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岸的淳樸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部分讨論哲學家的定義,因為他認為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第三部分中主要讨論各種體制的利弊。
這裡他先假設出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國家,然後再去讨論它身上哪些美屬于正義。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了烏托邦的大緻輪廓。
他認為這個理想國中應該有三種人:普通公民、士兵、衛國者。
衛國者的人數要比另外兩種少得多,但是隻有他們有政治權力。
其他兩種人中特别優秀的孩子可以得到提拔,衛國者中非常差的人可以被降級。
柏拉圖主要讨論了衛國者這一階級,他從教育、經濟、宗教等各個方面考慮了如何才能使衛國者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無論哪個方面,他都提出了許多建議。
第一個方面便是教育。
柏拉圖認為教育主要是培養人的品質,既要勇敢,又要有禮。
青年們被允許接觸的音樂和書籍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就連給孩子講故事也隻能講官方規定的故事。
在經濟方面,柏拉圖主張實行共産主義,每一名衛國者隻有一處小房子和簡單的食物,沒有其餘個人财産。
人們之間沒有貧富之分。
這一切都是為了理想國中的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個階級。
甚至,柏拉圖認為朋友之間也要實現共産主義,包括妻子、孩子。
他認為男女是平等的,女孩也應該接受同樣的教育,并且同樣能成為優秀的衛國者,也同樣可能成為優秀的戰士。
神學方面,理想國中政府制造出來的神話都是為了蒙騙公民。
柏拉圖說過,撒謊是政府的特權。
比如他們用抽簽的迷信方式安排婚姻,欺騙公民。
柏拉圖希望有一些神話能蒙蔽欺騙所有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這些思想後來影響到了哲學,出現了萬物不變和無物不變的争論。
這便是柏拉圖筆下正義的根源。
可見,這樣的國家是僵硬的,沒有生氣的,它會在城邦之戰中取得勝利,但不會在科學和藝術上取得成就。
在理想國裡,柏拉圖寄托着創造者的理想。
什麼是“理想”呢?它不同于對吃喝方面的欲望,并且與個人以及現狀沒有關系。
可以說,理想就是理論上的、與現狀沒有關系的一種願望,而且這種願望不是個人的,而是希望大家共有的。
比如人人有飯吃,人人待人友善,等等。
每個人的想法都是存在差異的,存在差異就會産生矛盾。
解決這種矛盾,輕則由個人根據感情決定;嚴重的則發動戰争解決。
科學的事情可以用事實說話,但是倫理上的事情則不可能,隻能化身為最原始的争論。
柏拉圖認為自己能證明國家是好的,但是有一些民主主義者認為國家是壞的,還有一些人認為,你覺得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你覺得它是壞的它就是壞的。
但是在當時,大家都相信柏拉圖的觀點。
人們常常習慣于用統一的标準來代替真理,可惜這是錯誤的。
對于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裡士多德認為很糟糕。
他反對柏拉圖将家庭取消、大家一起過集體主義生活的主張。
柏拉圖覺得讓孩子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母,便會像對待父母那樣對待任何人,反之父母也一樣。
亞裡士多德則認為,共同的愛便是共同的忽視,對每一個人都好,其實便是對每一個人都不好。
柏拉圖的理想國并不是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的隻是一個幻想,它的許多規章制度是經過斯巴達驗證過的。
當時殖民地非常自由,柏拉圖及其追随者要是想去西班牙沿海地區建立起一個理想國是完全可行的,可惜他并沒有這樣做,這也導緻這種政治實驗最終變得徹底不可能了。
◎理想國(節選) 蘇:那麼請你想象一下,就像我所說的,有兩個王,一個統治着可認知的世界,另一個統治着可看見的世界——我不說是“天界”,免得你以為我是在随意使用術語——你是一定懂得這兩樣的:可看見的世界和可認知的世界。
格:是的,我懂。
蘇:那麼,就請你用一條線來表示它們吧:把這條線分成兩個不相等的部分,然後把這兩個部分的每一個部分,按照相同的比例再分成兩個部分。
如果第一次分好的兩個部分中,一個部分等同于可見世界,另一個部分等同于可知世界;然後再對比第二次分好的部分,用來表示清楚和不清楚的程度,你就會發現,可看見世界區間内的第一部分可以代表影像,即我首先指的陰影,其次是在水裡或是平滑固體上所反射出來的影子或其他相似的東西,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格:我明白的。
蘇:再來說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它的影像,它是第一部分的實物,它就是我們周圍的動物以及一切自然物和全部人造物。
格:好,就這樣吧。
蘇:你是否認可,可看見的世界的這兩個部分的比例是表示真實性和不真實性程度的比例,而影像與實物之間的比例正如意見世界和知識世界的比例呢? 格:是的,我認可。
蘇:那麼,請你再進一步研究一下可知世界的劃分方法吧。
格:那是怎樣劃分的呢? 蘇:是這樣劃分的:這個世界可以劃分成兩個部分,在第一個部分裡面,靈魂把可看見世界中的那些自身具有影像的實物作為影像;研究僅僅是由假設出發,而不是由假設上升到原理,是由假設下降到結論。
在第二部分裡,靈魂則相反,是從假設上升到高于假設的原理;不再像前一部分那樣使用影像,而僅用理念,完完全全用理念來研究。
格:我不太明白。
蘇:這樣的話,我們再換個方式試一試,讓我先作一些序文式的解釋,這樣你就會明白了。
你應該知道,研究幾何、算術以及這類相關學問的人,首先要假設偶數與奇數、各種圖形、三種角和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
他們把這些都看做已知的,看成絕對的假設,他們關于這些東西的假設,是不需要對任何人作任何說明的,這些東西是自己或他人都明白的。
他們就是從這些假設出發,通過首尾呼應的推理達到最終他們所要的結論。
格:是的,這我明白。
蘇:你也應該明白,雖然他們使用各種可看見的圖形,研究它們,但是在他們的思考空間裡并不是這些圖形,而是這些圖形所比拟出來的東西。
他們所讨論研究的并不是他們畫出來的某個特别的正方形或某個特别的對角線,而是正方形本身、對角線本身。
他們所做的圖形都是實物的,在水中有影子或影像的。
于是現在他們把這些東西當做影像,而他們實際要求看到的,則是隻有用思想才能“看到”的那些實在。
格:是的。
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漫步的哲學 談到希臘哲學,最不能錯過的一位哲學家,就是亞裡士多德。
他是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師承柏拉圖,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同時,還是許多學科的創始人,如倫理學、政治學、物理學、邏輯學,等等。
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出生在希臘北部色雷斯地區一個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親尼各馬可是馬其頓國王阿明塔斯的宮廷醫生,母親菲斯蒂絲家境十分富有。
亞裡士多德18歲進入柏拉圖的阿卡德谟學園,在那裡學習長達20年之久,直到老師柏拉圖于公元前347年去世才離開。
離開學園後,他開始遊曆,後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二世召喚回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
關于兩人之間究竟是否是師徒關系,一直存有争議。
黑格爾就認為亞曆山大在事業中所表現的哲學思想,可能師承亞裡士多德。
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亞裡士多德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方面的知識,對亞曆山大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亞曆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非常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說亞裡士多德并沒有做過亞曆山大的老師,因為亞曆山大任性而且沖動,不像是受過教育的人。
即使亞裡士多德做過他的老師,他也不把這位父王派來的老師放在眼裡。
而且在政治方面,亞裡士多德與亞曆山大幾乎沒有交集,在亞裡士多德的學說中,國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亞曆山大那裡,卻是帝國制。
盡管自己的學生已經貴為國王,但亞裡士多德并沒有一直留在國王身邊,他決定回到雅典,創立自己的學園——呂克昂學園——傳授哲學。
作為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是獨特的,他的教學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非常重視教學方法,反對刻闆的教學方式,所以,他經常帶着學生在學園的林蔭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讨論哲理,正是因為如此,他的學園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漫步的哲學”。
同時,亞裡士多德的著作也是系統而有條理的。
他的著作淡化了宗教成分,沒有激情主義,語氣平和卻富有内涵,這或許是因為他最擅長的就是描寫細節與進行批判的緣故。
在學園講學期間,亞裡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
亞曆山大去世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
由于和亞曆山大的師生關系,雅典人要以不敬神之罪判處亞裡士多德死刑。
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裡士多德沒有像前者一樣“逆來順受”,而是把學園交給了别人掌管,自己逃出了雅典。
第二年,亞裡士多德因身染重病離開人世,終年63歲。
亞裡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寫下了大量的著作,據說有上千部,主要有涉及哲學、物理學、政治學、詩學等方面。
他的思想對人類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還對科學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雖然亞裡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抛棄了他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
他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柏拉圖認為真實知識的源泉不可能是感覺,亞裡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于感覺。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于實物而獨立存在,而亞裡士多德卻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緻的事物所組成的”。
“質料”是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别特征。
這就好比一隻鼓翅亂飛的雞,這隻雞會鼓翅、會叫、會下蛋等,都是它的“形式”,當這隻雞死時,“形式”也就不再存在了,唯一剩下的就隻有雞這一物質。
亞裡士多德還有一個觀點,那就是人的心靈是形式,身體是質料,這裡的形式不同于形狀,而且是心靈讓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的。
眼睛的目的是看東西,脫離了身體便不能看,其實真正在看東西的是靈魂。
形式無論體現在物上,還是人身上,看似都有目的,在這一問題上是統一的。
亞裡士多德和他的學派還創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本質。
“本質”不等同于“共相”,本質是指“你之所以是你的本性”。
沒有了這樣的本性,你就不再是你。
亞裡士多德認為: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他說求知是人的本性,人類不會先衡量一門學問是否有用再去決定是否繼續思考下去。
同樣,哲學不會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舍。
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哲學中,人說到底是“哲學的”存在。
所以,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不能否認自己的本性。
亞裡士多德是希臘哲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之前的許多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而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
在他之後,哲學家們都放棄了提出完整體系的意圖,從而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亞裡士多德的學說基本上都很通俗。
因為有許多東西是紅的,所以人們才說有紅;因為許多事情是美好的,所以人們才說有美好。
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的,紅的臉蛋兒也有時會變得蒼白,美麗的花也可能枯萎,但是臉和花的本質沒變。
由此得出,形容詞是依賴于專有名詞存在的,專有名詞的存在與形容詞無關,這就是亞裡士多德的觀點。
想要描述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最好的切入點應該是他對理念說的批評以及他自己的共相學說。
他反對理念說,并提出了許多論據。
他舉例說,人是動物,理想的人就是理想的動物,那麼有多少種動物就有多少種理想的動物。
他的意思很明确,當個體共享一個謂語的時候,并不是因為這些個體之間有關系,而是因為這些個體都與某種理想中的事物有關系。
亞裡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識于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思想曾經統治過全歐洲,幾乎改變了全西方的哲學家。
恩格斯稱他為“最博學的人”。
讓生命快樂一點 ◎花園哲學家 亞裡士多德之後,希臘哲學的黃金時期已過,科學與數學迅猛發展,盡管如此,此時的哲學依舊很重要,主要産生了伊壁鸠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以及懷疑主義思潮等。
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鸠魯的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但他本人生于薩莫斯。
他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去了小亞細亞。
他曾經跟随德谟克裡特的弟子學習哲學,所以他的學說受德谟克裡特影響很大,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幹擾的甯靜狀态。
公元前307年,他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即伊壁鸠魯學派。
傳說中該學派的成員都居住在他的住房和庭院内,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
據說在他的庭院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上面寫着:“陌生人,你将在此過着舒适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 來聽伊壁鸠魯講學的人很多,而且是越來越多——除了學員、朋友以外,他們的妻子、孩子、奴隸,甚至妓女都可以來聽講。
這些也成了對手們诽謗伊壁鸠魯的借口。
不過,這些都沒有影響他,他行事自然,為人坦率,珍惜同所有人之間的友誼,不像之前的哲學家那樣嚴肅。
學派的成員們過着集體生活,非常簡樸,
這裡他先假設出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國家,然後再去讨論它身上哪些美屬于正義。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了烏托邦的大緻輪廓。
他認為這個理想國中應該有三種人:普通公民、士兵、衛國者。
衛國者的人數要比另外兩種少得多,但是隻有他們有政治權力。
其他兩種人中特别優秀的孩子可以得到提拔,衛國者中非常差的人可以被降級。
柏拉圖主要讨論了衛國者這一階級,他從教育、經濟、宗教等各個方面考慮了如何才能使衛國者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無論哪個方面,他都提出了許多建議。
第一個方面便是教育。
柏拉圖認為教育主要是培養人的品質,既要勇敢,又要有禮。
青年們被允許接觸的音樂和書籍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就連給孩子講故事也隻能講官方規定的故事。
在經濟方面,柏拉圖主張實行共産主義,每一名衛國者隻有一處小房子和簡單的食物,沒有其餘個人财産。
人們之間沒有貧富之分。
這一切都是為了理想國中的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個階級。
甚至,柏拉圖認為朋友之間也要實現共産主義,包括妻子、孩子。
他認為男女是平等的,女孩也應該接受同樣的教育,并且同樣能成為優秀的衛國者,也同樣可能成為優秀的戰士。
神學方面,理想國中政府制造出來的神話都是為了蒙騙公民。
柏拉圖說過,撒謊是政府的特權。
比如他們用抽簽的迷信方式安排婚姻,欺騙公民。
柏拉圖希望有一些神話能蒙蔽欺騙所有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這些思想後來影響到了哲學,出現了萬物不變和無物不變的争論。
這便是柏拉圖筆下正義的根源。
可見,這樣的國家是僵硬的,沒有生氣的,它會在城邦之戰中取得勝利,但不會在科學和藝術上取得成就。
在理想國裡,柏拉圖寄托着創造者的理想。
什麼是“理想”呢?它不同于對吃喝方面的欲望,并且與個人以及現狀沒有關系。
可以說,理想就是理論上的、與現狀沒有關系的一種願望,而且這種願望不是個人的,而是希望大家共有的。
比如人人有飯吃,人人待人友善,等等。
每個人的想法都是存在差異的,存在差異就會産生矛盾。
解決這種矛盾,輕則由個人根據感情決定;嚴重的則發動戰争解決。
科學的事情可以用事實說話,但是倫理上的事情則不可能,隻能化身為最原始的争論。
柏拉圖認為自己能證明國家是好的,但是有一些民主主義者認為國家是壞的,還有一些人認為,你覺得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你覺得它是壞的它就是壞的。
但是在當時,大家都相信柏拉圖的觀點。
人們常常習慣于用統一的标準來代替真理,可惜這是錯誤的。
對于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裡士多德認為很糟糕。
他反對柏拉圖将家庭取消、大家一起過集體主義生活的主張。
柏拉圖覺得讓孩子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母,便會像對待父母那樣對待任何人,反之父母也一樣。
亞裡士多德則認為,共同的愛便是共同的忽視,對每一個人都好,其實便是對每一個人都不好。
柏拉圖的理想國并不是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的隻是一個幻想,它的許多規章制度是經過斯巴達驗證過的。
當時殖民地非常自由,柏拉圖及其追随者要是想去西班牙沿海地區建立起一個理想國是完全可行的,可惜他并沒有這樣做,這也導緻這種政治實驗最終變得徹底不可能了。
◎理想國(節選) 蘇:那麼請你想象一下,就像我所說的,有兩個王,一個統治着可認知的世界,另一個統治着可看見的世界——我不說是“天界”,免得你以為我是在随意使用術語——你是一定懂得這兩樣的:可看見的世界和可認知的世界。
格:是的,我懂。
蘇:那麼,就請你用一條線來表示它們吧:把這條線分成兩個不相等的部分,然後把這兩個部分的每一個部分,按照相同的比例再分成兩個部分。
如果第一次分好的兩個部分中,一個部分等同于可見世界,另一個部分等同于可知世界;然後再對比第二次分好的部分,用來表示清楚和不清楚的程度,你就會發現,可看見世界區間内的第一部分可以代表影像,即我首先指的陰影,其次是在水裡或是平滑固體上所反射出來的影子或其他相似的東西,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格:我明白的。
蘇:再來說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它的影像,它是第一部分的實物,它就是我們周圍的動物以及一切自然物和全部人造物。
格:好,就這樣吧。
蘇:你是否認可,可看見的世界的這兩個部分的比例是表示真實性和不真實性程度的比例,而影像與實物之間的比例正如意見世界和知識世界的比例呢? 格:是的,我認可。
蘇:那麼,請你再進一步研究一下可知世界的劃分方法吧。
格:那是怎樣劃分的呢? 蘇:是這樣劃分的:這個世界可以劃分成兩個部分,在第一個部分裡面,靈魂把可看見世界中的那些自身具有影像的實物作為影像;研究僅僅是由假設出發,而不是由假設上升到原理,是由假設下降到結論。
在第二部分裡,靈魂則相反,是從假設上升到高于假設的原理;不再像前一部分那樣使用影像,而僅用理念,完完全全用理念來研究。
格:我不太明白。
蘇:這樣的話,我們再換個方式試一試,讓我先作一些序文式的解釋,這樣你就會明白了。
你應該知道,研究幾何、算術以及這類相關學問的人,首先要假設偶數與奇數、各種圖形、三種角和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
他們把這些都看做已知的,看成絕對的假設,他們關于這些東西的假設,是不需要對任何人作任何說明的,這些東西是自己或他人都明白的。
他們就是從這些假設出發,通過首尾呼應的推理達到最終他們所要的結論。
格:是的,這我明白。
蘇:你也應該明白,雖然他們使用各種可看見的圖形,研究它們,但是在他們的思考空間裡并不是這些圖形,而是這些圖形所比拟出來的東西。
他們所讨論研究的并不是他們畫出來的某個特别的正方形或某個特别的對角線,而是正方形本身、對角線本身。
他們所做的圖形都是實物的,在水中有影子或影像的。
于是現在他們把這些東西當做影像,而他們實際要求看到的,則是隻有用思想才能“看到”的那些實在。
格:是的。
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漫步的哲學 談到希臘哲學,最不能錯過的一位哲學家,就是亞裡士多德。
他是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師承柏拉圖,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同時,還是許多學科的創始人,如倫理學、政治學、物理學、邏輯學,等等。
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出生在希臘北部色雷斯地區一個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親尼各馬可是馬其頓國王阿明塔斯的宮廷醫生,母親菲斯蒂絲家境十分富有。
亞裡士多德18歲進入柏拉圖的阿卡德谟學園,在那裡學習長達20年之久,直到老師柏拉圖于公元前347年去世才離開。
離開學園後,他開始遊曆,後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二世召喚回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
關于兩人之間究竟是否是師徒關系,一直存有争議。
黑格爾就認為亞曆山大在事業中所表現的哲學思想,可能師承亞裡士多德。
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亞裡士多德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方面的知識,對亞曆山大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亞曆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非常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說亞裡士多德并沒有做過亞曆山大的老師,因為亞曆山大任性而且沖動,不像是受過教育的人。
即使亞裡士多德做過他的老師,他也不把這位父王派來的老師放在眼裡。
而且在政治方面,亞裡士多德與亞曆山大幾乎沒有交集,在亞裡士多德的學說中,國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亞曆山大那裡,卻是帝國制。
盡管自己的學生已經貴為國王,但亞裡士多德并沒有一直留在國王身邊,他決定回到雅典,創立自己的學園——呂克昂學園——傳授哲學。
作為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是獨特的,他的教學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非常重視教學方法,反對刻闆的教學方式,所以,他經常帶着學生在學園的林蔭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讨論哲理,正是因為如此,他的學園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漫步的哲學”。
同時,亞裡士多德的著作也是系統而有條理的。
他的著作淡化了宗教成分,沒有激情主義,語氣平和卻富有内涵,這或許是因為他最擅長的就是描寫細節與進行批判的緣故。
在學園講學期間,亞裡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
亞曆山大去世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
由于和亞曆山大的師生關系,雅典人要以不敬神之罪判處亞裡士多德死刑。
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裡士多德沒有像前者一樣“逆來順受”,而是把學園交給了别人掌管,自己逃出了雅典。
第二年,亞裡士多德因身染重病離開人世,終年63歲。
亞裡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寫下了大量的著作,據說有上千部,主要有涉及哲學、物理學、政治學、詩學等方面。
他的思想對人類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還對科學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雖然亞裡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抛棄了他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
他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柏拉圖認為真實知識的源泉不可能是感覺,亞裡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于感覺。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于實物而獨立存在,而亞裡士多德卻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緻的事物所組成的”。
“質料”是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别特征。
這就好比一隻鼓翅亂飛的雞,這隻雞會鼓翅、會叫、會下蛋等,都是它的“形式”,當這隻雞死時,“形式”也就不再存在了,唯一剩下的就隻有雞這一物質。
亞裡士多德還有一個觀點,那就是人的心靈是形式,身體是質料,這裡的形式不同于形狀,而且是心靈讓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的。
眼睛的目的是看東西,脫離了身體便不能看,其實真正在看東西的是靈魂。
形式無論體現在物上,還是人身上,看似都有目的,在這一問題上是統一的。
亞裡士多德和他的學派還創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本質。
“本質”不等同于“共相”,本質是指“你之所以是你的本性”。
沒有了這樣的本性,你就不再是你。
亞裡士多德認為: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他說求知是人的本性,人類不會先衡量一門學問是否有用再去決定是否繼續思考下去。
同樣,哲學不會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舍。
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哲學中,人說到底是“哲學的”存在。
所以,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不能否認自己的本性。
亞裡士多德是希臘哲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之前的許多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而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
在他之後,哲學家們都放棄了提出完整體系的意圖,從而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亞裡士多德的學說基本上都很通俗。
因為有許多東西是紅的,所以人們才說有紅;因為許多事情是美好的,所以人們才說有美好。
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的,紅的臉蛋兒也有時會變得蒼白,美麗的花也可能枯萎,但是臉和花的本質沒變。
由此得出,形容詞是依賴于專有名詞存在的,專有名詞的存在與形容詞無關,這就是亞裡士多德的觀點。
想要描述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最好的切入點應該是他對理念說的批評以及他自己的共相學說。
他反對理念說,并提出了許多論據。
他舉例說,人是動物,理想的人就是理想的動物,那麼有多少種動物就有多少種理想的動物。
他的意思很明确,當個體共享一個謂語的時候,并不是因為這些個體之間有關系,而是因為這些個體都與某種理想中的事物有關系。
亞裡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識于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思想曾經統治過全歐洲,幾乎改變了全西方的哲學家。
恩格斯稱他為“最博學的人”。
讓生命快樂一點 ◎花園哲學家 亞裡士多德之後,希臘哲學的黃金時期已過,科學與數學迅猛發展,盡管如此,此時的哲學依舊很重要,主要産生了伊壁鸠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以及懷疑主義思潮等。
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鸠魯的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但他本人生于薩莫斯。
他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去了小亞細亞。
他曾經跟随德谟克裡特的弟子學習哲學,所以他的學說受德谟克裡特影響很大,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幹擾的甯靜狀态。
公元前307年,他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即伊壁鸠魯學派。
傳說中該學派的成員都居住在他的住房和庭院内,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
據說在他的庭院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上面寫着:“陌生人,你将在此過着舒适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 來聽伊壁鸠魯講學的人很多,而且是越來越多——除了學員、朋友以外,他們的妻子、孩子、奴隸,甚至妓女都可以來聽講。
這些也成了對手們诽謗伊壁鸠魯的借口。
不過,這些都沒有影響他,他行事自然,為人坦率,珍惜同所有人之間的友誼,不像之前的哲學家那樣嚴肅。
學派的成員們過着集體生活,非常簡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