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中國曆史上的地理與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一邊太冷,雙方醞釀,一接觸後必然會發生大旋風。
中國的内地西北和東南沿海,在同一國家之内,卻存在有兩個絕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太過懸殊,這真是一大問題。
近代中國人隻知沿着順勢,向東南沿海跑,這因東南沿海有許多引誘我們的東西。
可是黃河中上遊,大陸西北,荒蕪已久。
但那地方人民的血液,還是我們古代漢、唐的遺傳,本質上并不比東南沿海的人差,或許會更好些。
若我們能從經濟文化上再加培植,再加開發,一定仍能到處發揚我們北方祖先寬宏的氣魄,雄偉的精神。
這是找尋我們曆史文化新生命的主要路向。
我們的文化新生,決然當由我們内部自身來,不可能從外國西洋來,這是很顯然的。
當時我第一篇文章,[1]即主張抗戰勝利後應建都西安。
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立國精神,應該走逆勢,不可走順勢。
正如個人般,應努力向上,不該順勢滑下。
中央政府在南京,全國知識分子經濟力量都集中向東南,西北本已荒廢,再加東南引誘力一拉,将更沒有辦法。
在先是半身不遂,若不根治,到後必然會全體麻木。
假使建都西安,由中央政府的領導,知識分子、經濟力量,便可倒拉向那一邊,逐漸移回一部分,好讓兩邊逐漸得平衡。
漢、唐立國,便是如此般由東向西倒拖的,此刻則當由南向北地逆轉。
我寫此文後不久,美國華萊士來中國,他自新疆入境,他遇見中國歡迎使節,發表談話說:“别人認為我從中國的後門進,實在我是從中國的大門進的呀!我經過了你們河西蘭州一帶,便想象到我們美國當年西部的開發。
”不錯,華萊士這番話,我實在非常贊同。
不久有一位朋友提醒我說,你主張建都西安,孫中山先生早曾提過了。
在章太炎先生的《文集》裡,有一篇記載着孫先生與章先生的一夕談,文中記明談話的年月日。
當時孫先生說:“我們革命的首都應在武漢,此乃内陸中心,一呼百應。
建國的首都應在西安,這是中國全國中心。
将來要做一個亞洲的中國,則應該建都在伊犁。
”孫先生這番話,實在有氣魄,有遠見。
從他話裡,可以指導我們有一百年以上的興奮和努力。
我們統治着偌大一個中國,總不該專門注意在天津、青島、上海、杭州、福州、廣州那些專供外國人吸血的新都市。
應該同樣注意到察哈爾、綏遠、甯夏、新疆、青海、西藏以及滇西一帶廣漠區域。
不該對這些大地面視若無睹,認為無足輕重。
我因此便寫了第二篇文章,再來強調我移都西北的主張。
[2] 我認為中央政府是一國的頭腦指導中心,頭腦該擺在冷的地方,要曝露在外,要擺在大門口,擺在前面。
頭腦所在,全部血液都向那裡輸送,全部神經都向那裡會合。
頭腦不能安放在胸腹安逸處。
太溫暖是不行的。
假使像宋朝般建都開封,開封如人體的腹部,頭腦放在腹裡便昏昏然,血液也停滞了,不流通。
這樣便會生機窒塞。
北京是契丹、金、元、滿州建都所在,就他們講,也是站在最前線,用來控制整個中國的。
明朝建都北京,因為剛打掉蒙古人,也是針對着敵人的最前線。
今天中國的敵人已非日本,而是蘇聯。
照對外形勢講是如此,就對内實情說,中國所面對的問題,也是西北重于東南,内陸重于沿海。
我們該将中國經濟文化來一個大對流,南方人該盡量向北方搬,三五十年後,中國自然有辦法。
現在的中國,是血脈不流通,神經不健全,營養和神智,都堆積在一個角落裡,臃腫了,偏枯了。
要使人才移流,中央政府要領頭向前跑,政府更該要接近國内大多數想接近政府而無法接近的民衆,卻不必刻意專接近蘇、浙、閩、粵沿海一帶人。
他們自身有能力,自會向政府接近。
目前西北是太落後了,政府又遠離他們,他們也沒有力量來接近政府,那終非好現象,終非好辦法。
我們應該知道,北方人還有潛力存在。
拳匪之亂發生于山東、河北,今天的共産黨,也是到了延安後,把種子散布到北方農村,才始壯大起來的。
今天的東北人,也大都是山東人移去,他們都是強韌能動,有活力。
北方人本質上哪裡會差過南方人,隻是文化經濟環境埋沒了他們,壓抑了他們。
從前唐朝時,江西人開始興起,那時期從北方到廣東,都經由江西贛江流域。
廣東為沿海大口岸,江西是一條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往返不絕。
我們讀王勃《滕王閣序》,直到韓愈的《滕王閣記》,便可想見當時之盛。
文化随物質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
但物質文明發展到一相當階段,文化便不再在此地滋長。
所以成為政治中心如北平,商業中心如上海,在那裡便不大産生人才,僅隻是各地的人才彙向政治商業的中心跑。
其地成了中心,便不再出人才。
即小可以見大,可見一地區發展到某一階段便易停滞不前。
人才也萎靡了,機運也窒塞了。
又如,一個人總不可住在十字街口沖要去處。
理想的居住地應在郊區。
交通要便利,容易去熱鬧處,而回來又有安靜環境休歇,如此可以刺激見聞,創辟事業。
若住得太僻了,和繁盛地區遠隔了,往返不便,即成孤陋寡聞,也不行。
唐代的江西,便是退可安、進可動的好環境。
黃巢造反,也是走這條大道,直去廣州。
直到五代,中國亂,四方人士逃避上廬山的很多,正因其在鬧中取靜,近交通大道而又僻陋可安,一時廬山成為避難的文化中心,影響到北宋。
清代去廣東的南北通道,不再經江西,而轉由湖南,于是湘江流域變成交通要道,這樣,在那邊又産生了不少人物。
據此一例,可見地靈則人傑,文化和人物興起是有它的外在條件的。
今天的西北大
中國的内地西北和東南沿海,在同一國家之内,卻存在有兩個絕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太過懸殊,這真是一大問題。
近代中國人隻知沿着順勢,向東南沿海跑,這因東南沿海有許多引誘我們的東西。
可是黃河中上遊,大陸西北,荒蕪已久。
但那地方人民的血液,還是我們古代漢、唐的遺傳,本質上并不比東南沿海的人差,或許會更好些。
若我們能從經濟文化上再加培植,再加開發,一定仍能到處發揚我們北方祖先寬宏的氣魄,雄偉的精神。
這是找尋我們曆史文化新生命的主要路向。
我們的文化新生,決然當由我們内部自身來,不可能從外國西洋來,這是很顯然的。
當時我第一篇文章,[1]即主張抗戰勝利後應建都西安。
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立國精神,應該走逆勢,不可走順勢。
正如個人般,應努力向上,不該順勢滑下。
中央政府在南京,全國知識分子經濟力量都集中向東南,西北本已荒廢,再加東南引誘力一拉,将更沒有辦法。
在先是半身不遂,若不根治,到後必然會全體麻木。
假使建都西安,由中央政府的領導,知識分子、經濟力量,便可倒拉向那一邊,逐漸移回一部分,好讓兩邊逐漸得平衡。
漢、唐立國,便是如此般由東向西倒拖的,此刻則當由南向北地逆轉。
我寫此文後不久,美國華萊士來中國,他自新疆入境,他遇見中國歡迎使節,發表談話說:“别人認為我從中國的後門進,實在我是從中國的大門進的呀!我經過了你們河西蘭州一帶,便想象到我們美國當年西部的開發。
”不錯,華萊士這番話,我實在非常贊同。
不久有一位朋友提醒我說,你主張建都西安,孫中山先生早曾提過了。
在章太炎先生的《文集》裡,有一篇記載着孫先生與章先生的一夕談,文中記明談話的年月日。
當時孫先生說:“我們革命的首都應在武漢,此乃内陸中心,一呼百應。
建國的首都應在西安,這是中國全國中心。
将來要做一個亞洲的中國,則應該建都在伊犁。
”孫先生這番話,實在有氣魄,有遠見。
從他話裡,可以指導我們有一百年以上的興奮和努力。
我們統治着偌大一個中國,總不該專門注意在天津、青島、上海、杭州、福州、廣州那些專供外國人吸血的新都市。
應該同樣注意到察哈爾、綏遠、甯夏、新疆、青海、西藏以及滇西一帶廣漠區域。
不該對這些大地面視若無睹,認為無足輕重。
我因此便寫了第二篇文章,再來強調我移都西北的主張。
[2] 我認為中央政府是一國的頭腦指導中心,頭腦該擺在冷的地方,要曝露在外,要擺在大門口,擺在前面。
頭腦所在,全部血液都向那裡輸送,全部神經都向那裡會合。
頭腦不能安放在胸腹安逸處。
太溫暖是不行的。
假使像宋朝般建都開封,開封如人體的腹部,頭腦放在腹裡便昏昏然,血液也停滞了,不流通。
這樣便會生機窒塞。
北京是契丹、金、元、滿州建都所在,就他們講,也是站在最前線,用來控制整個中國的。
明朝建都北京,因為剛打掉蒙古人,也是針對着敵人的最前線。
今天中國的敵人已非日本,而是蘇聯。
照對外形勢講是如此,就對内實情說,中國所面對的問題,也是西北重于東南,内陸重于沿海。
我們該将中國經濟文化來一個大對流,南方人該盡量向北方搬,三五十年後,中國自然有辦法。
現在的中國,是血脈不流通,神經不健全,營養和神智,都堆積在一個角落裡,臃腫了,偏枯了。
要使人才移流,中央政府要領頭向前跑,政府更該要接近國内大多數想接近政府而無法接近的民衆,卻不必刻意專接近蘇、浙、閩、粵沿海一帶人。
他們自身有能力,自會向政府接近。
目前西北是太落後了,政府又遠離他們,他們也沒有力量來接近政府,那終非好現象,終非好辦法。
我們應該知道,北方人還有潛力存在。
拳匪之亂發生于山東、河北,今天的共産黨,也是到了延安後,把種子散布到北方農村,才始壯大起來的。
今天的東北人,也大都是山東人移去,他們都是強韌能動,有活力。
北方人本質上哪裡會差過南方人,隻是文化經濟環境埋沒了他們,壓抑了他們。
從前唐朝時,江西人開始興起,那時期從北方到廣東,都經由江西贛江流域。
廣東為沿海大口岸,江西是一條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往返不絕。
我們讀王勃《滕王閣序》,直到韓愈的《滕王閣記》,便可想見當時之盛。
文化随物質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
但物質文明發展到一相當階段,文化便不再在此地滋長。
所以成為政治中心如北平,商業中心如上海,在那裡便不大産生人才,僅隻是各地的人才彙向政治商業的中心跑。
其地成了中心,便不再出人才。
即小可以見大,可見一地區發展到某一階段便易停滞不前。
人才也萎靡了,機運也窒塞了。
又如,一個人總不可住在十字街口沖要去處。
理想的居住地應在郊區。
交通要便利,容易去熱鬧處,而回來又有安靜環境休歇,如此可以刺激見聞,創辟事業。
若住得太僻了,和繁盛地區遠隔了,往返不便,即成孤陋寡聞,也不行。
唐代的江西,便是退可安、進可動的好環境。
黃巢造反,也是走這條大道,直去廣州。
直到五代,中國亂,四方人士逃避上廬山的很多,正因其在鬧中取靜,近交通大道而又僻陋可安,一時廬山成為避難的文化中心,影響到北宋。
清代去廣東的南北通道,不再經江西,而轉由湖南,于是湘江流域變成交通要道,這樣,在那邊又産生了不少人物。
據此一例,可見地靈則人傑,文化和人物興起是有它的外在條件的。
今天的西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