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中國曆史上的道德精神
關燈
小
中
大
盡心盡力,傥不身殉,亦并非吳鳳之不道德,并無損于吳鳳平日之人格,而吳鳳卻這樣做,這全是吳鳳的道德精神發自内心,并不在顧忌社會旁人批評,也并不想死後有何報酬。
吳鳳的内心希望,隻盼感化到高山族從此不殺人,吳鳳内心也享受到他一種高度的滿足了。
這不正像耶稣的十字架精神嗎?耶稣複活了,吳鳳一樣複活了。
耶稣永生了,吳鳳也一樣永生了。
隻要此地仍有人類,有文化,吳鳳的生命,是始終活着不朽的。
何以故?以人類同有像吳鳳般的善心故。
上述的武訓與吳鳳,都不是受過高深教育的人,何以有如此偉大的道德精神之表現?這不十足證明我上述中國觀念人性善的理論嗎?武訓終身是一乞丐,吳鳳終身是一高山族的通事,并沒有其他了不得,何以今天講到此兩人,大家依然會肅然起敬,油然生愛,好像武訓、吳鳳立在我們面前,鑽入我們心裡的呢?這不十足證明我上述中國觀念不朽的理論嗎?中國這兩百年來,是天地閉賢人隐的衰亂之世,何以在窮鄉僻壤,忽然降生此兩大聖人,這不十足證明我上述中國曆史是一部道德精神的曆史的理論嗎? 今天我們因為環境關系,教育關系,以及其他種種的關系,大家感到生活不舒适,不痛快。
但我想,我們終有一天可以過得極舒服極痛快,那就是發揚我們曆史相傳道德精神的時候。
諸位試想!吳鳳那天,披了紅巾,走去他指定的路上,那時吳鳳心裡,我想是他一生生命中最痛快最高潮的時候吧!一個人在其遭遇生命之最痛苦最沒有辦法的時候,往往自殺了之,這也是他認為最痛快的。
由其智識不夠,遂出此下策。
他不懂得隻要我們一旦道德精神發揚,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什麼困難艱險都可以感到舒适與痛快。
我常聽中國人在說甘地是近代東方的聖人,這不錯。
其實武訓、吳鳳,何嘗不是近代東方聖人呢?或謂武訓、吳鳳所幹事業,遠不如甘地,不能相提并論。
這又錯了,聖人不從事業論。
事業要看機會,哪能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大事業的呢?哪能每個人都著書立說成大學者的呢?所以中國觀念中之立德、立功、立言,“德”為首,“功”“言”次之。
陸象山先生曾說:“我雖不識一個字,也要堂堂地做一個人。
”怎樣才是堂堂地一個人呢?吳鳳、武訓才算是堂堂地一個人,但他們識字多少呢?我今天說他們是聖人,他們實在當之無愧的。
将來的曆史上一定要把武訓、吳鳳大書而特書的。
現在我們再講一個曆史人物,而為今天的中國人所大家知道,而且也奉之為神聖的。
不僅中國大陸如此,我最近來台灣,也是如此。
我從前去安南,也是如此。
這是什麼人呢?我所要講的,是三國時代的關羽。
關羽為什麼遭受中國人如此般地崇拜呢?正因為關羽有他的道德精神。
關羽跟從劉備,當時劉備不過是一個光棍軍人,無地盤,無軍隊。
同時的曹操則聲勢浩大,卻又愛才如命。
關羽是當時能文能武了不起的人物,曹操得到關羽,愛之殊深,錫以高爵,優禮備至。
但關羽仍舊不忘情于劉備。
曹操知道了,派關羽好友張遼去看他,探其意向。
關羽說:“曹公待我厚,我豈不知?但劉備是我患難弟兄,我何能棄之。
”遼又問他什麼時候才走呢?他說:“我必有以報曹公,等我有機會報答了他就走。
”張遼據實轉告曹操,操歎曰:“是義士也,人各為其主,我不能強。
”其後關羽殺了袁紹大将顔良,曹操憶及張遼之言,心知關羽要走,更加厚賜,但關羽卒封金挂印而去。
曹操手下人說關羽無理,請派兵追拿,曹操卒止之不聽。
關羽後來為東吳呂蒙所殺,事業未成,而且失敗了,但無損其道德精神之長存千古。
中國一般老百姓,崇拜關公,直到今天。
其實在中國曆史上,如我所稱,合于道德精神的人物,合于道德精神的故事,舉不勝舉,講不勝講。
所以我說,中國的曆史文化精神,是一種道德的精神。
五 人總有一死,在此短短數十年間,總盼有能感到痛快舒服的一段。
這決不是知識,也不是權力,又不是經濟,又不是環境,而是将我内心中所蘊蓄的最高要求,能發揮出來,而成為道德精神的,這決然是人生中最舒服最痛快的一段。
道德精神是無條件的,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發揮。
因為,我們隻有講道德,才能使每個人發揮其最大的力量,盡其最大的責任,而享受到生命之最高快樂與滿足。
救世界、救國家,不是幾個人幹的事,要大家幹。
如何能使大家來幹呢?就要發揚道德精神。
因為隻有道德精神,是人人所具有,而又是人人所喜歡的。
隻要能道德精神發揮,一方面便完成了大家最大的責任,同時也滿足了大家最高的要求。
中國民族經過千辛萬苦,綿曆四五千年的曆史生命,直到現在,始終存在着,就是依靠這一種道德精神。
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沒有能像中國這樣大,這樣久,這因中國往往在最艱苦的時候,能發揮出它的道德精神來,挽救危機,這應即是我們的宗教。
中國以往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後的光明前途也在此。
完了,謝謝諸位,風雨無阻,不厭不倦地,在公務百忙中,抽出這夜間唯一可供休息的寶貴光陰,來繼續不斷地聽完我這七次的演講。
吳鳳的内心希望,隻盼感化到高山族從此不殺人,吳鳳内心也享受到他一種高度的滿足了。
這不正像耶稣的十字架精神嗎?耶稣複活了,吳鳳一樣複活了。
耶稣永生了,吳鳳也一樣永生了。
隻要此地仍有人類,有文化,吳鳳的生命,是始終活着不朽的。
何以故?以人類同有像吳鳳般的善心故。
上述的武訓與吳鳳,都不是受過高深教育的人,何以有如此偉大的道德精神之表現?這不十足證明我上述中國觀念人性善的理論嗎?武訓終身是一乞丐,吳鳳終身是一高山族的通事,并沒有其他了不得,何以今天講到此兩人,大家依然會肅然起敬,油然生愛,好像武訓、吳鳳立在我們面前,鑽入我們心裡的呢?這不十足證明我上述中國觀念不朽的理論嗎?中國這兩百年來,是天地閉賢人隐的衰亂之世,何以在窮鄉僻壤,忽然降生此兩大聖人,這不十足證明我上述中國曆史是一部道德精神的曆史的理論嗎? 今天我們因為環境關系,教育關系,以及其他種種的關系,大家感到生活不舒适,不痛快。
但我想,我們終有一天可以過得極舒服極痛快,那就是發揚我們曆史相傳道德精神的時候。
諸位試想!吳鳳那天,披了紅巾,走去他指定的路上,那時吳鳳心裡,我想是他一生生命中最痛快最高潮的時候吧!一個人在其遭遇生命之最痛苦最沒有辦法的時候,往往自殺了之,這也是他認為最痛快的。
由其智識不夠,遂出此下策。
他不懂得隻要我們一旦道德精神發揚,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什麼困難艱險都可以感到舒适與痛快。
我常聽中國人在說甘地是近代東方的聖人,這不錯。
其實武訓、吳鳳,何嘗不是近代東方聖人呢?或謂武訓、吳鳳所幹事業,遠不如甘地,不能相提并論。
這又錯了,聖人不從事業論。
事業要看機會,哪能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大事業的呢?哪能每個人都著書立說成大學者的呢?所以中國觀念中之立德、立功、立言,“德”為首,“功”“言”次之。
陸象山先生曾說:“我雖不識一個字,也要堂堂地做一個人。
”怎樣才是堂堂地一個人呢?吳鳳、武訓才算是堂堂地一個人,但他們識字多少呢?我今天說他們是聖人,他們實在當之無愧的。
将來的曆史上一定要把武訓、吳鳳大書而特書的。
現在我們再講一個曆史人物,而為今天的中國人所大家知道,而且也奉之為神聖的。
不僅中國大陸如此,我最近來台灣,也是如此。
我從前去安南,也是如此。
這是什麼人呢?我所要講的,是三國時代的關羽。
關羽為什麼遭受中國人如此般地崇拜呢?正因為關羽有他的道德精神。
關羽跟從劉備,當時劉備不過是一個光棍軍人,無地盤,無軍隊。
同時的曹操則聲勢浩大,卻又愛才如命。
關羽是當時能文能武了不起的人物,曹操得到關羽,愛之殊深,錫以高爵,優禮備至。
但關羽仍舊不忘情于劉備。
曹操知道了,派關羽好友張遼去看他,探其意向。
關羽說:“曹公待我厚,我豈不知?但劉備是我患難弟兄,我何能棄之。
”遼又問他什麼時候才走呢?他說:“我必有以報曹公,等我有機會報答了他就走。
”張遼據實轉告曹操,操歎曰:“是義士也,人各為其主,我不能強。
”其後關羽殺了袁紹大将顔良,曹操憶及張遼之言,心知關羽要走,更加厚賜,但關羽卒封金挂印而去。
曹操手下人說關羽無理,請派兵追拿,曹操卒止之不聽。
關羽後來為東吳呂蒙所殺,事業未成,而且失敗了,但無損其道德精神之長存千古。
中國一般老百姓,崇拜關公,直到今天。
其實在中國曆史上,如我所稱,合于道德精神的人物,合于道德精神的故事,舉不勝舉,講不勝講。
所以我說,中國的曆史文化精神,是一種道德的精神。
五 人總有一死,在此短短數十年間,總盼有能感到痛快舒服的一段。
這決不是知識,也不是權力,又不是經濟,又不是環境,而是将我内心中所蘊蓄的最高要求,能發揮出來,而成為道德精神的,這決然是人生中最舒服最痛快的一段。
道德精神是無條件的,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發揮。
因為,我們隻有講道德,才能使每個人發揮其最大的力量,盡其最大的責任,而享受到生命之最高快樂與滿足。
救世界、救國家,不是幾個人幹的事,要大家幹。
如何能使大家來幹呢?就要發揚道德精神。
因為隻有道德精神,是人人所具有,而又是人人所喜歡的。
隻要能道德精神發揮,一方面便完成了大家最大的責任,同時也滿足了大家最高的要求。
中國民族經過千辛萬苦,綿曆四五千年的曆史生命,直到現在,始終存在着,就是依靠這一種道德精神。
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沒有能像中國這樣大,這樣久,這因中國往往在最艱苦的時候,能發揮出它的道德精神來,挽救危機,這應即是我們的宗教。
中國以往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後的光明前途也在此。
完了,謝謝諸位,風雨無阻,不厭不倦地,在公務百忙中,抽出這夜間唯一可供休息的寶貴光陰,來繼續不斷地聽完我這七次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