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岸的淳樸

關燈
法,就是比這種錯誤的邏輯走得遠一點,看得也遠一點。

     ◎巴門尼德著作(殘篇) 我乘坐着的驷馬高車載着我向前進,随我高興,極力馳騁。

     後來它們把我帶上舉世聞名的女神大道,這條大道指引着求知人走遍所有的城鎮。

    拉車的馬兒十分聰明,歡快地載着我前行,少女們為我指點出途徑。

     那火熱的車軸被磨得滾燙,在車輪的毂臼中發出笛嘯似的聲音,因為它的兩端被旋轉的車輪帶着,飛速地翻騰。

     這時,太陽的女兒們迅速走過,離開了黑夜的宅所,掠過頭上的紗巾,把馬車趕向光明。

     少女走過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大門,把白天和黑夜的道路劃分,上邊有門楣,下邊有石頭的門檻;這天門上巨大的雙扉閉得緊緊,保管啟門之鑰的是狄凱,那專司報應的女神。

     少女們用恭維的辭令央告這位尊神,機靈地勸她同意把插牢的門闩拿開。

     于是這大門就像打呵欠似的打開了,兩根嵌着釘子的黃銅門軸在一根接着一根轉動。

    少女們驅着馬匹駕着車輛筆直地走進門來,女神親切地将我接待,握着我的右手,對我說了這番話: 啊,青年人,你在不朽的向導和馬兒的陪同下,來到我的門庭,十分歡迎!把你領上這條大道的不是惡煞(因為這條大道離去人間的小徑的确很遙遠),而是公平正義之神。

     你應當學習一切事情,從那堅貞之心的感人真理,到毫不包含真理的凡夫俗子的意見。

     盡管意見不盡相同,但你還是要加以甄别,因為隻有通過徹底的全面鑽研,才能對假象作出判斷。

     不過,你要使你的那些真知灼見遠離凡夫俗子的意見,不要讓那些習慣用經驗的力量把你逼上這條路。

    不要僅僅以茫然的眼睛、嘈雜的耳朵或舌頭為準繩,而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争的辯論。

     你面前隻剩下一條道路,可以放膽遵循。

     真理之路。

     讓生活快樂起來 古希臘哲學家德谟克裡特,是原子論的創始人,他出生在希臘東北方的工業城市阿布德拉的一個富商之家。

     阿布德拉是一個繁華的城市,經濟發達,文化豐富,因此德谟克裡特從小就見多識廣。

    小時候,他做過波斯術士和星象家的學生,接受了神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對東方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

    他在學習和研究的時候非常專心,經常把自己關在花園裡的一間小屋中,一次,父親從小屋裡牽走了一頭牛,他都沒有察覺。

     德谟克裡特的想象力很豐富,并且刻意在這方面培養自己。

    有時,他會到荒涼的地方去,或者一個人待在墓地裡,來激發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裡特成人後,來到雅典學習哲學,後來又到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地遊曆,前後長達十幾年。

    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裡的數學家學了三年幾何。

    他還曾在尼羅河的上遊逗留,研究過那裡的灌溉系統。

    在巴比倫,他向僧侶學習如何觀察星辰,推算日食發生的時間。

    回到故鄉阿布德拉後,他擔任過該城的執政官。

    在繁忙的政務之餘,他始終沒有放棄追求哲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并且在藝術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

     經常性的外出旅行,讓德谟克裡特花費了父親留給他的絕大部分财産。

    而他又整天忙于寫作“荒誕”的文章,在花園裡解剖動物的屍體,以至家族中有人認為他發了瘋,有些人甚至企圖占有他的财産。

    他們控告他浪費祖産、對家族中的事不加理會,把好好的園子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

     根據該城的法律,犯了這種罪的人,要被剝奪一切權利并被驅逐出城外。

    但是,聰明且能言善辯的德谟克裡特在法庭上據理力争: “在我的同輩人當中,我漫遊了地球的絕大部分,我也探索了最遙遠的地方;在我的同輩人當中,我看見了最多的土地和國家,我也聽見了更多有學問的人的演講;在我的同輩人當中,勾畫幾何圖形并加以證明,沒有人能超得過我,就是為埃及丈量土地的人也未必能超得過我……” 德谟克裡特的學識和他的雄辯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征服了阿布德拉。

    法庭當即判他無罪,與此同時,阿布德拉還把他當成城市的偉人,在他還活着的時候就給他建立了銅像。

     在哲學方面,德谟克裡特認為原子本身之間沒有什麼性質的不同,人們感覺所感知的各種事物的顔色、味道都是習慣,是人們主觀的想法。

    因此,他把感性認識稱做“暧昧的認識”,把理性認識稱為“真理的認識”。

     此外,他還特别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張道德可教,認為道德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應該以鼓勵和說服為主。

    他也很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強調要與自己的思想作鬥争,每天都有新思想。

     之後的很多哲學家都受到了德谟克裡特學說的影響。

    哲學家們總是想要了解這個世界,并樂觀地認為這并不難,是這種樂觀讓他們大膽地去假設、論證。

    他們的态度使得他們充滿朝氣,并敢于冒險,對自己好奇的一切東西都勇往直前。

     心是事物唯一的因 雖然不能與之前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以及巴門尼德相比,但是阿那克薩哥拉在曆史上也相當重要,是他把哲學帶到了希臘。

     他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生在愛奧尼亞的克拉佐美尼,之後被請到了雅典,在那裡生活了30年。

    據柏拉圖的記載,阿那克薩哥拉是一位科學家,同時還有很高的演講水平。

     當時的雅典人是對他抱有偏見的,拒絕阿那克薩哥拉的文化入侵。

    曾有人想推翻他,開始陷害他的朋友。

    再加上當時的立法是允許檢舉違反宗教的行為的,于是阿那克薩哥拉遭到雅典人的檢舉,最後不得不離開雅典。

    人們檢舉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曾說過一句話——太陽是塊發熱的石頭,月亮是土。

     回到家鄉的阿那克薩哥拉,創辦了一個學院。

    按照他的遺囑将每年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定為學校假日。

     阿那克薩哥拉認為,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更小的事物組成的,表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它包含其他事物最多時的狀态。

    他反對虛空論,認為至少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他認為生命的一切都是由心支配的。

    除了心之外,其他事物都是由其他更小的事物組成,隻有心是最純粹的。

    其他事物中可以包含心,但是心隻包含自己。

    他還認為心有無窮的力量,能支配一切生命,包括自己。

     心不但支配生命,還操縱一切。

    它策動了萬物的運動,并最終将輕浮的事物展現在表面,而将沉重的事物藏在心底。

    在善良方面,人的心與動物的心是一樣的。

    人類最大的優勢在于長了一雙靈巧的手,得以将心中的智慧展現。

     亞裡士多德認為,心隻是事物的一種因,但并不是唯一的。

    阿那克薩哥拉則偏執地認為它是唯一的,于是很多解釋也就顯得牽強。

     阿那克薩哥拉的學說沒有受到宗教元素的影響,充滿了科學和理智。

    他本人是一個無神論者,不相信有天意。

    這一點上,他不像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影響了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又影響了柏拉圖,把大量的宗教元素摻入到希臘哲學中。

     盡管阿那克薩哥拉不是水平最高的哲學家,但就将哲學帶到雅典這一點來說,他還是十分偉大的。

     精神上的助産士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個很複雜的人物。

     他出生于雅典,一生中都在辯論,還教授青年知識,但這一切并不是為了錢。

    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蘇格拉底具有樸實的語言和平凡的容貌,矮小的身體和神聖的思想,并且總是衣衫褴褛,赤着腳走路。

    他不在乎别人怎麼看他,平時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而且從來沒有喝醉過。

     早年,他繼承了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才開始研究哲學。

    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于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

     他在雅典大街上向人們提出一些問題。

    例如,什麼是虔誠?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美德?什麼是勇氣?什麼是真理?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産婆,我要追随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産士,幫助别人産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 柏拉圖在《申辯篇》裡面塑造了這樣一個蘇格拉底:自信、灑脫、崇尚理智。

    從他對死亡的看法來看,他相信靈魂不死,并堅信在另一個世界中會有更好的生活。

     作為公民,蘇格拉底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争中表現得頑強勇敢。

    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

    在雅典恢複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告,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

    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自殺而死,時間是公元前399年。

     在西方文化史上,蘇格拉底一直被看做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與耶稣、孔子和釋迦牟尼一同被尊為人類的導師。

    在當時,他也已經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

    他用靈魂控制着自己的肉體,抵制着欲望,就是愛情也是“柏拉圖式”的。

     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非常暴躁,有人問他為何要娶這樣的女人為妻。

    他笑道:“如果你能馴服一匹烈馬,那麼其他馬又有何難呢?我能忍受這樣兇的人,那天下人還有誰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他的這句回答,實際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學問和智慧:即使是一個很壞的人,他也能成就别人的修養。

    這與基督教認為品德與知識沒有關系,無知的人也可以心靈純潔的觀點是對立的,這一區别一直延續至今。

     蘇格拉底還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那些經過訓練、有知識才幹的人來管理,沒必要實行抽簽選舉式的民主。

    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衆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

     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于此道,而男子則不懂。

    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

    精于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蘇格拉底沒有著作流傳于世,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但是内容卻大相徑庭。

    所以,關于他的生平和學說,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讨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不懂哲學的人隻能看到影子 ◎烏托邦的世界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母親是雅典立法者梭倫的後裔。

    他原姓阿裡斯托克勒,因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取了“柏拉圖”一名,在希臘語中,“柏拉圖”就是“寬闊”的意思。

     柏拉圖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起初,他打算繼承家族傳統而從政,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在與斯巴達的戰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

    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開始周遊意大利、西西裡島、埃及、昔勒尼等地以尋求知識,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

     在40歲時,他結束旅行返回了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聖城阿卡德谟創立了一所學園——阿卡德谟學園。

    據說,柏拉圖特别重視數學,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内”。

    學園因此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傑出的是亞裡士多德。

     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主要學說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部分:一是烏托邦,最早的烏托邦出現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二是理念論,用來解決各種問題的;三是靈魂不死論;四是宇宙起源論;五是他的知識觀。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圖是從巴門尼德的學說中,汲取了永恒和萬物不變的思想,後來又從赫拉克利特那裡學到了世間沒有什麼是不變的觀點。

    他将這兩種思想合在一起,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知識來自理智,而非感官。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 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隻能背對着洞口。

    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身後燃燒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

     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隻是虛幻的事物,并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對于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人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

    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

    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隻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圖把太陽比作正義和真理,強調人們所看到的陽光隻是太陽的“形式”,而不是實質;正如真正的哲學道理、正義一樣,是隻可見其外在表現,而其實質是描述不出來的。

     才思敏捷、研究廣泛的柏拉圖,在阿卡德谟學園執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頗豐,有《理想國》《蘇格拉底的申辯》《巴門尼德》《智者》等對話體著作留于世。

     ◎最“好”的政治制度 《理想國》是柏拉圖最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篇對話由三部分組成。

    在第一部分中他提到一個理想國,也就是最早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