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中國曆史上的政治
關燈
小
中
大
西,我們對之可任所欲為,随便使用。
譬如一個家庭,也不該講主權誰屬。
既不屬于父母,也不屬于子女。
家庭不該講主權,國家也一樣不該講主權。
我們可以說,西方國家是一種權利的國家,所以認為國家代表一種主權,一種力量。
憑藉國家來運用這主權和力量,以達成另外的目的,這是一種“功利的”“唯物的”國家觀。
中國人不這樣想。
中國人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
”個人、家庭、國家、天下,都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就是要發揚人類最高的文化,表現人類最高的道德。
所以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是一種“道德的”國家,或是“文化的”國家,所以必然要達成到“天下的”國家。
今天很多人在笑中國人沒有國家觀念,隻有家庭觀念,一跳便到天下觀念了。
這話似是而非。
認真講,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不許有個人觀念、家庭觀念的。
中國人認為國家是天下的,家庭、個人也是天下的。
國家隻是一個機構,它有一種任務,就是發揮人類的最高文化,和人類高尚的道德精神。
個人與家庭,也有此同一任務。
這種任務之實現,在中國人講來便是“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要明道,要行道。
但這一個明道、行道的基本核心,卻是在“個人”。
就外面講是“道”,就個人身上講是“德”。
明道、行道便是明明德和修身。
用現代語來講,要發揚人類文化,發揚道德精神,達到人類所應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
出發點是個人,終極點是天下;家庭和國家,是此過程中兩個歇腳站。
西方人從個人直接接觸到上帝,從個人直接接觸到宇宙。
所以在西方發展出“個人主義”“宗教信仰”與“科學精神”。
把個人世界與上帝世界(亦稱精神世界)自然世界相對立,所以家庭、國家都擺在第二位。
中國是個人、家庭、國家到世界一以貫之,是一個人類文化精神的發揚,人類道德精神的實踐。
如上講,我們的國家觀念和國家理論,與西方根本不同,所以雙方的國家體制和政治方式亦不同。
西方的國家體制,一種是希臘式的“城邦制”,一國家僅是一城市。
另一種是羅馬式的“帝國制”,以一個城市為中心,憑仗武力向外征服。
第三種是近代的“王國制”,由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逐漸蛻變而形成。
本來這一種國家體制,應該變成民族國家的,然而西方近代王國卻始終走不上民族國家的路。
他們都不是由一個民族來建立一個國家,也不是在一個國家内隻包一個民族。
他們全都想向外擴展,争取殖民領土。
他們政治上的所謂“民主”,隻限在小圈子以内,外圍依然是些被征服者。
所以近代的西方國家,實際是以希臘式的城邦制為中心,以羅馬式的帝國制為外套。
除此兩種國家體制以外,還有第三種則是“聯邦制”。
如英倫三島之聯合王國,及以往的奧、匈帝國,德意志聯邦,和現在的美、蘇,都是第三型。
我們可以說,西方國家永久是小單位的,多頭的。
中國則從來便不然。
既不是希臘式的城市國家,也不是羅馬式的帝國,又不是近代美、蘇般的聯邦國。
漢朝并不是江蘇、安徽的淮河流域人征服了其他各地而永遠自成一統治集團的。
中國隻是中國人的中國,中央政府乃由全國人向心凝結而形成,并不是由一中心向外征服,朝對着被征服地而成其為中心的。
也不是聯合幾個單位而形成的。
在西方實在沒有像這樣的一種體制。
因此在中國人觀念裡,認為我們這個國家,是盡可将其範圍擴大,而達成為一“天下”的。
而且在漢唐時代,因四圍的地理形态和交通限制,中國人也認為我們這一個國家,雖不完全成為一天下,而确已近乎完成一天下了。
好像“治國”已接近于“平天下”了。
直到今天,我們才痛切感到,中國不夠算是一個天下了。
近代的中國人,常笑我們祖先不知地理,妄自尊大。
但試問今天的西方人,如英國,知道其旁有一個法國了,法國知道其旁有一個德國了,今天西方人的地理知識,為什麼不能提起他們組織一個世界國家的興趣和理想呢?此無他故,隻為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是“文化的”“道德的”,西方人的國家觀念是“權力的”“工具的”。
這是一甚深相異。
唯其是道德的、文化的,所以應該“一統”;唯其是權力的、工具的,所以隻有“分裂”。
三 我們必先明白得雙方國家觀念和其體制之不同,才好進一步講雙方的政治。
很多人常說,西方近代政治是民主的,中國則自秦迄清,二千年來,隻是由一個皇帝來專制的。
這一種看法,其實是硬把中國政治列入西洋人的政治分類裡所造成。
最先法國政治學家孟德斯鸠,根據他所知道的西方曆史來講世界上的國家體制。
他認為國體有兩種: 一種是民主國家,沒有皇帝的。
一種是君主國家,有皇帝的。
政體也分兩種: 一種是立憲政體,有憲法的。
一種是專制政體,無憲法的。
如是則政府形态可以歸約為三類: 一為“君主專制”。
一為“君主立憲”。
一為“民主立憲”。
孟德斯鸠的話,根據他當時所知西方國家的政體來分析,大體是正确的。
但他并不了解中國,中國政體不能歸納到這三範疇之内。
中國有君主,沒有一部像西方般的憲法,但也并不是專制。
這句話,好像奇怪,而并不奇怪。
我隻是根據着中國曆史上的實際政治情況而講其是如此。
譬如今天的蘇維埃,它豈不沒有皇帝,有憲法,而并不是民主嗎?可見孟德斯鸠的分類,隻是根據他當日所知而歸納出來的一套說法。
今天的蘇維埃,他并不知道;以前的中國政治,他一樣不知道,宜乎他說不準。
現在我們先該研究:中國政府究由何種人來組成的?根據一般曆史說,有的政府是用軍隊武力打來的,由此輩打天下的人來組織的政府,是“軍人政府”。
有一種是父傳子,子傳孫,世代傳襲來掌握政權的,這是“貴族政府”。
較早的曆史中,往往是由軍人政府過渡到貴族政府的。
亦可說貴族政府和軍人政府是一而二,二而一,并不能嚴格分别的。
近代西方則由中産階級興起,向上争取政權,最先取得了議會代表權,擁護皇室,抑制貴族,以民衆代表的資格來監督政府,再進而由多數黨起來組織内閣,直接掌握政權的,這是“議會政府”。
有人說這種近代民主國家的議會政府,實際則是“富人政府
譬如一個家庭,也不該講主權誰屬。
既不屬于父母,也不屬于子女。
家庭不該講主權,國家也一樣不該講主權。
我們可以說,西方國家是一種權利的國家,所以認為國家代表一種主權,一種力量。
憑藉國家來運用這主權和力量,以達成另外的目的,這是一種“功利的”“唯物的”國家觀。
中國人不這樣想。
中國人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
”個人、家庭、國家、天下,都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就是要發揚人類最高的文化,表現人類最高的道德。
所以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是一種“道德的”國家,或是“文化的”國家,所以必然要達成到“天下的”國家。
今天很多人在笑中國人沒有國家觀念,隻有家庭觀念,一跳便到天下觀念了。
這話似是而非。
認真講,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不許有個人觀念、家庭觀念的。
中國人認為國家是天下的,家庭、個人也是天下的。
國家隻是一個機構,它有一種任務,就是發揮人類的最高文化,和人類高尚的道德精神。
個人與家庭,也有此同一任務。
這種任務之實現,在中國人講來便是“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要明道,要行道。
但這一個明道、行道的基本核心,卻是在“個人”。
就外面講是“道”,就個人身上講是“德”。
明道、行道便是明明德和修身。
用現代語來講,要發揚人類文化,發揚道德精神,達到人類所應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
出發點是個人,終極點是天下;家庭和國家,是此過程中兩個歇腳站。
西方人從個人直接接觸到上帝,從個人直接接觸到宇宙。
所以在西方發展出“個人主義”“宗教信仰”與“科學精神”。
把個人世界與上帝世界(亦稱精神世界)自然世界相對立,所以家庭、國家都擺在第二位。
中國是個人、家庭、國家到世界一以貫之,是一個人類文化精神的發揚,人類道德精神的實踐。
如上講,我們的國家觀念和國家理論,與西方根本不同,所以雙方的國家體制和政治方式亦不同。
西方的國家體制,一種是希臘式的“城邦制”,一國家僅是一城市。
另一種是羅馬式的“帝國制”,以一個城市為中心,憑仗武力向外征服。
第三種是近代的“王國制”,由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逐漸蛻變而形成。
本來這一種國家體制,應該變成民族國家的,然而西方近代王國卻始終走不上民族國家的路。
他們都不是由一個民族來建立一個國家,也不是在一個國家内隻包一個民族。
他們全都想向外擴展,争取殖民領土。
他們政治上的所謂“民主”,隻限在小圈子以内,外圍依然是些被征服者。
所以近代的西方國家,實際是以希臘式的城邦制為中心,以羅馬式的帝國制為外套。
除此兩種國家體制以外,還有第三種則是“聯邦制”。
如英倫三島之聯合王國,及以往的奧、匈帝國,德意志聯邦,和現在的美、蘇,都是第三型。
我們可以說,西方國家永久是小單位的,多頭的。
中國則從來便不然。
既不是希臘式的城市國家,也不是羅馬式的帝國,又不是近代美、蘇般的聯邦國。
漢朝并不是江蘇、安徽的淮河流域人征服了其他各地而永遠自成一統治集團的。
中國隻是中國人的中國,中央政府乃由全國人向心凝結而形成,并不是由一中心向外征服,朝對着被征服地而成其為中心的。
也不是聯合幾個單位而形成的。
在西方實在沒有像這樣的一種體制。
因此在中國人觀念裡,認為我們這個國家,是盡可将其範圍擴大,而達成為一“天下”的。
而且在漢唐時代,因四圍的地理形态和交通限制,中國人也認為我們這一個國家,雖不完全成為一天下,而确已近乎完成一天下了。
好像“治國”已接近于“平天下”了。
直到今天,我們才痛切感到,中國不夠算是一個天下了。
近代的中國人,常笑我們祖先不知地理,妄自尊大。
但試問今天的西方人,如英國,知道其旁有一個法國了,法國知道其旁有一個德國了,今天西方人的地理知識,為什麼不能提起他們組織一個世界國家的興趣和理想呢?此無他故,隻為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是“文化的”“道德的”,西方人的國家觀念是“權力的”“工具的”。
這是一甚深相異。
唯其是道德的、文化的,所以應該“一統”;唯其是權力的、工具的,所以隻有“分裂”。
三 我們必先明白得雙方國家觀念和其體制之不同,才好進一步講雙方的政治。
很多人常說,西方近代政治是民主的,中國則自秦迄清,二千年來,隻是由一個皇帝來專制的。
這一種看法,其實是硬把中國政治列入西洋人的政治分類裡所造成。
最先法國政治學家孟德斯鸠,根據他所知道的西方曆史來講世界上的國家體制。
他認為國體有兩種: 一種是民主國家,沒有皇帝的。
一種是君主國家,有皇帝的。
政體也分兩種: 一種是立憲政體,有憲法的。
一種是專制政體,無憲法的。
如是則政府形态可以歸約為三類: 一為“君主專制”。
一為“君主立憲”。
一為“民主立憲”。
孟德斯鸠的話,根據他當時所知西方國家的政體來分析,大體是正确的。
但他并不了解中國,中國政體不能歸納到這三範疇之内。
中國有君主,沒有一部像西方般的憲法,但也并不是專制。
這句話,好像奇怪,而并不奇怪。
我隻是根據着中國曆史上的實際政治情況而講其是如此。
譬如今天的蘇維埃,它豈不沒有皇帝,有憲法,而并不是民主嗎?可見孟德斯鸠的分類,隻是根據他當日所知而歸納出來的一套說法。
今天的蘇維埃,他并不知道;以前的中國政治,他一樣不知道,宜乎他說不準。
現在我們先該研究:中國政府究由何種人來組成的?根據一般曆史說,有的政府是用軍隊武力打來的,由此輩打天下的人來組織的政府,是“軍人政府”。
有一種是父傳子,子傳孫,世代傳襲來掌握政權的,這是“貴族政府”。
較早的曆史中,往往是由軍人政府過渡到貴族政府的。
亦可說貴族政府和軍人政府是一而二,二而一,并不能嚴格分别的。
近代西方則由中産階級興起,向上争取政權,最先取得了議會代表權,擁護皇室,抑制貴族,以民衆代表的資格來監督政府,再進而由多數黨起來組織内閣,直接掌握政權的,這是“議會政府”。
有人說這種近代民主國家的議會政府,實際則是“富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