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中國曆史上的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政治、經濟、國防,當然是三個很重要的部門,教育也許是更基本更重要的部門吧!
“教育救國”,這是五十年前中國最流行的一句話。
一般意見,幾乎都認為教育是救國的主要途徑。
換言之,救國要從教育着手。
可是此一觀念,在最近一二十年中,卻逐漸模糊低沉下去,好像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對“教育救國”失去信仰了。
老實講,一般關心國事的人,目睹今天的學校、今天的青年、今天的教師,和一般教育的實際情況,不但不再信仰教育救國,抑且對之有反感,至少都加以輕視。
這五十年來的中國教育,從某幾個角度看,實在是失敗了,至少沒有做到五十年前那些主張教育救國的人們所抱的希望與理想。
說來很慚愧,我從民國元年便開始教書生涯。
我從事教育界的生命,便和中華民國的壽命一般長。
至今回想這四十年中,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一些也不能達到當時主張教育救國、信仰教育救國者的理想與希望。
而且這四十年來的教育情況,實在是愈後愈不如前了。
這哪能不深感到一種慚愧呢?但我們也該深深的反省和檢讨,這幾十年來中國教育界之失敗,其病根究竟在哪裡? 我們講教育,應該從比較廣泛的看法來講,不要太狹義,不要以為學校教育已盡了全部教育之能事。
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從小學直升到大學畢業,當然學校教育是一段重要的過程。
但從人類、國家、社會各方面廣義的教育來看,我們決不能隻以學校時代年輕的一段,作為教育功能之全體。
我想我們幾十年來教育之失敗,便失敗在把教育看得太狹義了。
正為我們把教育看得太狹義,于是使教育與整個人生脫了節。
一個大學剛畢業的青年,踏進了社會,便沒有教育了。
學校和社會并不是一回事,而家庭和學校又不是一回事。
在家裡并沒有教育,跑進社會,跑入政府,都沒有教育,隻硬抽出中間一段來作為教育時期。
青年一出學校,看到社會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才感到須另求适應。
至少我們今天的教育是和其他部門隔離的。
學校和家庭不配合,和社會不配合;青年人和中年、老年人不配合,教育當然不能收到預期的功效。
我這番意見,并不專針對今天我們的教育失敗而言,我卻是看了整個曆史上的教訓而才有所感的。
總之,教育不該僅限于學校,學校教育也不該僅限于青年,這在中西雙方的曆史教訓裡,一樣地真實的。
二 今天我講中國曆史上的教育,将從廣義的觀念上來講,同時也如講政治、經濟般,先将西洋曆史上的教育情形作一簡述,來相比照。
西方教育自希臘講起,那時希臘社會上有一批所謂“哲人”,也有人稱之為“詭辯家”,他們到處遊行,教導青年,作為講演及許多奇怪的辯論,造成當時希臘很壞的風氣。
在這樣情形下産生了蘇格拉底,他旨在講述人生的共同真理,來挽救當時詭辯學派的流弊。
但他實際上也卻仍舊沿用詭辯派的方式,換言之,他仍是用“言辨”方式來啟發思想,隻重在求得一公認的結論而已。
蘇格拉底大弟子柏拉圖,他有一本名著《理想國》,裡面有一節很詳細地闡述他理想國的教育制度。
他說:“一個孩子生下地,就應該交給國家,由兒童公寓撫養,使他們認不得父母,這樣才能訓練成一個國家的公民。
”柏拉圖的“理想國”,主張硬性把人分為截然的幾種,如哲學家、軍人、商人、農民之類。
政府憑藉考試和測驗,來分别人的天性,從青年時便指派定造成絕對相異的人物。
治國的領袖則歸諸哲學家,這國家便是一種哲學理想之實現。
一切教育,配合到此哲學理想上。
柏拉圖《理想國》裡還講到共産主義,公妻制度。
這真是一本奇怪的書。
他隻講理論,并不顧及人生個别的内心要求。
但柏拉圖此書,對後代西方卻是影響甚深。
柏拉圖大弟子亞裡士多德,他闡講教育,沒有像柏拉圖那般偏激。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教育,要配合這國家的政治,以國家政體為重,而用教育來作為它的工具。
亞裡士多德有句名言,他說:“人類是一個政治性的動物。
”人和其他動物之最大不同點,就因為人類懂得政治,要參加政治,所以教育也該配合國家政體。
此話還是脫胎于柏拉圖,隻沒有柏拉圖般講得具體。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在當時,看到希臘盛行的詭辯學派和極端個人主義之流弊,他們想要起來補救,提出他們的一套教育理論,其用心未可厚非。
但那時馬其頓已很快并吞了希臘,希臘人也沒有機會來實現他們古代西方最高最先的那番教育理論了。
到了中古時代,西方人的教育,完全掌握在基督教會的手裡。
基督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抹殺了人世間的一切來祈禱于上帝與天國,那是有流弊的。
直到他們脫離了漫長的中古時期,現代國家成立了,于是開始有國民教育之興起。
這是近代國家的政府,在向教會争取民衆的教育權。
若我們顧名思義,真個人類教育專以國家為前提,由各一國家的政府專為養成其所需要的國民而确定教育制度,決定教育方針,這一種教育,便很可能走上柏拉圖與亞裡士多德的理想。
普、法戰争後,普魯士威廉大帝曾說:“毛奇将軍的貢獻,還不如我們的小學教師。
”從這句話裡,便可知道當時德國教育是如何地配合了他們政府的國策。
因此,他們的小學教育,幾乎等于是軍事教育,國家是他們教育精神的最高目标。
這一種教育,實
一般意見,幾乎都認為教育是救國的主要途徑。
換言之,救國要從教育着手。
可是此一觀念,在最近一二十年中,卻逐漸模糊低沉下去,好像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對“教育救國”失去信仰了。
老實講,一般關心國事的人,目睹今天的學校、今天的青年、今天的教師,和一般教育的實際情況,不但不再信仰教育救國,抑且對之有反感,至少都加以輕視。
這五十年來的中國教育,從某幾個角度看,實在是失敗了,至少沒有做到五十年前那些主張教育救國的人們所抱的希望與理想。
說來很慚愧,我從民國元年便開始教書生涯。
我從事教育界的生命,便和中華民國的壽命一般長。
至今回想這四十年中,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一些也不能達到當時主張教育救國、信仰教育救國者的理想與希望。
而且這四十年來的教育情況,實在是愈後愈不如前了。
這哪能不深感到一種慚愧呢?但我們也該深深的反省和檢讨,這幾十年來中國教育界之失敗,其病根究竟在哪裡? 我們講教育,應該從比較廣泛的看法來講,不要太狹義,不要以為學校教育已盡了全部教育之能事。
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從小學直升到大學畢業,當然學校教育是一段重要的過程。
但從人類、國家、社會各方面廣義的教育來看,我們決不能隻以學校時代年輕的一段,作為教育功能之全體。
我想我們幾十年來教育之失敗,便失敗在把教育看得太狹義了。
正為我們把教育看得太狹義,于是使教育與整個人生脫了節。
一個大學剛畢業的青年,踏進了社會,便沒有教育了。
學校和社會并不是一回事,而家庭和學校又不是一回事。
在家裡并沒有教育,跑進社會,跑入政府,都沒有教育,隻硬抽出中間一段來作為教育時期。
青年一出學校,看到社會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才感到須另求适應。
至少我們今天的教育是和其他部門隔離的。
學校和家庭不配合,和社會不配合;青年人和中年、老年人不配合,教育當然不能收到預期的功效。
我這番意見,并不專針對今天我們的教育失敗而言,我卻是看了整個曆史上的教訓而才有所感的。
總之,教育不該僅限于學校,學校教育也不該僅限于青年,這在中西雙方的曆史教訓裡,一樣地真實的。
二 今天我講中國曆史上的教育,将從廣義的觀念上來講,同時也如講政治、經濟般,先将西洋曆史上的教育情形作一簡述,來相比照。
西方教育自希臘講起,那時希臘社會上有一批所謂“哲人”,也有人稱之為“詭辯家”,他們到處遊行,教導青年,作為講演及許多奇怪的辯論,造成當時希臘很壞的風氣。
在這樣情形下産生了蘇格拉底,他旨在講述人生的共同真理,來挽救當時詭辯學派的流弊。
但他實際上也卻仍舊沿用詭辯派的方式,換言之,他仍是用“言辨”方式來啟發思想,隻重在求得一公認的結論而已。
蘇格拉底大弟子柏拉圖,他有一本名著《理想國》,裡面有一節很詳細地闡述他理想國的教育制度。
他說:“一個孩子生下地,就應該交給國家,由兒童公寓撫養,使他們認不得父母,這樣才能訓練成一個國家的公民。
”柏拉圖的“理想國”,主張硬性把人分為截然的幾種,如哲學家、軍人、商人、農民之類。
政府憑藉考試和測驗,來分别人的天性,從青年時便指派定造成絕對相異的人物。
治國的領袖則歸諸哲學家,這國家便是一種哲學理想之實現。
一切教育,配合到此哲學理想上。
柏拉圖《理想國》裡還講到共産主義,公妻制度。
這真是一本奇怪的書。
他隻講理論,并不顧及人生個别的内心要求。
但柏拉圖此書,對後代西方卻是影響甚深。
柏拉圖大弟子亞裡士多德,他闡講教育,沒有像柏拉圖那般偏激。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教育,要配合這國家的政治,以國家政體為重,而用教育來作為它的工具。
亞裡士多德有句名言,他說:“人類是一個政治性的動物。
”人和其他動物之最大不同點,就因為人類懂得政治,要參加政治,所以教育也該配合國家政體。
此話還是脫胎于柏拉圖,隻沒有柏拉圖般講得具體。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在當時,看到希臘盛行的詭辯學派和極端個人主義之流弊,他們想要起來補救,提出他們的一套教育理論,其用心未可厚非。
但那時馬其頓已很快并吞了希臘,希臘人也沒有機會來實現他們古代西方最高最先的那番教育理論了。
到了中古時代,西方人的教育,完全掌握在基督教會的手裡。
基督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抹殺了人世間的一切來祈禱于上帝與天國,那是有流弊的。
直到他們脫離了漫長的中古時期,現代國家成立了,于是開始有國民教育之興起。
這是近代國家的政府,在向教會争取民衆的教育權。
若我們顧名思義,真個人類教育專以國家為前提,由各一國家的政府專為養成其所需要的國民而确定教育制度,決定教育方針,這一種教育,便很可能走上柏拉圖與亞裡士多德的理想。
普、法戰争後,普魯士威廉大帝曾說:“毛奇将軍的貢獻,還不如我們的小學教師。
”從這句話裡,便可知道當時德國教育是如何地配合了他們政府的國策。
因此,他們的小學教育,幾乎等于是軍事教育,國家是他們教育精神的最高目标。
這一種教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