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岸的淳樸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事物便是因為高級事物而存在,高級事物就要團結協作。
悔恨,是因為人們忽視了某件有用的事物而進行的自我責備。
而善,一定是有用的事物,完美的人應當追求它。
但完美的人沒有人會悔恨自己拒絕了感官上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有用的。
不論我是什麼人,都隻是一個微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
放下你的書吧,不要再讓自己分心,分心是不好的;就好比你正面臨死亡、輕視這微小的肉體;那僅僅是血液、骨骼和一種網狀的組織,一種神經、靜脈和動脈的結構。
再來看看呼吸是什麼?空氣,并不總是相同的空氣,而是每分每秒都在呼出和再吸入的空氣。
剩下的就是支配部分了:這樣來打量它,它隻是一個老人,不要再讓它成為奴隸,也不要再像拉線木偶那樣做反社會的活動,不要再不安于現在的命運或者躲避将來。
你錯待了自己,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将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你的生命卻已接近尾聲。
可你的靈魂卻并沒有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靈魂。
不要去留意别的人在想些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别人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關心自己内心活動的人才是不幸的。
你将不久于人世,卻還沒有讓自己簡單樸素、擺脫煩惱,還沒有擺脫對被外在事物傷害的懷疑,還沒有養成和善地對待所有人的性情,還沒有做到讓你的智慧僅僅用于正直的行為。
任何存在都是可懷疑的 最早提倡懷疑主義的人是皮浪。
他原本隻是一個貧窮而默默無聞的畫匠,愛裡斯人。
年輕時,他參加了亞曆山大的軍隊,随軍到過印度。
曆史上流傳下來許多關于皮浪對具體事物持懷疑态度的逸事。
有人說他走路的時候,總是不走“沒有東西、沒有車馬迎面而來”的道路;有一次他還對着一堵牆跑過去……在他朋友的拉扯下,才使得他脫離危險。
據說,有一次他的老師跌入泥潭,他徑自走過而沒去拉一把。
别人都譴責他,老師則贊揚他的冷漠和無動于衷。
還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們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風暴。
同伴們都驚慌失措,他卻若無其事,指着船上一頭正在吃食的小豬說,這就是哲人應該具有的不動心狀态。
皮浪認為由感覺和理性得來的知識都不可靠,要認識客觀世界是不可能的,甚至客觀世界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懷疑的。
人既不能從自己的感覺也不能從自己的意見來說事物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人們應當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發表任何意見,不作任何判斷,對任何一件事情都說:它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
在他看來,人的行為隻是按照風俗習慣所作的約定,無所謂光榮不光榮,正當不正當,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醜的。
所謂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斷,不要任何知識。
他主張對一切都要無動于衷,不作任何反應,以免引起無謂的争論和煩惱。
隻有這樣,才能得到靈魂的安甯。
其實,在皮浪之前懷疑主義就已經存在,他隻是将其整理彙合,并沒有創立新的學說。
最早困擾古希臘哲學家的是感官上的懷疑主義,他們通過感官獲得的知識與理論知識有矛盾。
所以當時巴門尼德與柏拉圖才會認為感官獲得的隻是意見,而不是知識。
除了感官懷疑主義之外,皮浪又加入了道德懷疑主義與邏輯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俘獲了一群不懂哲學的人,他們看到各派的争鬥沒有結果,便認為永遠不可能有結果。
他們懷疑一切,認為人永遠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知識。
既然如此,何不享受眼前的美好? 懷疑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解除煩惱的自我安慰。
懷疑主義非常武斷,它們不問青紅皂白就否定一切。
這也成了它的一個缺點,那就是不能讓人信服。
直到蒂孟的出現,他是皮浪的弟子,他為懷疑主義找到了一種難以推翻的根據。
他提出,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些原則是無可争議的。
公元前235年,蒂孟死于雅典,他的離世标志着懷疑主義學派告一段落。
人生的最高目的 普羅提諾,是晚期希臘最後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新柏拉圖主義的主要代表。
生于埃及的他,曾拜亞曆山大城的安漠尼烏斯為師學習哲學。
他的一生正逢羅馬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
由于羅馬軍隊戰鬥力下降,他出生之前,外族就不斷入侵,加上瘟疫,羅馬帝國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同時帝國财政崩潰,稅賦加重……一直到普羅提諾死後,這種局面才結束,帝國才重新建立了秩序。
在道德方面,普羅提諾為人真誠,無可挑剔,像斯賓諾莎一樣讓人感動。
他總是用最簡潔的語言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告訴對方。
許多有權勢的人都聽他講課,皇帝也對他非常贊賞。
他本想建立一個柏拉圖心中的理想國,但後期失去了皇帝的支持,計劃也就擱淺了。
此後,他開始寫書,一生著作頗豐。
但是,在普羅提諾的書中沒有任何關于苦難的描寫。
他曾參加羅馬遠征軍,目的是研習東方哲學,此後就一直從事教學與寫作。
他的學說融合了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思想以及東方神秘主義的“流溢說”,将“太一”看做萬物之源,并認為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複返太一,與之合一。
普羅提諾繼承和發展了柏拉圖的“理念”。
他把理念世界歸納為太一,認為它超越一切,絕對完美。
在當時的時代裡,幸福必須經過對非感官的事物加以思索才能獲得。
這種幸福是靠思索得來的,因此感官世界、現實世界就受到了輕視。
對于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想在理論中經過思索得到幸福的人來說,普羅提諾非常重要。
在純粹理智方面,普羅提諾的優點非常明顯,還糾正過柏拉圖的錯誤。
他提出過很好的論據來反對唯物主義,他闡述的關于靈魂與肉體的關系比前人更透徹。
關于死後還有沒有關于生前的記憶這個問題,人們都很好奇。
普羅提諾說,人的一生隻是靈魂很短的一個時間段。
在靈魂向永恒發展的過程中,這一段時間内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靈魂會逐漸遺忘生前的事情。
到了最後,會将生前的所有事情都遺忘幹淨。
普羅提諾主張有神論,同時主張迷信與法術。
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現實是令人絕望的,他們幻想着有一個充滿美好、善良的世界。
這個“美好的世界”對于基督教徒來說,便是天國;在柏拉圖主義者眼中,是一個充滿理念的永恒世界。
基督教的神學家認為柏拉圖主義是基督教神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把普羅提諾稱為“柏拉圖在世”。
普羅提諾在曆史上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當時的世界中,他的學說雖被廣泛接受了,但是沒有也不可能産生積極的影響。
他是古代哲學一個終結,同時又是基督教哲學的開端,不僅是對中世紀的基督教,還對天主教神學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宗教的興起 ◎猶太宗教的發展 以色列最早的曆史除了傳說以外,得不到任何驗證。
傳說中的曆史有多少是真的,也無人知曉。
出現在《舊約全書》中最早有名字的猶太人是亞哈,他是以色列的國王。
公元前722年之後,猶太王國保持着自己的宗教與傳統獨立存在。
公元前586年,新建立的巴比倫王國攻破了耶路撒冷城,并将猶太人押回巴比倫。
公元前538年,居魯士王攻破巴比倫,允許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
回到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開始重建聖殿,此時猶太正教開始成形。
被擄到巴比倫的經曆讓猶太教發生了許多變化。
猶太人将這次經曆看做神在懲罰自己,就像父親懲罰孩子一樣。
帶着這種身負罪惡感的心理,流亡期間的猶太人更加虔誠地信仰自己的宗教,嚴格排他。
最初的時候,猶太教信奉很多神,到了巴比倫之後便開始隻崇拜一個神。
十誡的第一條便說:“你隻準崇拜我一個神。
”這說明猶太教在巴比倫入侵之前不久進行過改革。
當時的先知們警告猶太人,隻崇拜一個神将得到賜福,崇拜多個神将會撤銷賜福。
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喜歡讨論罪惡,不同的是,基督徒将把自己當做罪人看做一種美德,以表現自己的謙虛,猶太人則不會這樣做。
希臘對猶太思想影響的最好證明體現在哲學家菲羅身上。
他是正統的猶太教徒,但他同時也是柏拉圖主義者,并且深受斯多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影響。
他還曾經試圖将希臘哲學與正統的猶太文化結合到一起。
當時,猶太人的定居區遍布各大城市,他們影響了其他教派的教徒,以及羅馬官方的宗教人士。
他們的影響甚至深入到了俄羅斯南部,那裡的許多人也改信猶太教。
中世紀期間,在西班牙的猶太人為文化傳承作了許多貢獻,其中斯賓諾莎是受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當西班牙被基督教徒侵占的時候,猶太人将自己知道的知識都傳給了西班牙人。
他們還将知識傳給經院學者,其中也包括了占星術、煉金術之類的無用東西。
當時的猶太學者既懂希伯來文、希臘文和阿拉伯文,又通曉希臘哲學。
他們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在中世紀之後從未間斷,一直持續至今。
◎基督教的開端 基督教,發源于猶太教是以《新舊約全書》為“聖經”,信仰人類有原罪,相信耶稣是神的兒子,并被釘在十字架上,從而為人類洗清原罪、拯救人類的一神論宗教,并與佛教、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 最初的基督教是革新後的猶太教,隻在猶太人之間傳播。
開始時,聖雅各、聖彼得都是不希望外族人入教的,但是這一切都被聖保羅打破。
他不僅允許外族人加入基督教,同時還允許他們不必遵守割禮和摩西律法。
這樣,基督教的信徒就越來越多,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傳統的猶太人,一類是探索新教的外國人。
割禮和食物方面的禁忌是猶太教推廣的最大障礙之一,而基督教在繼承了猶太教精髓的同時,卻避開了這些禁忌,得到了很好的傳播。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稣,他出生在猶太的伯利恒,母親名叫馬利亞。
他三十歲左右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聲稱自己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他出來傳道,主要是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
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迹,在民衆中得到極大的回應。
這些使得羅馬帝國執政下的猶太教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耶稣除之而後快。
後來由于門徒猶大的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并将其釘在十字架上。
在死之前,耶稣還受盡了打罵侮辱。
而耶稣的本意是為了要贖世人的罪,所以他甘願流出自己的血。
依據他的門徒們的見證,耶稣在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複活了。
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
他們漸漸确信耶稣真的複活了,認為他是勝過死亡的救主。
在耶稣升天超離這世界以後,他的門徒們團結起來熱心宣揚耶稣的教訓,并且宣告他是複活的,是戰勝死亡的主。
信徒們因此而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
君士坦丁改革宗教之後,教會的統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當羅馬帝國立基督教為國教時,主教被授予了司法權和行政權。
◎創世記(節選) 在宇宙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黑暗籠罩着無邊無際的空虛混沌,上帝那孕育着生命的靈運行其中,投入其中,施造化之工,展成就之初,使世界确立,使萬物齊備。
上帝用七天創造了天地萬物。
這創造的奇妙與神秘非形之筆墨所能寫盡,非訴諸言語所能話透。
第一日,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
上帝将光與暗分開,稱光為晝,稱暗為夜。
于是有了晚上,有了早晨。
第二日,上帝說:“諸水之向要有空氣隔開。
”上帝便造了空氣,稱它為天。
第三日,上帝說:“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
”于是,水和旱地便分開。
上帝稱旱地為大陸,稱衆水聚積之處為海洋。
上帝又吩咐,地上要長出青草和各種各樣的開花結子的蔬菜及結果子的樹,果子都包着核。
世界便照上帝的話成就了。
第四日,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管晝夜,做記号,定節令、日子、年歲,并要發光普照全地。
”于是上帝造就了兩個光體,給它們分工,讓大的那個管理晝,小的那個管理夜。
上帝又造就了無數的星鬥,把它們嵌列在天幕之中。
第五日,上帝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鳥在地面天空中飛翔。
”上帝就造出大魚和各種水中的生命,使它們各從其類;上帝又造出各樣的飛鳥,使它們各從其類。
上帝看到自己的造物,非常喜悅,就賜福這一切,使它們滋生繁衍,普及江海湖汊、平原空谷。
第六日,上帝說:“地要生出活物來,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
”于是,上帝造出了這些生靈,使它們各從其類。
上帝看到萬物并作,生滅有繼,就說:“我要照着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樣式造人,派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蟲。
”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
上帝本意讓人成為萬物之靈,就賜福給他們,對他們說:“要生養衆多,遍滿地面,治理地上的一切,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活物。
” 第七日,天地萬物都造齊了,上帝完成了創世之功。
在這一天裡,他歇息了,并賜福給第六天,聖化那一天為特别的日子,因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創造,歇工休息。
就這樣星期日也成為人類休息的日子。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分曉。
”上帝就是這樣開辟鴻蒙,創造宇宙萬物的。
悔恨,是因為人們忽視了某件有用的事物而進行的自我責備。
而善,一定是有用的事物,完美的人應當追求它。
但完美的人沒有人會悔恨自己拒絕了感官上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有用的。
不論我是什麼人,都隻是一個微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
放下你的書吧,不要再讓自己分心,分心是不好的;就好比你正面臨死亡、輕視這微小的肉體;那僅僅是血液、骨骼和一種網狀的組織,一種神經、靜脈和動脈的結構。
再來看看呼吸是什麼?空氣,并不總是相同的空氣,而是每分每秒都在呼出和再吸入的空氣。
剩下的就是支配部分了:這樣來打量它,它隻是一個老人,不要再讓它成為奴隸,也不要再像拉線木偶那樣做反社會的活動,不要再不安于現在的命運或者躲避将來。
你錯待了自己,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将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你的生命卻已接近尾聲。
可你的靈魂卻并沒有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靈魂。
不要去留意别的人在想些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别人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關心自己内心活動的人才是不幸的。
你将不久于人世,卻還沒有讓自己簡單樸素、擺脫煩惱,還沒有擺脫對被外在事物傷害的懷疑,還沒有養成和善地對待所有人的性情,還沒有做到讓你的智慧僅僅用于正直的行為。
任何存在都是可懷疑的 最早提倡懷疑主義的人是皮浪。
他原本隻是一個貧窮而默默無聞的畫匠,愛裡斯人。
年輕時,他參加了亞曆山大的軍隊,随軍到過印度。
曆史上流傳下來許多關于皮浪對具體事物持懷疑态度的逸事。
有人說他走路的時候,總是不走“沒有東西、沒有車馬迎面而來”的道路;有一次他還對着一堵牆跑過去……在他朋友的拉扯下,才使得他脫離危險。
據說,有一次他的老師跌入泥潭,他徑自走過而沒去拉一把。
别人都譴責他,老師則贊揚他的冷漠和無動于衷。
還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們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風暴。
同伴們都驚慌失措,他卻若無其事,指着船上一頭正在吃食的小豬說,這就是哲人應該具有的不動心狀态。
皮浪認為由感覺和理性得來的知識都不可靠,要認識客觀世界是不可能的,甚至客觀世界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懷疑的。
人既不能從自己的感覺也不能從自己的意見來說事物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人們應當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發表任何意見,不作任何判斷,對任何一件事情都說:它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
在他看來,人的行為隻是按照風俗習慣所作的約定,無所謂光榮不光榮,正當不正當,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醜的。
所謂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斷,不要任何知識。
他主張對一切都要無動于衷,不作任何反應,以免引起無謂的争論和煩惱。
隻有這樣,才能得到靈魂的安甯。
其實,在皮浪之前懷疑主義就已經存在,他隻是将其整理彙合,并沒有創立新的學說。
最早困擾古希臘哲學家的是感官上的懷疑主義,他們通過感官獲得的知識與理論知識有矛盾。
所以當時巴門尼德與柏拉圖才會認為感官獲得的隻是意見,而不是知識。
除了感官懷疑主義之外,皮浪又加入了道德懷疑主義與邏輯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俘獲了一群不懂哲學的人,他們看到各派的争鬥沒有結果,便認為永遠不可能有結果。
他們懷疑一切,認為人永遠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知識。
既然如此,何不享受眼前的美好? 懷疑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解除煩惱的自我安慰。
懷疑主義非常武斷,它們不問青紅皂白就否定一切。
這也成了它的一個缺點,那就是不能讓人信服。
直到蒂孟的出現,他是皮浪的弟子,他為懷疑主義找到了一種難以推翻的根據。
他提出,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些原則是無可争議的。
公元前235年,蒂孟死于雅典,他的離世标志着懷疑主義學派告一段落。
人生的最高目的 普羅提諾,是晚期希臘最後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新柏拉圖主義的主要代表。
生于埃及的他,曾拜亞曆山大城的安漠尼烏斯為師學習哲學。
他的一生正逢羅馬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
由于羅馬軍隊戰鬥力下降,他出生之前,外族就不斷入侵,加上瘟疫,羅馬帝國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同時帝國财政崩潰,稅賦加重……一直到普羅提諾死後,這種局面才結束,帝國才重新建立了秩序。
在道德方面,普羅提諾為人真誠,無可挑剔,像斯賓諾莎一樣讓人感動。
他總是用最簡潔的語言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告訴對方。
許多有權勢的人都聽他講課,皇帝也對他非常贊賞。
他本想建立一個柏拉圖心中的理想國,但後期失去了皇帝的支持,計劃也就擱淺了。
此後,他開始寫書,一生著作頗豐。
但是,在普羅提諾的書中沒有任何關于苦難的描寫。
他曾參加羅馬遠征軍,目的是研習東方哲學,此後就一直從事教學與寫作。
他的學說融合了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思想以及東方神秘主義的“流溢說”,将“太一”看做萬物之源,并認為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複返太一,與之合一。
普羅提諾繼承和發展了柏拉圖的“理念”。
他把理念世界歸納為太一,認為它超越一切,絕對完美。
在當時的時代裡,幸福必須經過對非感官的事物加以思索才能獲得。
這種幸福是靠思索得來的,因此感官世界、現實世界就受到了輕視。
對于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想在理論中經過思索得到幸福的人來說,普羅提諾非常重要。
在純粹理智方面,普羅提諾的優點非常明顯,還糾正過柏拉圖的錯誤。
他提出過很好的論據來反對唯物主義,他闡述的關于靈魂與肉體的關系比前人更透徹。
關于死後還有沒有關于生前的記憶這個問題,人們都很好奇。
普羅提諾說,人的一生隻是靈魂很短的一個時間段。
在靈魂向永恒發展的過程中,這一段時間内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靈魂會逐漸遺忘生前的事情。
到了最後,會将生前的所有事情都遺忘幹淨。
普羅提諾主張有神論,同時主張迷信與法術。
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現實是令人絕望的,他們幻想着有一個充滿美好、善良的世界。
這個“美好的世界”對于基督教徒來說,便是天國;在柏拉圖主義者眼中,是一個充滿理念的永恒世界。
基督教的神學家認為柏拉圖主義是基督教神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把普羅提諾稱為“柏拉圖在世”。
普羅提諾在曆史上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當時的世界中,他的學說雖被廣泛接受了,但是沒有也不可能産生積極的影響。
他是古代哲學一個終結,同時又是基督教哲學的開端,不僅是對中世紀的基督教,還對天主教神學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宗教的興起 ◎猶太宗教的發展 以色列最早的曆史除了傳說以外,得不到任何驗證。
傳說中的曆史有多少是真的,也無人知曉。
出現在《舊約全書》中最早有名字的猶太人是亞哈,他是以色列的國王。
公元前722年之後,猶太王國保持着自己的宗教與傳統獨立存在。
公元前586年,新建立的巴比倫王國攻破了耶路撒冷城,并将猶太人押回巴比倫。
公元前538年,居魯士王攻破巴比倫,允許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
回到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開始重建聖殿,此時猶太正教開始成形。
被擄到巴比倫的經曆讓猶太教發生了許多變化。
猶太人将這次經曆看做神在懲罰自己,就像父親懲罰孩子一樣。
帶着這種身負罪惡感的心理,流亡期間的猶太人更加虔誠地信仰自己的宗教,嚴格排他。
最初的時候,猶太教信奉很多神,到了巴比倫之後便開始隻崇拜一個神。
十誡的第一條便說:“你隻準崇拜我一個神。
”這說明猶太教在巴比倫入侵之前不久進行過改革。
當時的先知們警告猶太人,隻崇拜一個神将得到賜福,崇拜多個神将會撤銷賜福。
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喜歡讨論罪惡,不同的是,基督徒将把自己當做罪人看做一種美德,以表現自己的謙虛,猶太人則不會這樣做。
希臘對猶太思想影響的最好證明體現在哲學家菲羅身上。
他是正統的猶太教徒,但他同時也是柏拉圖主義者,并且深受斯多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影響。
他還曾經試圖将希臘哲學與正統的猶太文化結合到一起。
當時,猶太人的定居區遍布各大城市,他們影響了其他教派的教徒,以及羅馬官方的宗教人士。
他們的影響甚至深入到了俄羅斯南部,那裡的許多人也改信猶太教。
中世紀期間,在西班牙的猶太人為文化傳承作了許多貢獻,其中斯賓諾莎是受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當西班牙被基督教徒侵占的時候,猶太人将自己知道的知識都傳給了西班牙人。
他們還将知識傳給經院學者,其中也包括了占星術、煉金術之類的無用東西。
當時的猶太學者既懂希伯來文、希臘文和阿拉伯文,又通曉希臘哲學。
他們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在中世紀之後從未間斷,一直持續至今。
◎基督教的開端 基督教,發源于猶太教是以《新舊約全書》為“聖經”,信仰人類有原罪,相信耶稣是神的兒子,并被釘在十字架上,從而為人類洗清原罪、拯救人類的一神論宗教,并與佛教、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 最初的基督教是革新後的猶太教,隻在猶太人之間傳播。
開始時,聖雅各、聖彼得都是不希望外族人入教的,但是這一切都被聖保羅打破。
他不僅允許外族人加入基督教,同時還允許他們不必遵守割禮和摩西律法。
這樣,基督教的信徒就越來越多,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傳統的猶太人,一類是探索新教的外國人。
割禮和食物方面的禁忌是猶太教推廣的最大障礙之一,而基督教在繼承了猶太教精髓的同時,卻避開了這些禁忌,得到了很好的傳播。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稣,他出生在猶太的伯利恒,母親名叫馬利亞。
他三十歲左右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聲稱自己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他出來傳道,主要是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
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迹,在民衆中得到極大的回應。
這些使得羅馬帝國執政下的猶太教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耶稣除之而後快。
後來由于門徒猶大的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并将其釘在十字架上。
在死之前,耶稣還受盡了打罵侮辱。
而耶稣的本意是為了要贖世人的罪,所以他甘願流出自己的血。
依據他的門徒們的見證,耶稣在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複活了。
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
他們漸漸确信耶稣真的複活了,認為他是勝過死亡的救主。
在耶稣升天超離這世界以後,他的門徒們團結起來熱心宣揚耶稣的教訓,并且宣告他是複活的,是戰勝死亡的主。
信徒們因此而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
君士坦丁改革宗教之後,教會的統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當羅馬帝國立基督教為國教時,主教被授予了司法權和行政權。
◎創世記(節選) 在宇宙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黑暗籠罩着無邊無際的空虛混沌,上帝那孕育着生命的靈運行其中,投入其中,施造化之工,展成就之初,使世界确立,使萬物齊備。
上帝用七天創造了天地萬物。
這創造的奇妙與神秘非形之筆墨所能寫盡,非訴諸言語所能話透。
第一日,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
上帝将光與暗分開,稱光為晝,稱暗為夜。
于是有了晚上,有了早晨。
第二日,上帝說:“諸水之向要有空氣隔開。
”上帝便造了空氣,稱它為天。
第三日,上帝說:“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
”于是,水和旱地便分開。
上帝稱旱地為大陸,稱衆水聚積之處為海洋。
上帝又吩咐,地上要長出青草和各種各樣的開花結子的蔬菜及結果子的樹,果子都包着核。
世界便照上帝的話成就了。
第四日,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管晝夜,做記号,定節令、日子、年歲,并要發光普照全地。
”于是上帝造就了兩個光體,給它們分工,讓大的那個管理晝,小的那個管理夜。
上帝又造就了無數的星鬥,把它們嵌列在天幕之中。
第五日,上帝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鳥在地面天空中飛翔。
”上帝就造出大魚和各種水中的生命,使它們各從其類;上帝又造出各樣的飛鳥,使它們各從其類。
上帝看到自己的造物,非常喜悅,就賜福這一切,使它們滋生繁衍,普及江海湖汊、平原空谷。
第六日,上帝說:“地要生出活物來,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
”于是,上帝造出了這些生靈,使它們各從其類。
上帝看到萬物并作,生滅有繼,就說:“我要照着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樣式造人,派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蟲。
”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
上帝本意讓人成為萬物之靈,就賜福給他們,對他們說:“要生養衆多,遍滿地面,治理地上的一切,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活物。
” 第七日,天地萬物都造齊了,上帝完成了創世之功。
在這一天裡,他歇息了,并賜福給第六天,聖化那一天為特别的日子,因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創造,歇工休息。
就這樣星期日也成為人類休息的日子。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分曉。
”上帝就是這樣開辟鴻蒙,創造宇宙萬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