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中國曆史上的國防

關燈
統的強韌戰鬥精神。

     二 漢代匈奴,實在是當時一可怕的強敵。

    屢次内侵,終未成功。

    經漢武帝痛快擊潰之後,其一支流亡到歐洲,歐洲人卻無法抵抗,被打到了羅馬,直到現在,歐洲還存在一個匈牙利國,是其遺胤。

    至于西晉時的“五胡亂華”,這并不是北方蠻族直從塞外入侵沖破了中國防線,而占領到中國之内部。

    這是許多早已許其移住在中國内地的蠻族乘時搗亂,突起叛變,隻是中國内部一種政治崩潰與社會動亂。

    唐代武功,舉世無匹,可不用說。

    以後便是遼、宋之争。

    一般人都卑視宋朝,稱之為“弱宋”。

    殊不知宋朝處境的困難,較之漢唐,不知要增加多少倍。

    一則是五代石敬瑭割棄幽、薊十六州贈予契丹,到宋初開國,中國東北方疆土,自山西大同到河北北平,早都在遼國之手。

    西邊由山西大同往南,尚有雁門關一條内線可守。

    而東邊河北則隻有居庸關到山海關一條外線。

    逾此向南,從北平保定直到黃河北岸,地勢平坦,更無阻塞。

    宋代的國防形勢實太削弱。

    二則宋代東有遼,西有夏,這兩國都是馬和鐵的最要出産區。

    中國對付北方,必用騎兵,而産馬區均落敵手。

    養馬又須廣大草原,或深山長谷,不能一匹匹地分散在農村裡養。

    所以宋朝要訓練大隊騎兵,根本條件不夠。

    當時曾有人計算過,開辟一塊草地養一匹馬,這塊地就足維持二十五個農民的生活。

    如以白銀茶葉向西夏換馬,西夏自不會把上品的馬供應。

    換來馬後,散給農村飼養,一戶一匹,往往一二年後即羸瘠無用,不堪作戰。

    宋朝在此情況下,應付遼、夏,前後維持了一百六十年的長期,實在比漢唐困難得多。

     後來金國南侵,也隻占領了黃河兩岸,沒有能過長江。

    南宋雖弱,還能保住了半個中國。

    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全部被北方民族占據的,隻是蒙古。

    蒙古人用兵,世界罕有其匹。

    他們曾橫掃歐、亞兩洲,然他們所遇到的最大敵人,還是中國。

    那時中國早分成三個國家:北是金,西是夏,南是宋。

    而蒙古南犯,自成吉斯汗至忽必烈,前後五代七十八年,大别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太祖成吉斯汗滅西夏,取到金黃河以北地,但打不過黃河,越不過潼關,便轉向西侵,直攻歐洲。

     第二期:太宗窩闊台聯宋取金,自漢水借道襄陽,迂回潼關,以拊金之背。

    但滅了金,仍無法攻宋,又再度西征,越過莫斯科,直搗意大利之威尼斯。

     第三期:世祖忽必烈繞道西康、雲南,轉向回攻襄、樊。

    其間攻襄陽六年,宋朝還是掙紮着,仍未即就滅亡。

     據西方人記載,蒙古西侵,真如秋風之掃落葉,未見有像到中國來那般節節受阻的。

    可見當時蒙古人所遇最強韌的大敵,還是中國。

    蒙古武力亦為吞并中國消耗極巨,宋亡而蒙古亦趨衰弱,未到一百年,仍為漢族驅逐出塞。

    整個蒙古帝國的衰亡,主要還是在中國開始。

     再一次的異族入侵,便是滿洲。

    我們往往懷疑當時偌大一個中國,何以竟無法抵抗小小的滿洲部落。

    但滿洲侵滅中國,前後也曆三十年,其間經過極曲折。

    中國原是一個和平性的民族,政治比較合理,在升平無事了二三百年之後,一旦倉卒臨時征調全國農民來當兵應敵,疆域又如此般遼闊,征發令一下,便緻全國騷然。

    這些弱征,是一個和平文化的社會,發展到百年以上的長時期之後所不易避免的。

    當時軍備存庫,也多已是百餘年前的腐朽。

    據曆史記載,楊鎬領着四路大軍出關,臨時開庫配發軍裝,鐵甲都已鏽爛,戰袍縫線也都脫斷。

    分配盔甲,肥大的配給了瘦小的,瘦小的分配到了肥大的,十萬二十萬大軍,一時哪能有現成稱身軍衣?出師前宰牛祭旗的刀,也竟鏽鈍了割不斷牛頸。

    這樣的武裝如何能用?而且南方人從沒見過冰雪,一旦開上遙遠的東北,氣候驟異,縮瑟寒冷,軍心士氣,先受威脅。

    滿洲人是全族皆兵的,他們盡在打仗戰陣中生長。

    他們的帽子,對耳鼻均可禦風。

    上身是皮馬褂,這是馬上的軍裝大衣。

    長袍内襟拖長,可以把兩襟左右分開,庇護着騎在馬上的兩腿和膝蓋。

    兩手勒缰和使用武器,有馬蹄袖保溫不冷。

    這真所謂主客異形,天然的便吃虧了。

    加以他們的武器,因是一個戰鬥民族,所以都是配合着各人身材力量,由私家各自精心鑄造。

    兩種社會的全部生活絕不相同,在這樣的對比下,中國軍隊件件見弱,這不是中國人不愛國,或不善打仗,而是太平已久,迫不及備的原因。

     講到這裡,我們要回頭追憶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了。

    他預備攻匈奴,便先期訓練騎兵。

    為要養馬,便先到新疆移殖苜蓿,在上林(即當時的皇家公園)辟地試種。

    他為此曾運送大兵到西域去挑選種馬,所謂“汗血天馬”是也。

    馬有了,才好練騎兵,待幾十萬馬隊訓練成熟,這樣才一鼓出塞,自然易獲勝利。

    武帝為要攻大理,通西南夷,知道大理有一昆明湖,便在長安仿照昆明湖鑿了一個大湖,亦名昆明,用來天天訓練水戰行船。

    否則大陸人南下,又何能驟習水戰呢?孔子所謂:“不教民而戰,是為棄之。

    ”這是政治問題,不是民族本質問題。

     滿洲是一個新興蠻族。

    正從戰鬥中長成。

    明朝二百年來,隻怪社會太平太久,然這不是人類文化所應有的理想嗎?待其忽然面對強敵,幾仗之後,雖經失敗,而戰鬥精神漸旺,還能守住山海關。

    若使那時國内政治稍得清明,不腐敗,沒有李闖、張獻忠作亂,内部不至鬧得不可收拾,山海關守兵不撤,滿洲内侵,還是可以抵抗。

    我們不細讀曆史,不明白當時種種真相,隻知道中國給滿洲吞滅了,便說中國民族早已衰敗,該亡國了,這真是喪心病狂之見。

     中國的對外軍事史上,還有一點值得稱揚佩服的,是每逢獲得大勝仗後,便能适可而止。

    漢武帝、唐太宗都是好例。

    羅馬人因窮兵黩武,終至覆滅。

    中國則不然。

    每逢對外戰争,大将軍勝利歸來,中國人并不熱烈崇拜。

    甚至如西漢陳湯,以單車之使,攻克西域匈奴遺族郅支強敵,卻受國内種種責難。

    其實這不全是中國人之糊塗。

    中國曆史上最受後世人熱烈崇拜的,反而都是些失敗英雄。

    他雖失敗,我們鼓勵他,崇敬他,稱揚他,如嶽飛、文天祥、史可法,較之霍去病、李靖、徐達之流,他們事業之一勝一敗,而我們對他們的一冷一熱,反而成了一反比例。

    然而正為此故,我們勝到了,能适可而止;失敗了,能不屈不撓,再圖複興。

    這可證明中國人的理智能用在勝利時,情感能用在失敗時。

    所謂“勝不驕,敗不餒”,這是一種最好的國防心理,亦是一種最深沉、最強韌的和平精神。

    中國民族能維持這幾千年,決不是偶然。

     三 講到國防,一定要講軍隊,我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