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一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一 今天我的講題定為“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我隻能從某一方面對此題講些話。

     本來是由中國人創造了中國文化,但也可說中國文化又創造了中國人。

    總之,中國文化就在中國人身上。

    因此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應該從中國曆史上來看中國的人。

    亦就是說:看中國曆史上中國人的人生,他們怎樣地生活?怎樣地做人? 人生應可分兩方面看: 一外在的,即人生之表現在“外”者。

     一内在的,即人生之蘊藏在“内”者。

     表現在外的人生又可分兩大項目: 一是所創造的“物”。

     一是所經營的“事”。

     《易經》上謂之“開物成務”。

    無此物,創此物,是為“開物”。

    幹此事,成此事,是為“成務”。

    《易經》把“開物”“成務”兩項都歸屬于聖人之功績,可見中國古人對此兩項之看重。

    但此兩項則都是人生之表現在外的。

     現在人講文化,主要都從這兩方面講。

    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分法,是從“開物”觀念上來講的;又如漁獵社會、畜牧社會、耕稼社會、工商社會等分法,是從“成務”觀念上來講的。

    但這些多是人類怎樣生存在社會乃至在天地間的一些手段,實不能認為即是人生之理想與目的。

     人生該有理想,有目的。

    既已生存在此天地,究應怎樣生,怎樣做一人?這始屬于理想目的方面,此之謂“文化人生”。

    自然人生隻求生存,文化人生則在生存之上有向往,有标準,這就講到了人生的“内”在面。

    這一面,中國人向稱之為“道”。

    中國人用這“道”字,就如現在人講“文化”。

    不過現在人講文化,多從外面“開物成務”方面講,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則定要在文化本身内部讨論其意義與價值,亦可謂文化中之有意義價值者始稱“道”,而此項意義與價值,則往往不僅表現在外面,而更要是蘊藏在人生之内部。

     如我們講古代文化,定會提到埃及金字塔。

    埃及人創造金字塔,亦可謂是“開物”。

    金字塔之偉大,誠然無可否認。

    由于此項建築,我們可以連想到古代埃及人的智慧聰明和當時物質運用的能力。

    若非這些都有一甚高水準,試問怎會創出那些金字塔?但我們也該進一步問,那些金字塔對于埃及的社會人生究竟價值何在?意義又何在? 古的不提,且論現代。

    如我們提及太空人,提及把人類送上月球,不是當前一項驚天動地的壯舉嗎?這也十足可以說明近代人之智慧聰明及其運用物質的能力,到達了那樣高的水準。

    但我們不免又要問,這樣一項偉大工作,究竟對于現世界,現人生,實際貢獻在哪裡?其價值何在?意義又何在? 像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乃及近代西方的太空人,都屬于開物成務方面,都隻表現在人生的外部。

    中國古人講“正德、利用、厚生”,開物成務是有關利用、厚生的。

    但在此兩項之上,還有“正德”一目标,而且“利用”“厚生”也不是為着争奇鬥勝。

    不論你我在太空軌迹中能繞多少圈,誰能先送一人上月球,但人生理想,究不為要送人上月球。

    送人上了月球,依然解決不了當前世界有關人生的種種問題。

    換言之,此仍非人生理想以及人生的意義價值所在。

    照中國人講法,智力财力的表現并不即是“道”。

    中國人講的“道”,重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齊、治、平始是人生理想,人生大道;決不在乎送人上月球,當然也更不是要造幾座更大的金字塔。

    從這一層,可以來闡說中國的傳統文化觀。

     二 我此刻,暫把人類文化分作兩類型來講: 一是向外的,我稱之為“外傾性”的文化。

     一是向内的,我稱之為“内傾性”的文化。

     中國文化較之西方似是偏重在内傾方面。

    如講文學,西方人常說,在某一文學作品中創造了某一個性,或說創造了某一人物。

    但此等人物與個性,隻存在于他的小說或戲劇中,并不是在此世界真有這一人與此一個性之存在,而且也并不是作者之自己。

    如莎士比亞劇本裡創造了多少特殊個性,乃及特殊人物,然而此等皆屬子虛烏有。

    至于莎士比亞自身,究是哪樣一個人,到現在仍不為人所知。

    我們可以說,隻因有了莎士比亞的戲劇,他才成為一莎士比亞。

    也是說,他乃以他的文學作品而完成為一文學家。

    因此說,莎士比亞文學作品之意義價值都即表現在其文學裡,亦可說即是表現在外。

    這猶如有了金字塔,才表現出埃及的古文化來。

    也猶如有了太空人,才表現出近代人的新文化來。

     但我們中國則不然。

    中國文學裡,有如《水浒》中宋江、武松、李逵等人物,《紅樓夢》中林黛玉、賈寶玉、王鳳姐等人物,這些人物全都由作家創造出來,并非世間真有此人。

    但這些作品實不為中國人所重視,至少不認為是文學中最上乘的作品。

    在中國所謂文學最上乘作品,不在作品中創造了人物和個性,乃是由作者本人的人物和個性而創造出他的文學作品來。

    如《離騷》,由屈原所創造。

    表現在《離騷》中的人物和個性,便是屈原他自己。

    陶淵明創造了陶詩,陶詩中所表現的,也是陶淵明自己。

    杜工部創造了杜詩,杜詩中所表現的,也是杜甫他自己。

    由此說來,并不是因屈原創造了一部文學,遂成其為屈原。

    正為他是屈原,所以才創造出他一部文學來。

    陶淵明、杜甫也如此。

    在中國是先有了此作者,而後有此作品的。

    作品的價值即緊系在作者之本人。

    中國詩人很多,而屈原、陶淵明、杜甫,最受後人崇拜。

    這不僅是崇拜其作品,尤所崇拜的則在作家自身的人格和個性。

    若如莎士比亞生在中國,則猶如施耐庵、曹雪芹,除其文學所表現在外的以外,作者自身更無成就,應亦不為中國人重視,不能和屈原、陶淵明、杜甫相比。

    這正因中國文學精神是“内傾”的。

    要成一文學家,其精神先向内,不向外。

    中國人常說“文以載道”,這句話的意義,也應從此去闡發。

    中國文學之最高理想,須此作者本身就是一個“道”。

    文以載道,即是“文以傳人”,即是作品與作者之“合一”,這始是中國第一等理想的文學與文學家。

     再講到藝術,中國藝術也同樣富于内傾性。

    如繪畫,西方人主要在求這幅畫能和他所欲畫的對象近似而逼真,其精神仍是向外,外傾的。

    中國人繪畫則不然。

    畫山不一定要像這座山,畫樹不一定要像這棵樹。

    乃是要在他畫中這座山,這棵樹,能像他畫家自己的意境和胸襟。

    或者作畫送人,卻要這幅畫能像他所欲送的人之意境和胸襟。

    所以在作畫之前,盡管對一山今天這樣看,明天那樣看,但總感這山不能完全像我自己的意境。

    待慢慢看熟了,把我自己對此山所發生的各種意象拼合起來,才是我心裡所希望所欲畫出的這座山。

    在山裡又添上一棵樹,這樹也并不是在山中真由寫生得來,仍是他意境中一棵樹,而把來加在這山中,使此畫更近我意境。

    所以中國畫所要求的,重在近似于畫家之本人,更甚于其近似于所畫的對象。

    學西洋畫,精神必然一路向外;但要做一中國畫家,卻要把精神先向内。

     把文學與藝術結合,就是中國的戲劇。

    西方人演劇,必有“時間”“空間”的特殊規定,因而有一番特殊的布景,劇中人亦必有他一套特殊的個性。

    總言之,表現在這一幕劇中的,則隻有在這一時間、這一空間、這一種特殊的條件下,又因有這樣一個或幾個特殊的人,而始有這樣一件特殊的事。

    此事在此世,則可一而不可二。

    隻碰到這一次,不能碰到第二次。

    他們編劇人的意象結構慘澹經營的都着重在外面。

    中國戲劇裡,沒有時間、空間限制,也沒有特殊布景。

    所要表現的,不是在外面某些特殊條件下之某一人或某幾人的特性上。

    中國戲劇所要表現的,毋甯可說是重在人的“共性”方面,這又即是中國人之所謂“道”。

    單獨一人之特殊性格行徑,可一而不可二者,不就成為道。

    人有共性,大家能如此,所謂“易地則皆然”者始是“道”。

    道是超時空而自由獨立的。

    如演《蘇三起解》,近人把來放進電影裡演,裝上布景,劇中意味就變了。

    中國戲台是空蕩蕩的,台下觀衆所集中注意的隻是台上蘇三那一個人。

    若配上布景,則情味全别。

    如見蘇三一人在路上跑,愈逼真,便愈走失了中國戲劇所涵有的真情味。

    試問一人真在路上跑,哪有中國舞台上那種亦歌亦舞的情景?當知中國戲劇用意隻要描寫出蘇三這個人,而蘇三也可不必有她特殊的個性,隻要表演出一項共同個性為每一觀衆所欣賞者即得。

     深一層言之,中國戲劇也不重在描寫人,而隻重在描寫其人内在之一番心情,這番心情表現在戲劇裡的,也可說其即是道。

    因此中國戲劇裡所表現的,多是些忠、孝、節、義可歌可泣的情節。

    這些人物,雖說是小說人物,或戲劇人物,實際上則全是“教育人物”,都從人類心情之共同要求與人生理想之共同标準裡表現出來。

    這正如中國的詩和散文,也都同樣注重在人生要求之“共同點”。

    中國人畫一座山,隻是畫家心裡藏的山。

    戲劇裡演出一人,也隻是作劇家理想中的人。

    西方的文學藝術,注重向外,都要逼真,好叫你看了像在什麼地方真有這麼一個人、一座山。

    而中國文學藝術中那個人那座山,則由我們的理想要求而有。

    這其間,一向外、一向内,雙方不同之處顯然可見。

    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内傾的,西方文化是外傾的。

     三 外傾文化,隻是中國《易經》上所謂“開物成務”的文化。

    在我們東方人看來,這種文化,偏重在物質功利,不脫自然性。

    中國文化之内傾,主要在從理想上創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于理想,有意義、有價值、有道。

    這樣的人則必然要具有一“人格”。

    中國人謂之“德性”。

    中國傳統文化最着重這些有理想與德性的人。

     從字面講,“文化”兩字曾見在中國《易經》裡,有曰“人文化成”。

    現在我們以“人文”與“自然”對稱,今且問“人文”二字怎講?從中國文字之原義說之,“文”是一些花樣,像紅的綠的拼起來就成了花樣,這叫“文”。

    又如男的女的結為夫婦,這也是一番花樣,就叫做“人文”。

    又如老人、小孩,前代、後代,結合在一起,成為父母子女,這也叫做“人文”。

    在這些人文裡面,就會“化”出許多其他花樣來,像化學上兩元素溶合便化出另外一些東西般。

    在中國人則認為從人文裡面化出來的應是“道”。

    故有夫婦之道,父子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道都由“人文化成”,此即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所看重的文化。

     中國《小戴禮》中又見有“文明”二字,說“情深文明”。

    上面說過,文隻是一些色彩或一些花樣。

    花樣色彩配合得鮮明,使人看着易生刺激,這就是其“文明”。

    如夫婦情深,在他們生活中所配合出的花樣叫别人看了覺得很鮮明。

    父子情深,在他們生活中所配合出的花樣也叫人看了覺得很鮮明。

    若使父子、夫婦相互間無真摯情感,無深切關系,那就花樣模糊,色彩黯澹,情不深就文不明。

     這是中國古書裡講到的“文化”“文明”這兩項字眼的原義。

    此刻用來翻譯近代西方人所講的“文化”“文明”,也一樣可以看出中國人所講偏重其内在,而西方人則偏重于外在,雙方顯然有不同。

     人與人間的花樣,本極複雜,有種種不同。

    如大舜,他父母都這樣地壞,他一弟又是這樣壞,可說是一個最不理想的家庭。

    然在這最不理想的環境與條件之下,卻化出舜的一番大孝之道來。

    夫婦也一樣,中國古詩有“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一首,那故夫自是不夠理想,但那位上山采蘼蕪的女子,卻化成為永遠值得人同情欣賞與懷念的人。

    可見社會盡複雜,人與人配合的花樣盡多,盡無準,但由此化合而成的“人文”,在理想中,卻可永遠有一“道”。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理想,必以每一個人之内心“情感”作核心。

    有此核心,始有“人文化成”與“情深文明”之可能。

    然而這亦并非如西方人所謂的個人主義。

    在個人與個人間相平等,各有各的自由與權利,此乃西方人想法。

    中國社會裡的個人,乃與其家庭、社會、國家、天下重重結合相配而始成為此一人。

    人必在群中始有“道”,必與人相配成倫始見“理”。

    離開對方與大群,亦就不見有此人。

    因此“個人”必配合進“對方”與“大群”,而一切道與理,則表顯在個人各自的身分上。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理想中之每一人,可不問其外在環境,與其一切所遭遇之社會條件,而可以無往而不自得。

    換言之,隻要他跑進人群,則必有一個道,而這道則就在他自身。

    己立而後立人,己達而後達人,盡己之性而後可以盡人之性,盡物之性。

    自己先求“合道”,始可望人人各合于道。

    這一理想,照理應該是人人都能達,但實際則能達此境界理想者終不多,此即中國所謂之“聖人”。

    但照理論,又還是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皆可為聖人的。

     中國傳統文化理想,既以個人為核心,又以聖人為核心之核心。

    孟子說“聖人名世”,這是說這一時代出了一個聖人,這聖人就代表了這時代。

    等如我們講埃及文化,就拿金字塔作代表。

    講中國古代文化,并不見有金字塔,卻有許多傳說中的聖人像堯舜。

    中國之有堯舜,也如埃及之有金字塔,各可為其時文化之象征與代表。

     在《孟子》書中,又曾舉出三個聖人來,說:“伊尹聖之任者也,伯夷聖之清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

    ”人處社會,總不外此三态度。

    一是積極向前,負責,領導奮鬥,這就如伊尹。

    一是甚麼事都不管,躲在一旁,與人不相聞問,隻求一身幹淨,這就如伯夷。

    還有一種态度,在人群中,既不像伯夷般避在一旁,也不像伊尹般積極盡向前,隻是一味随和,但在随和中也不失卻他自己,這就如柳下惠。

    以上所舉“任”“清”“和”三項,乃是每一人處世處群所離不開的三态度。

    在此三種态度中,能達到一理想境界的,則都得稱聖人。

    隻有孔子,他一人可以兼做伯夷、伊尹、柳下惠三種人格,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

    因孔子能合此三德,随時随宜而活用,故孔子獨被尊為“大聖”,為“百世師”。

     現在再說伊尹。

    他所處時代并不理想,那時正是夏、商交替的時代,傳說伊尹曾五就桀,五就湯,他一心要堯舜其君,使天下人民共享治平之樂,而他也終于成功了。

    伯夷當周武王得了天下,天下正慶重得太平之際,但他卻不贊成周武王之所為,餓死首陽山,一塵不染,獨成其清。

    柳下惠則在魯國當一小官,還曾三度受黜,但他滿不在乎。

    他雖随和處群,但也完成了他獨特的人格。

     在《論語》裡,孔子也曾舉了三個人。

    孔子說:“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

    ”孟子雲:“仁者,人也。

    ”此所謂“三仁”,也即是處群得其道之人,也可說其是“三完人”,即三個人格完整的人。

    當商、周之際,商纣亡國了,但在朝卻有三個完人,也可說他們都是理想的人,也可說他們都是聖人。

    此三人性格不同,遭遇也不同。

    我以為比幹較近伊尹,大約他是一個負責向前的,不管怎樣也要谏,乃至谏而死。

    微子則有些像伯夷,看來沒辦法,自己脫身跑了。

    後來周武王得天下,封他在宋國,他也就在宋國安住了。

    箕子則有些像柳下惠,他還是留在那裡,忍受屈辱,近于像當一奴隸。

     此刻我們以《論語》《孟子》合闡,可說人之處世,大體有此三條路。

    此三條路則都是大道,而走此三條路的也各可為聖人,為仁者。

    我剛才提到的三位大文學家,屈原就有些近伊尹,忠君愛國,肯擔責任,結果沉湘而死,卻與比幹相似。

    陶淵明就如伯夷,又如微子去之。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他就潔身而去了。

    杜甫就如箕子,也如柳下惠。

    給他一小官,他也做,逢什麼人可靠,他都靠。

    流離奔亡,什麼環境都處。

    他不像陶淵明那般清高,也不像屈原那般忠憤積極,然而他同樣也是一完人。

    數唐代人物,決不會不數到杜甫。

     但如上所舉,這些人,尤其是“清”的“和”的,往往可以說他們多不是一個曆史舞台上人物,他們在曆史舞台上似乎并不曾表現出什麼來。

    隻有“任”的人,必求有表現,但亦有成功、有失敗。

    失敗的有些也不成為曆史人物了。

    但無論如何,這些人,都是中國理想文化傳統中的大人物,他們承先啟後,從文化大傳統來講,各有他們不可磨滅的意義和價值。

     四 我往年在美國耶魯大學講曆史,主張曆史必以“人”作中心。

    有一位史學教授特來和我讨論,他說我的說法固不錯,曆史誠然應拿人作中心,但人也得有事業表現,才夠資格上曆史。

    倘使沒有事業表現,則仍不是曆史上的人。

    他這番話,其實仍是主張曆史中心在事不在人。

    我和他意見不同,卻也表示出雙方文化觀念之不同。

    在西方人看來,一個哲學家,必因其在哲學上有表現;一位宗教家,必因其在宗教上有表現;一位藝術家,則必在藝術上有表現;一位科學家,則必在科學上有表現。

    在事業表現上有他一份,才在曆史記載上也有他一份。

    若生前無事業表現,這人如何能參加進曆史?然而在中國人觀念中,往往有并無事業表現而其人實是十分重要的。

    即如孔子門下,冉有、子路的軍事、财政;宰我、子貢的言語、外交;子遊、子夏的文學著作,都在外面有表現,但孔門弟子中更高的是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稱為“德行”,列孔門四科之首,而實際卻反像無表現。

     今且問無表現的人物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