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
關燈
小
中
大
,在歐洲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當時,不僅是經院哲學家受到了他的影響,就連許多主張靈魂不死的非專業自由思想家也受到了他的影響而被稱為“伊本·路西德主義者”。
起初,弗朗西斯教團和巴黎大學的職業哲學家是最仰慕他的人。
作為獨創性思想,阿拉伯哲學并沒有多重要,因為它僅在數學和化學領域有些獨創性,況且在化學領域的獨創性還是在研究煉金術時偶然得到的。
不過,伊斯蘭教文明對哲學的發展還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在文明鼎盛時期,它在美術和技術領域的成就斐然,隻是在哲學理論領域缺少了幾分獨立思辨的能力。
所以,如果把阿拉伯哲學視為一個文明的傳播者,那麼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伊斯蘭教徒的刺激下,西歐擺脫了野蠻狀态,而且還産生了一種超過傳播者自己創造的新思想的思想,這就是經院哲學。
教父般的權威 ◎順時而革新 托馬斯·阿奎那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被公認為中世紀經院哲學最偉大的代表。
既是哲學家又是神學家的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從而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
在那個時代,如果天主教信徒想學習哲學,就必須認可托馬斯。
在他們的心目中,托馬斯具有教父般的權威,因為在大多數場合下,他都緊密地追随着亞裡士多德。
對于亞裡士多德哲學,托馬斯掌握的知識足夠充分。
他還促使教會相信,與柏拉圖體系相比,亞裡士多德體系更适合作為基督教哲學的基礎。
托馬斯的體系在當時所有教授哲學的天主教機構裡,被認為是唯一正确的體系。
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将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他死後還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
托馬斯的父親——阿奎那伯爵,當時居住在那不勒斯王國,托馬斯的童年也是在那裡度過的,後來,他在腓特烈二世創辦的那不勒斯大學讀了六年書。
期間,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會,該會和方濟會共同對歐洲中世紀早期建立的神職階層發起了革命性的挑戰。
阿奎那的這一轉變令其家族感到不悅。
在去羅馬的路途中,阿奎那被他的幾個兄弟逮住,押送回聖齊奧瓦尼城堡。
他的家人為迫使他放棄入教志向,将他監禁了一兩年。
根據最早有關阿奎那的傳記的記載,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誘惑他,但他不為所動。
在教皇諾森四世的幹預下,最後其家人還是妥協了。
17歲時,托馬斯·阿奎那終于穿上了多明我會會服。
阿奎那的師長看出他在神學上天賦異禀,于1244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學院深造,拜入大阿爾伯特門下學習哲學和神學。
一年後,他又跟随大阿爾伯特去巴黎大學學習了三年。
在這段期間阿奎那也卷入了大學與天主教修士之間有關教學自由的糾紛,他主動抵制大學提供的演講和小冊子。
當教皇知曉這起争議時,多明我會挑選了阿奎那作為辯護者。
阿奎那在辯論中大獲全勝,接着取得了神學的學士學位。
1248年,阿奎那返回了科隆,擔任一名講師,這一年也是他著述和公務生涯的開端。
與諸多著名哲學家的共事經曆,對阿奎那後來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将他造就成睿智的學者,并終身研究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方法論。
就連他的著作也廣泛運用了亞裡士多德的哲學範疇和邏輯方法,如其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
◎上帝是完美的 與亞裡士多德的哲學相比,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雖與其一緻,但有一定的獨創性,這表現在他為了讓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更适應基督教教義而略微做了些改動。
他不僅熟知亞裡士多德的觀點,還對其有深刻的理解。
在這一點上,至少在他之前的天主教哲學家都做不到。
托馬斯相信神學,并主張君權神授,即君權來自神權,國王的權力是由上帝通過教會授予的,教權高于王權。
他認為上帝的存在并非可以不證自明的,但卻也不是無法證明的。
他認為證明上帝的最好方法,便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上帝的東西,這個方法又常被稱為否定神學。
在《神學大全》中,他提出了證明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據,這個理論又常被稱為“五個證明的方法”: 上帝是簡單的,并沒有各種組成的部位,例如身體或靈魂或者物質和形式。
上帝是完美的、毫無破綻的。
亦即,上帝與其他事物的差異便在于完美無瑕這個特征上。
上帝是無限的,即上帝并沒有如其他事物一般有着實體上的、智能上的或情緒上的限制。
但這個無限與體積或數量上的無限并不相同。
上帝是永遠不變的,上帝的本質和特征是無法改變的。
上帝是一緻的,上帝自己并沒有多樣的特征存在。
上帝的一緻性本質就如同上帝的存在一般。
在《神學大全》裡,托馬斯還讨論到了耶稣基督,他首先講述了《聖經》裡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并且描述人類原罪的負面結果。
他提出耶稣基督化身的目的是恢複人類的本質,協助人類移除他們身上“原罪的污染”。
“神聖的智慧認為上帝應該化身為人,以這個單一而相同的化身改變人們并且提供救贖”。
同時,他還批評了當時許多對耶稣基督抱持不同觀點的曆史神學家。
他指出耶稣是真的出自神授的,而不隻是一個凡人。
一個異教者認為上帝隻不過是寄居了耶稣的肉身,托馬斯則回複道上帝的完整乃是耶稣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過,托馬斯也曾主張耶稣具有一個真正的(理性的)人類靈魂。
這個說法使得耶稣有了雙重的本質,也使托馬斯與阿利烏的理論産生矛盾。
他還認為這兩個本質是同時存在的,但在同一個人類軀體裡卻是可以清楚辨别的,這個說法又與摩尼等人的理論産生差異。
簡而言之,“基督有一個與我們本質相同的真實軀體、一個真實的理性靈魂,但除此之外還多出了完美的神性”。
也因此,耶稣基督是統一的、三位一體的,但也可以是多重的。
在托馬斯來看,人類存在的目标是要與上帝結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聯結。
更具體地說,這個目标可以透過“樂福直觀”達成,樂福直觀代表的是當人了解到上帝的本質,因而獲得了完美、無止盡的幸福的境界。
托馬斯指出這個最終的目标也與人在世時的作為有關。
個人的意志必須被指揮朝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慈善、和平以及神聖,他認為這是達成幸福的途徑。
托馬斯以幸福的觀念作為他有關道德生活的理論軸心。
托馬斯探究的不是事先不能知道結論的問題,相反,在他還沒有開始思考之前,他就已經知道結論了,而且這些結論都是天主教在信仰裡公之于衆的真理。
他希望能為這些信仰的某些部分找到一些合理的論證,如果找不到的話,他會向啟示求助。
然而,衆所周知的是,給已經知道的結論尋找論據是詭辯,而非哲學。
◎神學大全(節選) 我如今可以回答,有五種證明可以說明上帝是存在的。
第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是從運動得來的。
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是運動着的,這是事實而且是被感覺經驗證明了的。
但凡有運動的事物,一定是被其他事物所推動的,如果不是被其他事物推動的,那麼就沒有事物能運動,而推動者有運動則是現實的。
所說的運動,也就是運動着的某物由可能性到現實性,而一物之所以由運動的可能變為有運動的現實,那是必須有現實運動的某物不可。
比如,現實存在的熱熱的火,它足可以使木頭由可能的熱成為現實的熱,這就是把它推動和改變了……要說明的是,如果沒有第一推動者,便沒有第二推動者,也就是如果沒有手動杖,那就沒有杖能動。
因此,我們必須有一個不為别物所動的第一主動者,那便是人們所知道的上帝。
第二個證明的方法是從一個有效原因的意義得來的。
我們清楚,在一些可感知的事物中,是有相生相繼的有效原因的。
然而不見得每一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有效原因,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物絕不可能先于它自己。
同時,這些有效原因之間的連續也不可能為無限性,因為在這些連續中,第一原因是中間因的原因,而中間因又是終極因的原因,不論這中間因是很多個還是隻有一個。
所以,原因一旦消失,那它的結果必定消失。
也就是說,在那些有效原因中假使不存在第一個原因,那也就沒有終極因和中間因的存在了。
不過,要是這些原因無盡無窮地向上推
當時,不僅是經院哲學家受到了他的影響,就連許多主張靈魂不死的非專業自由思想家也受到了他的影響而被稱為“伊本·路西德主義者”。
起初,弗朗西斯教團和巴黎大學的職業哲學家是最仰慕他的人。
作為獨創性思想,阿拉伯哲學并沒有多重要,因為它僅在數學和化學領域有些獨創性,況且在化學領域的獨創性還是在研究煉金術時偶然得到的。
不過,伊斯蘭教文明對哲學的發展還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在文明鼎盛時期,它在美術和技術領域的成就斐然,隻是在哲學理論領域缺少了幾分獨立思辨的能力。
所以,如果把阿拉伯哲學視為一個文明的傳播者,那麼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伊斯蘭教徒的刺激下,西歐擺脫了野蠻狀态,而且還産生了一種超過傳播者自己創造的新思想的思想,這就是經院哲學。
教父般的權威 ◎順時而革新 托馬斯·阿奎那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被公認為中世紀經院哲學最偉大的代表。
既是哲學家又是神學家的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從而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
在那個時代,如果天主教信徒想學習哲學,就必須認可托馬斯。
在他們的心目中,托馬斯具有教父般的權威,因為在大多數場合下,他都緊密地追随着亞裡士多德。
對于亞裡士多德哲學,托馬斯掌握的知識足夠充分。
他還促使教會相信,與柏拉圖體系相比,亞裡士多德體系更适合作為基督教哲學的基礎。
托馬斯的體系在當時所有教授哲學的天主教機構裡,被認為是唯一正确的體系。
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将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他死後還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
托馬斯的父親——阿奎那伯爵,當時居住在那不勒斯王國,托馬斯的童年也是在那裡度過的,後來,他在腓特烈二世創辦的那不勒斯大學讀了六年書。
期間,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會,該會和方濟會共同對歐洲中世紀早期建立的神職階層發起了革命性的挑戰。
阿奎那的這一轉變令其家族感到不悅。
在去羅馬的路途中,阿奎那被他的幾個兄弟逮住,押送回聖齊奧瓦尼城堡。
他的家人為迫使他放棄入教志向,将他監禁了一兩年。
根據最早有關阿奎那的傳記的記載,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誘惑他,但他不為所動。
在教皇諾森四世的幹預下,最後其家人還是妥協了。
17歲時,托馬斯·阿奎那終于穿上了多明我會會服。
阿奎那的師長看出他在神學上天賦異禀,于1244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學院深造,拜入大阿爾伯特門下學習哲學和神學。
一年後,他又跟随大阿爾伯特去巴黎大學學習了三年。
在這段期間阿奎那也卷入了大學與天主教修士之間有關教學自由的糾紛,他主動抵制大學提供的演講和小冊子。
當教皇知曉這起争議時,多明我會挑選了阿奎那作為辯護者。
阿奎那在辯論中大獲全勝,接着取得了神學的學士學位。
1248年,阿奎那返回了科隆,擔任一名講師,這一年也是他著述和公務生涯的開端。
與諸多著名哲學家的共事經曆,對阿奎那後來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将他造就成睿智的學者,并終身研究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方法論。
就連他的著作也廣泛運用了亞裡士多德的哲學範疇和邏輯方法,如其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
◎上帝是完美的 與亞裡士多德的哲學相比,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雖與其一緻,但有一定的獨創性,這表現在他為了讓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更适應基督教教義而略微做了些改動。
他不僅熟知亞裡士多德的觀點,還對其有深刻的理解。
在這一點上,至少在他之前的天主教哲學家都做不到。
托馬斯相信神學,并主張君權神授,即君權來自神權,國王的權力是由上帝通過教會授予的,教權高于王權。
他認為上帝的存在并非可以不證自明的,但卻也不是無法證明的。
他認為證明上帝的最好方法,便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上帝的東西,這個方法又常被稱為否定神學。
在《神學大全》中,他提出了證明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據,這個理論又常被稱為“五個證明的方法”: 上帝是簡單的,并沒有各種組成的部位,例如身體或靈魂或者物質和形式。
上帝是完美的、毫無破綻的。
亦即,上帝與其他事物的差異便在于完美無瑕這個特征上。
上帝是無限的,即上帝并沒有如其他事物一般有着實體上的、智能上的或情緒上的限制。
但這個無限與體積或數量上的無限并不相同。
上帝是永遠不變的,上帝的本質和特征是無法改變的。
上帝是一緻的,上帝自己并沒有多樣的特征存在。
上帝的一緻性本質就如同上帝的存在一般。
在《神學大全》裡,托馬斯還讨論到了耶稣基督,他首先講述了《聖經》裡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并且描述人類原罪的負面結果。
他提出耶稣基督化身的目的是恢複人類的本質,協助人類移除他們身上“原罪的污染”。
“神聖的智慧認為上帝應該化身為人,以這個單一而相同的化身改變人們并且提供救贖”。
同時,他還批評了當時許多對耶稣基督抱持不同觀點的曆史神學家。
他指出耶稣是真的出自神授的,而不隻是一個凡人。
一個異教者認為上帝隻不過是寄居了耶稣的肉身,托馬斯則回複道上帝的完整乃是耶稣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過,托馬斯也曾主張耶稣具有一個真正的(理性的)人類靈魂。
這個說法使得耶稣有了雙重的本質,也使托馬斯與阿利烏的理論産生矛盾。
他還認為這兩個本質是同時存在的,但在同一個人類軀體裡卻是可以清楚辨别的,這個說法又與摩尼等人的理論産生差異。
簡而言之,“基督有一個與我們本質相同的真實軀體、一個真實的理性靈魂,但除此之外還多出了完美的神性”。
也因此,耶稣基督是統一的、三位一體的,但也可以是多重的。
在托馬斯來看,人類存在的目标是要與上帝結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聯結。
更具體地說,這個目标可以透過“樂福直觀”達成,樂福直觀代表的是當人了解到上帝的本質,因而獲得了完美、無止盡的幸福的境界。
托馬斯指出這個最終的目标也與人在世時的作為有關。
個人的意志必須被指揮朝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慈善、和平以及神聖,他認為這是達成幸福的途徑。
托馬斯以幸福的觀念作為他有關道德生活的理論軸心。
托馬斯探究的不是事先不能知道結論的問題,相反,在他還沒有開始思考之前,他就已經知道結論了,而且這些結論都是天主教在信仰裡公之于衆的真理。
他希望能為這些信仰的某些部分找到一些合理的論證,如果找不到的話,他會向啟示求助。
然而,衆所周知的是,給已經知道的結論尋找論據是詭辯,而非哲學。
◎神學大全(節選) 我如今可以回答,有五種證明可以說明上帝是存在的。
第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是從運動得來的。
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是運動着的,這是事實而且是被感覺經驗證明了的。
但凡有運動的事物,一定是被其他事物所推動的,如果不是被其他事物推動的,那麼就沒有事物能運動,而推動者有運動則是現實的。
所說的運動,也就是運動着的某物由可能性到現實性,而一物之所以由運動的可能變為有運動的現實,那是必須有現實運動的某物不可。
比如,現實存在的熱熱的火,它足可以使木頭由可能的熱成為現實的熱,這就是把它推動和改變了……要說明的是,如果沒有第一推動者,便沒有第二推動者,也就是如果沒有手動杖,那就沒有杖能動。
因此,我們必須有一個不為别物所動的第一主動者,那便是人們所知道的上帝。
第二個證明的方法是從一個有效原因的意義得來的。
我們清楚,在一些可感知的事物中,是有相生相繼的有效原因的。
然而不見得每一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有效原因,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物絕不可能先于它自己。
同時,這些有效原因之間的連續也不可能為無限性,因為在這些連續中,第一原因是中間因的原因,而中間因又是終極因的原因,不論這中間因是很多個還是隻有一個。
所以,原因一旦消失,那它的結果必定消失。
也就是說,在那些有效原因中假使不存在第一個原因,那也就沒有終極因和中間因的存在了。
不過,要是這些原因無盡無窮地向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