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酒中釀出新味來
關燈
小
中
大
麼永遠是假的,比方“二加二等于四”永遠都是真的。
“永恒真理”指的就是永遠真的命題,是永恒精神的一部分,反之就是“偶然真理”。
前定和諧說論證的内容是,由于在毫無因果的相互作用之下,所有的“鐘”都保持一緻的步調,那麼它們一定是被一個獨立的外因校正過了。
萊布尼茨堅信,邏輯在本門範圍和當做形而上學的基礎時都很重要。
如果當初他發表了對數理邏輯的研究成果,那麼他會成為這門學科的鼻祖,讓它提前一個多世紀問世。
但是,由于他懷疑亞裡士多德的三段論學說的一些成果是錯誤的,再加上他不敢相信他崇拜的亞裡士多德會出錯,所以他就以為是自己錯了,沒有發表他的成果。
在現在看來,萊布尼茨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都更偉大,這一點在數學、數理邏輯、哲學和物理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所體現。
帝國的路線取道西方 愛爾蘭人喬治·貝克萊,是英國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之一,由于持“物質并不存在”的主張而在哲學界獲得了重要的地位。
與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是,他最優秀的著作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寫的。
寫《視覺新論》時,他24歲;寫《人類認識原理》時,他25歲;寫《海拉和菲倫諾的三篇對話》時,他28歲。
這以後,他的著作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早在22歲時,貝克萊就做了都柏林大學的特别研究員。
後來,他懷揣着在百慕大群島建立一所學院的夢想前往美國,但卻沒有成功。
在羅德艾蘭住了三年之後,他離開美國回到了歐洲。
在美國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詩句“帝國的路線取道西方”,就因為這一句詩,加利福尼亞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
1734年,他擔任了克洛因的主教。
晚年時,他放棄研究哲學,轉而研究他認為有種種神奇藥性的焦油水。
貝克萊的觀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的主題說,我們隻是感知到了顔色、聲音等性質,并沒有感知到物質實體。
第二個方面說,所有感知到的都屬于心或在心中。
貝克萊關于第一個說理完全可以說服任何人,但第二個方面的說理就有些毛病了,因為“屬于心”的說法沒有任何定義。
他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主要是因為他認為所有事物必定是物質或心靈的。
在哲學領域,這是一種習以為常的見解。
有一次,貝克萊與一位朋友在花園裡散步,這位朋友一不小心腳踢在一塊石頭上。
朋友馬上對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提出了疑問:“我剛才沒有注意到這塊石頭,那麼這塊被我踢了一腳的石頭是否存在呢?” 貝克萊略加思索後說道:“當你的腳感覺到痛了,石頭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腳沒有感覺到痛,石頭當然就不存在。
”可見,在認識論裡,貝克萊的做法和大多數哲學家的做法一樣,是從所依據的對科學的信賴的知識出發的,并不是從已完成的科學出發的。
貝克萊說:“我們感知到的隻是物質的性質,并不是物質的實體,而且,我們也沒有認定‘常識認為屬于同一個東西的各種性質,一定是在一個與它們都有區别的實體裡’這一說法的理由。
”他認為,不具有意義的命題也是無法驗證的。
曾有個學生在課堂上問他誰是當代最傑出的哲學家?貝克萊遲疑片刻,便面帶難色地回答道:“我是一位很謙虛的人,所以我很難說出這位哲學家的名字,但作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不說真話。
這回你應當知道他是誰了吧?” 貝克萊的确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與洛克和休谟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探索人性的奧秘 ◎信念并非合理的東西 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邏輯終點的,是休谟。
休谟,是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曆史學家。
在法國居住時,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主要的哲學著作《人性論》。
當時的他還很年輕,才二十多歲,沒有什麼名氣,所以,他雖然發表了所有學派都不喜歡的觀點,但自己還是信心滿懷地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然而,他失算了,當時甚至連個抨擊他的人都沒有。
此後休谟轉而寫作散文,很快就出版了一部散文集。
1744年,他打算在愛丁堡大學謀得教職,也遭遇了失敗。
這之後,他先後擔任了社會上流人士的家庭教師和秘書,借以提高自己的名氣。
當他有了一定的名聲之後,他又投身到了對哲學的研究之中。
他精簡了《人性論》的内容,重新以《人類理智研究》為名出版此書,結果取得了比《人性論》好得多的成功。
1763年,休谟訪問巴黎,得到了法國哲學界的賞識,而且還結識了盧梭。
但是在休谟看來,認識盧梭也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事了。
起初,他和盧梭很要好,後來,兩人發生了矛盾,最後,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盧梭提出跟休谟斷絕來往。
兩人最終鬧得不歡而散。
《人性論》共三卷,分别讨論理智、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問題。
其中,休谟哲學中最新穎和最重要的觀點都集中在第一卷。
在這一卷裡,休谟首先探讨了印象和觀念的區别。
休谟認為,印象和觀念都是知覺;其中,印象因為帶有更多的力量而具有猛烈性,而單純情況下的觀念與印象相似,隻是較為模糊。
但是複雜情況下的觀念就不是這樣了,比如,雖然我們沒有見過帶翅膀的馬,但是卻想象得出帶翅膀的馬,隻不過構成這個複雜觀念的要素全都來自印象罷了。
在各種觀念裡,保持很大程度的原印象的是記憶,其他觀念則是想象。
休谟還區分出了七種哲學關系,簡單來說,這七種哲學關系分别是類似、相反、同一、因果關系、時間和地點關系、量或數的比率、任一性質的程度。
之後,休谟表示,這七種關系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僅存于觀念的關系和能使觀念改變的關系兩類。
休谟在最初進行工作時,抱有這樣一個信念: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得到全部真理,而且隻能得到真理。
然而,到了最後,他卻又堅信這樣一個信念:信念并非合理的東西,因為我們一無所知。
在提出支持懷疑主義的所有依據以後,他停止了對它們的駁斥,反而幻想通過盲目輕信的天性來接受這些依據。
盡管懷疑論是休谟的重要哲學主張,但他也并不總是以此為中心,比如在《人性論》的後半部分,他就把根本懷疑全都忘到了腦後。
在自己的懷疑裡,他用上了他推崇的“不關心、不留意”的原則。
由于休谟不在實踐中堅持懷疑主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抱有的是一種不真誠的懷疑主義。
這種懷疑主義産生的一種後果會讓人覺得非常尴尬,即讓證明一種方針優于其他方針的所有企圖統統落空。
其實,對于整個18世紀的重理精神而言,休谟和洛克一樣,起初懷有明事理、重經驗、不輕信的精神,參與到追求由經驗和觀察得到的一切知識的潮流中。
但休谟有一個很明顯的優點,即智力比洛克高,因此分析問題很敏銳。
不過,休谟也有顯著的缺點,他度量小,即使是無可厚非的矛盾,他也接受不了。
休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把經驗主義哲學研究到了前後一緻的程度。
這意味着,因為他的努力,經驗主義哲學已經成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已經走到了路的盡頭,在他之後的人已經無法踏着他的足迹前進了。
◎人性論(節選) 财産權關系,就是那個被認為是最密切,并且在其他所有關系中最易于産生驕傲情感的關系。
我在鑽研正義與其他道德上的德之前,無法詳盡闡述這種關系。
我們在目前的情形下,隻是這麼說就夠了,即我們可以給财産權下定義為:在與正義的法則和道德上的公平不相違背的範圍之内,容許一個人不受限制地使用并且占有一個物品,并且不容許其他任何人如此使用和占有這個物品的那樣一種人與物之間的關系。
所以,倘若正義是一種在人類心靈上發揮着自然的與原始的影響的德,那麼我們可以将财産權看做一種特殊的因果關系;無論我們是考慮它所賦予所有主有那種任意處置物品的自由,還是考慮他從這個物品而得到的利益。
倘若按照某些哲學家們的體系将正義當做一種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德,情形依然如此。
由于此時,自然的良心就被榮譽感、習慣以及民法所取代,而在某種程度上就産生了相同的效果。
這一點在這裡是确定的:一提到财産權便使我們自然地想到所有主,一提到所有主也便使我們自然地想到财産權;這就足以證明這裡有一種絕對的觀念關系,這是我們此時的目的所需要的全部。
印象間的關系與觀念間的關系結合在一起,即産生感情之間的推移;所以,每逢任意快樂或者痛苦是由一個因為财産權與我們發生關系的對象産生時,我們就能夠斷定,這兩種關系的結合必定會産生驕傲或者謙卑,倘若前面的理論體系實在是滿意的話。
到底是不是這樣,我們隻要稍微觀察一下人生,就能立即感到滿足。
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就是愛虛榮的人所擁有的每一件東西。
在他自負的心目中,他認為他的房屋、設備、家具、服裝、犬馬,都是超過其他所有人的;我們輕而易舉地發現,他從這些東西中任意一個很小的優點,就能夠得到一個驕傲與虛榮的新對象。
倘若你願意信賴他的話,他的酒比其他任何酒都具有一種更美的味道,其烹調亦是更加精美,其餐桌更加整潔,其奴仆更加機靈,其住處的空氣更是利于健康,其耕種的土壤更加肥沃,其水果成熟得更早、并且質量亦更好。
家中某種物體因其古老而令人注目,另一種物體則因其新奇而值得歎賞。
這一種物體是一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另一種物體曾有一段時間屬于某個偉人或者王子。
總之,任何是有用的、漂亮的或者令人詫異的對象,或者與這些對象相關的對象,憑借财産權都能夠産生這種驕傲情感。
這些東西除了能夠産生快樂之外,再也不存在其他共同點。
這些對象所共有的就僅有這一點,所以也就必定是産生這種情感的那種性質,由于這種情感是它們所共有的效果。
既然各個新的例子全是一個新的論證,而這裡的例子又是數不勝數的,因此我敢大膽地說,大概沒有其他體系可以如我在此所提出的這個體系一樣被經驗充分地證明。
政治上的美德 ◎自由與法律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鸠,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還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
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卻影響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
他的作品還有《波斯人信劄》和《羅馬盛衰原因論》。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在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布雷特莊園出生,他自幼受過良好教育。
19歲便獲得了法學學士學位,出任律師,25歲開始擔任波爾多法院顧問。
博學多才的孟德斯鸠,對法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沒多久便繼承了他祖父、伯父一直擔任的職務——波爾多法院院長,并獲得男爵封号。
之後他遷居巴黎,專心于寫作和研究。
同時,也漫遊了歐洲許多國家,特别是在英國待了兩年多,考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認真學習了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還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45歲時,孟德斯鸠發表了《羅馬盛衰原因論》一書,借古羅馬的曆史資料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
之前,他曾化名“波爾·馬多”發表了名著《波斯人信劄》。
這部書同樣是通過兩個波斯人漫遊法國的故事,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社會的罪惡,用諷刺的筆調勾畫出法國上流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當時受到了普遍歡迎。
孟德斯鸠的學術造詣很深,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著作,是1748年在日内瓦出版的《論法的精神》。
在這部巨著中,他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哲學和社會政治學說。
除了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孟德斯鸠還得到了很高的榮譽。
他曾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
1755年1月,孟德斯鸠在旅途中感染熱病,同年2月逝世。
臨終前,他承認上帝是偉大的,人是渺小的。
孟德斯鸠反對神學,提倡科學,但他既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唯物主義者,而是一名自然神論者。
他在洛克分權思想的基礎上明确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他特别強調法的功能,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他還提倡資産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時又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并不是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他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 他以專制政體為三種基本的政府形态之一,使得專制政體成為18世紀政治思想中的一個核心主題,不僅如此,他還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個将中國劃入“專制政體”的學者。
因此,孟德斯鸠被認為是“從否定方面将中國列入一種世界模式的第一人……為法國和歐洲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中國形象”。
雖然他的有些見解不免偏頗,但相對于同時代的人,他的觀點還是較為接近事實的,也豐富了《論法的精神》的素材。
孟德斯鸠對後世思想家們理論的形成是有重大影響的,尤其是他關于法制、三權分立、君主立憲等方面的思想,更為一些資産階級國家所直接采用。
◎論法的精神(節選) 法,從廣義上來說,就是由萬物的本性衍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該意義上,一切實體都有自己的法;神有神的法,禽獸有禽獸的法,人有人的法,在人之上的天使有天使的法,物質世界有物質世界的法。
有人說,有一種無目的性的命運産生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世界上的一切結果,這種說法是非常荒謬的——從一種盲目的命運竟然能産生出有理智的實體,那不是天大的謬論嗎? 所以,存在一種原始的理。
法,就是這種理和各種不同
“永恒真理”指的就是永遠真的命題,是永恒精神的一部分,反之就是“偶然真理”。
前定和諧說論證的内容是,由于在毫無因果的相互作用之下,所有的“鐘”都保持一緻的步調,那麼它們一定是被一個獨立的外因校正過了。
萊布尼茨堅信,邏輯在本門範圍和當做形而上學的基礎時都很重要。
如果當初他發表了對數理邏輯的研究成果,那麼他會成為這門學科的鼻祖,讓它提前一個多世紀問世。
但是,由于他懷疑亞裡士多德的三段論學說的一些成果是錯誤的,再加上他不敢相信他崇拜的亞裡士多德會出錯,所以他就以為是自己錯了,沒有發表他的成果。
在現在看來,萊布尼茨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都更偉大,這一點在數學、數理邏輯、哲學和物理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所體現。
帝國的路線取道西方 愛爾蘭人喬治·貝克萊,是英國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之一,由于持“物質并不存在”的主張而在哲學界獲得了重要的地位。
與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是,他最優秀的著作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寫的。
寫《視覺新論》時,他24歲;寫《人類認識原理》時,他25歲;寫《海拉和菲倫諾的三篇對話》時,他28歲。
這以後,他的著作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早在22歲時,貝克萊就做了都柏林大學的特别研究員。
後來,他懷揣着在百慕大群島建立一所學院的夢想前往美國,但卻沒有成功。
在羅德艾蘭住了三年之後,他離開美國回到了歐洲。
在美國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詩句“帝國的路線取道西方”,就因為這一句詩,加利福尼亞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
1734年,他擔任了克洛因的主教。
晚年時,他放棄研究哲學,轉而研究他認為有種種神奇藥性的焦油水。
貝克萊的觀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的主題說,我們隻是感知到了顔色、聲音等性質,并沒有感知到物質實體。
第二個方面說,所有感知到的都屬于心或在心中。
貝克萊關于第一個說理完全可以說服任何人,但第二個方面的說理就有些毛病了,因為“屬于心”的說法沒有任何定義。
他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主要是因為他認為所有事物必定是物質或心靈的。
在哲學領域,這是一種習以為常的見解。
有一次,貝克萊與一位朋友在花園裡散步,這位朋友一不小心腳踢在一塊石頭上。
朋友馬上對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提出了疑問:“我剛才沒有注意到這塊石頭,那麼這塊被我踢了一腳的石頭是否存在呢?” 貝克萊略加思索後說道:“當你的腳感覺到痛了,石頭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腳沒有感覺到痛,石頭當然就不存在。
”可見,在認識論裡,貝克萊的做法和大多數哲學家的做法一樣,是從所依據的對科學的信賴的知識出發的,并不是從已完成的科學出發的。
貝克萊說:“我們感知到的隻是物質的性質,并不是物質的實體,而且,我們也沒有認定‘常識認為屬于同一個東西的各種性質,一定是在一個與它們都有區别的實體裡’這一說法的理由。
”他認為,不具有意義的命題也是無法驗證的。
曾有個學生在課堂上問他誰是當代最傑出的哲學家?貝克萊遲疑片刻,便面帶難色地回答道:“我是一位很謙虛的人,所以我很難說出這位哲學家的名字,但作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不說真話。
這回你應當知道他是誰了吧?” 貝克萊的确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與洛克和休谟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探索人性的奧秘 ◎信念并非合理的東西 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邏輯終點的,是休谟。
休谟,是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曆史學家。
在法國居住時,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主要的哲學著作《人性論》。
當時的他還很年輕,才二十多歲,沒有什麼名氣,所以,他雖然發表了所有學派都不喜歡的觀點,但自己還是信心滿懷地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然而,他失算了,當時甚至連個抨擊他的人都沒有。
此後休谟轉而寫作散文,很快就出版了一部散文集。
1744年,他打算在愛丁堡大學謀得教職,也遭遇了失敗。
這之後,他先後擔任了社會上流人士的家庭教師和秘書,借以提高自己的名氣。
當他有了一定的名聲之後,他又投身到了對哲學的研究之中。
他精簡了《人性論》的内容,重新以《人類理智研究》為名出版此書,結果取得了比《人性論》好得多的成功。
1763年,休谟訪問巴黎,得到了法國哲學界的賞識,而且還結識了盧梭。
但是在休谟看來,認識盧梭也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事了。
起初,他和盧梭很要好,後來,兩人發生了矛盾,最後,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盧梭提出跟休谟斷絕來往。
兩人最終鬧得不歡而散。
《人性論》共三卷,分别讨論理智、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問題。
其中,休谟哲學中最新穎和最重要的觀點都集中在第一卷。
在這一卷裡,休谟首先探讨了印象和觀念的區别。
休谟認為,印象和觀念都是知覺;其中,印象因為帶有更多的力量而具有猛烈性,而單純情況下的觀念與印象相似,隻是較為模糊。
但是複雜情況下的觀念就不是這樣了,比如,雖然我們沒有見過帶翅膀的馬,但是卻想象得出帶翅膀的馬,隻不過構成這個複雜觀念的要素全都來自印象罷了。
在各種觀念裡,保持很大程度的原印象的是記憶,其他觀念則是想象。
休谟還區分出了七種哲學關系,簡單來說,這七種哲學關系分别是類似、相反、同一、因果關系、時間和地點關系、量或數的比率、任一性質的程度。
之後,休谟表示,這七種關系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僅存于觀念的關系和能使觀念改變的關系兩類。
休谟在最初進行工作時,抱有這樣一個信念: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得到全部真理,而且隻能得到真理。
然而,到了最後,他卻又堅信這樣一個信念:信念并非合理的東西,因為我們一無所知。
在提出支持懷疑主義的所有依據以後,他停止了對它們的駁斥,反而幻想通過盲目輕信的天性來接受這些依據。
盡管懷疑論是休谟的重要哲學主張,但他也并不總是以此為中心,比如在《人性論》的後半部分,他就把根本懷疑全都忘到了腦後。
在自己的懷疑裡,他用上了他推崇的“不關心、不留意”的原則。
由于休谟不在實踐中堅持懷疑主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抱有的是一種不真誠的懷疑主義。
這種懷疑主義産生的一種後果會讓人覺得非常尴尬,即讓證明一種方針優于其他方針的所有企圖統統落空。
其實,對于整個18世紀的重理精神而言,休谟和洛克一樣,起初懷有明事理、重經驗、不輕信的精神,參與到追求由經驗和觀察得到的一切知識的潮流中。
但休谟有一個很明顯的優點,即智力比洛克高,因此分析問題很敏銳。
不過,休谟也有顯著的缺點,他度量小,即使是無可厚非的矛盾,他也接受不了。
休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把經驗主義哲學研究到了前後一緻的程度。
這意味着,因為他的努力,經驗主義哲學已經成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已經走到了路的盡頭,在他之後的人已經無法踏着他的足迹前進了。
◎人性論(節選) 财産權關系,就是那個被認為是最密切,并且在其他所有關系中最易于産生驕傲情感的關系。
我在鑽研正義與其他道德上的德之前,無法詳盡闡述這種關系。
我們在目前的情形下,隻是這麼說就夠了,即我們可以給财産權下定義為:在與正義的法則和道德上的公平不相違背的範圍之内,容許一個人不受限制地使用并且占有一個物品,并且不容許其他任何人如此使用和占有這個物品的那樣一種人與物之間的關系。
所以,倘若正義是一種在人類心靈上發揮着自然的與原始的影響的德,那麼我們可以将财産權看做一種特殊的因果關系;無論我們是考慮它所賦予所有主有那種任意處置物品的自由,還是考慮他從這個物品而得到的利益。
倘若按照某些哲學家們的體系将正義當做一種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德,情形依然如此。
由于此時,自然的良心就被榮譽感、習慣以及民法所取代,而在某種程度上就産生了相同的效果。
這一點在這裡是确定的:一提到财産權便使我們自然地想到所有主,一提到所有主也便使我們自然地想到财産權;這就足以證明這裡有一種絕對的觀念關系,這是我們此時的目的所需要的全部。
印象間的關系與觀念間的關系結合在一起,即産生感情之間的推移;所以,每逢任意快樂或者痛苦是由一個因為财産權與我們發生關系的對象産生時,我們就能夠斷定,這兩種關系的結合必定會産生驕傲或者謙卑,倘若前面的理論體系實在是滿意的話。
到底是不是這樣,我們隻要稍微觀察一下人生,就能立即感到滿足。
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就是愛虛榮的人所擁有的每一件東西。
在他自負的心目中,他認為他的房屋、設備、家具、服裝、犬馬,都是超過其他所有人的;我們輕而易舉地發現,他從這些東西中任意一個很小的優點,就能夠得到一個驕傲與虛榮的新對象。
倘若你願意信賴他的話,他的酒比其他任何酒都具有一種更美的味道,其烹調亦是更加精美,其餐桌更加整潔,其奴仆更加機靈,其住處的空氣更是利于健康,其耕種的土壤更加肥沃,其水果成熟得更早、并且質量亦更好。
家中某種物體因其古老而令人注目,另一種物體則因其新奇而值得歎賞。
這一種物體是一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另一種物體曾有一段時間屬于某個偉人或者王子。
總之,任何是有用的、漂亮的或者令人詫異的對象,或者與這些對象相關的對象,憑借财産權都能夠産生這種驕傲情感。
這些東西除了能夠産生快樂之外,再也不存在其他共同點。
這些對象所共有的就僅有這一點,所以也就必定是産生這種情感的那種性質,由于這種情感是它們所共有的效果。
既然各個新的例子全是一個新的論證,而這裡的例子又是數不勝數的,因此我敢大膽地說,大概沒有其他體系可以如我在此所提出的這個體系一樣被經驗充分地證明。
政治上的美德 ◎自由與法律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鸠,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還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
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卻影響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
他的作品還有《波斯人信劄》和《羅馬盛衰原因論》。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在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布雷特莊園出生,他自幼受過良好教育。
19歲便獲得了法學學士學位,出任律師,25歲開始擔任波爾多法院顧問。
博學多才的孟德斯鸠,對法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沒多久便繼承了他祖父、伯父一直擔任的職務——波爾多法院院長,并獲得男爵封号。
之後他遷居巴黎,專心于寫作和研究。
同時,也漫遊了歐洲許多國家,特别是在英國待了兩年多,考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認真學習了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還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45歲時,孟德斯鸠發表了《羅馬盛衰原因論》一書,借古羅馬的曆史資料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
之前,他曾化名“波爾·馬多”發表了名著《波斯人信劄》。
這部書同樣是通過兩個波斯人漫遊法國的故事,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社會的罪惡,用諷刺的筆調勾畫出法國上流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當時受到了普遍歡迎。
孟德斯鸠的學術造詣很深,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著作,是1748年在日内瓦出版的《論法的精神》。
在這部巨著中,他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哲學和社會政治學說。
除了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孟德斯鸠還得到了很高的榮譽。
他曾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
1755年1月,孟德斯鸠在旅途中感染熱病,同年2月逝世。
臨終前,他承認上帝是偉大的,人是渺小的。
孟德斯鸠反對神學,提倡科學,但他既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唯物主義者,而是一名自然神論者。
他在洛克分權思想的基礎上明确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他特别強調法的功能,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他還提倡資産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時又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并不是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他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 他以專制政體為三種基本的政府形态之一,使得專制政體成為18世紀政治思想中的一個核心主題,不僅如此,他還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個将中國劃入“專制政體”的學者。
因此,孟德斯鸠被認為是“從否定方面将中國列入一種世界模式的第一人……為法國和歐洲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中國形象”。
雖然他的有些見解不免偏頗,但相對于同時代的人,他的觀點還是較為接近事實的,也豐富了《論法的精神》的素材。
孟德斯鸠對後世思想家們理論的形成是有重大影響的,尤其是他關于法制、三權分立、君主立憲等方面的思想,更為一些資産階級國家所直接采用。
◎論法的精神(節選) 法,從廣義上來說,就是由萬物的本性衍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該意義上,一切實體都有自己的法;神有神的法,禽獸有禽獸的法,人有人的法,在人之上的天使有天使的法,物質世界有物質世界的法。
有人說,有一種無目的性的命運産生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世界上的一切結果,這種說法是非常荒謬的——從一種盲目的命運竟然能産生出有理智的實體,那不是天大的謬論嗎? 所以,存在一種原始的理。
法,就是這種理和各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