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中國曆史上的地理與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陸,隻是地理上的氣運變了,不是在那邊人的本質上有何弱點。
地理氣運是人事形成的,不是先天命定的。
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是求其能“動”又能“安”。
今天中國,全為西方商業吸引,大家都跑向海邊。
但一到海邊,便沒有地方可走,粵人便向南洋海外跑。
這亦是一種開創精神,對國内經濟并有甚大助益。
但究竟在外國境,非自己的殖民地,政府不能好好護養培植,如是則不免把民族精力在許多處浪擲了。
許多天生的人才也白費了。
實在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拉過頭來,向内地跑,跑向内地,一樣有發展,而内地人連帶興起刺激。
而且中國人今天向内陸跑是主動的,向海邊跑是被動的。
在國家的立場,至少該用些力量,引導文化經濟逆轉的跑回黃河流域,由此繼續向西北前進。
在這裡,我們一定可以得到新刺激,一定可以産生新力量,并使國内各方面發展平衡,而得到竟體壯健的現象。
清朝到末年,西洋勢力已侵入沿海一帶,所以在國内平衡上還沒有出大弊病,還是依賴當時的考試制度。
例如甘肅省,每年仍有十五至三十個進士定額,配給他們參加政府,這樣還可維系當時甘肅人在全國的比重。
民國肇建,孫中山先生雖亦提倡考試制度,實際此制度已不複存在。
于是文化愈落後的地區,愈不出人才;人才愈不出,文化愈落後。
而那些地區的經濟也遂更無辦法。
人才、經濟均集中東南一角,于是中國的真病,乃逐漸由遠離東南的西北地區暗滋漸長,由甘肅蔓延向陝西、河南,而逐步侵蝕皖南,到蘇北,像一個箭頭,由西北大陸向東南沿海發射。
依此一條線,再向兩旁推廣,愈推愈廣,幾乎布滿了中國整個的大陸内地。
國家從不注意這現象,這趨勢,不想法使西北與東南發生對流,力求平衡。
文化、經濟都随着呆定,無法通流。
一個舞台已崩倒了半個,在那半個舞台上酣歌醉舞的,卻不知快要整個的垮台了,那真是怪事! 近代歐洲人,正為發現了新大陸,不斷向外跑,天天有新刺激,所以天天發生新力量,到今天全地球各地區都給他們跑遍了。
歐洲人從發現新大陸以來的這一股力量,現在也慢慢兒要衰頹了。
今天中國積衰積弱,不可能向國外跑,中國的将來,決不可能追随己往的西洋成為一向外侵略的帝國主義。
中國的新天地,就在中國之本身内部,回過頭來,向内地跑,不僅如華萊士所說的像美國人開發西部般,我們卻還兼帶了恢複曆史上漢唐精神的一種更要的意義。
那是迎接中國文化新生一條唯一可走的路。
長江一帶,尤其是長江下遊,氣候暖,地方小,人口多,那是今天我們的十字街頭,一切像在動、在亂、在擁擠、在沖撞,已像無轉身餘地,不容易再産生大氣魄、大力量的人。
隻是開着窗口,接受一些外面空氣是适合的,卻沒有元氣淋漓。
不能希望在此地區來旋乾轉坤,挽回氣運。
我們該再來複興北方,重新開辟黃河水利,來解除今日黃河的災害,黃河就可重成為中國之大利。
北方人便可再跑上舞台扮演新腳色。
再舉一例言,黃河在包頭的一段,很早便是中國人的活動區。
秦時包頭附近,便辟有四十三個新縣,大量移民,引水灌田。
上流的水利用了,下流的災害也自然減少了。
以後中國曆史上,很可以看得出,包頭在中國人掌握中,黃河的水害就小;包頭在匈奴乃至蒙古人掌握中,黃河的水害就比較大。
這原因不難想象。
長江所以沒有大災害,因為四川是一個農業區,四面引水灌田,水在上流即疏散了。
逮其過三峽後,又有洞庭、鄱陽等水庫存儲,泛濫自少。
此刻試問,目前的包頭,何嘗不可大大振發呢? 再如經徐州到開封,今天是一片荒涼,從前卻很繁盛,這是隋唐運河的經流地帶。
這一地帶從古出過許多的奇才異能,大哲學家莊周、老子,大政治家張良、謝安之類,這是無人不知的,其他的例很多。
正為古代在這一帶是湖澤水流,交錯曆落的。
黃河、淮水,都可藉以蓄洩。
現在則幹枯了,再不是文化人才的理想園地了。
但試問目前的這一帶,又何嘗不可大大地振興呢?今天的中國,如此般荒蕪的何啻一大半。
長江、珠江流域的人,素質上實不及較古的黃河流域,無論體魄毅力均遜。
近代的中國,由南方人沿海人領導,至少該使北方人内陸人追随。
到得他們追上了,那就是中國之又一度的文化新生,那即是新中國新生命之再度成長,至少也是為目前中國弭息災亂急需注意的現實問題。
所以今天而後,中國隻要上軌道,中國人一定該把力量推向落後的内地去。
如孫中山先生的預言:從武漢到西安,再從西安到伊犁,必須解決此北方西北方落後的問題。
唐代的敦煌文物,不是我們現在仍在向世界誇耀嗎?魏晉南北朝時西域出了幾許佛學大師名德高僧,可見新疆人也不是沒有出息的。
若我們自己在鄙視自己人,中國将永不得安甯。
縱使沒有外患,依然仍會有内憂。
中國的現實問題,主要的顯然在内地,不在外國。
中國的曆史教訓,主要的也同樣在内地不在國外。
大家往内地跑,文化可以流動,個人精力也可以發洩。
在文化集中地區,每個人重現實,少想象,不大會引生大理想。
到一個落後新地區去,才有想象,才能創造,才能發展。
今天的中國,實在是隻有沿海一圈,沿江一帶。
田園将蕪胡不歸,讓我們自己認識了自己的舞台,再來扮演自己的腳色吧! *** [1]簡體版編者注:即一九四二年所著《戰後新首都問題》一文,已收入《政學私言》中。
[2]簡體版編者注:即一九四五所著《論首都》一文,已收入《政學私言》中。
地理氣運是人事形成的,不是先天命定的。
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是求其能“動”又能“安”。
今天中國,全為西方商業吸引,大家都跑向海邊。
但一到海邊,便沒有地方可走,粵人便向南洋海外跑。
這亦是一種開創精神,對國内經濟并有甚大助益。
但究竟在外國境,非自己的殖民地,政府不能好好護養培植,如是則不免把民族精力在許多處浪擲了。
許多天生的人才也白費了。
實在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拉過頭來,向内地跑,跑向内地,一樣有發展,而内地人連帶興起刺激。
而且中國人今天向内陸跑是主動的,向海邊跑是被動的。
在國家的立場,至少該用些力量,引導文化經濟逆轉的跑回黃河流域,由此繼續向西北前進。
在這裡,我們一定可以得到新刺激,一定可以産生新力量,并使國内各方面發展平衡,而得到竟體壯健的現象。
清朝到末年,西洋勢力已侵入沿海一帶,所以在國内平衡上還沒有出大弊病,還是依賴當時的考試制度。
例如甘肅省,每年仍有十五至三十個進士定額,配給他們參加政府,這樣還可維系當時甘肅人在全國的比重。
民國肇建,孫中山先生雖亦提倡考試制度,實際此制度已不複存在。
于是文化愈落後的地區,愈不出人才;人才愈不出,文化愈落後。
而那些地區的經濟也遂更無辦法。
人才、經濟均集中東南一角,于是中國的真病,乃逐漸由遠離東南的西北地區暗滋漸長,由甘肅蔓延向陝西、河南,而逐步侵蝕皖南,到蘇北,像一個箭頭,由西北大陸向東南沿海發射。
依此一條線,再向兩旁推廣,愈推愈廣,幾乎布滿了中國整個的大陸内地。
國家從不注意這現象,這趨勢,不想法使西北與東南發生對流,力求平衡。
文化、經濟都随着呆定,無法通流。
一個舞台已崩倒了半個,在那半個舞台上酣歌醉舞的,卻不知快要整個的垮台了,那真是怪事! 近代歐洲人,正為發現了新大陸,不斷向外跑,天天有新刺激,所以天天發生新力量,到今天全地球各地區都給他們跑遍了。
歐洲人從發現新大陸以來的這一股力量,現在也慢慢兒要衰頹了。
今天中國積衰積弱,不可能向國外跑,中國的将來,決不可能追随己往的西洋成為一向外侵略的帝國主義。
中國的新天地,就在中國之本身内部,回過頭來,向内地跑,不僅如華萊士所說的像美國人開發西部般,我們卻還兼帶了恢複曆史上漢唐精神的一種更要的意義。
那是迎接中國文化新生一條唯一可走的路。
長江一帶,尤其是長江下遊,氣候暖,地方小,人口多,那是今天我們的十字街頭,一切像在動、在亂、在擁擠、在沖撞,已像無轉身餘地,不容易再産生大氣魄、大力量的人。
隻是開着窗口,接受一些外面空氣是适合的,卻沒有元氣淋漓。
不能希望在此地區來旋乾轉坤,挽回氣運。
我們該再來複興北方,重新開辟黃河水利,來解除今日黃河的災害,黃河就可重成為中國之大利。
北方人便可再跑上舞台扮演新腳色。
再舉一例言,黃河在包頭的一段,很早便是中國人的活動區。
秦時包頭附近,便辟有四十三個新縣,大量移民,引水灌田。
上流的水利用了,下流的災害也自然減少了。
以後中國曆史上,很可以看得出,包頭在中國人掌握中,黃河的水害就小;包頭在匈奴乃至蒙古人掌握中,黃河的水害就比較大。
這原因不難想象。
長江所以沒有大災害,因為四川是一個農業區,四面引水灌田,水在上流即疏散了。
逮其過三峽後,又有洞庭、鄱陽等水庫存儲,泛濫自少。
此刻試問,目前的包頭,何嘗不可大大振發呢? 再如經徐州到開封,今天是一片荒涼,從前卻很繁盛,這是隋唐運河的經流地帶。
這一地帶從古出過許多的奇才異能,大哲學家莊周、老子,大政治家張良、謝安之類,這是無人不知的,其他的例很多。
正為古代在這一帶是湖澤水流,交錯曆落的。
黃河、淮水,都可藉以蓄洩。
現在則幹枯了,再不是文化人才的理想園地了。
但試問目前的這一帶,又何嘗不可大大地振興呢?今天的中國,如此般荒蕪的何啻一大半。
長江、珠江流域的人,素質上實不及較古的黃河流域,無論體魄毅力均遜。
近代的中國,由南方人沿海人領導,至少該使北方人内陸人追随。
到得他們追上了,那就是中國之又一度的文化新生,那即是新中國新生命之再度成長,至少也是為目前中國弭息災亂急需注意的現實問題。
所以今天而後,中國隻要上軌道,中國人一定該把力量推向落後的内地去。
如孫中山先生的預言:從武漢到西安,再從西安到伊犁,必須解決此北方西北方落後的問題。
唐代的敦煌文物,不是我們現在仍在向世界誇耀嗎?魏晉南北朝時西域出了幾許佛學大師名德高僧,可見新疆人也不是沒有出息的。
若我們自己在鄙視自己人,中國将永不得安甯。
縱使沒有外患,依然仍會有内憂。
中國的現實問題,主要的顯然在内地,不在外國。
中國的曆史教訓,主要的也同樣在内地不在國外。
大家往内地跑,文化可以流動,個人精力也可以發洩。
在文化集中地區,每個人重現實,少想象,不大會引生大理想。
到一個落後新地區去,才有想象,才能創造,才能發展。
今天的中國,實在是隻有沿海一圈,沿江一帶。
田園将蕪胡不歸,讓我們自己認識了自己的舞台,再來扮演自己的腳色吧! *** [1]簡體版編者注:即一九四二年所著《戰後新首都問題》一文,已收入《政學私言》中。
[2]簡體版編者注:即一九四五所著《論首都》一文,已收入《政學私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