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中國曆史上的經濟
關燈
小
中
大
古時期,由日耳曼人南侵,羅馬帝國崩潰,政府法律一切組織解體了,社會上一個個力量便紛紛而起。
他們的封建,指的是那時一種“社會形态”。
中國古代封建,卻是一種“政治制度”。
由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統治各地,于是造成中國古史上的“大一統”。
這和西方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所造成的社會封建勢力,截然不同。
中國封建形成,是“政治”的,“由上而下”;西洋封建形成,是“社會”的,“由下而上”。
現在暫不講這一點,而轉講雙方的相同處。
最要是雙方同樣有兩個階級之對立,一是“貴族”階級,一是“平民”階級。
所不同者,中國貴族階級是純政治的,沒有教會僧侶宗教性的貴族。
西方封建社會由城市工商人發展成為中産階級,起來争取政權,這可說是由于近代的資本主義起來推翻了封建主義。
中國呢?到了戰國以後秦漢時代,封建社會消失了,不再有貴族、平民階級之對立,但也沒有資本主義之興起,這事實說明了與馬克思理論之不相符。
中國社會自秦漢以後,在一般人腦海中,并沒有“階級”,但卻有“流品”。
我們可以說,秦漢以後的中國社會,是一個“流品社會”,并不是一個階級社會。
中國社會上從此分為士、農、工、商四流品,亦可稱為“四民社會”。
流品不是階級。
若我們不明白士、農、工、商四流品,亦将不明白中國社會之特點。
農、工、商三流,西方社會也有,現在我們先講“士”的一流。
平常說“士”是讀書人,這并不恰切,因中國社會向沒有禁止農、工、商人讀書。
有人說“士”是知識分子,也同樣不恰切。
中國人對士之一流,卻另外有一種不平常的涵義。
因“士”可以參加國家考試,跑進政府,預聞政治。
我們常說“士大夫”“士君子”,士是參加政府的一特殊流品。
而且秦漢以後的政府,亦僅由此輩士人所組織。
中國秦漢以後的政府,便變成了“士人政府”,這和封建社會裡的貴族政府絕不同。
在西方封建社會後期,工、商人興起,在先隻是對政府争取監督租稅收支,審核預算決算,而不是直接要求參政。
那時的政府則仍是貴族的。
這個審核機構,即是今天議會的雛型。
其後因議會種種刁難,政府無法應付,乃由議會中多數黨出來組織内閣,形成了現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他們這一轉變,是“有錢人”起來打倒了“有權人”。
中國秦漢以後,早不是貴族政府了,參加政治組織政府的,都是平民中間的士。
“士”經過了政府之察舉和考試而加入政府,這一制度,由漢武帝時代董仲舒之建議而确立。
但既做了政府官吏,便該和社會平民有分别。
做官後,由國家給以俸祿,理論上應該專為公家服務,再不該顧及各自的私生活了。
若其再謀個人經濟,經營私家生活,則将妨礙公衆,虧負本身的職守。
其餘農、工、商三流,則各自經營私生活,而負有繳納租稅的義務。
這個道理,自孔子時即開始提出。
《論語》裡屢次說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類的話。
孟子也說:“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農、工、商生活有私家經濟之憑藉,惟士則無恒産而有恒心。
其精神所注在于“道”,不在私人衣食。
漢武帝時規定做官人不許經商,唐代規定應考人做官人都不能兼營工商業。
士人報考,必須聲明身家清白,此所謂清白,亦包有不兼營私人生産工作而言。
因此中國社會上的士,其身份地位,很有些相當于佛教的和尚或外國的教士。
不過和尚是要出家的。
在西方,宗教與政治分途,“上帝的事由上帝管,凱撒的事由凱撒管”。
傳教徒既沒有家庭,也不參加政治。
而中國的士,則是不出家的,不但有家庭,還要參加政府,要顧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套人生的大任務。
西方社會裡的最高人生理論寄托教會,中國社會的人生大道理,則寄托在士的一流。
有志做士的,便不該自謀個人生活。
他的個人生活該由旁人來替他解決,他則應該專為公衆服務。
孟子之徒問孟子:“先生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傳食諸侯,不太奢侈嗎?”孟子說:“堯以天下讓舜,舜受了堯的天下,也不算奢侈。
像我這樣,怎便算是奢侈呢?”因此中國社會上的士,是可貧可富的。
在中國,士是雙料的和尚。
因西方教士和佛教和尚,不要家庭子女,不參加政治,所以說是單料的。
中國的士,卻有家庭,須得仰事俯蓄,但又不準他為自己謀生活,專要他講道,假使不這樣,又如何負得起治國平天下之重任?諸葛亮做了漢相,臨終遺表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臣身在外,别無調度,随時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盈财。
”這是中國社會士的傳統精神。
積極方面要參加政治,來管公家事;消極方面不許他兼營管自己的經濟私生活。
所以說他們是雙料的,至少也是半宗教性的。
這是說:中國的士,至少該有一半的和尚精神。
因其不經營私人産業,便和出家人無異。
一個國家的政治,交給這批人來管,這批人既是向來不考慮個人經濟,則對其整個國家的經濟,他們的思想和政策會怎樣呢?這一層,諸位自可想象及之。
若使從中古時期以下的西方,全把政權交給與教會,我想至少也決不會讓社會産生此後的資本主義了。
今天西方的政黨,其背後是代表着社會的資本和産業的。
中國則不然。
中國社會因為有了士的一流品,它可不要宗教,它的政府也不會變成貴族政府、軍人政府、富人政府或窮人政府等,而永遠是一種“士人政府”。
此乃中國社會的根本特殊點,韓愈的《原道》,排斥佛、老,他說:社會上隻有讀孔
他們的封建,指的是那時一種“社會形态”。
中國古代封建,卻是一種“政治制度”。
由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統治各地,于是造成中國古史上的“大一統”。
這和西方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所造成的社會封建勢力,截然不同。
中國封建形成,是“政治”的,“由上而下”;西洋封建形成,是“社會”的,“由下而上”。
現在暫不講這一點,而轉講雙方的相同處。
最要是雙方同樣有兩個階級之對立,一是“貴族”階級,一是“平民”階級。
所不同者,中國貴族階級是純政治的,沒有教會僧侶宗教性的貴族。
西方封建社會由城市工商人發展成為中産階級,起來争取政權,這可說是由于近代的資本主義起來推翻了封建主義。
中國呢?到了戰國以後秦漢時代,封建社會消失了,不再有貴族、平民階級之對立,但也沒有資本主義之興起,這事實說明了與馬克思理論之不相符。
中國社會自秦漢以後,在一般人腦海中,并沒有“階級”,但卻有“流品”。
我們可以說,秦漢以後的中國社會,是一個“流品社會”,并不是一個階級社會。
中國社會上從此分為士、農、工、商四流品,亦可稱為“四民社會”。
流品不是階級。
若我們不明白士、農、工、商四流品,亦将不明白中國社會之特點。
農、工、商三流,西方社會也有,現在我們先講“士”的一流。
平常說“士”是讀書人,這并不恰切,因中國社會向沒有禁止農、工、商人讀書。
有人說“士”是知識分子,也同樣不恰切。
中國人對士之一流,卻另外有一種不平常的涵義。
因“士”可以參加國家考試,跑進政府,預聞政治。
我們常說“士大夫”“士君子”,士是參加政府的一特殊流品。
而且秦漢以後的政府,亦僅由此輩士人所組織。
中國秦漢以後的政府,便變成了“士人政府”,這和封建社會裡的貴族政府絕不同。
在西方封建社會後期,工、商人興起,在先隻是對政府争取監督租稅收支,審核預算決算,而不是直接要求參政。
那時的政府則仍是貴族的。
這個審核機構,即是今天議會的雛型。
其後因議會種種刁難,政府無法應付,乃由議會中多數黨出來組織内閣,形成了現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他們這一轉變,是“有錢人”起來打倒了“有權人”。
中國秦漢以後,早不是貴族政府了,參加政治組織政府的,都是平民中間的士。
“士”經過了政府之察舉和考試而加入政府,這一制度,由漢武帝時代董仲舒之建議而确立。
但既做了政府官吏,便該和社會平民有分别。
做官後,由國家給以俸祿,理論上應該專為公家服務,再不該顧及各自的私生活了。
若其再謀個人經濟,經營私家生活,則将妨礙公衆,虧負本身的職守。
其餘農、工、商三流,則各自經營私生活,而負有繳納租稅的義務。
這個道理,自孔子時即開始提出。
《論語》裡屢次說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類的話。
孟子也說:“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農、工、商生活有私家經濟之憑藉,惟士則無恒産而有恒心。
其精神所注在于“道”,不在私人衣食。
漢武帝時規定做官人不許經商,唐代規定應考人做官人都不能兼營工商業。
士人報考,必須聲明身家清白,此所謂清白,亦包有不兼營私人生産工作而言。
因此中國社會上的士,其身份地位,很有些相當于佛教的和尚或外國的教士。
不過和尚是要出家的。
在西方,宗教與政治分途,“上帝的事由上帝管,凱撒的事由凱撒管”。
傳教徒既沒有家庭,也不參加政治。
而中國的士,則是不出家的,不但有家庭,還要參加政府,要顧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套人生的大任務。
西方社會裡的最高人生理論寄托教會,中國社會的人生大道理,則寄托在士的一流。
有志做士的,便不該自謀個人生活。
他的個人生活該由旁人來替他解決,他則應該專為公衆服務。
孟子之徒問孟子:“先生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傳食諸侯,不太奢侈嗎?”孟子說:“堯以天下讓舜,舜受了堯的天下,也不算奢侈。
像我這樣,怎便算是奢侈呢?”因此中國社會上的士,是可貧可富的。
在中國,士是雙料的和尚。
因西方教士和佛教和尚,不要家庭子女,不參加政治,所以說是單料的。
中國的士,卻有家庭,須得仰事俯蓄,但又不準他為自己謀生活,專要他講道,假使不這樣,又如何負得起治國平天下之重任?諸葛亮做了漢相,臨終遺表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臣身在外,别無調度,随時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盈财。
”這是中國社會士的傳統精神。
積極方面要參加政治,來管公家事;消極方面不許他兼營管自己的經濟私生活。
所以說他們是雙料的,至少也是半宗教性的。
這是說:中國的士,至少該有一半的和尚精神。
因其不經營私人産業,便和出家人無異。
一個國家的政治,交給這批人來管,這批人既是向來不考慮個人經濟,則對其整個國家的經濟,他們的思想和政策會怎樣呢?這一層,諸位自可想象及之。
若使從中古時期以下的西方,全把政權交給與教會,我想至少也決不會讓社會産生此後的資本主義了。
今天西方的政黨,其背後是代表着社會的資本和産業的。
中國則不然。
中國社會因為有了士的一流品,它可不要宗教,它的政府也不會變成貴族政府、軍人政府、富人政府或窮人政府等,而永遠是一種“士人政府”。
此乃中國社會的根本特殊點,韓愈的《原道》,排斥佛、老,他說:社會上隻有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