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中國曆史上的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的東西嗎?此在中國,便是“人皆可以為聖人”的道理。
聖人隻是一種人格尊嚴,而這一種人格,又并不是什麼難做的,卻是人人能做的。
我做一件事,若讓旁人做,也隻能如我般,不能比我做得更好些;即使聖人來,也隻便如此,那我便即是聖人,就是第一等人,就獲得了我的人格尊嚴。
這不從智識講,不從才能講,隻從“心地”講,隻從“道德”講。
隻有如此,才能人人自由,人人平等。
設使叫我做一個數十萬大軍的統帥,我才力智謀有不能,那是無可勉強的。
但如我做一小兵,我勇敢地服從命令,忠誠地犧牲生命,那在我是沒有什麼不能的。
然而我已盡了我的責任。
就小兵論小兵,也有這小兵的人格尊嚴,那小兵便是一聖人。
因為任何聖人來當此小兵,也隻能如此小兵般當,聖人不能比我當小兵更當得好些。
當小兵是我的職分,如何當卻是我的道德人格。
聖人隻論人格高卑,不論職分大小。
天地間隻要不能沒有小兵的職分,那如何說當小兵的便不能就是聖人,就是第一等的人呢?明代王陽明先生,發揮“良知之學”,後來說成“滿街都是聖人”,簡言之便是此理。
中國人崇拜道德,崇拜聖人,連皇帝在内,也該同樣的向聖人和道德人格崇拜。
因此有時,皇帝該崇拜一小吏,大統帥該崇拜一小卒。
滿洲人進中國,是極端專制的,但也不敢違背此理。
他們一面崇拜孔子,一面又崇拜喇嘛。
拜孔子,用來拉攏漢人;拜喇嘛,可以拉攏蒙、藏民族。
若隻教崇拜滿洲皇帝,他們也不能維持兩百餘年的政權。
但畢竟中國的聖人高過了蒙、藏人崇拜的喇嘛,因為聖人是一種人格尊嚴,人人可做,那才是最自由、最平等、最博愛的,有當于人心所共同要求的;可崇拜、可敬仰、可奉為教育最高理想的合理的對象。
五 今天的中國人,連當年滿洲人的智識也沒有。
今天中國教育精神上所最缺乏的,若比拟西方來說,不是國家教育,也不是個人自由的知識職業教育,今天中國僅缺少了宗教教育。
中國原有一個孔子之道,今天的中國人,一定要推翻自己的,抄襲别人的,我們偏要高呼“打倒孔家店”,高呼“全盤西化”,但又不能誠心接受耶稣教,于是進來了共産主義,叫人共同來崇拜馬克思。
說到這裡,我還有一個意見該陳述。
我們總該以“文化來領導政治”,不該以政治來領導文化。
教育是代表文化的,不是代表政治的。
或許有人說,此後中國的教育,應該積極提倡個人自由,但個人自由該有限度,否則必出大毛病。
西方人講個人自由,有兩大限度。
一是不超過國家和民族,一是不超過上帝和耶稣。
因此他們講自由,可以沒有大毛病。
也有人說,此後中國的教育,應該以國家民族為前提。
但國家民族是空洞的一句話,誰真代表着這國家與民族呢?若把政府來代表,這便要走上極權。
理論盡高的是柏拉圖,當前最具體的是列甯和史太林。
若說代表國家民族的是平民大衆,我們正為要教育平民大衆,又誰是代表此平民大衆呢? 說到這裡,隻有這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與文化,此即中國人之所謂“道”,才是真代表了國家和民族的。
中國此後的教育最高精神,必然要向自己國家民族的傳統曆史文化中找求,這是無可懷疑的。
今天的中國人,往往不探本而求其末,所以要在小節處吹毛求疵,打倒曆史、打倒文化、打倒一切傳統。
教育的大綱領、大精神,永遠沒有能提出來,那确是一件最大危險的事。
知識愈發達,人生相互間的距離愈遠;競争愈烈,則人生之痛苦愈深;個人愈自由,将愈不平等,社會将日見其不穩。
中國人所講的道,便是穩定社會的基礎。
中國社會今天正缺乏此一穩定基礎,而僅知專從教育制度或教科用書上求改進,拼命抄襲西方,那是緣木求魚。
當前的最大問題,仍在如何重建這一個“道”,即重新發揚我們的曆史文化。
重新提示出我們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嚴”和“道德精神”。
這事并不需得我們來悲觀。
唐末藩鎮割據,接着五代十國,在中國曆史上,是一段最黑暗的時期。
宋初建國,未到百年,便出了兩個大人物,範文正和胡安定。
範文正是中國一偉大的政治家,胡安定是中國一偉大的教育家。
範文正幼年喪父,其母再嫁,他借讀僧寺,窮無以生,但仍毅然以天下為己任。
其人格精神,可謂崇高偉大。
胡安定江蘇人,曾在泰山半山腰一個道士廟裡讀書,他每逢接到家書,上有“平安”二字,即棄投澗水,恐開讀了亂其向學之心。
他在寺讀書十年,才從黑暗中獲得了光明。
範文正聘其辦學,不數十年,中國新時代降臨了。
此下宋代的風氣和人才,便由他兩人提倡培植起來。
這比西方中古黑暗時期的一輩基督教會的教士,所對人類曆史文化的貢獻,是有勝無愧的。
這是我們今天的榜樣。
好了,讓我總結這一次的講演吧!總之,一國家、一社會,必須具有一共同信仰、共同敬重的“道”,而此道又必是整個人生的“道”,既不偏政治,也不偏科學,也不是偏在人生中某一部分的。
若今天有人能發明這個“道”,其人便是新孔子、新耶稣。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自會崇奉他,信仰他。
若果今天沒人發明得新的,從前孔子講的道,在我們中國講來并不錯,我們不該輕易喊打倒。
空喊也沒用。
我們該回過頭來,細心體味,再五體投地的崇拜奉行,如此才始談得到教育。
聖人隻是一種人格尊嚴,而這一種人格,又并不是什麼難做的,卻是人人能做的。
我做一件事,若讓旁人做,也隻能如我般,不能比我做得更好些;即使聖人來,也隻便如此,那我便即是聖人,就是第一等人,就獲得了我的人格尊嚴。
這不從智識講,不從才能講,隻從“心地”講,隻從“道德”講。
隻有如此,才能人人自由,人人平等。
設使叫我做一個數十萬大軍的統帥,我才力智謀有不能,那是無可勉強的。
但如我做一小兵,我勇敢地服從命令,忠誠地犧牲生命,那在我是沒有什麼不能的。
然而我已盡了我的責任。
就小兵論小兵,也有這小兵的人格尊嚴,那小兵便是一聖人。
因為任何聖人來當此小兵,也隻能如此小兵般當,聖人不能比我當小兵更當得好些。
當小兵是我的職分,如何當卻是我的道德人格。
聖人隻論人格高卑,不論職分大小。
天地間隻要不能沒有小兵的職分,那如何說當小兵的便不能就是聖人,就是第一等的人呢?明代王陽明先生,發揮“良知之學”,後來說成“滿街都是聖人”,簡言之便是此理。
中國人崇拜道德,崇拜聖人,連皇帝在内,也該同樣的向聖人和道德人格崇拜。
因此有時,皇帝該崇拜一小吏,大統帥該崇拜一小卒。
滿洲人進中國,是極端專制的,但也不敢違背此理。
他們一面崇拜孔子,一面又崇拜喇嘛。
拜孔子,用來拉攏漢人;拜喇嘛,可以拉攏蒙、藏民族。
若隻教崇拜滿洲皇帝,他們也不能維持兩百餘年的政權。
但畢竟中國的聖人高過了蒙、藏人崇拜的喇嘛,因為聖人是一種人格尊嚴,人人可做,那才是最自由、最平等、最博愛的,有當于人心所共同要求的;可崇拜、可敬仰、可奉為教育最高理想的合理的對象。
五 今天的中國人,連當年滿洲人的智識也沒有。
今天中國教育精神上所最缺乏的,若比拟西方來說,不是國家教育,也不是個人自由的知識職業教育,今天中國僅缺少了宗教教育。
中國原有一個孔子之道,今天的中國人,一定要推翻自己的,抄襲别人的,我們偏要高呼“打倒孔家店”,高呼“全盤西化”,但又不能誠心接受耶稣教,于是進來了共産主義,叫人共同來崇拜馬克思。
說到這裡,我還有一個意見該陳述。
我們總該以“文化來領導政治”,不該以政治來領導文化。
教育是代表文化的,不是代表政治的。
或許有人說,此後中國的教育,應該積極提倡個人自由,但個人自由該有限度,否則必出大毛病。
西方人講個人自由,有兩大限度。
一是不超過國家和民族,一是不超過上帝和耶稣。
因此他們講自由,可以沒有大毛病。
也有人說,此後中國的教育,應該以國家民族為前提。
但國家民族是空洞的一句話,誰真代表着這國家與民族呢?若把政府來代表,這便要走上極權。
理論盡高的是柏拉圖,當前最具體的是列甯和史太林。
若說代表國家民族的是平民大衆,我們正為要教育平民大衆,又誰是代表此平民大衆呢? 說到這裡,隻有這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與文化,此即中國人之所謂“道”,才是真代表了國家和民族的。
中國此後的教育最高精神,必然要向自己國家民族的傳統曆史文化中找求,這是無可懷疑的。
今天的中國人,往往不探本而求其末,所以要在小節處吹毛求疵,打倒曆史、打倒文化、打倒一切傳統。
教育的大綱領、大精神,永遠沒有能提出來,那确是一件最大危險的事。
知識愈發達,人生相互間的距離愈遠;競争愈烈,則人生之痛苦愈深;個人愈自由,将愈不平等,社會将日見其不穩。
中國人所講的道,便是穩定社會的基礎。
中國社會今天正缺乏此一穩定基礎,而僅知專從教育制度或教科用書上求改進,拼命抄襲西方,那是緣木求魚。
當前的最大問題,仍在如何重建這一個“道”,即重新發揚我們的曆史文化。
重新提示出我們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嚴”和“道德精神”。
這事并不需得我們來悲觀。
唐末藩鎮割據,接着五代十國,在中國曆史上,是一段最黑暗的時期。
宋初建國,未到百年,便出了兩個大人物,範文正和胡安定。
範文正是中國一偉大的政治家,胡安定是中國一偉大的教育家。
範文正幼年喪父,其母再嫁,他借讀僧寺,窮無以生,但仍毅然以天下為己任。
其人格精神,可謂崇高偉大。
胡安定江蘇人,曾在泰山半山腰一個道士廟裡讀書,他每逢接到家書,上有“平安”二字,即棄投澗水,恐開讀了亂其向學之心。
他在寺讀書十年,才從黑暗中獲得了光明。
範文正聘其辦學,不數十年,中國新時代降臨了。
此下宋代的風氣和人才,便由他兩人提倡培植起來。
這比西方中古黑暗時期的一輩基督教會的教士,所對人類曆史文化的貢獻,是有勝無愧的。
這是我們今天的榜樣。
好了,讓我總結這一次的講演吧!總之,一國家、一社會,必須具有一共同信仰、共同敬重的“道”,而此道又必是整個人生的“道”,既不偏政治,也不偏科學,也不是偏在人生中某一部分的。
若今天有人能發明這個“道”,其人便是新孔子、新耶稣。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自會崇奉他,信仰他。
若果今天沒人發明得新的,從前孔子講的道,在我們中國講來并不錯,我們不該輕易喊打倒。
空喊也沒用。
我們該回過頭來,細心體味,再五體投地的崇拜奉行,如此才始談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