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中國曆史上的地理與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我們若譬喻曆史是演戲,則地理就是舞台,人物就是角色。
現在我們來講中國四千年第一本大戲中的舞台和角色。
西洋史很清楚,開始是希臘人有希臘史,以下是羅馬人有羅馬史,近代則各國有各國史,如英國、法國、德國史之類,亦即分别記述了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在英國、法國、德國土地上的表現。
講到中國,自古迄今,就是中國人在中國土地上表演,好像很單純。
今天我們試拿讀西洋史的眼光來讀中國史,中國土地之大,即等于一個全歐洲。
我們若分開地區來看,就會在曆史上發現很多新花樣。
最早的中國,并不和現在中國般,那時的活動範圍,隻限在黃河流域一較狹小的地區。
古史傳說中之神農氏,大概隻在今河南省的西部,黃帝則像在今河南省東部,活動範圍都不大。
唐堯、虞舜,便在今山西省南部,龍門下黃河南套的東北面,在同蒲鐵路的南端。
夏,商,周三代的活動中心,也不過在今天河南、山東和陝西省東部,山西省南部,及河北省的一部分,最多達到漢水上流和淮水北部,要之是一個不完全的黃河流域。
中國史上擺開一個大規模局面,要從春秋時代起。
那時一般的文化經濟,可以東西劃分。
黃河流域上遊,即西部(實在是中部,今陝西、河南一帶),則文化經濟較差。
黃河下遊東部,文化經濟較盛,都在今山東境。
代表着西周新興的正統的,這一區以齊、魯為主,向西為宋、衛,在今河南省東部,還算像樣,這一半代表着殷商之舊傳統。
再西為山西省南部的晉,河南省中部的鄭,文化經濟均已差。
再向西到陝西,為文化經濟比較最落後的秦。
向南為漢水流域的楚,這在春秋時期,還被視為蠻夷。
至于長江流域的吳、越,直到春秋末期才突起,但到戰國時又沒落了。
那時長江水道上下尚無交通,從吳到楚的交通線,并不是順江東下,而是經皖北沿大别山脈至河南信陽,再銜接到漢水中流的一條陸路。
再看北方,戰國初期,燕、趙文化較落後,要到戰國中晚始像樣。
所以黃河流域乃中國古代文化經濟最主要的中心。
秦代統一中國,轄地已同現在差不多,但其實際中心,仍在黃河流域。
漢代繼續建都長安,因西方經濟不足維持一個中央政府的需要,常要從東方大批運糧接濟。
那時的漕運,則全指的黃河而言。
東漢建都洛陽,多半亦為遷就經濟現實問題,可以避免大量物資由東向西運轉上之耗損。
洛陽和長安,始終成為古代中國的兩大中心。
直到三國時代,長江流域才正式跑上中國曆史舞台。
那時所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蜀地盤擴充到南方。
但人才還都是北方人。
即如劉備,諸葛亮,亦均為北人南遷。
三國并于西晉。
還是黃河統領了長江。
直到東晉南渡,建都金陵,長江流域始獲有中國曆史上的正統政府,但這是一個偏安的,不是一個統一的,而且仍是北人南移,不是由長江流域人所經營而建立。
直從三國時代的吳,以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都建都南京,這是一個金粉朝廷,大體上隻是北人到南方來偷安享樂。
南北朝時代的北魏,稱為北朝,與南朝宋、齊、梁、陳對峙。
當五胡時,洛陽已經殘破,人民都向四周移動。
一部分南遷長江流域,另一大批東北逃出熱河山海關,移向遼東。
又一大批西北遷避到黃河西岸甘肅、甯夏一帶(即當時的五涼)。
以後此兩大支,又集合起來依附到北魏,奠都平城(在今山西之大同)。
到魏孝文再遷洛陽,不久又分裂。
長安與邺(大名),分為東西兩魏,此後隋唐統一,才始恢複以長安、洛陽定為兩京的周、漢舊局面。
長安因中央政府所在,戶口稠密,文武百官集中,關内糧食不夠供給,仍如西漢般由東部大量向西運輸。
政府為要撙節此一部分運輸費用,采取移人就糧的辦法,一年中幾個月駐節長安,幾個月移居洛陽,這樣來遷就事實。
大家知道,隋炀帝開浚運河,自開封到徐州,再由徐州南下直到揚州,在先是軍事性質的由北侵南,在後則是經濟性質的由南養北。
在開封以上到洛陽的一段,是和黃河并行的汴水,原來很早便有的。
但開封以下的水道,也并非隋焬帝所鑿。
三國時曹操率領水師攻東吳,即由洛陽到開封而至皖北,回師時繞道徐州,全路程都由舟船水道。
魏孝文亦曾有心利用此一段水道來輸送軍糧,控制南方。
隋炀帝不過把此一段連貫南北的原有水道加深加闊,重新整頓,使中原水師可以順流直下,徑抵江邊。
在先是為了便利軍事,以後則轉落到經濟目的。
南方漕運,即由此轉輸洛陽、長安,來給養這一個大一統的中央。
此下安、史倡亂,北方經濟開始崩潰,更須仰給南方。
中國史上的經濟比重,實要到唐代安、史以後,才開始有南重北輕之勢。
唐代漕運數字,曆史上均有詳細統計。
那時每年運送中央的米糧,在玄宗天寶年間,以河南、河北為第一位,關西、河東(山西)為第二位,淮南、江南為第三位。
自經安、史之亂,北方藩鎮星羅棋布,都要養兵十萬二十萬以上,軍隊要俸饷,裝配又講究,所有稅收,都被截留,不解中央。
當時的中央政府遂不得不全靠江南稅收來維持。
足見當時黃河流域的經濟也并未破産,隻為各地軍閥全浪費在武裝上去了。
五代十國幾達一百年的長期擾亂,北方黃河流域才正式趨向衰落,南北經濟比重更見倒轉,此一大轉變,直到宋代始确定。
宋代建都開封,其最大原因,也為便利江南米糧北運。
若從開封再運洛陽,又要增加數百裡水程,于是宋代政治中心,才始脫離了周、漢、隋、唐以長安、洛陽作為黃河流域一橢圓兩中心之
現在我們來講中國四千年第一本大戲中的舞台和角色。
西洋史很清楚,開始是希臘人有希臘史,以下是羅馬人有羅馬史,近代則各國有各國史,如英國、法國、德國史之類,亦即分别記述了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在英國、法國、德國土地上的表現。
講到中國,自古迄今,就是中國人在中國土地上表演,好像很單純。
今天我們試拿讀西洋史的眼光來讀中國史,中國土地之大,即等于一個全歐洲。
我們若分開地區來看,就會在曆史上發現很多新花樣。
最早的中國,并不和現在中國般,那時的活動範圍,隻限在黃河流域一較狹小的地區。
古史傳說中之神農氏,大概隻在今河南省的西部,黃帝則像在今河南省東部,活動範圍都不大。
唐堯、虞舜,便在今山西省南部,龍門下黃河南套的東北面,在同蒲鐵路的南端。
夏,商,周三代的活動中心,也不過在今天河南、山東和陝西省東部,山西省南部,及河北省的一部分,最多達到漢水上流和淮水北部,要之是一個不完全的黃河流域。
中國史上擺開一個大規模局面,要從春秋時代起。
那時一般的文化經濟,可以東西劃分。
黃河流域上遊,即西部(實在是中部,今陝西、河南一帶),則文化經濟較差。
黃河下遊東部,文化經濟較盛,都在今山東境。
代表着西周新興的正統的,這一區以齊、魯為主,向西為宋、衛,在今河南省東部,還算像樣,這一半代表着殷商之舊傳統。
再西為山西省南部的晉,河南省中部的鄭,文化經濟均已差。
再向西到陝西,為文化經濟比較最落後的秦。
向南為漢水流域的楚,這在春秋時期,還被視為蠻夷。
至于長江流域的吳、越,直到春秋末期才突起,但到戰國時又沒落了。
那時長江水道上下尚無交通,從吳到楚的交通線,并不是順江東下,而是經皖北沿大别山脈至河南信陽,再銜接到漢水中流的一條陸路。
再看北方,戰國初期,燕、趙文化較落後,要到戰國中晚始像樣。
所以黃河流域乃中國古代文化經濟最主要的中心。
秦代統一中國,轄地已同現在差不多,但其實際中心,仍在黃河流域。
漢代繼續建都長安,因西方經濟不足維持一個中央政府的需要,常要從東方大批運糧接濟。
那時的漕運,則全指的黃河而言。
東漢建都洛陽,多半亦為遷就經濟現實問題,可以避免大量物資由東向西運轉上之耗損。
洛陽和長安,始終成為古代中國的兩大中心。
直到三國時代,長江流域才正式跑上中國曆史舞台。
那時所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蜀地盤擴充到南方。
但人才還都是北方人。
即如劉備,諸葛亮,亦均為北人南遷。
三國并于西晉。
還是黃河統領了長江。
直到東晉南渡,建都金陵,長江流域始獲有中國曆史上的正統政府,但這是一個偏安的,不是一個統一的,而且仍是北人南移,不是由長江流域人所經營而建立。
直從三國時代的吳,以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都建都南京,這是一個金粉朝廷,大體上隻是北人到南方來偷安享樂。
南北朝時代的北魏,稱為北朝,與南朝宋、齊、梁、陳對峙。
當五胡時,洛陽已經殘破,人民都向四周移動。
一部分南遷長江流域,另一大批東北逃出熱河山海關,移向遼東。
又一大批西北遷避到黃河西岸甘肅、甯夏一帶(即當時的五涼)。
以後此兩大支,又集合起來依附到北魏,奠都平城(在今山西之大同)。
到魏孝文再遷洛陽,不久又分裂。
長安與邺(大名),分為東西兩魏,此後隋唐統一,才始恢複以長安、洛陽定為兩京的周、漢舊局面。
長安因中央政府所在,戶口稠密,文武百官集中,關内糧食不夠供給,仍如西漢般由東部大量向西運輸。
政府為要撙節此一部分運輸費用,采取移人就糧的辦法,一年中幾個月駐節長安,幾個月移居洛陽,這樣來遷就事實。
大家知道,隋炀帝開浚運河,自開封到徐州,再由徐州南下直到揚州,在先是軍事性質的由北侵南,在後則是經濟性質的由南養北。
在開封以上到洛陽的一段,是和黃河并行的汴水,原來很早便有的。
但開封以下的水道,也并非隋焬帝所鑿。
三國時曹操率領水師攻東吳,即由洛陽到開封而至皖北,回師時繞道徐州,全路程都由舟船水道。
魏孝文亦曾有心利用此一段水道來輸送軍糧,控制南方。
隋炀帝不過把此一段連貫南北的原有水道加深加闊,重新整頓,使中原水師可以順流直下,徑抵江邊。
在先是為了便利軍事,以後則轉落到經濟目的。
南方漕運,即由此轉輸洛陽、長安,來給養這一個大一統的中央。
此下安、史倡亂,北方經濟開始崩潰,更須仰給南方。
中國史上的經濟比重,實要到唐代安、史以後,才開始有南重北輕之勢。
唐代漕運數字,曆史上均有詳細統計。
那時每年運送中央的米糧,在玄宗天寶年間,以河南、河北為第一位,關西、河東(山西)為第二位,淮南、江南為第三位。
自經安、史之亂,北方藩鎮星羅棋布,都要養兵十萬二十萬以上,軍隊要俸饷,裝配又講究,所有稅收,都被截留,不解中央。
當時的中央政府遂不得不全靠江南稅收來維持。
足見當時黃河流域的經濟也并未破産,隻為各地軍閥全浪費在武裝上去了。
五代十國幾達一百年的長期擾亂,北方黃河流域才正式趨向衰落,南北經濟比重更見倒轉,此一大轉變,直到宋代始确定。
宋代建都開封,其最大原因,也為便利江南米糧北運。
若從開封再運洛陽,又要增加數百裡水程,于是宋代政治中心,才始脫離了周、漢、隋、唐以長安、洛陽作為黃河流域一橢圓兩中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