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酒中釀出新味來

關燈
進步性,這主要體現在它關于戰争、宗教自由、反對殺害動物和贊成寬大刑罰方面。

    不過,烏托邦裡的生活好像也很單調和枯燥。

    這恐怕是一切計劃性制度的共同缺陷。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的創始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出生于貴族之家,他的父親和姨媽都是爵士。

    23歲時,培根便成為一名國會下院議員,并且做了艾塞克斯伯爵的顧問。

    後來,艾塞克斯伯爵因發動政變倒台,培根又在起訴艾塞克斯伯爵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這一經曆使培根飽受非議。

    總體來說,伊麗莎白女王當政時期,培根的仕途并不順利。

    詹姆斯一世即位以後,他才時來運轉。

     1617年,培根獲任他父親曾經擔任的掌玺大臣一職,一年後便升任大法官。

    在當了兩年大法官後,培根因接受訴訟人的賄賂而受到懲罰。

    他不僅被罷免了公職,還被處以罰款和監禁。

    不過,這份判決并沒有完全執行——他隻被監禁了四天,也沒有人強迫他繳納罰款。

    此後,培根遠離官場。

    他認為:“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

    ”于是專注于著書立說。

     實用性是培根哲學的基礎,具體表現為利用科學技術,使人類發現或發明能夠控制自然的力量。

    培根信仰傳統宗教,主張哲學和神學應該分離,雖然他認為從理性出發也能證明确實存在神靈,但在他看來,除此之外的神學都是憑借啟示認識的。

     他認為是經院哲學阻礙了當代科學的發展,因此他極力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權威。

    他還進一步揭露了人類認識産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種族的假相、洞穴的假相、市場的假相和劇場的假相。

    他指出,經院哲學家就是利用四種假相來抹殺真理、制造謬誤,從而給予了經院哲學沉重的打擊。

     但是培根的“四假相說”滲透了培根哲學的經驗主義傾向,未能對理智的本性與唯心主義的虛妄加以嚴格區别。

    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

    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

    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

    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确的結論。

     也許是認為數學的可實驗性不強,培根很輕視數學。

    同時,他也不喜歡亞裡士多德,但對德谟克裡特的評價卻很高。

    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緻效因産生的必然結果。

    他不否認世間萬物都遵從神的旨意,但反對在具體研究中夾雜功利之心。

     培根一生成就很大,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等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思想,著作頗豐,最終成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創始者,馬克思稱其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論說文集(節選) 彼拉多曾這樣笑着問周圍的人:“真理是什麼?”他并不期望能得到任何答案。

    世人的心态大多會随着外界環境變化而變化,他們覺得堅持一種信念就相當于給自己戴上一副枷鎖,會讓思想與行為無法自行其是。

     盡管這類學派的哲學家們都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上仍有一些偏好誇誇其談的才子,這是與那些先賢一脈相承的,與古人相比僅僅是少了些血性,多了些狂妄而已。

     然而謊言之所以會博得人們的歡心,并不完全是因為人們在發現真理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這就需要付出努力;也并不完全是在于,一旦找到真理它就會對人們的思想産生影響,而是同時,人們對謊言自身有一種天生的、幾乎接近堕落的愛。

     曾經,希臘後期有一位哲學家探讨過這個問題,他不明白,為何那些欺世的謊言會如此迷人,雖然它們不像詩歌那樣清新,也不像經商那樣會讓人緻富。

    但我不能妄下這結論,因為真理是未加修飾的日光,如果要想使這世間的各種假面舞會、化裝演出和勝利慶典顯得優雅高貴,那麼這種光是比不上燈燭之光的。

     要是想把那些狂妄的見解、喜人的希望、虛假的評價、肆意的想象等從人們的大腦裡清除出去,那麼在有些人大腦裡所剩的東西也就屈指可數了,會充滿憂郁和厭惡的,那些表情莊重的神甫曾非常嚴苛地把詩歌稱為“魔鬼之酒”。

     因為想象都被詩歌占據了,而詩歌僅僅是充滿謊言的幻象而已。

    對人有害的并不是大腦裡瞬間即逝的錯覺,而是那種沉入心底并盤踞心中的假象。

     但盡管這些假象深深地紮根于世人堕落的觀念和情感之中,隻受自身評判的真理仍然會教導我們去追求真理、認識真理并相信真理。

    追求真理就是要向它表示愛慕,并向它求婚,認識真理就是要和它相依相随,而相信真理就是要享受真理的快樂,這就是人類天性中最真最善的東西。

     上帝在創造天地萬物的時候,創造出來的首樣東西就是感覺,末樣東西是理性。

    而從那之後,他在安息日裡所做的工作,就是以他的聖靈昭示世間的人們。

     他先是把光灑在物質,也可以說是混沌的表面上,然後又把光芒映射到每個人的臉上。

    現在他仍然用光照耀着他的選民,讓他的選民們享用這些陽光。

     感性主義哲學在很多方面是膚淺的,但有一位詩人卻因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而載入史冊。

     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居高臨下遠觀那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進的船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站在堡壘中巡視激戰中的戰場也是一件快樂的事,但這些都不能和向真理的高峰攀登,俯視塵世中的各種謬誤和迷障、煙霧和曲折的那種快樂相提并論!”——隻要這個俯瞰的人不驕傲自滿。

     這些話說得非常好。

    的确,一個人要是在心中充滿了對人類的大愛,那麼他的行為就會遵循崇高的道德準則,永遠隻圍繞真理的樞軸而轉動,也就是說,他雖然生活在人間,但其實也就等于已經步入了天堂。

     君主擁護者 ◎人生沉浮 霍布斯自小遍覽古典著作,14時歲便翻譯了歐裡庇得斯的《美狄亞》,15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經院派邏輯和亞裡士多德的哲學。

    然而,在晚年時,他卻認為這段大學經曆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收益,因為經院派邏輯和亞裡士多德哲學成了他憎惡的怪物。

     1610年,22歲的霍布斯擔任哈德威克男爵之子,也就是後來的德文郡公爵威廉的家庭教師。

    這使得他得以跟随威廉周遊世界。

    就在這時,霍布斯了解到了開普勒和伽利略,這兩個人和他們的學說影響了霍布斯的一生。

    1636年,霍布斯拜訪了伽利略。

     作為哲學家,霍布斯很欣賞數學方法在哲學中的應用,在伽利略的影響下,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見解。

     在巴黎時,霍布斯得到笛卡兒等許多知名科學家的歡迎。

    但是,他在1651年發表的《利維坦》給他招來了災難——《利維坦》宣揚的理性主義惹惱了在法國的英國流亡者,而對舊教的尖銳抨擊又得罪了法國政府。

    霍布斯隻好再次逃回英國,并退出一切政治活動。

     霍布斯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

    他曾與布蘭霍爾主教就自由意志問題展開論戰;他幻想自己發現了怎樣“化圓為方”,并與牛津大學的幾何學教授瓦裡斯就此展開辯論;王政複辟時期,霍布斯受到王黨人士的擡舉,他的肖像甚至被國王挂在了自己的寝宮内。

     然而,大法官和國會卻對霍布斯這個無神論者得到此等恩寵感到不滿。

    後來,國會下院下令檢查包括霍布斯的著作在内的所有無神論書籍,這帶來的結果是幾乎他所有著作都不得在英國出版。

     ◎專政下的自由 毋庸置疑,霍布斯的聲望主要是通過《利維坦》獲得的。

    在這本書的開篇,他就表示自己信仰徹底唯物論。

    他認為,生命是四肢的運動,機器人的生命是人造的。

    國家,即利維坦,是人的技巧創造的,是一個模造的人,主權是它的靈魂。

    在結尾部分,霍布斯說,這本書有趣而易讀,希望主權者也可以看到這本書,以便成為一個絕對的主權者。

     盡管霍布斯很欽佩開普勒和伽利略,但他卻始終沒能正确領悟如何使用歸納法求得普遍定律。

    與柏拉圖相反的是,霍布斯認為理性是靠後天的勤奮得來的。

    然後,霍布斯開始探讨各種激情,認為意識的趨向就是欲望,反之就是厭惡。

    意識隻是考慮再三後剩餘的欲望或厭惡,是沖突中最強烈的欲望或厭惡。

     與大多數專政擁護者不同的是,霍布斯認為人人生而平等。

    在沒有誕生任何政治制度之時,人們都希望自身自由,同時又希望能控制他人。

    這兩種期望都源自保持自身自由的沖動,一切人類之間的戰争也都是因此而發生的。

     霍布斯說,人類約束自己,是為了在因希望自身自由和控制别人而引起的戰争中保護自己。

    關于為什麼人不能像螞蟻、蜜蜂那樣互相合作的問題,霍布斯認為,螞蟻、蜜蜂的合作是天生的本性,而人類的合作卻是契約的産物。

    為保證合作正常進行,人類要把權力集中給一個人或一個組織。

    毫無疑問,霍布斯喜歡君主制,他的抽象的觀點也适用于這樣的政體。

     與前輩政治理論家相比,霍布斯有着顯而易見的高明,他的觀點清晰合理,人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在倫理學上的見解。

    除了見識更為狹隘的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是第一個闡述政治理論的近代著述家。

    即使他有錯誤,也不是因為他的思想基礎不現實,而是由于太簡單。

     我思故我在 ◎戴面具的哲學家 法國哲學家、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兒,以發現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寫哲學,文筆平易近人,異常出色,對近代哲學而言,這種令人敬佩的文學感是值得慶幸的。

     笛卡兒的父親是一位擁有大量地産的地方議員,他死後,笛卡兒賣了這些地産,轉而投資商業,每年能夠獲得六七千法郎的收入。

    在1612年之前,他有八年的時間在一所耶稣會學校讀書,在這裡,他獲得了比一些大學生還要好的數學教育。

    這之後,他隐居在巴黎郊區,在那裡潛心研究幾何學。

    後來,他的朋友們擾亂了他的生活,于是他躲進了荷蘭軍隊之中。

     在軍營裡的頭兩年,笛卡兒依然過着不受幹擾的沉思生活,後來他參加了巴伐利亞軍。

    在巴伐利亞,由于天氣寒冷,他經常躲在一個火爐邊思考。

    他自己說,他的一半哲學思想就是在那時形成的——蘇格拉底有在雪地裡沉思的習慣,而笛卡兒的大腦似乎在覺得暖和時才能思考。

     1625年,笛卡兒在巴黎定居。

    他的朋友們經常在一大早就來拜訪他,而此時的笛卡兒還沒有起床,這讓他苦惱不已。

    于是,在1628年時,他再次參軍。

    之後,他在荷蘭住了20年,因為17世紀的荷蘭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國家。

     有段時間,笛卡兒與瑞典女王有了信件聯系。

    笛卡兒贈給了她一篇關于愛情的論述,還送她一篇論靈魂的文章。

    為了答謝笛卡兒,女王邀請笛卡兒到她的王宮裡居住。

    但是,除了笛卡兒睡意正濃的淩晨5點,女王再也抽不出任何時間聽笛卡兒給她講解哲學。

    所以,對于體質一向孱弱的笛卡兒而言,在冬日裡早起,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笛卡兒終于一病不起,于1650年2月逝世。

     笛卡兒的哲學帶有主觀主義傾向,他認為物質是隻有從對于精神的所知出發,并通過推理才能認識的東西。

    歐洲後來的唯心論者以此為榮,而英國經驗論者卻恰恰相反。

    近代哲學很多提出問題的方法都源自笛卡兒,隻是他提出的解答沒有被接受。

     對于“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笛卡兒說,已被證明存在的“我”是由“我思”推知的,因此在“我思”——甚至是隻有在“我思”時,我才存在。

    如果停止了“我思”,我便沒有存在的根據。

    這個觀點,是笛卡兒所追求的哲學的第一條真理,也是他認識論的核心,包含了其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

     由上面這個觀點他還得出這樣的結論:靈魂與肉體完全不同,不過比肉體更容易認識,即使不存在肉體,靈魂也會保持原狀。

    于是,笛卡兒又得出這樣一種一般準則:能想象得清楚明白的事物都是真的。

    但困難的是,要分清楚哪個才是真的事物。

     笛卡兒常感歎自己無知,他說知識越是淵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識的不足。

    有人曾對此大惑不解,問他:“您具有如此淵博的知識,為什麼總是感歎自己無知呢?” 他答道:“哲學家芝諾用圓圈來表示知識的範圍,圓圈裡是已知的知識,圓圈外是未知的知識,知識範圍越多,圓圈越大,圓周也越長,圓圈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當然也就更多了。

    ” 笛卡兒不是一個勤奮的人,他很少讀書,工作時間也很短。

    他的成就仿佛都是在短暫的精神集中時取得的。

    《方法論》《沉思錄》《哲學原理》等記載着笛卡兒的大部分科學觀點,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笛卡兒是第一個擁有高超的哲學能力并接受了新物理學和新天文學影響的人。

    他另起爐竈,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這是自亞裡士多德以後從未有過的,是給科學帶來新的自信的标志。

     ◎哲學原理(節選) 我們有一個自由的意識,可用來否定可疑的事物,由此來避免錯誤。

    可是,不管給我們生命的是誰,不管他如何有力,如何欺騙人,我們仍然感受到自己有一種自由,使我們借以質疑各種不确定、不明顯的事物,并由此防止受騙。

     我們在質疑的時候,不能質疑自己的存在,并且我們在按此類推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所能得到的第一認識。

    我們既然如此地排斥了稍有懷疑的一切事物,甚至幻想它們是虛假的,那麼我們真的很容易假設,既沒有上帝,也沒有老天,更沒有物體;也很容易假設我們自己甚至沒有手足,最後竟然連身體都沒有。

    可是我們在質疑這些事物真實性的同時,我們卻不能同樣假設我們是不存在的。

    因為要幻想一種有思想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種矛盾。

    所以,“我思故我在”的這種認知,是一個有合理根據和邏輯能力的人所能最先體會到的、确定的知識。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