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中國曆史上的地理與人物

關燈
舊形勢,而轉移到開封。

    開封是中國東部的南北中心,但地勢平坦,四周無險要屏障,乃一四戰地區,遷就了經濟打算,折損了國防計劃,所以宋朝始終成為一弱國。

     元代建都北京,此系遼、金舊都,那時全部經濟更多取給于長江流域,遂開始采用海運,由天津入口,經白河,運北京。

    這海運的源頭,便是一條長江,江、浙是第一源,江西是第二源,兩湖是第三源,這是太湖、鄱陽湖、洞庭湖三大水庫之所鐘。

    大水庫四周,即是糧食盛産之所,亦即南方經濟命脈所在。

    元代在此三個湖區,所征糧食,幾占全國糧額三分之二。

    明代不用海運,又另辟一條運河,自揚州、徐州直北經山東、臨清而抵天津。

    這一運河開挖并不省力,所經地勢有如橋形,兩旁又沒有水源,水量多半要靠地下泉。

    水流要賴閘門開閉來調節,那是極費工程的。

    天然的憑藉少,人工的誘導多,那條運河工程之偉大,實不下于古代的萬裡長城。

     我們現在常說:長江下流太湖流域是中國經濟最富庶的地方,可是在曆史上,唐以前的經濟全在北方,六朝時代南京的食糧,還要靠武昌方面運來,軍隊大部駐紮在荊襄一帶,蘇南則還是漁澤之鄉。

    唐代财富逐漸轉移到江南,但更重要的是江南西道,而非江南東道。

    唐代分全國為十道,江南道又分為東、西,東道即現在之江浙,西道即現在之江西省。

    明代經濟中心,才再從江西移到江東。

    那時分為南糧、北糧,北糧隻占全國五分之一,南糧卻占五分之四。

    其中蘇、松、常三府即占有三分之一,蘇州一府田賦超過浙江全省,松江一府已抵江西省之一半,常州一府即超過兩湖半數以上。

     清代乾隆十八年的田糧統計,南糧占八分,北糧僅占二分。

    乾隆四十四年統計,南糧收入已達北糧之十倍。

    明清兩代屢為此種賦稅不平衡提出呼籲,直到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李鴻章做江蘇巡撫,仍還上奏為蘇、松、太三府人民請求減租。

    這三府田租較元代增加三倍,較宋代增加了七倍。

    這三府田租也比常州府多三倍,比鎮江府多四倍,比其他各省多十倍數十倍不等。

    大概統計,明清兩代,蘇州一府的田租,比唐朝該增加了五十倍之多。

     一面是賦稅偏重,另一方面則現出經濟偏枯。

    中國曆史上以漢、唐為最強最富時期,但那時卻全部靠黃河流域,不靠長江流域。

    可見古代曆史上的黃河,是中國之利,非中國之害。

    所以中國文化,大部分由黃河流域人創造建立;長江流域人,僅居承襲發展之功。

    平心而論,中國曆史宋以後,實不及宋以前。

    至少遼、金、元、清四個朝代打進了中國,即十足暴露了宋以後中國曆史之弱症。

    我曾到山東曲阜拜谒孔子廟,參觀碑林,所見是金、元、清三代皇帝的碑多,中國皇帝的碑少。

    孔廟是中國二千年傳統文化最可紀念的聖地,我們隻一看那裡列代皇帝所立的石碑,便該有所感慨警惕了。

     再以人物論,唐以前大皇帝、大政治家、大學問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大藝術家、一切有名領導人物,十九都是北方人。

    宋以後始有南方人跑上政治舞台,由南方人來領導中國。

    學術上的重心,也漸漸轉移到南方。

    然而宋以後的中國,便遠不如宋以前,這一層是研究中國曆史很值得注意的。

     中國從古代起,經濟上很占地位的是養蠶缫絲。

    今天講蠶絲,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太湖流域,實際上唐以前中國的蠶絲事業,發達在黃河流域。

    唐代有一将軍率軍駐紮江蘇,他因南方人不懂栽桑養蠶,即募大批北方女眷配合駐軍,來指導江南人的絲織事業。

    五代十國時,石敬瑭割幽薊十六州,認契丹為父,每年送絹三十萬匹。

    石敬瑭當時所據地區,隻限于黃河流域,但他還有力量年送絹三十萬匹之多。

    到元代,山東館陶縣蟲災。

    四十萬棵桑樹被害。

    也許當時植桑,用來取皮造紙的多,但館陶一縣即有桑四十萬棵,也可想見那時北方蠶絲事業尚未完全衰落。

    直到明清兩代,絲綢始全部盛産于南方。

     另一件是陶瓷工業。

    大家知道中國磁器開始流傳到法國,幾乎和黃金比價。

    宋代最有名的磁,如定窯,在河北定縣燒鑄的。

    汝窯,柴窯,都産于河南省,那時江南有名的,隻有浙江處州的龍泉窯、哥窯,江西景德窯還不發達,但是今天大家隻知道景德窯。

     主要的經濟轉移關鍵在農業,主要的農業轉移關鍵在水利。

    宋以前的江蘇省,從蘇州到昆山,還都是水澤,沒有陸路交通。

    宋朝有一位水利工程師,開始設計在蘇州、昆山間築成堤岸,這是曆史上有名的至和塘。

    在今京滬鐵路所過,蘇州、昆山一帶,在宋代還是一片汪洋。

    它的地理形勢,有些似西方的荷蘭,陸地比海面低。

    少水固是害,多水也一樣的受害。

    那一帶的水利興修,自五代十國的吳、越,開始急激猛進。

    從此江南的農業經濟,始煥然改觀。

    若我們在飛機上下瞰這一帶的河流排列,溝洫灌溉,極錯綜,又極整齊,那都是人力,非天然的。

    這一種的水利工程,很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也盡有理由來推想,在古代的黃河流域,一定也相似于江蘇太湖流域般,水利發達,因此農業亦發達。

    後來水利逐漸衰敗了,河流都幹涸,農業逐步衰退。

    今天黃河成災,卻也是人為的。

    最近幾十年,長江流域也逐漸發生水災了,連太湖流域也時有災荒。

    如再繼續下去,水道不加疏浚,長江也可能為黃河之續,那亦将是中國之害了。

     我們該知道,從來沒有一塊地,天然就隻給人類以利的,都得經人為改造,才能日見其利。

    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北方,人才也在北方,所以北方地利有辦法;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南方,人才也在南方,因此南方的地利比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