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精神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
但是我并不恐懼。
我眼前還閃動着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季羨林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 兩大主義的反抗 與之前任何時代的精神生活相比,19世紀的精神生活顯得更為複雜多樣,哲學和政治學上出現了針對思想、政治和經濟傳統體系過于沉重的反抗,從而引發了對許多古老信念和制度的攻擊。
浪漫主義和理性主義則是這次反抗的兩種迥然不同的形式,前者的反抗始于拜倫,後者的反抗源自法國大革命時的法國哲學家。
經驗主義哲學在英國一直盛行到了19世紀末,在法國也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占盡了優勢。
之後,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逐漸占領了法國和英國的大學,不過,在占領的整個過程中,有教養的普通民衆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當時,還有一些繼續抱有學院傳統的哲學家,他們分屬于哲學的各種主義: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德國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洛策、西格瓦特、布萊德雷和鮑贊克特。
1769年,邊沁發現了愛爾維修的著作,之後就決心要為立法的原則奉獻終生。
愛爾維修在倫理學方面是功利主義者,他認為善就是快樂;在宗教方面他激烈反對教權,是一個典型的自然神論者;在認識論方面,愛爾維修主張簡化講解洛克哲學。
此外,愛爾維修對知識評價很高。
整體來看,愛爾維修的學說是樂觀主義的,他認為,要想成為完善的人,就應該接受完善的教育。
因此他曾經暗示說,如果能除掉傳教士,那麼得到完善的教育就是一件容易的事。
與愛爾維修同時代的孔多塞,是個與他見解相近的人,但比起愛爾維修來,孔多塞更狂熱和樂觀。
孔多塞受盧梭影響很大,主張“男女等權”。
“人口論”的首創者其實并不是馬爾薩斯,而是這位孔多塞。
與愛爾維修和孔多塞等人相比,哲學激進派與他們在很多地方存在差異。
在氣質上,哲學激進派富有耐心,喜歡詳細地提出并制定理論;非常重視經濟學,并自認為經濟學被他們當做科學發展起來了。
在邊沁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身上,同時存在着狂熱的傾向,但是馬爾薩斯和詹姆斯·穆勒身上則沒有狂熱的傾向。
和理性主義形式的反抗一樣,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也源自法國大革命和之前的哲學家。
浪漫主義的反抗和理性主義的反抗雖然出自同一個源頭,但彼此之間也有很多不同。
其中,拜倫著作裡的是被非哲學的外衣包裹着的浪漫主義,而叔本華和尼采著作裡的是學會使用哲學語言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強調意志,傾向于犧牲理智,還贊成使用暴力。
作為民族主義的盟友,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在實際政治中很重要。
在19世紀,雖然還有很多真誠的人信仰平等和民主,但人的想象力已經受到了深刻影響。
民主制度的内在已經出現了分裂,隻是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普通民衆還沒有意識到,但這瞞不過哲學家的眼睛。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 ◎現實的就是合理的 19世紀末,美國和英國大學裡的一流哲學家大都是黑格爾派。
在純哲學領域之外,許多新教神學家也承認自己受過黑格爾學說的影響。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1770年出生于一個官吏家庭。
青年時就熱衷于神秘主義的他,1788年進入杜賓根神學院學習,接受正規學校教育。
他是一個模範學生,每次都因成績優良獲得獎學金。
他的父母還請教師替他補習幾何學、希臘文、拉丁文……這為他日後閱讀古典文學、哲學,根據希臘文、拉丁文的原始材料講哲學史打下了基礎。
畢業後,黑格爾先後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了七年的家庭教師。
後來成為耶拿大學編外講師,無薪講授哲學,四年之後晉升為哲學教授。
自1818年開始直到1831年因霍亂去世,黑格爾一直在柏林大學擔任哲學教授一職。
青年時代的黑格爾恰逢法國大革命,盧梭的思想對他産生了極大影響,他被法國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動,開始藐視普魯士,崇拜拿破侖。
1815年拿破侖戰争的失敗和歐洲封建勢力的複辟,讓他的政治态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他逐步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開始贊頌現存的普魯士王國,成為普魯士的愛國者和最忠誠于這個國家的公民。
在所有偉大的哲學家當中,黑格爾的哲學可以說是艱澀深奧、最難懂的,讓人不能卒讀。
在他看來,有限事物在表面上的自立性是一個幻覺。
黑格爾有這樣一個論斷: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他認為,除了全部整體之外,任何東西都不是完全實在的。
他所謂的“現實的”的含義,并不是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
他認為,經驗主義者所有關于事實的看法都是不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全部的不合理。
隻有把事實當成全體的一個樣本,并在改變它外在的形式特征之後,才能看出它是否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因為經驗主義者把現實的等同于合理的,就必然會造成一種自滿的情緒。
之所以有自以為是、自滿自得的情緒,是因為它和一個信念聯系在一起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正當的。
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在其生前正式出版的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和《法哲學原理》,後人又根據其講義、筆記和學生的聽課筆記整理出版了《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和《美學》等。
◎所謂的時間無非是一種幻覺 和之前所有具有形而上學觀念的哲學家相比,黑格爾有以下兩點不同,首先是強調邏輯。
在黑格爾看來,“實在”的本性是可以推衍出來的,唯一考慮的前提就是不能自相矛盾;其次就是他有自己獨特的“辯證法”的思想。
黑格爾最重要的著作是兩部《邏輯學》,在他看來,邏輯和形而上學沒有什麼區别。
他的觀點是,假如你把任何一個普遍通用的謂語都看成在限定“實在”這個全體,那産生的結果就會是自相矛盾的。
沒有邊界的限定,任何一個東西都不可能是球狀的,除非這個東西的外部還有别的東西存在——這也就意味有邊界的可能。
由此,當我們把整個宇宙假設為球狀時,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陳述。
在黑格爾看來,過程對認識事物的結果是必不可少的。
在辯證法中,事物發展到後一個階段,其實融合了前面的每一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不會消失,不會被完全取代,而是會作為整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
辯證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必需的,不可跨越的,否則我們就不可能認識到真理。
在他看來,最好的思維可以讓思想四通八達、來去無礙。
真和假不是直接的對立物,任何一個事物都不完全是假的,而我們能認識的事物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顯然,絕對真理是不能把它簡單地局限在孤立的知識之上的。
黑格爾哲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色,這也是他與柏拉圖和普羅提諾或者斯賓諾莎等人的區别所在。
他認為最終是沒有時間性的,所謂的時間無非是一種幻覺。
這種幻覺是因為我們沒能力看到“全部”而産生的,但時間在進程上卻與純粹的邏輯辯證法有很密切的關系。
全部的世界曆史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範疇的進程中實現的。
按照他的見解,從倫理和邏輯兩方面來看,時間都要經曆一個從不太完善到較為完善的過程。
事實上,這兩個方面的意義在黑格爾那裡是無法區分的。
因為,邏輯之所以擁有完善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個嚴密的整體,沒有外在于這個整體的獨立部分。
它的邊緣是确定無疑的。
好比人體或者理性精神一樣,它是一個有機體,它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獨立的,又互相依存,且都指向同一個單一的目标。
倫理的完善性也就在于此…… ◎國家是一個理性的存在 關于國家的哲學思想,黑格爾在《曆史哲學》和《法哲學原理》中有集中的闡述。
他在闡釋自己獨特的自由觀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在政治哲學上的傾向性。
黑格爾的政治哲學極力推崇國家的重要性,尤其強調民族的重要性。
在《法哲學原理》中,他是這樣論述的:國家是一個理性的存在,它是自在的,不僅僅是為個體的利益而存在的。
個體可以是國家的組成部分,也可以不是國家的組成部分。
但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卻并非如此簡單。
國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精神”,并沒有确切的實在性,因而,在理性上國家是一個無限的存在。
個體僅僅作為國家的成員,才有自己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倫理性。
國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促使個體和這種精神的結合。
可能會有壞的國家——這個現實必須得承認——但這種國家隻是一個存在而已。
黑格爾對國家的定位和奧古斯丁及其追随者們為教會的定位是大體相同的,不過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舊教傳統,在定位上比黑格爾更合理些。
一個民族在特定的狀态下,似乎總是無
但是我并不恐懼。
我眼前還閃動着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季羨林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 兩大主義的反抗 與之前任何時代的精神生活相比,19世紀的精神生活顯得更為複雜多樣,哲學和政治學上出現了針對思想、政治和經濟傳統體系過于沉重的反抗,從而引發了對許多古老信念和制度的攻擊。
浪漫主義和理性主義則是這次反抗的兩種迥然不同的形式,前者的反抗始于拜倫,後者的反抗源自法國大革命時的法國哲學家。
經驗主義哲學在英國一直盛行到了19世紀末,在法國也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占盡了優勢。
之後,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逐漸占領了法國和英國的大學,不過,在占領的整個過程中,有教養的普通民衆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當時,還有一些繼續抱有學院傳統的哲學家,他們分屬于哲學的各種主義: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德國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洛策、西格瓦特、布萊德雷和鮑贊克特。
1769年,邊沁發現了愛爾維修的著作,之後就決心要為立法的原則奉獻終生。
愛爾維修在倫理學方面是功利主義者,他認為善就是快樂;在宗教方面他激烈反對教權,是一個典型的自然神論者;在認識論方面,愛爾維修主張簡化講解洛克哲學。
此外,愛爾維修對知識評價很高。
整體來看,愛爾維修的學說是樂觀主義的,他認為,要想成為完善的人,就應該接受完善的教育。
因此他曾經暗示說,如果能除掉傳教士,那麼得到完善的教育就是一件容易的事。
與愛爾維修同時代的孔多塞,是個與他見解相近的人,但比起愛爾維修來,孔多塞更狂熱和樂觀。
孔多塞受盧梭影響很大,主張“男女等權”。
“人口論”的首創者其實并不是馬爾薩斯,而是這位孔多塞。
與愛爾維修和孔多塞等人相比,哲學激進派與他們在很多地方存在差異。
在氣質上,哲學激進派富有耐心,喜歡詳細地提出并制定理論;非常重視經濟學,并自認為經濟學被他們當做科學發展起來了。
在邊沁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身上,同時存在着狂熱的傾向,但是馬爾薩斯和詹姆斯·穆勒身上則沒有狂熱的傾向。
和理性主義形式的反抗一樣,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也源自法國大革命和之前的哲學家。
浪漫主義的反抗和理性主義的反抗雖然出自同一個源頭,但彼此之間也有很多不同。
其中,拜倫著作裡的是被非哲學的外衣包裹着的浪漫主義,而叔本華和尼采著作裡的是學會使用哲學語言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強調意志,傾向于犧牲理智,還贊成使用暴力。
作為民族主義的盟友,浪漫主義形式的反抗在實際政治中很重要。
在19世紀,雖然還有很多真誠的人信仰平等和民主,但人的想象力已經受到了深刻影響。
民主制度的内在已經出現了分裂,隻是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普通民衆還沒有意識到,但這瞞不過哲學家的眼睛。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 ◎現實的就是合理的 19世紀末,美國和英國大學裡的一流哲學家大都是黑格爾派。
在純哲學領域之外,許多新教神學家也承認自己受過黑格爾學說的影響。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1770年出生于一個官吏家庭。
青年時就熱衷于神秘主義的他,1788年進入杜賓根神學院學習,接受正規學校教育。
他是一個模範學生,每次都因成績優良獲得獎學金。
他的父母還請教師替他補習幾何學、希臘文、拉丁文……這為他日後閱讀古典文學、哲學,根據希臘文、拉丁文的原始材料講哲學史打下了基礎。
畢業後,黑格爾先後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了七年的家庭教師。
後來成為耶拿大學編外講師,無薪講授哲學,四年之後晉升為哲學教授。
自1818年開始直到1831年因霍亂去世,黑格爾一直在柏林大學擔任哲學教授一職。
青年時代的黑格爾恰逢法國大革命,盧梭的思想對他産生了極大影響,他被法國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動,開始藐視普魯士,崇拜拿破侖。
1815年拿破侖戰争的失敗和歐洲封建勢力的複辟,讓他的政治态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他逐步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開始贊頌現存的普魯士王國,成為普魯士的愛國者和最忠誠于這個國家的公民。
在所有偉大的哲學家當中,黑格爾的哲學可以說是艱澀深奧、最難懂的,讓人不能卒讀。
在他看來,有限事物在表面上的自立性是一個幻覺。
黑格爾有這樣一個論斷: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他認為,除了全部整體之外,任何東西都不是完全實在的。
他所謂的“現實的”的含義,并不是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
他認為,經驗主義者所有關于事實的看法都是不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全部的不合理。
隻有把事實當成全體的一個樣本,并在改變它外在的形式特征之後,才能看出它是否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因為經驗主義者把現實的等同于合理的,就必然會造成一種自滿的情緒。
之所以有自以為是、自滿自得的情緒,是因為它和一個信念聯系在一起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正當的。
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在其生前正式出版的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和《法哲學原理》,後人又根據其講義、筆記和學生的聽課筆記整理出版了《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和《美學》等。
◎所謂的時間無非是一種幻覺 和之前所有具有形而上學觀念的哲學家相比,黑格爾有以下兩點不同,首先是強調邏輯。
在黑格爾看來,“實在”的本性是可以推衍出來的,唯一考慮的前提就是不能自相矛盾;其次就是他有自己獨特的“辯證法”的思想。
黑格爾最重要的著作是兩部《邏輯學》,在他看來,邏輯和形而上學沒有什麼區别。
他的觀點是,假如你把任何一個普遍通用的謂語都看成在限定“實在”這個全體,那産生的結果就會是自相矛盾的。
沒有邊界的限定,任何一個東西都不可能是球狀的,除非這個東西的外部還有别的東西存在——這也就意味有邊界的可能。
由此,當我們把整個宇宙假設為球狀時,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陳述。
在黑格爾看來,過程對認識事物的結果是必不可少的。
在辯證法中,事物發展到後一個階段,其實融合了前面的每一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不會消失,不會被完全取代,而是會作為整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
辯證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必需的,不可跨越的,否則我們就不可能認識到真理。
在他看來,最好的思維可以讓思想四通八達、來去無礙。
真和假不是直接的對立物,任何一個事物都不完全是假的,而我們能認識的事物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顯然,絕對真理是不能把它簡單地局限在孤立的知識之上的。
黑格爾哲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色,這也是他與柏拉圖和普羅提諾或者斯賓諾莎等人的區别所在。
他認為最終是沒有時間性的,所謂的時間無非是一種幻覺。
這種幻覺是因為我們沒能力看到“全部”而産生的,但時間在進程上卻與純粹的邏輯辯證法有很密切的關系。
全部的世界曆史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範疇的進程中實現的。
按照他的見解,從倫理和邏輯兩方面來看,時間都要經曆一個從不太完善到較為完善的過程。
事實上,這兩個方面的意義在黑格爾那裡是無法區分的。
因為,邏輯之所以擁有完善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個嚴密的整體,沒有外在于這個整體的獨立部分。
它的邊緣是确定無疑的。
好比人體或者理性精神一樣,它是一個有機體,它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獨立的,又互相依存,且都指向同一個單一的目标。
倫理的完善性也就在于此…… ◎國家是一個理性的存在 關于國家的哲學思想,黑格爾在《曆史哲學》和《法哲學原理》中有集中的闡述。
他在闡釋自己獨特的自由觀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在政治哲學上的傾向性。
黑格爾的政治哲學極力推崇國家的重要性,尤其強調民族的重要性。
在《法哲學原理》中,他是這樣論述的:國家是一個理性的存在,它是自在的,不僅僅是為個體的利益而存在的。
個體可以是國家的組成部分,也可以不是國家的組成部分。
但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卻并非如此簡單。
國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精神”,并沒有确切的實在性,因而,在理性上國家是一個無限的存在。
個體僅僅作為國家的成員,才有自己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倫理性。
國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促使個體和這種精神的結合。
可能會有壞的國家——這個現實必須得承認——但這種國家隻是一個存在而已。
黑格爾對國家的定位和奧古斯丁及其追随者們為教會的定位是大體相同的,不過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舊教傳統,在定位上比黑格爾更合理些。
一個民族在特定的狀态下,似乎總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