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精神生活

關燈
街頭散步時遇到了一個大約19歲的妓女卡羅琳娜,幾年後兩人便結婚了。

    當孔德終于完成了其《實證哲學教程》六卷本之後,夫婦兩人卻因感情不和分開了。

    卡羅琳娜離他而去,從此兩人再未謀面。

     在法國著名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晚年時,孔德成為其秘書,後來自稱是他的學生。

    開始時兩人合作得相當不錯,但後來兩人意見越來越不合,1824年終因公開争執而分道揚镳。

    兩年後,孔德在巴黎設堂講學,建立和傳授實證主義,後又曾擔任家庭教師和巴黎工業學校的主考人等職。

     “社會學”這一名稱,是孔德在1842年正式提出的,并由此建立起了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8年,他創建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哲學協會”,九年後在巴黎逝世。

     孔德認為人類社會是有統一性的,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則是人性中的才智。

    所以,理想社會應該是沒有戰争,人人都有實證思想,用科學來指導生活,是一個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

    在那裡,大家有統一的信仰,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作為一個發現過程,孔德認為人類的精神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神學階段,即虛構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追求事物存在與運動的終極原因,并把這些原因歸結為超自然的主體;第二階段是形而上學階段,即抽象階段,在這一階段,神學世界觀被形而上學世界觀所取代,人們用抽象的“實體”概念來解釋各種具體現象;第三階段是科學階段,即實證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認識到人類精神的局限性與有限性,不再追求玄學的思維方式,從而立足于發現現象的實際關系與規律。

     前兩個階段是人類精神還沒有步入成熟的标記,也是第三階段,即最迫切需要的實證階段的前兆。

    也就是說,科學家從觀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過描述,精确地推斷出自然規律的規則,一旦那些規則被掌握,便能夠反過來推測這些事件了。

     這體現了知識的主要功能是掌握規律。

    如果不能掌握規律,也就談不上預測和控制。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體育活動。

    一個不懂得比賽規則的人,注定是必敗無疑的。

    除非他熟悉和适應了這些規則,才有獲勝的可能性。

    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一個不懂得生活規則的人,注定是要碰釘子的…… 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19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約翰·穆勒有很多頭銜,他既是邏輯學家、經濟學家,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其帶來的曆史影響極其巨大。

     1806年,約翰·穆勒生于倫敦,他的父親是著名功利主義哲學家詹姆斯·穆勒。

    作為長子,穆勒自幼受到父親老穆勒的嚴格教育。

    他從3歲就開始讀希臘文,8歲學拉丁文、代數、幾何,9歲便遍讀希臘史家的重要著作,12歲時,已經開始學習邏輯,熟讀亞裡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了。

    尤其有重要意義的是,13歲時,穆勒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閱讀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接着又閱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以至于少年階段結束時,他已經具備了比大學畢業生還要廣泛的知識。

     穆勒的聰明好學令父親對他十分器重,因此,父親的教育成為當時穆勒接受最先進學術思想的最初來源。

    穆勒認為人在成長的初期,隻要經過适當的訓練,可以吸收和理解的數量遠超過常人所能想象。

    他謙遜地表示自己并非禀賦特異,但經過這樣的訓練,一樣能夠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辨能力。

     擁有天才身份的同時,穆勒還是個情種,他與後來成為其妻子的泰蘭夫人相識在1830年,當時穆勒25歲,泰蘭夫人23歲,但是直到二十多年後,泰蘭的丈夫去世,他才與她結婚,成為終身伴侶。

    二十年來,穆勒一直過的是柏拉圖式的戀愛生活,他對泰蘭夫人傾注了他全部的愛慕之情,卻沒有絲毫越軌行為。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與泰蘭夫人相識不久,就覺得她是最值得欽慕的一個——不僅美麗、敏慧,有突出的自然風度,更有堅強而深邃的感情,她不斷地自求完善,在思想與才智方面的發展甚至超過了詩人雪萊。

     泰蘭夫人去世後,穆勒就在她的墓地旁購置了一所茅屋。

    在生活方面,他完全遵循她的宗旨,竭力按照她的思想規定自己的生活。

    可以說:她對他的贊許是對他的一種标準,他對她的紀念也是他的一種信仰…… 在近代教育方面,穆勒深信邏輯這門科學是最容易訓練人成為一個具有正确思維的思想家的。

    他年輕時最愛讀貝克萊和休谟的論文,加上孔德和他父親的影響,使得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繼承了英國經驗論哲學的傳統。

     父親對穆勒的教育以功利主義為倫理學的基礎,這主要是因為邊沁和穆勒的父親是至交。

    事實上穆勒自己也和邊沁有過接觸,他小時候,常常去拜訪邊沁,功利主義學說對他來說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的,這對穆勒的哲學、經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穆勒還曾在邊沁死後負責整理其著作,據他說:邊沁的功利主義立法原理已經将這之前的道德立法理論徹底推翻了。

     在穆勒看來,邊沁功利主義關于“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既表明了人類道德行為的動力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不是個人的自私利益;也表明了效果是道德倫理的是非标準,而不是動機,這效果就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後來,功利主義的這些原理成為穆勒觀察問題的根本觀念和哲學思想。

    他一生創作的作品,主要有《邏輯學體系》《奧古斯特·孔德和實證主義》《關于宗教的三篇論文》《政治經濟學原理》等,其中《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在很長時期内曾作為當時的大學教科書。

     人生為何不同 ◎悲觀是一種有用的解毒劑 在哲學家當中,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者叔本華是一個在很多方面都與衆不同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哲學家中大多數都是樂觀主義者,而叔本華卻是個悲觀主義者。

    與康德、黑格爾相比,他不屬于“學院派人士”,但又不完全在“學院派傳統”之外。

     1788年,叔本華生于但澤(今波蘭格坦斯克)自由市的一個商業望族家庭中。

    在他父親的眼裡,英國是自由理智之地,他痛恨普魯士總是侵擾但澤的獨立。

    1793年,普魯士吞并了但澤,叔本華一家遷居到了漢堡,十年後,15歲的叔本華去了英國,進入了一所寄宿學校繼續學習,但是很快便又回到了漢堡,做了商店職員。

     然而,在叔本華内心深處,他還是向往過上文人學者式的生活的。

    在他父親過世後,他的母親準備送他回學校繼續接受教育。

    于是,1809年叔本華進入格丁根大學學習,在這段時間裡,他接觸到了康德的哲學,之後又到柏林大學學習科學。

    八年後,他在柏林大學當上了無俸講師,一直獨自一人居住在德累斯頓。

     1818年年終,叔本華發表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這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在他自己看來,這本書非常重要。

    然而,令人感到難過的是,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他的這本書。

    直到第二版面世多年之後,他才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一些關注與賞識。

     叔本華修養深厚,除了哲學之外,對藝術和倫理也很有興趣。

    在他身上看不到國家主義的影子,反而倒是有一點國際主義的味道,他像熟悉自己國家的作家那樣,熟悉英國和法國的作家。

    他喜歡印度教和佛教,不喜歡基督教。

     其實,19世紀和20世紀的許多哲學都強調意志的特征,就是由叔本華開始的。

    不過,對他而言,“意志”在形而上學上雖然是基本的東西,但在倫理學上卻是罪惡的東西。

    這種對立,隻有在他這樣的悲觀主義者身上才可能存在。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并不是始終向着同一個方向發展的,期間還導向了另一種發展。

    他認為,宇宙的意志是邪惡的,進而又說意志都是邪惡的。

    所以,不論如何變化,意志都是人類無窮無盡的苦難的源泉。

    他認為苦難是所有生命裡的必需品,盡管生命總會被死亡打敗,但隻要生命還在,我們就仍然要堅持追求,即使目的是毫無意義的也不要放棄。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源自康德,他主張被知覺作用當做身體的其實是意志。

    同時,康德也認為道德規範和意志有密切的聯系,構成諸多現象背後的意志并不是許多不同的欲望随意組合起來的。

     叔本華的某些特征,和希臘時代的某種氣質很相像。

    他崇尚和平,蔑視勝利;崇尚無為而治,忽視改革的作用。

    自從他提出悲觀論以來,人們解釋或研究哲學就可以不用相信一切惡了。

    也就是說,他的悲觀論是一種有用的解毒劑。

     關于宇宙存在的理由,樂觀論正在試圖證明為了讓人類樂觀,而悲觀論一向主張是為了讓人類悲觀。

    其實,無論宇宙存在是為了讓人類樂觀還是悲觀,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生存的痛苦與虛無(節選) 如果說,我們生活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