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精神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法恰當地避免戰争,可是黑格爾還是反對創設諸如世界政府之類的機構以阻止此類事情的發生。
在他看來,時不時地發生戰争倒還是件大好事。
因為戰争狀态有助于我們認真地對待這個世界以及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财物——它們是那麼的虛無,竟然毫無益處。
按照黑格爾的觀點,盡力加以組織起來的社會是好的。
這就意味着在國家、教會之外,必須同時存在為數衆多的社會組織——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需要有适當的組織,每一個組織還得保持一份有限的獨立性。
黑格爾和其他許多哲學家都這樣認為:在宇宙中,部分受制于自己的關系——這部分和其他部分的關系以及這部分和全體的關系。
關于部分,隻有确定它在全體中的地位,才能對它有一個真實的認識。
這個真實的認識隻能是一個,整體真理之外再無真理,同樣全體之外,再無實在之物,因為部分會因外在關系的變動而改變自己的性質。
很明顯,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學說。
生命體上的眼睛是有用的,這是因為眼睛被當成了一種手段。
但此時的眼睛并不比與身體分開時有更多的内在價值。
一個東西在不是其他東西的手段時還能得到重視,這就說明它是有内在價值的。
很顯然,國家作為手段是有價值的,因為國家可以保護我們不受罪犯的侵害,它還修建道路、建立學校,等等。
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它作為手段也可以是壞的,比如發動非正義的戰争。
對黑格爾而言,真正的問題是,國家作為目的是不是好的?是人民為了國家而存在呢?還是國家為了人民而存在?黑格爾的觀點是——人民是為了國家而存在的。
這一觀點與洛克有很大關系。
洛克自由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國家是為了人民而存在的。
隻有把國家視為像人民一樣擁有生命時,我們才可能把自己的價值獻出來給國家。
高舉唯物主義旗幟 ◎人是能夠認識客觀世界的 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1804年生于巴伐利亞,他的父親是一位法學家。
起初他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神學,受當時教授的影響,他對黑格爾的哲學很感興趣。
于是他不顧父親的反對,跟随黑格爾到柏林學習哲學,兩年後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黑格爾逝世前,學術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黑格爾學派。
黑格爾逝世後,學派迅速分化瓦解,形成了保守的右翼派老年黑格爾派——鼓吹政教統一;激進的左翼派,即“青年黑格爾派”——主張政治與宗教分離。
1828年,費爾巴哈轉入埃爾蘭根大學學習植物學、解剖學和心理學,後獲博士學位,并在該校任教,但在1830年,他因發表反對神學的著作被辭退。
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而且是匿名發表的。
在這部著作裡,他抨擊了個人不朽的概念,堅持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
這種思想被同時期的學者認為相當激進,再加上他本人不善演講,所以一直在學術界無法獲得成功,最終被永遠地驅逐出了大學講壇。
費爾巴哈希望通過撰寫哲學史等相關作品表現出自己的才華,希望得以重返大學講壇,所以1834年後,他先後出版了《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比埃爾·拜勒》《論哲學和基督教》三部著作。
這三部哲學史著作讓費爾巴哈在學術界獲得很高的聲譽,但由于反動勢力的阻撓,他始終沒能重新回到大學講壇,隻能在鄉間隐居,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維持生活。
費爾巴哈的功績還體現在,他在唯心主義統治德國哲學界數十年之久後恢複了唯物主義的權威。
他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康德的不可知論,肯定了自然是物質的客觀實在,人是能夠認識客觀世界的。
費爾巴哈在1839年出版的《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一書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
它代表了當時的唯物主義觀點,從認識論的根源上,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分析批判。
他認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腦的屬性,是附屬于肉體的,黑格爾的錯誤就在于,他把精神和思維看做一種脫離人腦而獨立的東西,黑格爾提到的“絕對精神”,不過是以精神、思維形式表現出來的上帝,即修飾了的上帝創世說。
費爾巴哈還論證了宗教和唯心主義在本質上的聯系。
他提出唯心主義隻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學,“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隻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以此來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
可是,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也抛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從而沒能認識到黑格爾哲學中的合理和重要的部分,因此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隻能是形而上學的,他的社會曆史觀也是唯心主義的。
後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礎上,批判辯證地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學的、革命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宗教的本質(節選) 上帝或人的本質,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我已經作了闡釋。
至于那不同于人的本質、不同于人的本質的實體,也就是那不具人的本質、人的特征、人的個性的實體,如實地說出來,不是别的東西,就是自然而已。
宗教的基礎,是人的信賴,而這個信賴的對象,就是人們所依靠并能感受到的那個東西——不是别的,就是自然。
宗教最初、最原始的對象就是自然,這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曆史所充分證明了的。
如果我們認為一般宗教就是有神論或真正信仰上帝的話,那麼說宗教是在人存在之前就自然存在的,是錯誤的。
可是,如果我們認為宗教隻是依賴、隻是人的感覺或意識——認為人要是沒有區别于自己的實體可以依賴,就不會存在,且不可能存在,認為他的存在并不是由于自己,那麼,這倒完全是真實的。
在這層意義下的宗教,和人的關系,就像是光和眼、空氣和肺、食品和胃那樣密切。
宗教是對我之所以為我的思考與認可。
不管怎樣,人總是一個依靠自然的東西,不可能離開光、空氣、水、大地、食料而存在。
在動物和尚處在動物階段的野蠻人中,這種依賴是不自覺、無意識的,如果将它提升到意識中,将它表象、思量、承認,即是進入宗教了。
所以,所有生命都依賴于季節的變化,而隻有人用戲劇式的觀念、過節日的行為來慶祝這個變化。
這些僅僅是用來表示季節變化或月亮盈缺的節日,便是人類最原始、最古老、最本來的宗教表白。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氏族,并不是依靠一般意義的自然、一般意義的大地,而是依靠這一塊土地、這一國度;并非依靠一般意義的水,而是依靠這一處水、一條河、一口泉。
埃及人脫離了埃及就不稱其為埃及人了,印度人脫離了印度就不稱其為印度人了。
一般的人既然可以将他們一般的本質當做上帝來崇拜,那麼,那些将肉體與魂靈都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上、将本質局限在他們的民族與氏族而不放在人性中的古老的閉塞民族,當然有足夠的理由,将他們國家中的某些山川、湖泊、動物、樹木當做神來崇拜。
因為他們的全部存在、本質,都寄托在他們國家、自然的特質上。
有一種空想的認知,認為隻有借助天道、“超人性的”存在者,比如鬼神、魂靈、天使之類,才能夠超脫動物境界。
當然,人并不是孤立地依賴于自己就變成了“他之所以為他”,他必須依賴于變得存在者才能成為“他之所以為他”。
但是,這些存在者并不是超然的、想象中的東西,而是實在的、自然的事物,并不是高于人的,而是低于人的事物。
因為一切支持人自覺、有意識的——通常被稱為人性行為的東西、一切優秀的禀賦,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從自然深處得來的。
這些對人們産生幫助和保護的東西,即精靈,主要是動物。
隻有依賴動物,人才能超然其上;隻有動物的幫助,人類的文明才會延續。
《真德亞吠陀》中的《溫底達》篇,被認為最古最真的篇目,裡面這樣說道:“世界依賴狗的理智而得以維持存在,如果狗不守護街道,盜賊便要盜盡一切财物了……” 理想社會應該沒有戰争 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也是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他開創了社會學這一學科,因此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
孔德于1798年1月出生在蒙彼利埃一個官吏家庭。
他自幼體質孱弱,長相不佳,上身與下身的比例有些失調,顯得體态很笨拙,而且胃病從小就一直困擾着他。
1814年,孔德進入巴黎綜合技術學院學習,與羸弱身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孔德的個性很倔犟,智力也超出一般學生,因此造就了其意志堅強、學習勤奮等性格行為特征。
1818年,孔德與一個比他大29歲的已婚意大利婦女同居,并生育了一個女兒。
孔德雖然不能肯定這個女兒就是他的,但他還是準備在法律上确認自己父親的地位。
可是,這個女兒在9歲時便夭折了。
1821年5月的一個夜裡,孔德在
在他看來,時不時地發生戰争倒還是件大好事。
因為戰争狀态有助于我們認真地對待這個世界以及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财物——它們是那麼的虛無,竟然毫無益處。
按照黑格爾的觀點,盡力加以組織起來的社會是好的。
這就意味着在國家、教會之外,必須同時存在為數衆多的社會組織——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需要有适當的組織,每一個組織還得保持一份有限的獨立性。
黑格爾和其他許多哲學家都這樣認為:在宇宙中,部分受制于自己的關系——這部分和其他部分的關系以及這部分和全體的關系。
關于部分,隻有确定它在全體中的地位,才能對它有一個真實的認識。
這個真實的認識隻能是一個,整體真理之外再無真理,同樣全體之外,再無實在之物,因為部分會因外在關系的變動而改變自己的性質。
很明顯,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學說。
生命體上的眼睛是有用的,這是因為眼睛被當成了一種手段。
但此時的眼睛并不比與身體分開時有更多的内在價值。
一個東西在不是其他東西的手段時還能得到重視,這就說明它是有内在價值的。
很顯然,國家作為手段是有價值的,因為國家可以保護我們不受罪犯的侵害,它還修建道路、建立學校,等等。
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它作為手段也可以是壞的,比如發動非正義的戰争。
對黑格爾而言,真正的問題是,國家作為目的是不是好的?是人民為了國家而存在呢?還是國家為了人民而存在?黑格爾的觀點是——人民是為了國家而存在的。
這一觀點與洛克有很大關系。
洛克自由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國家是為了人民而存在的。
隻有把國家視為像人民一樣擁有生命時,我們才可能把自己的價值獻出來給國家。
高舉唯物主義旗幟 ◎人是能夠認識客觀世界的 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1804年生于巴伐利亞,他的父親是一位法學家。
起初他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神學,受當時教授的影響,他對黑格爾的哲學很感興趣。
于是他不顧父親的反對,跟随黑格爾到柏林學習哲學,兩年後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黑格爾逝世前,學術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黑格爾學派。
黑格爾逝世後,學派迅速分化瓦解,形成了保守的右翼派老年黑格爾派——鼓吹政教統一;激進的左翼派,即“青年黑格爾派”——主張政治與宗教分離。
1828年,費爾巴哈轉入埃爾蘭根大學學習植物學、解剖學和心理學,後獲博士學位,并在該校任教,但在1830年,他因發表反對神學的著作被辭退。
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而且是匿名發表的。
在這部著作裡,他抨擊了個人不朽的概念,堅持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
這種思想被同時期的學者認為相當激進,再加上他本人不善演講,所以一直在學術界無法獲得成功,最終被永遠地驅逐出了大學講壇。
費爾巴哈希望通過撰寫哲學史等相關作品表現出自己的才華,希望得以重返大學講壇,所以1834年後,他先後出版了《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比埃爾·拜勒》《論哲學和基督教》三部著作。
這三部哲學史著作讓費爾巴哈在學術界獲得很高的聲譽,但由于反動勢力的阻撓,他始終沒能重新回到大學講壇,隻能在鄉間隐居,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維持生活。
費爾巴哈的功績還體現在,他在唯心主義統治德國哲學界數十年之久後恢複了唯物主義的權威。
他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康德的不可知論,肯定了自然是物質的客觀實在,人是能夠認識客觀世界的。
費爾巴哈在1839年出版的《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一書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
它代表了當時的唯物主義觀點,從認識論的根源上,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分析批判。
他認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腦的屬性,是附屬于肉體的,黑格爾的錯誤就在于,他把精神和思維看做一種脫離人腦而獨立的東西,黑格爾提到的“絕對精神”,不過是以精神、思維形式表現出來的上帝,即修飾了的上帝創世說。
費爾巴哈還論證了宗教和唯心主義在本質上的聯系。
他提出唯心主義隻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學,“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隻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以此來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
可是,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也抛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從而沒能認識到黑格爾哲學中的合理和重要的部分,因此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隻能是形而上學的,他的社會曆史觀也是唯心主義的。
後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礎上,批判辯證地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學的、革命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宗教的本質(節選) 上帝或人的本質,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我已經作了闡釋。
至于那不同于人的本質、不同于人的本質的實體,也就是那不具人的本質、人的特征、人的個性的實體,如實地說出來,不是别的東西,就是自然而已。
宗教的基礎,是人的信賴,而這個信賴的對象,就是人們所依靠并能感受到的那個東西——不是别的,就是自然。
宗教最初、最原始的對象就是自然,這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曆史所充分證明了的。
如果我們認為一般宗教就是有神論或真正信仰上帝的話,那麼說宗教是在人存在之前就自然存在的,是錯誤的。
可是,如果我們認為宗教隻是依賴、隻是人的感覺或意識——認為人要是沒有區别于自己的實體可以依賴,就不會存在,且不可能存在,認為他的存在并不是由于自己,那麼,這倒完全是真實的。
在這層意義下的宗教,和人的關系,就像是光和眼、空氣和肺、食品和胃那樣密切。
宗教是對我之所以為我的思考與認可。
不管怎樣,人總是一個依靠自然的東西,不可能離開光、空氣、水、大地、食料而存在。
在動物和尚處在動物階段的野蠻人中,這種依賴是不自覺、無意識的,如果将它提升到意識中,将它表象、思量、承認,即是進入宗教了。
所以,所有生命都依賴于季節的變化,而隻有人用戲劇式的觀念、過節日的行為來慶祝這個變化。
這些僅僅是用來表示季節變化或月亮盈缺的節日,便是人類最原始、最古老、最本來的宗教表白。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氏族,并不是依靠一般意義的自然、一般意義的大地,而是依靠這一塊土地、這一國度;并非依靠一般意義的水,而是依靠這一處水、一條河、一口泉。
埃及人脫離了埃及就不稱其為埃及人了,印度人脫離了印度就不稱其為印度人了。
一般的人既然可以将他們一般的本質當做上帝來崇拜,那麼,那些将肉體與魂靈都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上、将本質局限在他們的民族與氏族而不放在人性中的古老的閉塞民族,當然有足夠的理由,将他們國家中的某些山川、湖泊、動物、樹木當做神來崇拜。
因為他們的全部存在、本質,都寄托在他們國家、自然的特質上。
有一種空想的認知,認為隻有借助天道、“超人性的”存在者,比如鬼神、魂靈、天使之類,才能夠超脫動物境界。
當然,人并不是孤立地依賴于自己就變成了“他之所以為他”,他必須依賴于變得存在者才能成為“他之所以為他”。
但是,這些存在者并不是超然的、想象中的東西,而是實在的、自然的事物,并不是高于人的,而是低于人的事物。
因為一切支持人自覺、有意識的——通常被稱為人性行為的東西、一切優秀的禀賦,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從自然深處得來的。
這些對人們産生幫助和保護的東西,即精靈,主要是動物。
隻有依賴動物,人才能超然其上;隻有動物的幫助,人類的文明才會延續。
《真德亞吠陀》中的《溫底達》篇,被認為最古最真的篇目,裡面這樣說道:“世界依賴狗的理智而得以維持存在,如果狗不守護街道,盜賊便要盜盡一切财物了……” 理想社會應該沒有戰争 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也是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他開創了社會學這一學科,因此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
孔德于1798年1月出生在蒙彼利埃一個官吏家庭。
他自幼體質孱弱,長相不佳,上身與下身的比例有些失調,顯得體态很笨拙,而且胃病從小就一直困擾着他。
1814年,孔德進入巴黎綜合技術學院學習,與羸弱身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孔德的個性很倔犟,智力也超出一般學生,因此造就了其意志堅強、學習勤奮等性格行為特征。
1818年,孔德與一個比他大29歲的已婚意大利婦女同居,并生育了一個女兒。
孔德雖然不能肯定這個女兒就是他的,但他還是準備在法律上确認自己父親的地位。
可是,這個女兒在9歲時便夭折了。
1821年5月的一個夜裡,孔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