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中國曆史上的道德精神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我們可以說,近代的西方有三大精神:
一、個人自由主義精神,淵源于希臘,亦可稱為希臘精神。
二、團體組織精神,或叫做國家精神,淵源于羅馬,亦可稱為羅馬精神。
三、世界精神,或叫做宗教精神,亦可稱為希伯來精神。
此三種精神配合成為今天的西方。
英國、美國以宗教精神調和國家組織與個人自由的沖突;蘇維埃隻有一種國家精神,抹殺了個人自由,并将國家精神升化到帶有宗教的色彩。
至于科學則僅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能。
雖說科學也另有一套尋求真理的精神,但其運用到實際人生方面來,則仍必依随于上述三種精神之某一種或某兩種,才能決定其真實的态度與價值,故不得與上述三大精神有平等齊列之地位。
有人問中國的文化精神是什麼呢?我認為中國文化精神,應稱為“道德的精神”。
中國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國文化亦然。
這一種道德精神乃是中國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種“做人”的理想标準。
乃是中國人所向前積極争取蕲向到達的一種“理想人格”。
因此中國曆史上、社會上、多方面各色各類的人物,都由這種道德精神而形成。
換言之,中國文化乃以此種道德精神為中心。
中國曆史乃依此種道德精神而演進。
正因為中國人物都由此種道德精神所陶鑄。
即如我們上面所講,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教育的,各項事變乃及各種制度,以及主持此各項事變與創造此各種制度的各類人物,其所以到達此種境界者,完全必以這種道德精神為其最後的解釋。
因此,我稱此種道德精神為“中國的曆史精神”。
即是沒有了此種道德精神,也将不會有此種的曆史。
我們所謂的中國道德精神與西方宗教精神不盡同,也與他們的團體精神與個人自由精神不盡合。
我們常覺得自己既沒有宗教,而在團體組織與個人自由兩方面,其表現的精神力量也都不如人。
實際這種看法,隻是忘記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而把别人的尺度來衡量自己,自然要感到自己的一無是處了。
中國的曆史、文化、民族,既是以這一種道德精神來奠定了最先的基礎,今天此一種精神堕落,自将顯得一切無辦法,在在都發生了困難。
如果我們能再把為自己曆史、文化、民族作基礎的這一種道德精神“從新喚醒”,我想當前的很多問題,也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我所講的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麼樣的内容呢?我此刻暫不為此“道德”二字下定義,也暫不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我姑先舉出兩項重要的道德觀念或道德理論來作具體的例子。
第一個理論在孔子前,第二個理論在孔子後: 春秋時,魯國上卿叔孫豹出使晉國,會見晉國上卿範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務外,談到了一個哲學上的問題。
範宣子問叔孫穆子說:“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叔孫暫不直答,卻反問說:“你如何看法呢?”範答:“我們範家,自堯、舜以來,經夏、商、周三代,直迄現在,相傳兩千餘年,如此的家世,亦可算不朽了吧?”我們隻看範宣子這一說法,便可推想,中國人在那時,已不信人死後有靈魂之說,而完全是一種站在現世間的看法。
叔孫卻告訴他說:“照我看,那隻是世祿,不能謂之不朽。
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
”這句話,二千多年來,深印在中國人心裡,成為一個最高的道德理論和人生信條。
信耶稣的人說:“我們是活在上帝的心裡。
”叔孫穆子的話,我們也可替他透進一層說:“人要活在别人的心裡。
”如果别人心裡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
如果别人心裡沒有你,你也就等于沒有活。
正如兒子心裡沒有父親,那末這個父親等于沒有做父親。
孔子之後,孟子發明了“人性善”的理論。
他說,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
我想我們可以用孟子的理論,來解釋叔孫穆子的“三不朽”說。
一個人活在世上,為何要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這已顯然不是一種個人主義了。
但縱使别人心裡常有了你的德、功、言,這于你究有何關系呢?我們若用孟子的話來回答此問題,正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願如此做,隻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樂與滿足。
而且向善既是人類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裡的共鳴。
你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會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
我們試問:除卻我們的行為,還在哪裡去找我們的生命呢?行為存在,便是生命的存在;行為消失了,便是生命沒有了。
我們隻有“向善”的行為,才能把握到人類“天性”之共同趨向,而可以長久地存在。
我們也隻有這一種生命,決不會白浪費、白犧牲,将會在别人的生命裡永遠共鳴、永遠複活。
身體不是我們的生命,身體隻是拿來表現我們生命的一項工具。
“身體”僅是一件東西,“生命”則是一些行為,行為一定要有目的,有對象。
我們憑藉了身體這項工具,來表現行為,完成我們的生命。
譬如我現在在此講演,這是我的行為,也即是我的生命。
行為必然由此向彼,有一到達點。
此到達點,即是所謂“目的”與“對象”。
若果講演沒有人聽,便等于沒有講,等于沒有這行為,亦即等于沒
二、團體組織精神,或叫做國家精神,淵源于羅馬,亦可稱為羅馬精神。
三、世界精神,或叫做宗教精神,亦可稱為希伯來精神。
此三種精神配合成為今天的西方。
英國、美國以宗教精神調和國家組織與個人自由的沖突;蘇維埃隻有一種國家精神,抹殺了個人自由,并将國家精神升化到帶有宗教的色彩。
至于科學則僅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能。
雖說科學也另有一套尋求真理的精神,但其運用到實際人生方面來,則仍必依随于上述三種精神之某一種或某兩種,才能決定其真實的态度與價值,故不得與上述三大精神有平等齊列之地位。
有人問中國的文化精神是什麼呢?我認為中國文化精神,應稱為“道德的精神”。
中國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國文化亦然。
這一種道德精神乃是中國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種“做人”的理想标準。
乃是中國人所向前積極争取蕲向到達的一種“理想人格”。
因此中國曆史上、社會上、多方面各色各類的人物,都由這種道德精神而形成。
換言之,中國文化乃以此種道德精神為中心。
中國曆史乃依此種道德精神而演進。
正因為中國人物都由此種道德精神所陶鑄。
即如我們上面所講,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教育的,各項事變乃及各種制度,以及主持此各項事變與創造此各種制度的各類人物,其所以到達此種境界者,完全必以這種道德精神為其最後的解釋。
因此,我稱此種道德精神為“中國的曆史精神”。
即是沒有了此種道德精神,也将不會有此種的曆史。
我們所謂的中國道德精神與西方宗教精神不盡同,也與他們的團體精神與個人自由精神不盡合。
我們常覺得自己既沒有宗教,而在團體組織與個人自由兩方面,其表現的精神力量也都不如人。
實際這種看法,隻是忘記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而把别人的尺度來衡量自己,自然要感到自己的一無是處了。
中國的曆史、文化、民族,既是以這一種道德精神來奠定了最先的基礎,今天此一種精神堕落,自将顯得一切無辦法,在在都發生了困難。
如果我們能再把為自己曆史、文化、民族作基礎的這一種道德精神“從新喚醒”,我想當前的很多問題,也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我所講的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麼樣的内容呢?我此刻暫不為此“道德”二字下定義,也暫不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我姑先舉出兩項重要的道德觀念或道德理論來作具體的例子。
第一個理論在孔子前,第二個理論在孔子後: 春秋時,魯國上卿叔孫豹出使晉國,會見晉國上卿範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務外,談到了一個哲學上的問題。
範宣子問叔孫穆子說:“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叔孫暫不直答,卻反問說:“你如何看法呢?”範答:“我們範家,自堯、舜以來,經夏、商、周三代,直迄現在,相傳兩千餘年,如此的家世,亦可算不朽了吧?”我們隻看範宣子這一說法,便可推想,中國人在那時,已不信人死後有靈魂之說,而完全是一種站在現世間的看法。
叔孫卻告訴他說:“照我看,那隻是世祿,不能謂之不朽。
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
”這句話,二千多年來,深印在中國人心裡,成為一個最高的道德理論和人生信條。
信耶稣的人說:“我們是活在上帝的心裡。
”叔孫穆子的話,我們也可替他透進一層說:“人要活在别人的心裡。
”如果别人心裡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
如果别人心裡沒有你,你也就等于沒有活。
正如兒子心裡沒有父親,那末這個父親等于沒有做父親。
孔子之後,孟子發明了“人性善”的理論。
他說,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
我想我們可以用孟子的理論,來解釋叔孫穆子的“三不朽”說。
一個人活在世上,為何要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這已顯然不是一種個人主義了。
但縱使别人心裡常有了你的德、功、言,這于你究有何關系呢?我們若用孟子的話來回答此問題,正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願如此做,隻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樂與滿足。
而且向善既是人類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裡的共鳴。
你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會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
我們試問:除卻我們的行為,還在哪裡去找我們的生命呢?行為存在,便是生命的存在;行為消失了,便是生命沒有了。
我們隻有“向善”的行為,才能把握到人類“天性”之共同趨向,而可以長久地存在。
我們也隻有這一種生命,決不會白浪費、白犧牲,将會在别人的生命裡永遠共鳴、永遠複活。
身體不是我們的生命,身體隻是拿來表現我們生命的一項工具。
“身體”僅是一件東西,“生命”則是一些行為,行為一定要有目的,有對象。
我們憑藉了身體這項工具,來表現行為,完成我們的生命。
譬如我現在在此講演,這是我的行為,也即是我的生命。
行為必然由此向彼,有一到達點。
此到達點,即是所謂“目的”與“對象”。
若果講演沒有人聽,便等于沒有講,等于沒有這行為,亦即等于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