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

關燈
論主要代表。

    26歲進入本笃修會的他,先後任了法國柏克隐修院副院長、院長和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

    在他擔任大主教期間,曾因主教續任權與英王發生争執,兩次被驅逐出境。

     和奧古斯丁一樣,安瑟倫也認為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應該從屬于信仰,認為如果沒有信仰,就不能理解一切。

    為此,他提出“我信是為了理解”和“信仰尋求理解”的口号,但同時他又認為,如果僅有信仰而不訴諸理性,則近乎玩忽。

     在《獨白》中,安瑟倫運用因果律,從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論出必有一個最完美者,即神的存在。

    之後,他又在《宣講》中提出了哲學史上著名的關于神存在的“本體論論證”,從而一舉成名。

     安瑟倫聲稱任何人都有一個關于神的概念,即神是一個“不可設想有更大的最偉大者”;但如果它僅僅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那麼人還可以設想一個更偉大者,這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這個“不可設想有更大的最完美者”不僅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也必須存在于現實中。

     安瑟倫的這種觀點,為上帝和教會高于一切作了哲學論證,但遭到了托馬斯·阿奎那的駁斥。

    盡管後來得到笛卡兒、萊布尼茨、黑格爾等的肯定和修改,但被洛克、康德等擯棄。

     在《神何以成人》一書中,安瑟倫提出世人因犯罪而冒犯神的尊嚴的觀點,他說,神為維護其尊嚴與統治,堅持有罪必罰的“公義”,要求對世人施以刑罰,不然必有适當的補償以滿足神的要求。

    基督是神之子,以無罪之身代人受死,這就滿足了神的“公義”。

    後世稱這為救贖論的滿足說或補償說。

     究其源頭,安瑟倫哲學觀點主要來自奧古斯丁的哲學學說,因為安瑟倫身上具有許多柏拉圖的因素,都是從奧古斯丁那裡獲得的。

     正是由于奧古斯丁的思想和柏拉圖主義之間的這種承襲關系,人們往往稱奧古斯丁主義為“教父的柏拉圖主義”或“柏拉圖—奧古斯丁主義”,而安瑟倫則是這一傳統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中的中堅人物,也便有了“最後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經院哲學家”之稱。

     ◎上帝存在論(節選) 神是的的确确存在着的,即使頑固的人在心裡認為沒有神。

     請将理解的力量賜予信心的主,期望你照耀着你所認為有益的,使我理解你的确像我們所堅信的那樣存在着,且的确是我們堅信的神。

    我們堅信,你是人們所能想象到的最偉大的存在。

    難道這樣的存在是虛假的嗎?隻因為那些愚昧頑固的人心中認為沒有神?可是,不管怎樣,即使是愚昧頑固的人,當他聽到我提及的那一位——人們所能想象到的最偉大的存在——的時候,也一定會理解他所聽到的,而他所理解的,原本就在他的悟性範圍之内,即使他并不清楚這存在的的确确地存在着。

     那是因為,一個事物在悟性範圍之内存在着,與理解那事物的的确确存在,是不同的。

    比如,當畫家想象着自己即将要創作的畫,他已經在悟性範圍之内掌握它了,但是他本人并不認為它是存在的,因為他還沒有将它創作出來。

    而當他将這幅畫作完成以後,他不僅僅是在悟性範圍之内掌握它,還明确它是存在着的,因為他已經把它創作出來了。

     …… 因此,那位在人們所能想象到的最偉大的存在,如果真的隻在悟性範圍之内存在,那麼在人們所能想到的最偉大的存在之外,我們很可能會想象到比之更偉大的存在了。

    可是,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毋庸置疑的,有一位人們所能想象到的最偉大的存在,真實地存在着,不僅在主觀悟性範圍之内存在,在客觀實體上也存在着。

     不能認為神不存在,在一切可能的想象中,神是最偉大的;被視為不存在的神,就不是神。

    神确确實實就這樣存在着,以至于我們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因為想象一個存在的存在是可能的,而這種觀點比想象一個不存在着的存在大得多……所以,一定有一位在一切可能想象之中最偉大的存在,人們不可能想象不到它。

     神啊,你就是這存在…… 然而,愚昧頑固的人如何在心裡說他想象不到的事,抑或如何想象他心裡不能說的事呢?因為心裡說的和想象到的不是同一個事物? …… 所以,但凡知道神是什麼的人,即使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心裡說出“神不存在”的話,也想象不到神是不存在的。

    因為神是在一切可能想象之中的最偉大的存在,同時,能徹底了悟這個事實的人,一定能理解這種存在是如此的真實,以至于神不能被想象為不存在。

     感恩我仁慈的主,我感謝你。

    隻因我曾受過你的恩惠,并現在仍受到你的啟發而相信理解你。

    即使我不想相信你是存在的,但我也決不能否定你的的确确存在的這個事實。

     伊斯蘭文化及其哲學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伊斯蘭教紀元開始于公元622年。

    十多年後,阿拉伯人開始了征服世界之旅。

    公元732年,伊斯蘭教徒在圖爾戰役中戰敗,于是針對西方的部分擴張戰争就此停止。

    伊斯蘭教徒遵奉《古蘭經》的教導。

     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君主制國家,成為統治者的哈裡發,必須要繼承穆罕默德許多聖潔品質才可以。

     公元661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利逝世之後,伊斯蘭教徒分成遜尼和什葉兩派。

     後來,倭馬亞王朝倒台了,接替者是代表波斯利益的阿拔斯王朝,但是阿拔斯王朝并沒有統治整個帝國,因為有一股倭馬亞王朝的力量在逃到西班牙以後,又統治了那裡。

    從此,西班牙獨立于伊斯蘭教世界了。

     第一個用阿拉伯文寫哲學的人是金迪,被後人尊為“阿拉伯哲學家”。

    他精通醫學、邏輯學、音樂、幾何、數學等學科,翻譯了普羅提諾的著作《九章集》的一部分,但這給阿拉伯人認識亞裡士多德帶來了混亂,數百年之後,阿拉伯哲學界才克服了這種混亂。

     一般而言,阿拉伯哲學家都是百科全書式的,隻要是可以被稱為哲學的學問,他們都感興趣。

     ◎伊斯蘭教哲學的集大成者 伊本·路西德,拉丁名為阿威羅伊,出生在西班牙科爾多瓦的一個審判官之家,因此,他也先後在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做過審判官。

    最初,伊本·路西德隻對神學和法律感興趣,後來才開始研究醫學、數學和哲學。

    他名聲很大,以至于人們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分析亞裡士多德的著作,把他稱為“亞裡士多德著作最權威的诠釋家”。

     1184年,伊本·路西德做了葉爾孤白·優素福的宮廷禦醫,兩年後,葉爾孤白·優素福就去世了。

    葉爾孤白·曼蘇爾繼任哈裡發之後,對伊本·路西德信任如故,但由于正統教派的反對,伊本·路西德後來被革職,先後流放到科爾多瓦附近和摩洛哥。

     這還不算完,後來又有人控告伊本·路西德“以犧牲真正的信仰為代價從事古代哲學的研究”。

    于是,葉爾孤白·曼蘇爾下令燒毀了所有涉及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書籍。

    不久以後,伊本·路西德就逝世了,至此,西班牙境内的伊斯蘭教哲學也宣告結束。

     伊本·路西德在生前曾緻力于改變阿拉伯人對亞裡士多德的理解。

    他崇敬亞裡士多德就像崇敬一位宗教創始者那樣。

    他還認為,可以借助獨立于啟示的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

    他的這一主張影響了托馬斯·阿奎那,後者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他的主張。

     伊本·路西德崇敬亞裡士多德,也曾經緊緊地依附于亞裡士多德,在提出“靈魂不死”的主張時就是如此。

    他認為,靈魂不死是因為智性不死。

    不過,這并不能保證靈魂不死,因為表現于不同的個人之間的知性其實是同一的。

    這也遭到了基督教哲學家的反駁。

     像大多數後期的伊斯蘭教哲學家一樣,雖然伊本·路西德是伊斯蘭教徒,但卻不是嚴格的正統教派。

    在當時也流行過一個純正統教派的神學家組織,這個組織認為,哲學對信仰不利,因此反對一切哲學。

     這個組織中間的一個名叫阿勒嘎則勒的人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哲學家的毀滅》。

    伊本·路西德對此作出了回應,寫了一本名為《毀滅論的毀滅》一書,有力地抨擊了阿勒嘎則勒。

     從哲學發展的角度來講,伊本·路西德是伊斯蘭教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基督教哲學的一個開端。

    13世紀時期,米凱爾·司各特将他的著作翻譯成了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