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中國曆史上的國防
關燈
小
中
大
乃在軍隊中挑選精銳的改編為“禁軍”,餘下老弱殘卒,謂之“廂軍”,一時不好遣散,隻安放在地方上,作些苦工,這都是不能上陣的。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最窮的朝代,窮的原因,就為要養兵。
宋代又是中國曆史上最弱的時代,因為是募兵制,來應募的體質雖健,大多是無業遊民,德性智識都低下,軍隊素質差了,而且募兵若久不上陣,連體質也要逐年降低。
這是宋代兵制上的大缺點。
但從唐代藩鎮割據,吸盡民間精血來各養私兵,到宋代總算把兵隊都統一到中央,這已是大不易事。
若論禍源,應遠溯到唐玄宗之窮兵黩武。
唐沒後的中國,不變成羅馬覆亡後之黑暗時代,那已是宋人功績了。
元代又是部族兵,蒙古人才有當兵資格,中國人是沒份的。
明太祖驅除鞑虜,統一中國,又效法唐代府兵制。
他嘗說:“我要養百萬大軍,而不用民間一粒米。
”那時的軍隊,叫“衛所兵”。
小單位的軍隊謂之“所”,大單位的軍隊謂之“衛”。
明代的“衛所”,略如唐代的“府”,皆與行政區域分劃開的駐軍區域。
一衛最多有兵五千六百人,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百戶所一百二十人。
每一兵給以若幹耕地,令其自耕自給。
上等的田二十畝,次等的田三十畝,荒地七十至一百畝。
但衛所兵仍須納糧,納來的糧用以養将。
有明一代武功,遠及蒙古、朝鮮、新疆、安南,亦見衛所制度之效用。
後經長時間的太平,衛所制度也又腐敗了。
滿洲入據中國,起初也是部族兵,即所謂“八旗兵”。
漢人參加的軍隊,謂之“綠營兵”。
那是有等級的。
綠營兵的饷額待遇不能與八旗兵相比。
到太平天國起,八旗、綠營都已腐化,全不能用了,乃有曾國藩、李鴻章等訓練湘軍、淮軍。
開始是地方團練,自衛鄉裡,後來成為正式勁旅。
這種軍隊的編制,又可稱為“子弟兵”,各人在自己家鄉,把鄉鄰、親戚、朋友招來當兵當将,長官和士兵如家人子弟般。
起初很有用,但慢慢演變,結果成了民國以來的“北洋軍閥”。
這亦是一種變相的私人軍隊,變相的部曲兵。
現在我們試比看中國曆史上的兵制。
貴族兵隻封建時代有,部族兵隻異族入侵時有,不用多論。
募兵雖有優點,但也隻能用于一時,不能長久豢養。
國家也不堪負擔此長期的軍饷。
國民義務兵,歐洲直到近代由普魯士開始實行,而中國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已是全國皆兵了。
将來我們的陸軍,似乎仍宜采用國民兵制,但若能參酌北周、唐代、明代的府兵與衛所制度,那是更合理想了。
簽丁兵硬拉來的,當然不能用,還不如募兵。
募兵又不如府兵、衛所兵。
子弟兵一面是募兵的變相,一面是部曲兵的變相,也要不得。
可見中國曆史上有強有弱,雖則原因複雜,而兵制影響也重要。
現在我們在積弱之餘,籠統埋怨中國文化傳統,甚至埋怨到民族素質,那都是不通曆史的瞎說話。
四 現在我們再該講到的一點,便是中國曆史上“武裝”與“經濟”的配合。
中國既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的國家,國防武裝,主要的便在如何與農村生産相調節。
上面所講漢、唐兩代的兵農合一,便由這一原則之要求而産生。
但農業是安住的,農村是散漫分布的,而軍隊則需集合,需流動,尤需特别注重邊疆,在此形勢下,乃有屯田制度之出現。
“屯田制度”是一種用軍隊來耕種的制度。
它的主要用意,在使一個臨時的戰鬥集團,同時即成為一個平時的生産集團。
武力之所至,同時亦即是财力之所達。
軍隊推行到那裡,農業也同時推進到那裡。
因此對外戰争,緊接着對外墾殖。
遠在西周封建,其實早就是一種農民集團之武裝移民。
由西方周天子分封大批諸侯,圈定了一塊土地,浚深溝,築高封,中心建設一都市,當時稱為“國”。
四圍開辟農田,即是封建諸侯所經營的“井田”。
把井田的經濟生産來營養都市,把都市的貴族士兵來護衛井田。
當時每一個侯國,同時便是一個經濟與武裝緊密配合的單位。
西周封建所面對的現實形勢,本是一個農、牧并存,華、夷雜處的古中國。
從事遊牧的,乃當時之所謂戎狄;有城郭建築,從事耕稼的,當時謂之華夏。
西周封建,是把華夏農業文化深入散布到戎狄遊牧文化的廣遼大陸,而逐漸使此廣遼大陸普遍“華夏化”,那即是這一種經濟與武裝緊密配合的生産戰鬥集團之成績。
但此集團中,卻顯然分成“貴族”與“平民”之兩階級。
都市國人是貴族,井田農夫是平民,而且那時是貴族負擔戰鬥,平民從事生産,責任顯相劃分。
秦漢以後之邊疆屯田,乃至國外征服地的屯田,則是即兵即農,把擔任臨時戰鬥的武士,訓練成平時兼事耕作生産的農民。
好使這一個遠在邊塞乃至隔絕國外的武裝隊伍,可以自給自足,長期戰鬥,而不勞國内經濟上糧食上給養。
這是中國曆代國防制度一大成功。
這不僅告訴了我們,中國古人對政治、對軍事上之絕大聰明與絕大天才,同時告訴我們,中國國民性之内在的莫大可貴的一種深厚、笃實、堅強的德性之又一方面之流露與表達。
我們隻看西漢初年晁錯所講移民殖邊的一切規劃,便可想象到西周當年向東封建的大概情形了。
這也是我們中國民族擁有深遠偉大的曆史經驗之一例。
兩漢的屯田,不僅在邊塞,而且還深入到國外。
這是盡人所知的。
東漢隻為罷免了西域的屯田,才引起邊塞動亂,而逐漸地蔓延到全中國。
其實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制,也即是屯田制度變相的運用。
屯田主要在戍守邊疆和控領國外,而府兵則在内地屯田。
而唐代的邊外屯田,北方遠至瀚海都護府,東北遠至百濟,西北遠至西域及青海,國力遠擴,這是如影随形,必然不可少的一制度。
宋代積弱,其最大原因之一,便是把經濟生産和武裝戰鬥的兩系統分開了。
宋代禁軍,分番戍邊,仆仆道途,卻沒有在邊境上紮下來屯田。
宋代的廂軍,隻在地方充勞役,當雜差,也沒有教他們耕作與生産。
隻因這一制度之頹廢,便影響到全部國力。
明代的衛所制,顯然又是屯田制度之又一番活用。
這制度也直擴到邊塞之四外,因此明代武功,也和漢、唐相仿佛。
如雲南全境之開辟,斷然須歸功于此一制度之生效。
其時南方屯田至海南,至交趾,東北曾拟屯田至朝鮮而未果。
這一制度之興廢,也顯然與明代國力消長成正比。
我們根據上述,正見一個國家武力之根源,必然歸宿到這一國家之文化整體,與其民族性之獨特優越處。
不僅武力應與經濟相配合,而引緻富強之途徑,又必與其國家民族之文化教育與國民性之深厚内在處相融結。
目下的中國,正為欣羨西方之富強,而忽略了自己本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最窮的朝代,窮的原因,就為要養兵。
宋代又是中國曆史上最弱的時代,因為是募兵制,來應募的體質雖健,大多是無業遊民,德性智識都低下,軍隊素質差了,而且募兵若久不上陣,連體質也要逐年降低。
這是宋代兵制上的大缺點。
但從唐代藩鎮割據,吸盡民間精血來各養私兵,到宋代總算把兵隊都統一到中央,這已是大不易事。
若論禍源,應遠溯到唐玄宗之窮兵黩武。
唐沒後的中國,不變成羅馬覆亡後之黑暗時代,那已是宋人功績了。
元代又是部族兵,蒙古人才有當兵資格,中國人是沒份的。
明太祖驅除鞑虜,統一中國,又效法唐代府兵制。
他嘗說:“我要養百萬大軍,而不用民間一粒米。
”那時的軍隊,叫“衛所兵”。
小單位的軍隊謂之“所”,大單位的軍隊謂之“衛”。
明代的“衛所”,略如唐代的“府”,皆與行政區域分劃開的駐軍區域。
一衛最多有兵五千六百人,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百戶所一百二十人。
每一兵給以若幹耕地,令其自耕自給。
上等的田二十畝,次等的田三十畝,荒地七十至一百畝。
但衛所兵仍須納糧,納來的糧用以養将。
有明一代武功,遠及蒙古、朝鮮、新疆、安南,亦見衛所制度之效用。
後經長時間的太平,衛所制度也又腐敗了。
滿洲入據中國,起初也是部族兵,即所謂“八旗兵”。
漢人參加的軍隊,謂之“綠營兵”。
那是有等級的。
綠營兵的饷額待遇不能與八旗兵相比。
到太平天國起,八旗、綠營都已腐化,全不能用了,乃有曾國藩、李鴻章等訓練湘軍、淮軍。
開始是地方團練,自衛鄉裡,後來成為正式勁旅。
這種軍隊的編制,又可稱為“子弟兵”,各人在自己家鄉,把鄉鄰、親戚、朋友招來當兵當将,長官和士兵如家人子弟般。
起初很有用,但慢慢演變,結果成了民國以來的“北洋軍閥”。
這亦是一種變相的私人軍隊,變相的部曲兵。
現在我們試比看中國曆史上的兵制。
貴族兵隻封建時代有,部族兵隻異族入侵時有,不用多論。
募兵雖有優點,但也隻能用于一時,不能長久豢養。
國家也不堪負擔此長期的軍饷。
國民義務兵,歐洲直到近代由普魯士開始實行,而中國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已是全國皆兵了。
将來我們的陸軍,似乎仍宜采用國民兵制,但若能參酌北周、唐代、明代的府兵與衛所制度,那是更合理想了。
簽丁兵硬拉來的,當然不能用,還不如募兵。
募兵又不如府兵、衛所兵。
子弟兵一面是募兵的變相,一面是部曲兵的變相,也要不得。
可見中國曆史上有強有弱,雖則原因複雜,而兵制影響也重要。
現在我們在積弱之餘,籠統埋怨中國文化傳統,甚至埋怨到民族素質,那都是不通曆史的瞎說話。
四 現在我們再該講到的一點,便是中國曆史上“武裝”與“經濟”的配合。
中國既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的國家,國防武裝,主要的便在如何與農村生産相調節。
上面所講漢、唐兩代的兵農合一,便由這一原則之要求而産生。
但農業是安住的,農村是散漫分布的,而軍隊則需集合,需流動,尤需特别注重邊疆,在此形勢下,乃有屯田制度之出現。
“屯田制度”是一種用軍隊來耕種的制度。
它的主要用意,在使一個臨時的戰鬥集團,同時即成為一個平時的生産集團。
武力之所至,同時亦即是财力之所達。
軍隊推行到那裡,農業也同時推進到那裡。
因此對外戰争,緊接着對外墾殖。
遠在西周封建,其實早就是一種農民集團之武裝移民。
由西方周天子分封大批諸侯,圈定了一塊土地,浚深溝,築高封,中心建設一都市,當時稱為“國”。
四圍開辟農田,即是封建諸侯所經營的“井田”。
把井田的經濟生産來營養都市,把都市的貴族士兵來護衛井田。
當時每一個侯國,同時便是一個經濟與武裝緊密配合的單位。
西周封建所面對的現實形勢,本是一個農、牧并存,華、夷雜處的古中國。
從事遊牧的,乃當時之所謂戎狄;有城郭建築,從事耕稼的,當時謂之華夏。
西周封建,是把華夏農業文化深入散布到戎狄遊牧文化的廣遼大陸,而逐漸使此廣遼大陸普遍“華夏化”,那即是這一種經濟與武裝緊密配合的生産戰鬥集團之成績。
但此集團中,卻顯然分成“貴族”與“平民”之兩階級。
都市國人是貴族,井田農夫是平民,而且那時是貴族負擔戰鬥,平民從事生産,責任顯相劃分。
秦漢以後之邊疆屯田,乃至國外征服地的屯田,則是即兵即農,把擔任臨時戰鬥的武士,訓練成平時兼事耕作生産的農民。
好使這一個遠在邊塞乃至隔絕國外的武裝隊伍,可以自給自足,長期戰鬥,而不勞國内經濟上糧食上給養。
這是中國曆代國防制度一大成功。
這不僅告訴了我們,中國古人對政治、對軍事上之絕大聰明與絕大天才,同時告訴我們,中國國民性之内在的莫大可貴的一種深厚、笃實、堅強的德性之又一方面之流露與表達。
我們隻看西漢初年晁錯所講移民殖邊的一切規劃,便可想象到西周當年向東封建的大概情形了。
這也是我們中國民族擁有深遠偉大的曆史經驗之一例。
兩漢的屯田,不僅在邊塞,而且還深入到國外。
這是盡人所知的。
東漢隻為罷免了西域的屯田,才引起邊塞動亂,而逐漸地蔓延到全中國。
其實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制,也即是屯田制度變相的運用。
屯田主要在戍守邊疆和控領國外,而府兵則在内地屯田。
而唐代的邊外屯田,北方遠至瀚海都護府,東北遠至百濟,西北遠至西域及青海,國力遠擴,這是如影随形,必然不可少的一制度。
宋代積弱,其最大原因之一,便是把經濟生産和武裝戰鬥的兩系統分開了。
宋代禁軍,分番戍邊,仆仆道途,卻沒有在邊境上紮下來屯田。
宋代的廂軍,隻在地方充勞役,當雜差,也沒有教他們耕作與生産。
隻因這一制度之頹廢,便影響到全部國力。
明代的衛所制,顯然又是屯田制度之又一番活用。
這制度也直擴到邊塞之四外,因此明代武功,也和漢、唐相仿佛。
如雲南全境之開辟,斷然須歸功于此一制度之生效。
其時南方屯田至海南,至交趾,東北曾拟屯田至朝鮮而未果。
這一制度之興廢,也顯然與明代國力消長成正比。
我們根據上述,正見一個國家武力之根源,必然歸宿到這一國家之文化整體,與其民族性之獨特優越處。
不僅武力應與經濟相配合,而引緻富強之途徑,又必與其國家民族之文化教育與國民性之深厚内在處相融結。
目下的中國,正為欣羨西方之富強,而忽略了自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