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中國曆史上的地理與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辦法。
今後假使我們不注意這些問題,長江流域也會變成沒辦法的。
換言之,若使我們能注意到這些問題上,北方也依然有辦法。
二 我們再從經濟講到文化。
有些地方文化發達得早,有些地方文化發達得遲。
譬如珠江流域廣東一省,在唐代隻出了一個宰相張九齡(曲江人),福建省直到唐代韓愈時,始有第一個大學生進入大學,可見那時廣東、福建的文化,既不及長江流域,更不及黃河流域。
宋明兩代文化學術最活躍的在江西,江西人掌握了全國政治文化上的最高地位。
今天的湖南、四川人,很多由江西遷去。
江西在宋以後,比較上是南方中國人文中樞。
要到明代下半期,始是江浙人興起。
到清代才有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西南地區人跑上政治舞台。
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氏嘗說:“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的最高峰,必然會衰落。
”若把歐洲看,希臘轉向羅馬,再由羅馬轉向英、法諸邦,今天英、法諸邦又開始轉向衰落,似乎斯賓格勒的話證驗了。
但中國則不然。
中國地方大,因于文字統一,語言也比較統一,思想文化亦随之統一,此與歐洲不同。
因此,黃河流域衰了,轉向長江流域繼起新生,隻成為内部變動,大傳統還是個中國。
所以我們覺得歐洲史變化大,中國史變化小,這由我們的祖先,替我們先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版圖,不像西洋各國此起彼落,都局促在小圈子裡。
一個國家強盛興旺了幾百年,盛極必衰,必然要起變化,好像是自然安排給人生的悲劇。
正如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以上,學問深湛了,經驗豐富了,意志也堅強了,可是身體卻衰退了。
一個社會安定了好些年,也同樣的一定要動搖,要發生變化。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衰亂的時代,一大批人移居到長江流域,一大批人去到遼東,一大批人分散至河西,文化政治傳統中心的洛陽,正如一陣飓風的漩渦中心,空了。
馴至銅駝荊棘,瘡痍滿目。
但向四外奔逃出去的人,卻在新環境裡獲得了新生命,慢慢轉回來,再凝結,便形成隋唐的統一。
這種中國曆史裡的新生機運,專治西洋史的人,不易了解。
因為他們是多元的小單位,而我們則是一元的大單位。
若說希臘完了來羅馬,羅馬完了來近代西洋。
他們的文化也還是不斷新生,那是無所用其悲觀的。
但從小單位看,我們單看希臘、單看羅馬、單看現代的英法,便不免要有斯賓格勒的悲觀意想。
但我們若把斯賓格勒的悲觀來看中國的前途,那又錯了。
中國各地區的文化興衰,也時時在轉動,比較上最能長期穩定的應該首推山東省。
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如西方的希臘,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
自古迄今,山東人比較上最有做中國标準人的資格。
他們最強韌,最活躍,大聖人、大文學家、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各種偉大典型人物都有。
既能平均發展,還能長時期維持不墜。
第二才推河南、陝西、山西、河北人。
至于江、浙、閩、粵人,大體上說,氣魄不夠雄偉,僅賴北方中國祖先餘蔭,實不足代表中國人的标準風格。
目前的中國文化,則都集中在東北從遼東以迄西南達廣東的沿海一條狹邊上,愈向内,愈黯澹,直到西北邊甯夏、蒙古、新疆、西康、西藏,至滇、緬邊境,我們一概置之度外,不加理會。
如一個大瓜,腐爛了大半個,隻剩沿海一線,則隻是一層薄皮了。
西方文化,從曆史轉動趨向言,先由希臘轉到羅馬,再從意大利移向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法蘭西、英吉利、德意志,而到今天的蘇維埃,大緻是由小地面移向大地面,由溫帶移向寒帶,由低處向高爬。
希臘是小區域的溫暖地帶,德意志、蘇維埃是大面積的高寒地帶,這是西方文化的地面動态。
在中國呢?這一趨向卻恰相反。
從黃河流域,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漸漸移到長江,再由江浙移趨閩粵,正是由大地面移向小地面,由高寒地帶向低暖地帶滑下。
西方如逆流而上,中國則順流而下。
這一對比是極可注意的。
隻為中國地方大,經一次大變亂,人便向四面跑,舊文化移殖到新園地上,又産生出新生命。
中國曆史上每一次大亂,同時總留有幾塊幹淨土,留作新文化的處女地。
讓舊的人才移殖,讓新的生機萌動。
你若遊曆全國各城市,各鄉村,各名勝,到處有曆史遺迹,到處有文化紀念。
即如山西大同,在南北朝北魏時候,那裡是政治文化中心,曾集結了很多人物,軍人、學者、政客、僧侶,都有出色人。
這些地方在今日,是荒涼不堪了,僅作為我們憑吊之區。
若大同是單獨的一個國家,單獨的一種文化,那是斯賓勒格的話确實有驗了。
但在中國,各地區的盛衰興落,無害于大系統的文化之貞下起元,層出翻新。
因此中國文化是勁氣内轉的,它能單獨跳出了斯賓格勒文化悲觀論的圈子外,而繼續生長,欣欣向榮,機運不絕。
但從大局面上,中國文化之從大處高處冷處轉動到小處低處溫暖處,常是順溜的滑下,不能奮力的翻上,那卻是中國文化演進值得悲觀,至少是值得警惕呀! 三 我在對日抗戰期間,曾為此意,寫過兩篇文章,主張抗戰勝利後,國都決不可再設在南京。
江浙沿海一帶,雖是今天經濟文化之重要地區,一切人才集中,然而像一樹繁花,已經開發到爛漫極盛之時,快該凋謝了。
我們從曆史教訓上,早宜積極尋找新生命,誘導成新力量,決不當苟安姑息,隻顧目前。
而且一個國家,也斷不能使其内部顯然有兩種形态之對立。
民國二十六年我由洛陽而長安,遊覽西北,一路看到許多農村社會的生活情況,已覺得中國大亂之将至。
正如天空的氣候,一邊太熱
今後假使我們不注意這些問題,長江流域也會變成沒辦法的。
換言之,若使我們能注意到這些問題上,北方也依然有辦法。
二 我們再從經濟講到文化。
有些地方文化發達得早,有些地方文化發達得遲。
譬如珠江流域廣東一省,在唐代隻出了一個宰相張九齡(曲江人),福建省直到唐代韓愈時,始有第一個大學生進入大學,可見那時廣東、福建的文化,既不及長江流域,更不及黃河流域。
宋明兩代文化學術最活躍的在江西,江西人掌握了全國政治文化上的最高地位。
今天的湖南、四川人,很多由江西遷去。
江西在宋以後,比較上是南方中國人文中樞。
要到明代下半期,始是江浙人興起。
到清代才有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西南地區人跑上政治舞台。
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氏嘗說:“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的最高峰,必然會衰落。
”若把歐洲看,希臘轉向羅馬,再由羅馬轉向英、法諸邦,今天英、法諸邦又開始轉向衰落,似乎斯賓格勒的話證驗了。
但中國則不然。
中國地方大,因于文字統一,語言也比較統一,思想文化亦随之統一,此與歐洲不同。
因此,黃河流域衰了,轉向長江流域繼起新生,隻成為内部變動,大傳統還是個中國。
所以我們覺得歐洲史變化大,中國史變化小,這由我們的祖先,替我們先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版圖,不像西洋各國此起彼落,都局促在小圈子裡。
一個國家強盛興旺了幾百年,盛極必衰,必然要起變化,好像是自然安排給人生的悲劇。
正如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以上,學問深湛了,經驗豐富了,意志也堅強了,可是身體卻衰退了。
一個社會安定了好些年,也同樣的一定要動搖,要發生變化。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衰亂的時代,一大批人移居到長江流域,一大批人去到遼東,一大批人分散至河西,文化政治傳統中心的洛陽,正如一陣飓風的漩渦中心,空了。
馴至銅駝荊棘,瘡痍滿目。
但向四外奔逃出去的人,卻在新環境裡獲得了新生命,慢慢轉回來,再凝結,便形成隋唐的統一。
這種中國曆史裡的新生機運,專治西洋史的人,不易了解。
因為他們是多元的小單位,而我們則是一元的大單位。
若說希臘完了來羅馬,羅馬完了來近代西洋。
他們的文化也還是不斷新生,那是無所用其悲觀的。
但從小單位看,我們單看希臘、單看羅馬、單看現代的英法,便不免要有斯賓格勒的悲觀意想。
但我們若把斯賓格勒的悲觀來看中國的前途,那又錯了。
中國各地區的文化興衰,也時時在轉動,比較上最能長期穩定的應該首推山東省。
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如西方的希臘,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
自古迄今,山東人比較上最有做中國标準人的資格。
他們最強韌,最活躍,大聖人、大文學家、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各種偉大典型人物都有。
既能平均發展,還能長時期維持不墜。
第二才推河南、陝西、山西、河北人。
至于江、浙、閩、粵人,大體上說,氣魄不夠雄偉,僅賴北方中國祖先餘蔭,實不足代表中國人的标準風格。
目前的中國文化,則都集中在東北從遼東以迄西南達廣東的沿海一條狹邊上,愈向内,愈黯澹,直到西北邊甯夏、蒙古、新疆、西康、西藏,至滇、緬邊境,我們一概置之度外,不加理會。
如一個大瓜,腐爛了大半個,隻剩沿海一線,則隻是一層薄皮了。
西方文化,從曆史轉動趨向言,先由希臘轉到羅馬,再從意大利移向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法蘭西、英吉利、德意志,而到今天的蘇維埃,大緻是由小地面移向大地面,由溫帶移向寒帶,由低處向高爬。
希臘是小區域的溫暖地帶,德意志、蘇維埃是大面積的高寒地帶,這是西方文化的地面動态。
在中國呢?這一趨向卻恰相反。
從黃河流域,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漸漸移到長江,再由江浙移趨閩粵,正是由大地面移向小地面,由高寒地帶向低暖地帶滑下。
西方如逆流而上,中國則順流而下。
這一對比是極可注意的。
隻為中國地方大,經一次大變亂,人便向四面跑,舊文化移殖到新園地上,又産生出新生命。
中國曆史上每一次大亂,同時總留有幾塊幹淨土,留作新文化的處女地。
讓舊的人才移殖,讓新的生機萌動。
你若遊曆全國各城市,各鄉村,各名勝,到處有曆史遺迹,到處有文化紀念。
即如山西大同,在南北朝北魏時候,那裡是政治文化中心,曾集結了很多人物,軍人、學者、政客、僧侶,都有出色人。
這些地方在今日,是荒涼不堪了,僅作為我們憑吊之區。
若大同是單獨的一個國家,單獨的一種文化,那是斯賓勒格的話确實有驗了。
但在中國,各地區的盛衰興落,無害于大系統的文化之貞下起元,層出翻新。
因此中國文化是勁氣内轉的,它能單獨跳出了斯賓格勒文化悲觀論的圈子外,而繼續生長,欣欣向榮,機運不絕。
但從大局面上,中國文化之從大處高處冷處轉動到小處低處溫暖處,常是順溜的滑下,不能奮力的翻上,那卻是中國文化演進值得悲觀,至少是值得警惕呀! 三 我在對日抗戰期間,曾為此意,寫過兩篇文章,主張抗戰勝利後,國都決不可再設在南京。
江浙沿海一帶,雖是今天經濟文化之重要地區,一切人才集中,然而像一樹繁花,已經開發到爛漫極盛之時,快該凋謝了。
我們從曆史教訓上,早宜積極尋找新生命,誘導成新力量,決不當苟安姑息,隻顧目前。
而且一個國家,也斷不能使其内部顯然有兩種形态之對立。
民國二十六年我由洛陽而長安,遊覽西北,一路看到許多農村社會的生活情況,已覺得中國大亂之将至。
正如天空的氣候,一邊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