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中國曆史上的教育

關燈
在也可有極大的流弊。

    幸而他們這一種教育,還沒有發揮到最高點。

    但如後來的希脫勒,乃至今天的蘇維埃,他們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那即無異于真在實現柏拉圖的理想了。

     西方人在“教會教育”與“國家教育”之外,還有一種“個人自由”與“現在享樂”主義的教育,那可以說是現代西方的大學教育的最高标準。

    這一種教育,專重在傳播知識,尋讨真理,從智識真理落實到技術與職業。

    它所向往的終極目标,則為個人自由與現世享樂。

    然而這樣的教育宗旨與教育方法依然有流弊。

    “知識”和“職業”,根本上都有它先天的“不自由”和“不平等”。

    人生不能無智愚,有的是天才,有的是下愚,有的則是中乘之才。

    同時職業必帶有專門性,專門了便不自由。

    我今天決意做醫生,就不可能再想做律師。

    天給予人的禀賦不同,甲适宜于音樂,乙适宜于文學。

    社會環境,又如此般複雜。

    中國俗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照理講,民主政治之下,每個人都可做大總統,但事實上,幾年内全國隻得有一個大總統。

    數十萬軍人,隻要你有才能,有功績,照理講,人人都可做大統帥,但事實上,也隻有一個人可當大統帥。

    譬如賽跑,人人有跑第一的希望,實際上,不論多少人在跑,第一名隻限有一個。

    那豈不其他許多人,全都為來造成這個人的獲得第一的麼?如果隻讓他一人跑,也就無所謂第一了。

     如果教育專講知識和職業,對社會必然會發生兩大影響: 一、是使人與人之間逐漸的分離。

    你學工,我學醫,他學法律,各不相關。

     二、是叫人與人盡成為比賽。

    每一行業裡面都免不了有一個競争,競争中卻隻許少數成為傑出的,其餘大多數全落後了。

    那麼人生究為的甚麼呢?是不是專為陪襯旁人做跑龍套,好來烘托出一兩個叫座的主角的呢? 所以知識和職業教育,雖說給你平等機會自由競争,實際上,成功的隻限于少數人,失敗的必然是大多數。

    在失敗者的内心裡,一定會感到苦痛,而産生怨恨。

    由怨恨自己而怨恨家庭,怨恨社會,變成一種忌刻心理。

    你成功了,我打倒你。

    即使我沒有成功希望,也要打倒你才甘心。

    所以這種個人自由的教育,雖有極大貢獻,也有上面所講的病痛。

    西方人到今天尚不深切感到此種病痛,正為他們在個人自由教育之旁,還有“宗教教育”與“國民教育”之存在。

     西方人脫離了學校,跑入社會,擔任一份職業,成立家庭,擔負一份生活費用。

    在社會上有成敗,有痛苦,有沉悶。

    可是一到禮拜天,進入教堂,則大家全一樣。

    上帝看人,是無分智愚、成敗一律平等的。

    人與人之間,在這時候,内心上是完全溝通了。

    由于此種宗教修養,無形中彌漫到全部日常人生中,這在社會風氣,心理習慣上,影響是深微難言的。

    所以今天的西方,雖是科學極發達,總還離不了宗教。

    假使沒有宗教,就會單走上柏拉圖“理想國”的道路,不讓個人有自由,蘇維埃便是一好例。

     由上所說,今天的西方教育,大别可分三大類: 一、宗教教育。

     二、國民教育,或說國家教育。

     三、個人自由的教育,即知識與職業的教育。

     西方是在此三項教育之配合下,才發生了他們今天教育之功效。

    他們教育之成功,在這三方面之配合。

    他們的弊病,則在這三方面中間的磨擦。

    蘇維埃今天的教育,則專以其中的一項即“國家教育”為中心。

    個人的知識及職業,均須配合國家意旨,而宗教則根本不存在。

    若說他們有宗教,便是共産教,把馬克思、列甯來代替了耶稣。

     三 倘使我們把西方現代教育如此般分析,再回頭來看中國的教育,則我們對近五十年來中國教育之失敗所在,将更易明了。

    第一是這五十年來的國家教育,沒有盡其很大的責任。

    這五十年來,不能說我們的小學、中學教育沒有相當的成績,但國家政治未上軌道,國家的信仰未能建立,法律制度天天在搖動。

    所以一個青年,在小學、中學裡有國家,出了大學進入社會,便不免以個人為重,國家為輕了。

    因此中國今天的教育風氣,小學生第一目标在進中學,中學生第一目标在進大學,大學生第一目标在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如此便成了一種賽跑式的教育,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的機會比賽。

     在今天,一百個中學畢業生,最多能有十人進大學,其餘九十人全失敗了。

    假使我們留心這九十人的心理,他們總覺得這是人生一憾事,而暗暗地在其内心郁存了一個沒有解開的結。

    他們對于成功者,從其内心裡并不感到佩服。

    認為這是機會,是幸運。

    即使留學生回國,也仍在機會的比賽中,真能找到适合理想工作的,亦還是鳳毛麟角,其餘也都失敗了。

    中國近五十年來的教育,就走上了這條路。

    于是一般青年,不是頹唐消極,便是過激破壞、種種不滿意。

    一個人不怕生長在窮苦的家庭裡,最怕是生長在隻有父親沒有母親,失了溫暖的家庭,容易造成他孤僻反抗,不近人情的脾氣。

    今天的中國青年,都像失掉了母親似的。

    難怪他們有許多壞脾氣。

     西方社會的母親就是耶稣,耶稣能夠給他們溫暖,安慰。

    一逢禮拜天,進去教堂,人與人之間,從其内心深處,獲得了溝通。

    日常競賽的成敗優劣,在教堂裡全停止消失了。

    每一人在晚上,還可以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了解他,撫慰他,目前雖失敗,将來一樣可以進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