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岸的淳樸
關燈
小
中
大
食物往往隻有面包和水,但他們依然很快樂。
團體的運轉資金大都是别人捐助的,在伊壁鸠魯的書信中經常見到一些要求别人捐助的話,不過他所要求捐助的隻是一些生活必需品。
病痛始終伴随着伊壁鸠魯,他學會了忍受,不去抱怨。
他曾經說過,一個人在受到鞭撻的時候也會感到快樂。
臨死前他寫了兩封信,他在信中說,這些年自己身上的病痛一直沒有減輕,他一直在承受着痛苦,但是他不去抱怨。
他一想到與弟子們、朋友們的談話就會感到快樂。
最後他還囑托别人照顧自己已故弟子的孩子。
伊壁鸠魯并非沒有缺點,他對之前的哲學家都沒有什麼好印象,甚至提到他們就會發火。
他不僅給自己的老師起外号,還給幾乎所有之前的哲學家起外号。
除此之外,他還非常專斷。
他的弟子必須學習他的所有學說,并且不準提出異議。
那些追随者把他當做神聖者來崇拜,他的教導被當做正統學說嚴格執行,形成了花園派獨尊師長的傳統。
據記載,公元前270年,伊壁鸠魯死于雅典。
他一生的著作多達三百多卷,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論生活》和《論目的》,現存的僅有一些殘篇。
◎是幸福主義,還是享樂主義 伊壁鸠魯,幸福主義倫理學的創始人之一。
在伊壁鸠魯之前,快樂被快樂主義者分為兩類,即動态快樂與靜态快樂。
動态快樂是解除痛苦的過程,靜态快樂則是一種沒有痛苦的平衡狀态。
伊壁鸠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
快樂包括肉體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靜态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例如,很餓的時候吃東西的過程是動态快樂,吃飽了之後的狀态便是靜态快樂。
靜态快樂不用伴随痛苦,又是一種平靜的狀态,因此伊壁鸠魯選擇這種快樂作為追求。
他強調原理責任和社會活動,這也是他的學說和蘇格拉底及柏拉圖最大的不同之處。
伊壁鸠魯成功地發展了享樂主義,并将之與德谟克裡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
他同意德谟克裡特的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
不同的是,他是唯物論者,不相信原子如德谟克裡特所說是被自然控制的。
古往今來,哲學家們對人類生與死的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讨,但都比較沉重,而伊壁鸠魯對生與死的論述卻與以往相反,以至于死亡都會變成一種受歡迎的解脫方式。
伊壁鸠魯所處的時代非常艱難,為了讓人們從苦難和恐懼中走出來,他發展了自己的一套倫理哲學。
他認為人類恐懼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宗教宣揚的受罪,二是對死亡的恐懼。
于是,他要創立的倫理哲學宣稱神對人世間的事情沒有管轄權,并且人死後靈魂會一起消失。
他說道:“一般人有時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最大的災難,有時卻盼望死亡,以為這是擺脫人生災難的休息。
”“一切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 伊壁鸠魯還認為靈魂是由原子構成,布滿全身。
人死後,靈魂也就消失了。
不過,構成靈魂的原子還在,隻是我們再也感受不到它們了。
“死亡對于我們無關,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而凡無感覺的就是與我們無關的。
” 盡管伊壁鸠魯的學說被認為缺乏道德,但是他卻是非常真誠的。
他對人世間的苦難非常同情和憐憫,所以才讓大家都來信仰他的哲學。
他還這樣告誡人們:不要貪圖吃喝,以免腸胃出現問題;不要結婚生子,這樣就沒有親人去世的痛苦了;學會欣賞快樂,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時間很長,就得依靠心靈的訓練隻去想那些讓人快樂的事情…… 按照我們今天的标準,伊壁鸠魯派的學說應該是消極的。
但在當時,它們卻是幫助人們擺脫恐懼的福音。
這些學說能夠減輕人的一部分痛苦,尤其是當人處于極度痛苦中時,作用會更大。
◎論快樂(節選) 快樂對于我們來說是善和美的結合,正因為這樣,我們往往不是選擇一種快樂,而是偶爾放棄很多快樂,因為這些快樂可能會帶來更多的不快樂。
同樣,我們認為痛苦比快樂要好,因為當我們長時間忍受痛苦過後,更大的快樂将會随之而來。
根據它們的天然聯系來說,每一種快樂都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一種快樂都是可取的。
同理可推,即使每種痛苦都是壞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從本質上驅避每種痛苦。
不過,根據某種标準來權衡,分析利弊,我們就要必須對所有事物進行全面的判斷。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時而會将好事情看做壞事情,反之,将壞事情看做好事情。
必須看到的是,欲望裡面,有一些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些則是徒勞的、不自然的。
在自然的欲望裡,有些是必需的,有些純粹是巧合而已;在必需的欲望裡,有些是幸福需要的,有些則是身體生理需要的,還有一些是為了維持生活。
苦惱,或許是來自恐懼、空虛、寂寞,以及無休止的欲望。
然而,假如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麼他便能為自己赢得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幸福。
在各種欲望中,所有那些不能滿足也不會痛苦的人,不在這必需之列;可是當他的需求難以實現或是有可能帶來傷害時,這類欲望便會煙消雲散。
有些自然的欲望就算不可能實現,也不會帶來痛楚,但人們卻緊抓不放,這種快樂純粹是無聊的想象,它之所以沒有被人們摒棄,并不是因為它的本質如此,而是因為人們的空想。
不管是擁有龐大的财富,還是榮耀和衆人的仰慕,抑或是其他導緻無窮無盡欲望的身外之物,都不能趕走心靈上的煩憂,更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我們不應該違背天性,應該率性而為。
這裡所提及的率性,是指滿足那些必須的欲望和自然而然的欲望。
如果後者會帶來危害,那應當嚴格抵制。
率性而不被蒙蔽的人,可以在天地之間獨立。
但凡率性随緣的人,點滴即可滿足,而那些欲壑難填的人,即使是家财萬貫,也不會滿足,不是富人,而是窮人。
你之所以會被這些問題困擾,或許是因為你忘記了自己的天性,是自己給自己創造了太多的恐懼和欲望。
所以,與其滿懷憂愁地過富裕生活,不如無憂無慮地過簡單的生活。
芝諾悖論 素有“悖論之父”之稱的芝諾,是愛利亞學派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的朋友和學生,關于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記載,但據柏拉圖記載,40歲左右的芝諾,“身材魁梧而美觀,(大家)都說他已變成巴門尼德所鐘愛的了”。
芝諾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運動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并因此在數學和哲學兩方面享有不朽的聲譽。
這些悖論由于被記錄在亞裡士多德的《物理學》一書中而為後人所知。
芝諾提出這些悖論是為了支持他老師巴門尼德關于“存在”不動、是一的學說。
他有幾個數學悖論一直傳到今天,其中有一個是阿基裡斯悖論。
阿基裡斯悖論是說:“一個跑得最快的人永遠追不上一個跑得最慢的人。
因為追趕者首先必須跑到被追者的起跑點,因此跑得慢的人永遠領先。
” 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最善跑的英雄,他的速度當然要比烏龜快。
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假如烏龜在他前面一段距離開始跑,他在後面追,他是不可能追上烏龜的。
因為當他要到達烏龜出發的那一點,烏龜又向前爬動了。
于是,一個新的起點産生了,阿基裡斯必須繼續追。
而當他追到烏龜新爬的這段距離時,烏龜又已經向前爬了一段路程,阿基裡斯隻能再追趕那段路程…… 就這樣,烏龜會制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制造出一段距離,不管這段距離有多小,隻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裡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隻可能無限接近它!于是芝諾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阿基裡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阿基裡斯真的追不上龜嗎?他當然可以,隻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和距離。
隻是芝諾鑽進了一個牛角尖,他想闡述“無限接近”這個概念,也就是無窮小。
如果按照芝諾的想法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話,會進入一個循環裡面,即二分法悖論。
如果運動的物體想要到達目的地,那麼它必須先到達其半路上的點,假設空間無限可分,那麼有限距離則包括無窮多點,于是,運動的物體在有限時間内就會經過無限多點。
比如:我們要跨過一個沙丘,必須先走過它的1/2,要想跨過1/2必須先走過1/2的1/2,也就是1/4,想跨過1/4也要先跨過它的一半……如此下去我們永遠跨過不了沙丘。
這個悖論可以表示為:“一個人想要從A點走到B點是永遠不可能的!”也就是:“運動是不可能的。
”因為如果有這樣的運動,就會有“完善的無限”,而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阿基裡斯事實上在時追上了烏龜,那麼,“這是一種不合邏輯的現象,因而絕不是真理,而僅僅是一種欺騙”。
這就是說感官是不可靠的,沒有邏輯可靠。
根據這個運動理論,芝諾還提出了一個類似的悖論:飛矢不動。
在芝諾看來,由于飛箭在其飛行的每個瞬間都有一個瞬時的位置,它在這個位置上和不動沒有什麼區别。
那麼,無限個靜止位置的總和不就等于運動了嗎?或者無限重複的靜止就是運動? 亞裡士多德認為他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時間不是由不可分的“現在”組成的,正如别的任何量都不是由不可分的部分組合成的那樣。
而且,這個結論是因為把時間當做是由“現在”組成的而引起的,如果不肯定這個前提,這個結論是不會出現的…… 這些悖論在實踐中當然是不存在,但在邏輯上卻是無可挑剔的。
對話你的心靈 ◎帝王哲學家 與前面的哲學家不同,馬可·奧勒留的身份是羅馬皇帝,而且是羅馬帝國偉大的皇帝之一,在整個西方文明裡,他都算得上是一個少見的賢君。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最終沒能挽救古羅馬,但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曆史上最為感人的名著。
在希臘文學、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和繪畫方面,馬可·奧勒留都受過很好的教育,他很喜歡斯多亞派關于德行的學說,是晚期斯多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馬可·奧勒留雖然向往和平,卻具有非凡的軍事領導才幹。
他不相信靈魂不朽,認為做到自然,與宇宙和諧,服從神的意志做事,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馬可·奧勒留認為宇宙是有生命的實質,并認可決定論,認為神已經準備好了宇宙内的一切。
他說大家都是神的兒子,包括奴隸,因此人們應該像服從法律一樣去服從神的意志。
有人認為恺撒高于一切,其實在最高的權力之上還有神。
人們應該将神看得比世間的統治者更重要。
史上沒有羅馬人和希臘人之分,大家都是宇宙人,馬可·奧勒留這樣認為。
人在世上就是靈魂載着肉體,而且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部分神性,也就是神給每個人都派了一名守護者。
按照這種說法,我們每個人都認識神,更不應該感到恐懼,将德行看做唯一的善來追求,那樣就能避免任何災難。
利用辛勞當中的零碎時間,奧勒留不斷寫下自己與心靈的對話,用以提醒和激勵自己,從而創作了永懸後世的《沉思錄》。
這部著作最初他隻是寫給自己看的,并沒有打算發表。
在《沉思錄》中,作者考察了自然與社會、宇宙與人生、理性與欲望、自我與他人等的關系,強調人要過一種理性的生活,一方面要服務于社會,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培養自己的德行,保持心靈的安靜和自足。
書的一開始,馬可·奧勒留便感謝了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神明。
他列舉了這些人在思想等方面對自己的幫助。
他還感謝神明對他的眷顧,使他有健康的孩子、溫順的妻子以及在哲學上沒有走彎路。
他還談到了自己肩上的壓力與負擔,還談到了自己的苦惱。
馬可·奧勒留在位期間災難連年,不僅有戰争與叛變,更有瘟疫、地震這樣的天災。
他用他的沉思向人們表明,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疲倦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即使是美好的東西也充滿了讓人厭倦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流行斯多亞主義的原因——教人忍受,而不是希望。
這位皇帝心中許多偉大的抱負都沒有實現,現實中的種種欲望讓他渴望安靜的鄉村生活,但這個願望也沒有實現。
最終,他死于征戰帶給他的勞苦。
◎沉思錄(節選) 每天伊始,對自己說:我将會遇到多管閑事、見利忘義、傲慢無禮、欺詐虛僞、孤僻和嫉妒的人。
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品性,完全是因為他們不分善惡。
而我——作為了解善惡本質、知道前者是美後者是醜的人;作為犯了錯的人的本性是和我類似:我們不但擁有相同的血液和外貌,還具有相同的理智和神性的人——絕不可能被他們中的任何人傷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加諸給我,我也不會責怪或憎惡這些與我類似的人。
因為,我們注定是要團結協作的:唇齒相依、情同手足。
那麼,互相埋怨就是違背我們的本性了,就是自找無趣、自尋煩惱、自我排斥了。
假如有人得罪了你,那麼先要思考:我們之間是什麼關系,我們是注定要團結協作的——我天生就是在他們之上的,就像是一隻領頭羊和羊群,一隻公牛和牛群的關系。
要立足于最根本的原則,從這個規律來分析問題:如若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原子,那麼安排所有事物的便是自然;如若是這樣,那低級
團體的運轉資金大都是别人捐助的,在伊壁鸠魯的書信中經常見到一些要求别人捐助的話,不過他所要求捐助的隻是一些生活必需品。
病痛始終伴随着伊壁鸠魯,他學會了忍受,不去抱怨。
他曾經說過,一個人在受到鞭撻的時候也會感到快樂。
臨死前他寫了兩封信,他在信中說,這些年自己身上的病痛一直沒有減輕,他一直在承受着痛苦,但是他不去抱怨。
他一想到與弟子們、朋友們的談話就會感到快樂。
最後他還囑托别人照顧自己已故弟子的孩子。
伊壁鸠魯并非沒有缺點,他對之前的哲學家都沒有什麼好印象,甚至提到他們就會發火。
他不僅給自己的老師起外号,還給幾乎所有之前的哲學家起外号。
除此之外,他還非常專斷。
他的弟子必須學習他的所有學說,并且不準提出異議。
那些追随者把他當做神聖者來崇拜,他的教導被當做正統學說嚴格執行,形成了花園派獨尊師長的傳統。
據記載,公元前270年,伊壁鸠魯死于雅典。
他一生的著作多達三百多卷,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論生活》和《論目的》,現存的僅有一些殘篇。
◎是幸福主義,還是享樂主義 伊壁鸠魯,幸福主義倫理學的創始人之一。
在伊壁鸠魯之前,快樂被快樂主義者分為兩類,即動态快樂與靜态快樂。
動态快樂是解除痛苦的過程,靜态快樂則是一種沒有痛苦的平衡狀态。
伊壁鸠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
快樂包括肉體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靜态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例如,很餓的時候吃東西的過程是動态快樂,吃飽了之後的狀态便是靜态快樂。
靜态快樂不用伴随痛苦,又是一種平靜的狀态,因此伊壁鸠魯選擇這種快樂作為追求。
他強調原理責任和社會活動,這也是他的學說和蘇格拉底及柏拉圖最大的不同之處。
伊壁鸠魯成功地發展了享樂主義,并将之與德谟克裡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
他同意德谟克裡特的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
不同的是,他是唯物論者,不相信原子如德谟克裡特所說是被自然控制的。
古往今來,哲學家們對人類生與死的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讨,但都比較沉重,而伊壁鸠魯對生與死的論述卻與以往相反,以至于死亡都會變成一種受歡迎的解脫方式。
伊壁鸠魯所處的時代非常艱難,為了讓人們從苦難和恐懼中走出來,他發展了自己的一套倫理哲學。
他認為人類恐懼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宗教宣揚的受罪,二是對死亡的恐懼。
于是,他要創立的倫理哲學宣稱神對人世間的事情沒有管轄權,并且人死後靈魂會一起消失。
他說道:“一般人有時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最大的災難,有時卻盼望死亡,以為這是擺脫人生災難的休息。
”“一切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 伊壁鸠魯還認為靈魂是由原子構成,布滿全身。
人死後,靈魂也就消失了。
不過,構成靈魂的原子還在,隻是我們再也感受不到它們了。
“死亡對于我們無關,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而凡無感覺的就是與我們無關的。
” 盡管伊壁鸠魯的學說被認為缺乏道德,但是他卻是非常真誠的。
他對人世間的苦難非常同情和憐憫,所以才讓大家都來信仰他的哲學。
他還這樣告誡人們:不要貪圖吃喝,以免腸胃出現問題;不要結婚生子,這樣就沒有親人去世的痛苦了;學會欣賞快樂,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時間很長,就得依靠心靈的訓練隻去想那些讓人快樂的事情…… 按照我們今天的标準,伊壁鸠魯派的學說應該是消極的。
但在當時,它們卻是幫助人們擺脫恐懼的福音。
這些學說能夠減輕人的一部分痛苦,尤其是當人處于極度痛苦中時,作用會更大。
◎論快樂(節選) 快樂對于我們來說是善和美的結合,正因為這樣,我們往往不是選擇一種快樂,而是偶爾放棄很多快樂,因為這些快樂可能會帶來更多的不快樂。
同樣,我們認為痛苦比快樂要好,因為當我們長時間忍受痛苦過後,更大的快樂将會随之而來。
根據它們的天然聯系來說,每一種快樂都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一種快樂都是可取的。
同理可推,即使每種痛苦都是壞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從本質上驅避每種痛苦。
不過,根據某種标準來權衡,分析利弊,我們就要必須對所有事物進行全面的判斷。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時而會将好事情看做壞事情,反之,将壞事情看做好事情。
必須看到的是,欲望裡面,有一些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些則是徒勞的、不自然的。
在自然的欲望裡,有些是必需的,有些純粹是巧合而已;在必需的欲望裡,有些是幸福需要的,有些則是身體生理需要的,還有一些是為了維持生活。
苦惱,或許是來自恐懼、空虛、寂寞,以及無休止的欲望。
然而,假如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麼他便能為自己赢得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幸福。
在各種欲望中,所有那些不能滿足也不會痛苦的人,不在這必需之列;可是當他的需求難以實現或是有可能帶來傷害時,這類欲望便會煙消雲散。
有些自然的欲望就算不可能實現,也不會帶來痛楚,但人們卻緊抓不放,這種快樂純粹是無聊的想象,它之所以沒有被人們摒棄,并不是因為它的本質如此,而是因為人們的空想。
不管是擁有龐大的财富,還是榮耀和衆人的仰慕,抑或是其他導緻無窮無盡欲望的身外之物,都不能趕走心靈上的煩憂,更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我們不應該違背天性,應該率性而為。
這裡所提及的率性,是指滿足那些必須的欲望和自然而然的欲望。
如果後者會帶來危害,那應當嚴格抵制。
率性而不被蒙蔽的人,可以在天地之間獨立。
但凡率性随緣的人,點滴即可滿足,而那些欲壑難填的人,即使是家财萬貫,也不會滿足,不是富人,而是窮人。
你之所以會被這些問題困擾,或許是因為你忘記了自己的天性,是自己給自己創造了太多的恐懼和欲望。
所以,與其滿懷憂愁地過富裕生活,不如無憂無慮地過簡單的生活。
芝諾悖論 素有“悖論之父”之稱的芝諾,是愛利亞學派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的朋友和學生,關于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記載,但據柏拉圖記載,40歲左右的芝諾,“身材魁梧而美觀,(大家)都說他已變成巴門尼德所鐘愛的了”。
芝諾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運動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并因此在數學和哲學兩方面享有不朽的聲譽。
這些悖論由于被記錄在亞裡士多德的《物理學》一書中而為後人所知。
芝諾提出這些悖論是為了支持他老師巴門尼德關于“存在”不動、是一的學說。
他有幾個數學悖論一直傳到今天,其中有一個是阿基裡斯悖論。
阿基裡斯悖論是說:“一個跑得最快的人永遠追不上一個跑得最慢的人。
因為追趕者首先必須跑到被追者的起跑點,因此跑得慢的人永遠領先。
” 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最善跑的英雄,他的速度當然要比烏龜快。
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假如烏龜在他前面一段距離開始跑,他在後面追,他是不可能追上烏龜的。
因為當他要到達烏龜出發的那一點,烏龜又向前爬動了。
于是,一個新的起點産生了,阿基裡斯必須繼續追。
而當他追到烏龜新爬的這段距離時,烏龜又已經向前爬了一段路程,阿基裡斯隻能再追趕那段路程…… 就這樣,烏龜會制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制造出一段距離,不管這段距離有多小,隻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裡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隻可能無限接近它!于是芝諾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阿基裡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阿基裡斯真的追不上龜嗎?他當然可以,隻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和距離。
隻是芝諾鑽進了一個牛角尖,他想闡述“無限接近”這個概念,也就是無窮小。
如果按照芝諾的想法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話,會進入一個循環裡面,即二分法悖論。
如果運動的物體想要到達目的地,那麼它必須先到達其半路上的點,假設空間無限可分,那麼有限距離則包括無窮多點,于是,運動的物體在有限時間内就會經過無限多點。
比如:我們要跨過一個沙丘,必須先走過它的1/2,要想跨過1/2必須先走過1/2的1/2,也就是1/4,想跨過1/4也要先跨過它的一半……如此下去我們永遠跨過不了沙丘。
這個悖論可以表示為:“一個人想要從A點走到B點是永遠不可能的!”也就是:“運動是不可能的。
”因為如果有這樣的運動,就會有“完善的無限”,而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阿基裡斯事實上在時追上了烏龜,那麼,“這是一種不合邏輯的現象,因而絕不是真理,而僅僅是一種欺騙”。
這就是說感官是不可靠的,沒有邏輯可靠。
根據這個運動理論,芝諾還提出了一個類似的悖論:飛矢不動。
在芝諾看來,由于飛箭在其飛行的每個瞬間都有一個瞬時的位置,它在這個位置上和不動沒有什麼區别。
那麼,無限個靜止位置的總和不就等于運動了嗎?或者無限重複的靜止就是運動? 亞裡士多德認為他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時間不是由不可分的“現在”組成的,正如别的任何量都不是由不可分的部分組合成的那樣。
而且,這個結論是因為把時間當做是由“現在”組成的而引起的,如果不肯定這個前提,這個結論是不會出現的…… 這些悖論在實踐中當然是不存在,但在邏輯上卻是無可挑剔的。
對話你的心靈 ◎帝王哲學家 與前面的哲學家不同,馬可·奧勒留的身份是羅馬皇帝,而且是羅馬帝國偉大的皇帝之一,在整個西方文明裡,他都算得上是一個少見的賢君。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最終沒能挽救古羅馬,但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曆史上最為感人的名著。
在希臘文學、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和繪畫方面,馬可·奧勒留都受過很好的教育,他很喜歡斯多亞派關于德行的學說,是晚期斯多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馬可·奧勒留雖然向往和平,卻具有非凡的軍事領導才幹。
他不相信靈魂不朽,認為做到自然,與宇宙和諧,服從神的意志做事,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馬可·奧勒留認為宇宙是有生命的實質,并認可決定論,認為神已經準備好了宇宙内的一切。
他說大家都是神的兒子,包括奴隸,因此人們應該像服從法律一樣去服從神的意志。
有人認為恺撒高于一切,其實在最高的權力之上還有神。
人們應該将神看得比世間的統治者更重要。
史上沒有羅馬人和希臘人之分,大家都是宇宙人,馬可·奧勒留這樣認為。
人在世上就是靈魂載着肉體,而且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部分神性,也就是神給每個人都派了一名守護者。
按照這種說法,我們每個人都認識神,更不應該感到恐懼,将德行看做唯一的善來追求,那樣就能避免任何災難。
利用辛勞當中的零碎時間,奧勒留不斷寫下自己與心靈的對話,用以提醒和激勵自己,從而創作了永懸後世的《沉思錄》。
這部著作最初他隻是寫給自己看的,并沒有打算發表。
在《沉思錄》中,作者考察了自然與社會、宇宙與人生、理性與欲望、自我與他人等的關系,強調人要過一種理性的生活,一方面要服務于社會,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培養自己的德行,保持心靈的安靜和自足。
書的一開始,馬可·奧勒留便感謝了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神明。
他列舉了這些人在思想等方面對自己的幫助。
他還感謝神明對他的眷顧,使他有健康的孩子、溫順的妻子以及在哲學上沒有走彎路。
他還談到了自己肩上的壓力與負擔,還談到了自己的苦惱。
馬可·奧勒留在位期間災難連年,不僅有戰争與叛變,更有瘟疫、地震這樣的天災。
他用他的沉思向人們表明,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疲倦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即使是美好的東西也充滿了讓人厭倦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流行斯多亞主義的原因——教人忍受,而不是希望。
這位皇帝心中許多偉大的抱負都沒有實現,現實中的種種欲望讓他渴望安靜的鄉村生活,但這個願望也沒有實現。
最終,他死于征戰帶給他的勞苦。
◎沉思錄(節選) 每天伊始,對自己說:我将會遇到多管閑事、見利忘義、傲慢無禮、欺詐虛僞、孤僻和嫉妒的人。
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品性,完全是因為他們不分善惡。
而我——作為了解善惡本質、知道前者是美後者是醜的人;作為犯了錯的人的本性是和我類似:我們不但擁有相同的血液和外貌,還具有相同的理智和神性的人——絕不可能被他們中的任何人傷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加諸給我,我也不會責怪或憎惡這些與我類似的人。
因為,我們注定是要團結協作的:唇齒相依、情同手足。
那麼,互相埋怨就是違背我們的本性了,就是自找無趣、自尋煩惱、自我排斥了。
假如有人得罪了你,那麼先要思考:我們之間是什麼關系,我們是注定要團結協作的——我天生就是在他們之上的,就像是一隻領頭羊和羊群,一隻公牛和牛群的關系。
要立足于最根本的原則,從這個規律來分析問題:如若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原子,那麼安排所有事物的便是自然;如若是這樣,那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