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中國曆史上的政治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政治問題可稱是人類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門,如果政治有辦法,此外許多問題也較有辦法,政治問題不能有好解決,社會就不可能存在。
我們先從西洋史上的政治來和中國的作一個大體的比較,不是比較其優劣,而是比較其“異同”。
中國政治,是一個“一統”的政治,西洋則是“多統”的政治。
當然中國曆史也并不完全在統一的狀态下,但就中國曆史講,政治一統是常态,多統是變态;西洋史上則多統是常态,一統是異态。
我們還可更進一步講,中國史上雖在多統時期,還有它一統的精神;西洋史上雖在一統時期,也還有它多統的本質。
一般人多說,秦以後才是統一的中國。
但就實際論,秦以前中國早已統一了。
我們可說,秦以前為“封建的一統”,秦以後為“郡縣的一統”。
我們對于夏、商二代雖不詳知,但周代封建,顯然由一個中央制定制度,而向全國去推行。
當時由周天子向外分封很多諸侯,這很多諸侯共同擁戴周王室,所以可稱是“封建”的一統。
西周式微了,王室威權解體,不久有齊桓、晉文之霸業興起,他們以“尊王攘夷”為号召,“尊王”是尊的政治一統。
直到戰國時代,才始變成了真正的多統,這是說上面更沒有一個頭腦存在了。
經過了二百多年,秦人起而統一,繼之為漢,為三國,而至于晉,“一統是常”,“多統是變”。
五胡亂華,北方成了多頭,但不久即為北魏所統一,繼之為東、西魏為北齊、北周。
南方由東晉,而宋、齊、梁、陳。
就南方論南方,則隻有一個頭,仍是一統。
就全中國論,則南北各有一個頭,但仍都在争取自己為中國政治的正統,可見在多統下也仍未失掉一統的精神。
其後隋唐疊興,中國又成為一統。
唐末五代之亂,隻僅幾十年,即有宋代起而統一。
宋時北方有遼有夏,南宋時有金,也可說是多統,但在多統中仍有一統精神之存在。
宋是正統,代表“常”。
遼、金、夏是偏統,代表“變”。
不僅後代人如此看,當時人心理也都如此看。
其後元、明、清三代,中國都是一統。
所以說中國曆史,一統是常态,偶而在多統政治下,始終還有一個要求一統的觀念之存在。
西方與中國春秋略同時的是希臘,希臘是一個很小的半島,在這半島上,隻有許多分裂的“城市”,沒有一個希臘國,也沒有一個統一希臘的中央政府。
當時的希臘人,實在認為這種多頭的不統一的城市政治才是常态,一到馬其頓統一,反而是變态了。
希臘以後是羅馬,相當于中國的漢代。
羅馬政府雖是一個大一統的政府,然而羅馬是一個“帝國”,帝國是一種向外征服的國家,這種國家裡面,有“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分。
羅馬是征服者,羅馬之外有意大利、有希臘、有環繞地中海的其他被征服地。
羅馬的統一,譬如把幾條線绾結成一個頭,因此說它在一統形态下還有多統的本質。
秦漢時代的中國,卻不好算是帝國,因其沒有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嚴格區分。
同樣是中國人,都在同一政府下受着平等待遇,所以是“真一統”。
帝國則僅有一統的形式,而包含着多統的内容。
被征服的希臘、埃及等,不能就認為是羅馬人,羅馬政府并不就是他們的政府。
其後蠻族入侵,羅馬帝國崩潰,歐洲進入了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這和中國史上西周封建絕不同。
他們當時根本就是多頭的,沒有一個一統的政府。
當時曾希望憑仗宗教勢力來組織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統一政府,也終于失敗了。
于是乃有西方現代國家興起,如英、法、德、意等。
以上是從平面空間來講,現在用直線時間來講。
中國自從夏、商、周,以迄現在,仍是一條線的“中國人之中國”。
西方則開始為希臘人,轉而為羅馬人,為北方的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直到今天,他們腦海中,依然我們是英國人,或是法國人,或是德國人。
就文化上講,或許他們都覺得大家是歐洲的白種人;但就政治講,仍是多頭的,有極高的堡壘,極深的鴻溝,無法混合。
所以中國人受其幾千年來的曆史熏陶,愛講“傳統”,西方人則根本不知有所謂傳統。
無論就時間講,或空間講,他們都是頭緒紛繁,誰也不肯承認接受了誰的傳統。
也有人說,中國今天,就吃虧在這“一統”上,西方人也就便宜在其“多頭”上。
這話對不對,我們暫可不論。
但我們先要問,專就政治講,究竟應該是一統的呢?還是多頭的呢?這在理論上,是一個政治系統的問題,是一個政治機構的問題。
我們姑不說中國對,西方的不對;但我們也決不該說西方的對,而中國的不對。
除非站在純功利立場,憑最短視的眼光看,我們才會說政治是該多頭的。
二 據我個人看法,就政治論政治,希臘不會比春秋時代好;羅馬也不會比漢代好;西方中古時期更不會比唐代好。
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能說西方歐洲列強分峙一定比中國的國家一統好。
但今試問,如何在曆史上,中西雙方,會有其政治形态之絕然相異的呢?這因為中西雙方在其對“國家觀念”的理論上,根本就有所不同。
因于國家觀念之不同,所以代表國家精神的“政治體制”也就不同了。
西方人說,國家的構成要素是“土地”“民衆”和“主權”。
就中國人傳統觀念論,似乎從沒有想到一個國家能僅由這三要素而構成的。
這三要素,在國家構成上,自然必要而不可或少的;但僅止于此三者,還不夠構成一個國家。
國家構成的最高精神,實不在主權上。
從多統的相互對外看,主權似乎很重要;從一統的集合向内看,主權并不是構成國家重要的因素。
近代西方國家的憲法,都規定國家的“主權在人民”,這句話好像是天經地義。
但我們試一推想,若使将來世界一統,成立了一個世界政府,我們能不能在憲法上說天下的主權在人類呢?這句話豈不可笑。
政治本是人的事業,何須說政治主權在人?若說國家主權在人民,那麼天下主權在哪裡?即此可知西方人的國家觀念,過于重視主權,實在有毛病。
至少這一種國家觀念,很難透進一步而達到“天下”觀念的。
而且“主權”二字,對象是“物質”的,隻是指對着某件東西而言。
如說這個茶杯的主權是我的,主權在我,我可以打破它,丢掉它,或是變賣它,或是贈送給别人。
主權的對象,都是指的一個物體,一件東西,一個工具,一種經濟性的使用品。
我們不能說國家隻是我們的工具,是我們的一件東
我們先從西洋史上的政治來和中國的作一個大體的比較,不是比較其優劣,而是比較其“異同”。
中國政治,是一個“一統”的政治,西洋則是“多統”的政治。
當然中國曆史也并不完全在統一的狀态下,但就中國曆史講,政治一統是常态,多統是變态;西洋史上則多統是常态,一統是異态。
我們還可更進一步講,中國史上雖在多統時期,還有它一統的精神;西洋史上雖在一統時期,也還有它多統的本質。
一般人多說,秦以後才是統一的中國。
但就實際論,秦以前中國早已統一了。
我們可說,秦以前為“封建的一統”,秦以後為“郡縣的一統”。
我們對于夏、商二代雖不詳知,但周代封建,顯然由一個中央制定制度,而向全國去推行。
當時由周天子向外分封很多諸侯,這很多諸侯共同擁戴周王室,所以可稱是“封建”的一統。
西周式微了,王室威權解體,不久有齊桓、晉文之霸業興起,他們以“尊王攘夷”為号召,“尊王”是尊的政治一統。
直到戰國時代,才始變成了真正的多統,這是說上面更沒有一個頭腦存在了。
經過了二百多年,秦人起而統一,繼之為漢,為三國,而至于晉,“一統是常”,“多統是變”。
五胡亂華,北方成了多頭,但不久即為北魏所統一,繼之為東、西魏為北齊、北周。
南方由東晉,而宋、齊、梁、陳。
就南方論南方,則隻有一個頭,仍是一統。
就全中國論,則南北各有一個頭,但仍都在争取自己為中國政治的正統,可見在多統下也仍未失掉一統的精神。
其後隋唐疊興,中國又成為一統。
唐末五代之亂,隻僅幾十年,即有宋代起而統一。
宋時北方有遼有夏,南宋時有金,也可說是多統,但在多統中仍有一統精神之存在。
宋是正統,代表“常”。
遼、金、夏是偏統,代表“變”。
不僅後代人如此看,當時人心理也都如此看。
其後元、明、清三代,中國都是一統。
所以說中國曆史,一統是常态,偶而在多統政治下,始終還有一個要求一統的觀念之存在。
西方與中國春秋略同時的是希臘,希臘是一個很小的半島,在這半島上,隻有許多分裂的“城市”,沒有一個希臘國,也沒有一個統一希臘的中央政府。
當時的希臘人,實在認為這種多頭的不統一的城市政治才是常态,一到馬其頓統一,反而是變态了。
希臘以後是羅馬,相當于中國的漢代。
羅馬政府雖是一個大一統的政府,然而羅馬是一個“帝國”,帝國是一種向外征服的國家,這種國家裡面,有“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分。
羅馬是征服者,羅馬之外有意大利、有希臘、有環繞地中海的其他被征服地。
羅馬的統一,譬如把幾條線绾結成一個頭,因此說它在一統形态下還有多統的本質。
秦漢時代的中國,卻不好算是帝國,因其沒有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嚴格區分。
同樣是中國人,都在同一政府下受着平等待遇,所以是“真一統”。
帝國則僅有一統的形式,而包含着多統的内容。
被征服的希臘、埃及等,不能就認為是羅馬人,羅馬政府并不就是他們的政府。
其後蠻族入侵,羅馬帝國崩潰,歐洲進入了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這和中國史上西周封建絕不同。
他們當時根本就是多頭的,沒有一個一統的政府。
當時曾希望憑仗宗教勢力來組織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統一政府,也終于失敗了。
于是乃有西方現代國家興起,如英、法、德、意等。
以上是從平面空間來講,現在用直線時間來講。
中國自從夏、商、周,以迄現在,仍是一條線的“中國人之中國”。
西方則開始為希臘人,轉而為羅馬人,為北方的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直到今天,他們腦海中,依然我們是英國人,或是法國人,或是德國人。
就文化上講,或許他們都覺得大家是歐洲的白種人;但就政治講,仍是多頭的,有極高的堡壘,極深的鴻溝,無法混合。
所以中國人受其幾千年來的曆史熏陶,愛講“傳統”,西方人則根本不知有所謂傳統。
無論就時間講,或空間講,他們都是頭緒紛繁,誰也不肯承認接受了誰的傳統。
也有人說,中國今天,就吃虧在這“一統”上,西方人也就便宜在其“多頭”上。
這話對不對,我們暫可不論。
但我們先要問,專就政治講,究竟應該是一統的呢?還是多頭的呢?這在理論上,是一個政治系統的問題,是一個政治機構的問題。
我們姑不說中國對,西方的不對;但我們也決不該說西方的對,而中國的不對。
除非站在純功利立場,憑最短視的眼光看,我們才會說政治是該多頭的。
二 據我個人看法,就政治論政治,希臘不會比春秋時代好;羅馬也不會比漢代好;西方中古時期更不會比唐代好。
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能說西方歐洲列強分峙一定比中國的國家一統好。
但今試問,如何在曆史上,中西雙方,會有其政治形态之絕然相異的呢?這因為中西雙方在其對“國家觀念”的理論上,根本就有所不同。
因于國家觀念之不同,所以代表國家精神的“政治體制”也就不同了。
西方人說,國家的構成要素是“土地”“民衆”和“主權”。
就中國人傳統觀念論,似乎從沒有想到一個國家能僅由這三要素而構成的。
這三要素,在國家構成上,自然必要而不可或少的;但僅止于此三者,還不夠構成一個國家。
國家構成的最高精神,實不在主權上。
從多統的相互對外看,主權似乎很重要;從一統的集合向内看,主權并不是構成國家重要的因素。
近代西方國家的憲法,都規定國家的“主權在人民”,這句話好像是天經地義。
但我們試一推想,若使将來世界一統,成立了一個世界政府,我們能不能在憲法上說天下的主權在人類呢?這句話豈不可笑。
政治本是人的事業,何須說政治主權在人?若說國家主權在人民,那麼天下主權在哪裡?即此可知西方人的國家觀念,過于重視主權,實在有毛病。
至少這一種國家觀念,很難透進一步而達到“天下”觀念的。
而且“主權”二字,對象是“物質”的,隻是指對着某件東西而言。
如說這個茶杯的主權是我的,主權在我,我可以打破它,丢掉它,或是變賣它,或是贈送給别人。
主權的對象,都是指的一個物體,一件東西,一個工具,一種經濟性的使用品。
我們不能說國家隻是我們的工具,是我們的一件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