來,人在法律之下是平等的,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之下,雖同樣是人,卻盡有其不平等。
因此有好人、有壞人;有善人、有惡人;有大人、有小人;有賢人、有聖人。
中國人罵人不是人,說“你這樣算不得是人”。
今且試問,人又怎樣不算人?從生物學上講,五官四肢齊全便是人;從西方法律上講,人同等有權利和地位,誰也取消不了誰。
從西方宗教上講,人又都是上帝的兒子。
但中國人對這個“人”字卻另有一套特别定義。
人家盡加分别,中國人不加以分别;人家盡不加以分别,中國人獨加以分别。
此處實寓有甚深意義,值得我們注意和研究。
五 現在我将講到中國文化中一最偉大所在,仍從曆史講起。
如上面講到商朝末年,以及三國時代,或者像我們今天,這都算是十分衰亂之世,但無論如何,人則總可以成一人。
不問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人則都可各自完成為一人,即完成其為一個有意義、有價值、合理想、合标準的人。
換言之,人各可為一“君子”,不論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都可以為一君子。
有人砍了我頭,我死了,但我可仍不失為一君子。
或有人囚我為奴,但我也得仍為一君子。
我或見機而作,脫身遠揚,逃避到外國去,也仍得成為一君子。
今天的中國人,一心都想去美國,若我們能抱有中國文化傳統,像箕子去韓國,管甯去遼東,朱舜水去日本,多有幾個中國人去美國豈不好?所惜的隻是目前的中國人一到美國,便不想再做中國人。
或者他沒有去美國,也早已存心不想做中國人。
好像做一中國人,無價值意義可言。
這種想法,也無非從外面環境條件作衡量。
我并不提倡狹義的國家民族觀念,說生在中國土,死為中國鬼,我定該做一中國人。
上面講過,中國人講“人”字,本來另有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下,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下,都可堂堂地做個人,本無中國、美國之分别。
而且做人,可以每天有進步。
若一個人能生活得每天有進步,豈不是一個最快樂的人生嗎?而且縱說每天有進步,進步無止境,又是當下即是,即此刻便可是一完人。
隻在當下,可以完成我最高的理想,最完美的人格,而不必等待到以後,自然也不必等待死後升到上帝的天國,才算是究竟。
就在這世間、這家庭、這社會裡,我當下便可成一完人,而又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其德,作新民,在其内心自覺上,有日進無已之快樂。
一步步地向前,同時即是一步步地完成。
這樣的人生,豈不是最标準、最理想、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嗎?孔子說:“賢哉回也,吾見其進,未見其止。
”顔淵正是一天天在那裡往前進,沒見他停下來。
顔子同門冉有,他是那時一位大财政家,多藝多能,很了不起。
然他内在人格方面卻沒有能像顔淵般一步步地向前。
若僅就表現在外的看,似乎顔淵不如冉有。
但從蘊藏在内處的看,則冉有遠遜于顔子。
這一意見,在中國一向早成定論,更無可疑的。
因此今天我們要來提倡中國文化,莫如各自努力先學做人,做一理想的中國人。
若真要如此,必然得研究中國曆史,看曆史上的中國古人是如何樣生活。
這一番研究,仍該把我們各人自己的當前“做人”作中心。
旋乾轉坤,也隻在我内心當下這一念。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進無止。
而且匹夫匹婦之愚,也同樣可以如此修行而獲得其完成。
中國這一套人生哲學,可以不需任何宗教信仰而當下有其無上的鼓勵和滿足。
隻可惜我在這裡隻能揭示此大綱,不及深闡其義蘊。
但這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義所在,其實是人人易知,不煩詳說的。
今試問,如此一套的哲學,若我們真要履行實踐,在我們今天這社會上,和我們所要努力的事業上,有什麼妨礙呢?我想這顯然沒有絲毫的妨礙。
不論我們要做的是大事或小事,乃至處任何社會,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之下,上面一套哲學,總之不會給與我們以妨礙,而隻給與我們以成功。
我們縱使信仰了任何宗教,亦不會與此有沖突。
它是一個最真實最積極的人生哲理,而又簡單明白,人人可以了解,可以踐行。
我們今天總喜歡講西洋觀念,像說“進步”,試問如我上述中國儒家那一套“日新其德”的理論,不也是進步嗎?又如說“創造”,那麼在我們傳統文化裡,也曾創造出如我上舉伊尹、伯夷、柳下惠、屈原、陶潛、杜甫等數不清的人物了。
在今天我也可以日新其德,自求進步,終于創造出一個理想的“我”來。
說“自由”,這是最自由的,試問作任何事,有比我自己要做一個“理想我”這一事那樣的自由嗎?說“平等”,這又是最平等的,人人在此一套理論下,誰也可以自由各自做一個人,而做到最理想的境地。
說“博愛”,這道理又可說是最博愛的。
人人有分,不好嗎?此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從各自的“修身”作起點,而終極境界則達于“天下平”,使人人各得其所,還不算是博愛之至嗎? 可惜我們這一套哲學,向來西洋人不講,所以我們也不自信、不肯講。
西方人的貢獻,究竟在向外方面多了些。
開物成務是向外的,他們的宗教、法律、文藝、哲學等等成就,主要精神都向外。
正因其向外,一旦在外面遭逢阻礙挫折,便會感到無法。
而中國傳統文化則重向内,中國社會可以不要宗教、法律而維持其和平與安定。
中國人生哲理可以不論治、亂、興、衰而仍然各有以自全。
在曆史上,不斷有走上衰運的時期,像是天下黑暗,光明不見了,但還是一樣有人,一樣有完人。
憑這一點,中國文化能維持到今天,中國民族及其國家亦能維持到今天。
我們在今天要來認識中國文化,提倡中國文化,則莫如各人都從這方面下工夫。
困難嗎?實在是絲毫也不困難。
我這十幾年來,到台灣,始知有一吳鳳;到美國,始知有一丁龍。
吳鳳如伊尹,丁龍則如柳下惠。
吳鳳、丁龍都是中國人,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陶鑄出來的人。
他們在曆史上似乎沒有地位、沒有表現,但使我們今天又出一個太史公來寫新《史記》,定會有一段篇幅留與吳鳳與丁龍。
諸位當知,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民族與中國曆史,就在像吳鳳、丁龍那樣做人的精神上建立而維持。
我們隻深信得這一層,可以救自己、可以救别人、可以救國家與民族。
中國的文化傳統可以長輝永耀在天地間。
這是我今天講這題目主要的大義。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一日“國防研究院”演講,刊載于“國防研究院”《中西文化論集》。
) 二 從中西曆史看盛衰興亡 一 今晚的講題,是上次講完“中國文化與中國人”後,由張先生提出,要我講“從曆史上來看中國的盛衰興亡”。
我今略事擴大,改為“從中西曆史來看盛衰興亡”。
大義承續前講,隻是所從言之角度不同而已。
我改從中西雙方曆史來講的原因,因我幼時有一事常記心頭,到今已快六十年。
那時我在小學愛看小說,一日,正看《三國演義》,一位先生見了,對我說:“這書不用看,一開頭就錯。
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這許多話根本錯誤,在我們中國曆史不合理的演進下才有這現象。
像近代西方英法諸國,治了就不會亂,合了就不會分。
”當時那位先生這番話深印我心頭,到今不忘。
那時我還不滿十歲,但今天由我眼看到西方國家像英法,也走上衰運。
不僅如此,我們讀西方曆史,常見他們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衰了即不再盛,亡了就不再興,像巴比侖、埃及、希臘、羅馬都是顯例。
所以西方人講曆史,沒有像我們中國人所想的“天運循環”觀念。
要說一治一亂,亡了再興,衰了複盛,西方人似乎沒有這信心。
但中國曆史明明如此,亡了會再興,衰了會複盛,其間究是什麼一番道理,值得我們研究。
下面所講,或許是我一時之想,但不妨提出,供大家讨論。
我上次講,中國文化是内傾的,西方文化是外傾的。
西方文化精神總傾向于求在外表現,這種表現主要在物質形象上。
這可說是“文化精神之物質形象化”。
其長處在具體、凝定、屹立長在,有一種強固性,也有一種感染性。
一具體形象矗立在前,使人見了,不由得不受它感染,因此這一種文化力量相當大。
但亦有缺點。
既成了一形象,又表現在物質上,成型便不容易再改。
換言之,不是繼續存在,即是趨向毀滅。
而且物質形象固由人創造,但創造出來後,卻明明擺在人外邊,它是獨立自存了。
它雖由人創造,但沒有給人一種親切感。
它和人,顯成為“兩體”的存在,而且近乎是“敵體”的存在。
而且物質形象化有其極限,發展到某一高度,使人無可再緻力,它對我們乃發生一種頑強的意态,使人發生一種“被壓迫”“被征服”的感覺,而那種感覺又是不親切的。
因此物質形象之産出,固由于人的内心生機與靈性展現,但到後來,它可以壓迫人,使人“靈性窒塞”,“生機停滞”。
因此文化之物質形象化,到達一限度,衰象便随之而起,而且也不容易再盛。
埃及的金字塔,便是文化物質形象化之一個具體好例。
今天我們去埃及,面對此巨型體制,無不感其偉大。
從其偉大,可以引生出我們對自身之渺小感。
縱使今天人類科學遠邁前古,但面對此成型巨制,也感到無可措力、無可改進。
金字塔的建造,本也是“由小而大”逐步進展的。
但最後到達一“限度”,它定了型,好像超然獨立于人類智慧與力量之外而自存自在。
埃及古文化衰亡了,但此金字塔則屹然常在,脫離了它所由生的文化而獨立。
又如歐洲中古時期的許多教堂,鬼斧神工,宏麗瑰偉,也都到達了定型化,無法再進了。
可見任何物質形象之偉大,必有一限度。
一方面是人類文化進展而始能到達此限度。
人類當時的文化精神就表現在此偉大上。
但當時人類文化之無可再進,也表現在此限度上。
所以物質形象化到達一限度,即回頭來壓迫人,要人自認渺小,自承無能,而人的靈性也因此窒塞,生機也因此停滞了。
在耶教初期,以至在羅馬地下活動時,我們不能不承認耶教有其不可估量的生命力。
但到中古時期,各地大教堂興起,不論教徒、非教徒,隻要一番瞻仰,敬心油然而生。
而耶教的新生命、新精神,也不能不說在向着下坡路而逐漸萎縮了。
今天跑進歐、美各地的大博物館,收藏的盡是些巴比侖、埃及、希臘、羅馬,乃至中古時期的各項遺物,要瞻仰研究他們的古文化,多半要憑藉這些遺物。
這說明了他們的文化,正表現寄存在這些遺物上。
若舍棄了那些遺物來直接觀察今天的巴比侖、埃及、希臘、羅馬,試問他們的文化在哪裡?所以說他們的文化,偏向于物質形象化,精神外傾,衰了不複盛,亡了不再興。
二 且離開西方的古代和中古,來看他們幾個現代國家吧!我認為現代西方文化,仍然不脫其外傾性而走了物質形象化之老傳統。
姑舉他們幾個大國的首都來講。
這些首都建設,正也是他們文化精神外傾及其走向物質形象化的一種具體例證。
如去英國倫敦,總要瞻仰西敏寺、白金漢王宮和國會。
三建築近在一區,就其曆史演變言,實從一個而演化成三個。
中古時期的宗教“神權”,下及近代國家的專制“王權”,再進到現代的立憲“民權”,不到一千年來英國全部曆史上三個階段的演進,都保留在那裡。
他們的曆史文化精神,正可一瞻仰倫敦這一區的三大建築而具體獲得一影像。
而由一個展演出三個,又是三個共存在一塊。
從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看英國的國民性,是“最現實”的,又是“最保守”的,所以又最長于“适應”與“調和”。
因其重視現實,一切過去現實都舍不得丢,要保守,而又要與當前現實适應調和。
他們的現實主義,由一面保守、一面适應調和來完成。
因此産出他們一種無理想而灰色的所謂“經驗主義”。
但這一種灰色,經過曆史的長期累積,終于不得不變質。
由淡灰色變成深灰色,再變,便慢慢地成為黑色,暗淡無光了。
曆史積累,遂成為英國人一種負擔與束縛。
英國人憑藉他們那一套重現實、重保守、重适應調和的經驗哲學,而創出他們一段光輝的曆史。
但曆史要再向前,而保守有限度,從西敏寺到白金漢宮,到國會,極相異的全保留,而且像是調和成為一體了,全部曆史文化精神都從物質形象化中具體客觀地放在那裡。
不論是英國人非英國人,來此一瞻仰,無不肅然起敬,覺得它了不得。
困難的,是物質形象已定了型,極難追随此下新曆史之無窮演變而前進。
若要劃地改造,則是另一回事。
所以物質形象化,終于要使人精神被困惑住,新生命不易再發展。
再看法國巴黎,從凡爾賽宮過渡到拿破侖的凱旋門,成為巴黎市容的中心。
廣大的馬路,會合向此凱旋門而八面開展。
體制定了,便苦于無法變。
由拿破侖凱旋門推擴到拿破侖墓,不論法國人非法國人,一到巴黎,就會聯想到拿破侖。
巴黎市的建築,就表現出法國的國民性主要乃是一種個人崇拜的“英雄主義”。
由拿破侖而造成巴黎市。
法國曆史光榮,在巴黎市容上表現。
到今天,拿破侖陰魂不散,還控制着法國。
如戴高樂,何嘗不是受着拿破侖影響而想恢複法國已往的曆史光榮呢?但這也是一種文化外傾物質形象化到達了某階段,而回頭來壓迫征服人,使人限制在此一形象上,不能再有新生機、新開展。
除非革命,把巴黎市容整個破壞,從新做起。
然而此一破壞,亦不易忍受。
英國人講保守,法國人講革命,都有他們一段光輝曆史,都物質形象化在他們的首都建設上,正可使我們來推測他們國運之将來。
“個人英雄主義”“經驗保守主義”皆不适于新曆史之不斷向前,因此在今天而談英法兩國之前途展望,皆不免于黯澹,不使人興奮。
再看意大利,它是一新興國家,立國遠在英法之後。
然而一到羅馬,首先看到許多古代羅馬的遺迹,其次便是梵谛岡教皇宮廷,以及代表“文藝複興”一段最光輝曆史的、最偉大的教堂建築。
這些在意大利人精神上、心靈上是會有一種壓迫感的。
倫敦巴黎,是英法人的自身表現,羅馬則是一種“先在”表現。
這些先在表現壓迫着,便不易再起來一個新興的羅馬。
墨索裡尼法西斯政權,夢想要把古羅馬的陰魂來放進這個新興國家裡面去,昙花一現,當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