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
關燈
小
中
大
一種完善的原形。
《哲學的慰藉》中,絲毫沒有迷信和病态的迹象,也沒有過分強求遙不可及的事物的傾向,書裡呈現的是一種隻有純哲學才有的甯靜。
這種甯靜出自被判死刑的波伊提烏之手是令人贊歎的。
盡管東哥特國王狄奧多理克處死了波伊提烏,但他們始終是朋友。
波伊提烏曾經受命為狄奧多理克改革币制,加上他淵博的學識和對公益的熱忱,他足以成為當時絕無僅有的人物,即使在其他任何一個時代,他都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物。
修道運動 修道運動發源于大約4世紀初葉的埃及和叙利亞。
所謂修道運動,又分為獨居隐士的修道和住修道院僧侶的修道兩種形式。
公元250年,埃及誕生了第一位名叫安東尼的隐士,他在一間茅屋獨居了15年後,又在荒漠裡獨居了20年,從此聲名遠揚。
大約在公元305年,安東尼開始出世講道。
公元320年前後,埃及人帕科缪創辦了一所修道院。
在這個修道院修道的人過着集體生活,集體進行宗教儀式,最終赢得了基督教的認可。
與此同時,叙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出現了修道院。
最初,修道院完全獨立于教會組織之外,是一項自發運動。
後來,阿薩納修斯結合了修道院和教士,還确立了修道僧兼任祭司的規矩。
緊接着,他又把修道運動帶到西歐。
為了促進這項運動,傑羅姆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奧古斯丁則把它傳到了非洲。
在修道僧還沒有被教會組織接受時,教會因他們而鬧起了宗教糾紛。
這主要是因為不能區分哪個是真誠的苦行僧,哪個是貪圖修道院舒适的生活才做了修道僧的。
還有一個原因,即修道僧往往以狂烈的方式支持他喜愛的主教,這往往使宗教會議陷入異端。
在修道運動早期的遁世修行階層,除了宗教指定的書籍之外,修道僧再也不會多讀一本書。
除此之外,他們對待道德的态度還是消極的,把道德當做避免犯罪的方法。
不過,在以後的日子裡,修道僧倒是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
在西方修道僧制度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本尼狄克教團的締造者本尼狄克。
本尼狄克從20歲起就在一個洞裡住了三年。
他的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創立于公元530年,為了更好地管理蒙特·卡西諾修道院,他又制定了适合西歐風土的“本尼狄克教規”。
當時,有這樣一個不值得提倡的規定:越能極端地苦行的人,就越有可能被認為是神聖的人。
本尼狄克改變了這個規定,并進一步規定:必須經過修道院院長許可,才能實行超過教規以外的苦行。
按照“本尼狄克教規”的規定,修道院院長是終身任職的,而且權力極大,在教規和正統教義允許的範圍内,他可以用任何方法管理修道僧,而修道僧不能任意轉投修道院。
任何組織一旦創立就很難以締造者的意志為轉移,因為它們已經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天主教會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而本尼狄克教團的發展曆程也體現了這一點。
可是,就像耶稣會為天主教會而大感吃驚一樣,本尼狄克教團也會讓本尼狄克本人大感吃驚。
不過,從學術的發展方面看,這對于本尼狄克教團而言這也并非壞事。
教皇國的真正建立者 以“格列高利”為名的第一代教皇就是大格列高利。
大約是在公元540年,大格列高利出生在羅馬的一個貴族之家,因此他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
公元573年,他當上了羅馬市市長,但很快他就離開了政界。
這以後,他耗盡了自己所有的家産用于建造修道院和救濟貧民,而他自己也專心苦行,成了一名虔誠的本尼狄克派教士。
再後來,教皇貝拉二世任命大格列高利為他駐東羅馬帝國的全權公使,常駐君士坦丁堡。
因此,從公元579年至公元585年,大格列高利一面在東羅馬帝國代表着羅馬教廷,一面與東羅馬帝國的教徒們辯論。
在宗教方面,大格列高利取得了成功,避免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遠離真實的信仰。
但在政治方面他卻失敗了,因為他沒能說服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倫巴德人開戰。
之後的五年,大格列高利當了自己創立的修道院的院長。
教皇逝世後,大格列高利做了教皇。
大格列高利剛當教皇時周圍的環境很艱難,不過,這樣的環境正适合他大展身手。
當時,拜占庭帝國已經衰敗了,沒有領主的西班牙和非洲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倫巴德人趁機洗劫意大利,法蘭西也處在南北之間的内戰之中,等等。
時代的混亂甚至使一大批主教失去了作為人們楷模的榮耀。
雖然羅馬主教被公認為是教廷中地位最高的人物,但他的權力僅限于主管教區之内。
繼任教皇以後,大格列高利就做好了用全部的精力和智力同困難搏鬥的準備。
大格列高利主要通過通信的方法行使他的權威。
他通信的對象,包括全體羅馬世界中的主教和世俗國家的統治者。
大格列高利還編著了一部教規,含有對主教們的勸告,影響了整個中世紀初期。
為了讓主教們願意接受這部法規,他把它定義為“主教們的職務指南”。
這部法規滿篇都是對主教的忠告,包括勸告他們不要玩忽職守,等等。
此外,在談到主教與世俗國家的統治者的關系時,法規告誡主教們說,不要批評世俗國家的統治者,因為如果他們不聽從教會的意見,那麼他們自然會受到地獄劫火的威脅。
總體來說,大格列高利寫的信既彰顯了他獨特的性格,又不乏趣味。
如果不是給皇帝或拜占庭宮廷的貴婦人寫信,那麼他在信件裡的口吻就像一個教會學校的校長,既有稱贊,也有訓斥。
總之,他總是能毫不猶豫地利用權限發号施令。
盡管他是出于職責的需要而用特殊的語氣命令他人,但這一切的本能根源卻是他身為羅馬貴族的自負。
大格列高利有着極其敏銳的政治直覺,在他任教皇期間,極大提高了羅馬教皇的地位和職權。
物質也具有思考能力 經院哲學家約翰·司各特是中世紀後期唯名論的代表之一,他是一個新柏拉圖主義者,主張泛神論,傾向于斐拉鸠斯教派。
他早年就讀于牛津大學,深受數學、經驗科學和反托馬斯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研究神學與哲學。
作為神學家,司各特并不否認宗教信仰,但他認為理性應在信仰之上,并力求使哲學獨立于神學,宣稱上帝并不是形而上學的主題。
同時他還指出理性是有局限的,認為人們既不能通過證明承認上帝存在,也不能利用理智把握上帝的屬性,隻有借助個人的沉思才能直接認識上帝。
在倫理觀方面,司各特主張個人是行動和道德的主體,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意志去追求幸福。
他的這些思想肯定了個人的獨立意志,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
在唯名論與實在論的鬥争中,司各特堅持唯名論的概念論觀點,他認為一般不能在人的理智之外獨立存在,它隻是同類事物之間的共同性。
司各特采納了亞裡士多德關于形式和質料學說的基本思想,不過他反對擡高形式貶低質料。
他指出質料即物質,具有獨立的實在性,形式的作用在于讓物質具有個性,隻有它與物質結合才能構成獨立的實體。
在司各特看來,人固然不能通過理性認識上帝,但可以憑借自己的天賦和能力獲取知識。
他認為,認識起源于人的感官對單純物體的表象,人以這些簡單的、混亂的感官表象為誘因,然後憑着理智能力,形成對根本原理的認識。
理智若不從感官方面獲得主題,就不可能對命題的主題有任何認識。
他還猜測物質具有思考能力,認為靈魂中可能有物質。
司各特的這種觀點是對宗教神學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否定。
司各特的哲學思想在曆史上産生了很大影響。
晚年在巴黎和科倫講學的他,從經院哲學内部公開批判托馬斯·阿奎那,削弱了封建神學和托馬斯·阿奎那學說的權威,加速了經院哲學的衰落。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離正統教義很遠的人,卻躲過了宗教迫害,最後逝世于科倫。
司各特著有《巴黎論著》和《牛津論著》等著作,其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認識論思想,成為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思想來源之一。
修道僧的信仰 ◎信仰尋求理解 一般認為,除了教皇賽爾維斯特二世之外,10世紀的西方沒有哲學家。
但伴随着11世紀的到來,在哲學上真正傑出的人物開始逐漸現身了。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羅塞林、安瑟倫等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即都是支持教會改革運動的修道僧。
安瑟倫是意大利人,基督教經院哲學家、神學家,實在
《哲學的慰藉》中,絲毫沒有迷信和病态的迹象,也沒有過分強求遙不可及的事物的傾向,書裡呈現的是一種隻有純哲學才有的甯靜。
這種甯靜出自被判死刑的波伊提烏之手是令人贊歎的。
盡管東哥特國王狄奧多理克處死了波伊提烏,但他們始終是朋友。
波伊提烏曾經受命為狄奧多理克改革币制,加上他淵博的學識和對公益的熱忱,他足以成為當時絕無僅有的人物,即使在其他任何一個時代,他都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物。
修道運動 修道運動發源于大約4世紀初葉的埃及和叙利亞。
所謂修道運動,又分為獨居隐士的修道和住修道院僧侶的修道兩種形式。
公元250年,埃及誕生了第一位名叫安東尼的隐士,他在一間茅屋獨居了15年後,又在荒漠裡獨居了20年,從此聲名遠揚。
大約在公元305年,安東尼開始出世講道。
公元320年前後,埃及人帕科缪創辦了一所修道院。
在這個修道院修道的人過着集體生活,集體進行宗教儀式,最終赢得了基督教的認可。
與此同時,叙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出現了修道院。
最初,修道院完全獨立于教會組織之外,是一項自發運動。
後來,阿薩納修斯結合了修道院和教士,還确立了修道僧兼任祭司的規矩。
緊接着,他又把修道運動帶到西歐。
為了促進這項運動,傑羅姆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奧古斯丁則把它傳到了非洲。
在修道僧還沒有被教會組織接受時,教會因他們而鬧起了宗教糾紛。
這主要是因為不能區分哪個是真誠的苦行僧,哪個是貪圖修道院舒适的生活才做了修道僧的。
還有一個原因,即修道僧往往以狂烈的方式支持他喜愛的主教,這往往使宗教會議陷入異端。
在修道運動早期的遁世修行階層,除了宗教指定的書籍之外,修道僧再也不會多讀一本書。
除此之外,他們對待道德的态度還是消極的,把道德當做避免犯罪的方法。
不過,在以後的日子裡,修道僧倒是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
在西方修道僧制度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本尼狄克教團的締造者本尼狄克。
本尼狄克從20歲起就在一個洞裡住了三年。
他的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創立于公元530年,為了更好地管理蒙特·卡西諾修道院,他又制定了适合西歐風土的“本尼狄克教規”。
當時,有這樣一個不值得提倡的規定:越能極端地苦行的人,就越有可能被認為是神聖的人。
本尼狄克改變了這個規定,并進一步規定:必須經過修道院院長許可,才能實行超過教規以外的苦行。
按照“本尼狄克教規”的規定,修道院院長是終身任職的,而且權力極大,在教規和正統教義允許的範圍内,他可以用任何方法管理修道僧,而修道僧不能任意轉投修道院。
任何組織一旦創立就很難以締造者的意志為轉移,因為它們已經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天主教會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而本尼狄克教團的發展曆程也體現了這一點。
可是,就像耶稣會為天主教會而大感吃驚一樣,本尼狄克教團也會讓本尼狄克本人大感吃驚。
不過,從學術的發展方面看,這對于本尼狄克教團而言這也并非壞事。
教皇國的真正建立者 以“格列高利”為名的第一代教皇就是大格列高利。
大約是在公元540年,大格列高利出生在羅馬的一個貴族之家,因此他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
公元573年,他當上了羅馬市市長,但很快他就離開了政界。
這以後,他耗盡了自己所有的家産用于建造修道院和救濟貧民,而他自己也專心苦行,成了一名虔誠的本尼狄克派教士。
再後來,教皇貝拉二世任命大格列高利為他駐東羅馬帝國的全權公使,常駐君士坦丁堡。
因此,從公元579年至公元585年,大格列高利一面在東羅馬帝國代表着羅馬教廷,一面與東羅馬帝國的教徒們辯論。
在宗教方面,大格列高利取得了成功,避免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遠離真實的信仰。
但在政治方面他卻失敗了,因為他沒能說服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倫巴德人開戰。
之後的五年,大格列高利當了自己創立的修道院的院長。
教皇逝世後,大格列高利做了教皇。
大格列高利剛當教皇時周圍的環境很艱難,不過,這樣的環境正适合他大展身手。
當時,拜占庭帝國已經衰敗了,沒有領主的西班牙和非洲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倫巴德人趁機洗劫意大利,法蘭西也處在南北之間的内戰之中,等等。
時代的混亂甚至使一大批主教失去了作為人們楷模的榮耀。
雖然羅馬主教被公認為是教廷中地位最高的人物,但他的權力僅限于主管教區之内。
繼任教皇以後,大格列高利就做好了用全部的精力和智力同困難搏鬥的準備。
大格列高利主要通過通信的方法行使他的權威。
他通信的對象,包括全體羅馬世界中的主教和世俗國家的統治者。
大格列高利還編著了一部教規,含有對主教們的勸告,影響了整個中世紀初期。
為了讓主教們願意接受這部法規,他把它定義為“主教們的職務指南”。
這部法規滿篇都是對主教的忠告,包括勸告他們不要玩忽職守,等等。
此外,在談到主教與世俗國家的統治者的關系時,法規告誡主教們說,不要批評世俗國家的統治者,因為如果他們不聽從教會的意見,那麼他們自然會受到地獄劫火的威脅。
總體來說,大格列高利寫的信既彰顯了他獨特的性格,又不乏趣味。
如果不是給皇帝或拜占庭宮廷的貴婦人寫信,那麼他在信件裡的口吻就像一個教會學校的校長,既有稱贊,也有訓斥。
總之,他總是能毫不猶豫地利用權限發号施令。
盡管他是出于職責的需要而用特殊的語氣命令他人,但這一切的本能根源卻是他身為羅馬貴族的自負。
大格列高利有着極其敏銳的政治直覺,在他任教皇期間,極大提高了羅馬教皇的地位和職權。
物質也具有思考能力 經院哲學家約翰·司各特是中世紀後期唯名論的代表之一,他是一個新柏拉圖主義者,主張泛神論,傾向于斐拉鸠斯教派。
他早年就讀于牛津大學,深受數學、經驗科學和反托馬斯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研究神學與哲學。
作為神學家,司各特并不否認宗教信仰,但他認為理性應在信仰之上,并力求使哲學獨立于神學,宣稱上帝并不是形而上學的主題。
同時他還指出理性是有局限的,認為人們既不能通過證明承認上帝存在,也不能利用理智把握上帝的屬性,隻有借助個人的沉思才能直接認識上帝。
在倫理觀方面,司各特主張個人是行動和道德的主體,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意志去追求幸福。
他的這些思想肯定了個人的獨立意志,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
在唯名論與實在論的鬥争中,司各特堅持唯名論的概念論觀點,他認為一般不能在人的理智之外獨立存在,它隻是同類事物之間的共同性。
司各特采納了亞裡士多德關于形式和質料學說的基本思想,不過他反對擡高形式貶低質料。
他指出質料即物質,具有獨立的實在性,形式的作用在于讓物質具有個性,隻有它與物質結合才能構成獨立的實體。
在司各特看來,人固然不能通過理性認識上帝,但可以憑借自己的天賦和能力獲取知識。
他認為,認識起源于人的感官對單純物體的表象,人以這些簡單的、混亂的感官表象為誘因,然後憑着理智能力,形成對根本原理的認識。
理智若不從感官方面獲得主題,就不可能對命題的主題有任何認識。
他還猜測物質具有思考能力,認為靈魂中可能有物質。
司各特的這種觀點是對宗教神學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否定。
司各特的哲學思想在曆史上産生了很大影響。
晚年在巴黎和科倫講學的他,從經院哲學内部公開批判托馬斯·阿奎那,削弱了封建神學和托馬斯·阿奎那學說的權威,加速了經院哲學的衰落。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離正統教義很遠的人,卻躲過了宗教迫害,最後逝世于科倫。
司各特著有《巴黎論著》和《牛津論著》等著作,其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認識論思想,成為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思想來源之一。
修道僧的信仰 ◎信仰尋求理解 一般認為,除了教皇賽爾維斯特二世之外,10世紀的西方沒有哲學家。
但伴随着11世紀的到來,在哲學上真正傑出的人物開始逐漸現身了。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羅塞林、安瑟倫等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即都是支持教會改革運動的修道僧。
安瑟倫是意大利人,基督教經院哲學家、神學家,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