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岸的淳樸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在一個收割期收獲了所有西洋學術的果實,無論在哲學方面,心理學方面,科學方面,工藝學方面,經濟學方面和其他一切包括于現代精密法則的文化者。
——林語堂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大學教授 整個宇宙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天、地、山、水,各種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開,最後才有人類,有我。
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
——梁漱溟曾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席,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 愛智慧的源頭 早在希臘文明興起之前,人類文明已經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發展了幾千年,并向四面八方傳播。
但是,這種文明始終缺少一種因素,并最終由希臘人将其補上。
希臘人對純粹知識的探索和成就都非常偉大,現代的數學、科學與哲學都起源于希臘;他們編寫内容翔實的曆史書,思考生活和世界,不受前人思想的牽絆。
哲學,雖然并不完全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是從希臘開始的,但希臘人的哲學成就的确無與倫比。
希臘人把哲學稱為“愛智慧之學”,賦予它循理論智、探究天地社會人間萬象演變因由的任務。
希臘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哲學流派,當屬愛奧尼亞地區的米利都學派。
城市米利都,是富饒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公元前494年,米利都被波斯攻陷,喪失了它在愛奧尼亞的文化中心地位。
但米利都的哲學家們,卻揭開了希臘哲學以至整個西方哲學史的序幕。
米利都學派大約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是前蘇格拉底哲學的一個學派,被譽為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他們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開創了理性思維,他們總是試圖用觀測到的事實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臘神話來解釋世界。
他們的思想觀點排除了當時神造世界萬物的迷信,激起了人們探索世界本原的強烈興趣。
智者的頓悟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從亞裡士多德時期開始被尊為西方哲學的始祖,是希臘七賢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有名字留下來的思想家,盡管他身上科學家的氣息要比哲學家的氣息濃厚。
泰勒斯還是公認的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因為他第一次提出了“實際的本原是什麼”這一哲學命題。
他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出生于小亞細亞的米利都。
那裡經濟繁榮,但是因為有很多奴隸,使得窮人與富人之間矛盾激烈。
不過,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希臘非常普遍。
他非常崇尚水,甚至認為大陸是漂浮于水之上的。
他還認為磁石能吸引鐵是因為磁石内部有靈魂,并由此推斷萬物内部皆有神。
雖然這些觀點有些粗糙,但是對以後的哲學思想啟發意義重大。
關于泰勒斯的傳說有很多,其中幾個很有趣。
當時的人們看到泰勒斯不好好賺錢,經常去探索些沒用的事情,而且隻要一有點錢就去旅行花掉了,所以都說學哲學沒有用。
有一年,泰勒斯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觀察天象,預測第二年橄榄會大豐收,便用自己的全部積蓄租下了全村的榨橄榄油機器。
等到第二年,橄榄果然豐收,人們紛紛來向他租借榨油的機器,他因此大賺了一筆。
由此證明了哲學家并非人們說的那樣一無是處。
有智慧的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泰勒斯便是如此,他更樂于追求值得追求的東西。
“賺錢?如果我想賺的話,我随時可以比别人賺得多,隻不過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 一天晚上,泰勒斯走在曠野之間,擡頭看着星空,滿天星鬥,璀璨耀眼。
他預言道:第二天會下雨。
正在他預言會下雨的時候,腳下有一個坑,他沒有注意到,結果直接掉進那個坑裡,差點摔了個半死。
别人把他救起來,他說:“謝謝你把我救起來,你知道嗎?明天會下雨啊!” 于是,人們開始争相笑話他:原來是個隻知天上事,不知腳下發生什麼的哲學家啊…… 但是兩千年以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隻有有那些關注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
如果一個民族隻是關心眼下腳下的事情,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所以,泰勒斯的偉大不在于他取得的成就,而在于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諧就是一切 無論是解說外在物質世界,還是描寫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沒有數學! 最早悟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數的法則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兩千五百年前的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生于愛琴海東部的薩莫斯島,自幼聰明好學,曾在名師門下學習幾何學、自然科學和哲學。
他認為“萬物皆數”“數是萬物的本質”,是“存在由之構成的原則”,而整個宇宙是數及其關系的和諧的體系。
在這個意義上,他把數理解為自然物體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總根源。
因為有了數,幾何學才有了點,有了點才有線、面和立體,有了立體才有了火、氣、水、土這四種元素,從而構成萬物,所以數在物之先。
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都是由數決定的,都必須服從“數的和諧”,即服從數的關系。
畢達哥拉斯從五個蘋果、五個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這個數。
這在今天看來很平常的事,但在當時的哲學和實用數學界,卻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實用數學方面,它使得算術成為可能。
在哲學方面,這個發現促使人們相信數是構成實物世界的基礎。
畢達哥拉斯曾旅居埃及,後來又到各地漫遊,很可能還去過印度。
在他的遊曆生活中,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了解了許多神秘的宗教儀式,還熟悉了它們與數的知識及幾何規則之間的聯系。
有一次,畢達哥拉斯應邀參加一位政要的餐會。
這位主人豪華如宮殿般的餐廳鋪着一層正方形美麗的大理石地磚。
由于大餐遲遲不上桌,饑腸辘辘的貴賓頗有怨言。
而這位善于觀察和理解的哲學家卻在凝視腳下這些排列規則、美麗的方形地磚。
當然,畢達哥拉斯不隻是欣賞地磚的美麗,而是想到它們和“數”之間的關系。
于是他拿了畫筆,蹲在地闆上,選了一塊地磚,以它的對角線為邊畫一個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面積恰好等于兩塊地磚的面積和。
他很好奇,于是再以兩塊瓷磚拼成的矩形的對角線為邊畫另一個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等于五塊地磚的面積,也就是以兩股為邊作正方形面積之和。
至此畢達哥拉斯作了大膽的假設: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邊的平方恰好等于另兩邊平方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中國被稱為“勾股定理”,被記載在《周髀算經》裡。
總之,那一頓飯,這位古希臘哲學大師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地面。
旅行結束後,畢達哥拉斯返回家鄉薩莫斯島。
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後來遷往位于南意大利的希臘港口克羅頓居住。
在這裡,他創辦了一個集政治、學術、宗教三位于一體的組織——畢達哥拉斯學派,亦稱“南意大利學派”這個學派的成員大多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和音樂家。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質的學派。
他們認為,對幾何形式和數字關系的沉思能達到精神上的解脫,而音樂卻是淨化靈魂從而達到解脫的手段。
不可否認的是,畢達哥拉斯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不僅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是由他開創的,他還将數學與自己思想中的神秘部分結合在一起,這也導緻後來數學與哲學一直存在一種奇特的關系。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辯證法的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
他出生在伊奧尼亞地區的王族家庭裡。
他本來應該繼承王位的,卻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隐居起來。
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絕了。
他說:“因為我有一種對顯赫的恐懼,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滿足于我的心靈既有的渺小的東西。
” 有人問他為什麼保持沉默,他回答說:“為什麼?好讓你們去唠叨啊!” 雖然這些逸事不完全可信,但這足以表明希臘哲學家已經開始脫離公共事務,隻是赫拉克利特還沒有完全脫離政治而已。
當愛非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爾谟多羅時,他氣呼呼地說:“愛非斯的每個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給尚葆其天真的少年。
”為此,他号召人民站出來,一起保衛法律,鏟除暴虐。
據說,他在隐居時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後來得了水腫病。
他到城裡找醫生,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幹燥起來。
醫生不懂他的意思,他便跑到牛圈裡,想用牛糞的熱力把身體裡的水吸出,結果無濟于事…… 赫拉克利特的學說偏重神秘主義,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神秘主義。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都是火,世界萬物是由火産生的,消亡時又都要複歸于火。
他說:“這個萬物同一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是、現在是、将來也是一團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的分寸熄滅。
” 他還認為,人的靈魂是由水和火兩部分組成的,火代表高尚,水代表低賤,因此靈魂應該是幹燥的。
醉酒令人快樂,但也會導緻靈魂變濕,如果變成水就代表這個靈魂死掉了。
赫拉克利特的這些理論與尼采類似,都透露着一股高傲。
可以看出他認為人應該自己掌握命運,并反對縱欲享樂。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很有影響的一句名言,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這次踏進河裡,水流走了,下次踏進河裡時,又流來新的水。
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種“萬物皆動”“萬物皆流”的思想,使赫拉克利特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他認為,事物都是相互轉化的:冷可以變熱,熱可以變冷,濕會變幹,幹會變濕……對于赫拉克利特的這種觀點,恩格斯曾總結說:“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确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又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産生和消失。
” 雖然赫拉克利特的這些辯證法思想還帶着樸素的直觀性,但在當時卻是非常深刻的,為人類認識的發展,為希臘以至整個西方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和深遠的前途。
列甯稱贊他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論自然(節選)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如果說幸福僅在于感官的快樂,那麼,牛吃到飼草時是最幸福的。
驢子會選擇飼草,而舍棄黃金。
很多人不反省自己所遇見的事,即使因此受到教訓也還是沒有認真地思考,他們自己卻總認為自己了解了。
人們離世之後的遭遇,既不是人們所期待的,也不是人們所想象的。
淵博的知識并不能讓人變得智慧。
否則,它早已使赫西奧德、畢達哥拉斯以及色諾芬尼和赫卡泰變得有智慧了。
智慧隻在于一件事,那就是認識那駕馭萬物的思想。
靈魂的邊界你是找不出來的,即使你走遍每一條大道也找不到,它的根源隐藏得特别深。
我們有沒有走過同一條河流。
時間是一個玩色子的兒童,他掌握着一切。
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
海水是最清潔的,又是最不清潔的:對于魚,它是能飲用的和有益的;對于人,它是不能飲用的和有害的。
萬物不變都是一 ◎感覺不過是幻覺 巴門尼德,生在愛利亞一個被尊敬的富裕家族裡,不過關于他生平的記載卻很少。
亞裡士多德也隻是将他的一些經曆作為傳說:巴門尼德曾做過色諾芬尼的學生,在愛利亞學派中是一個出色的人物。
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是巴門尼德思想傳播的黃金時期。
柏拉圖的記載中說,蘇格拉底年輕的時候曾經拜訪過巴門尼德,受益匪淺。
巴門尼德認為“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而且感官是騙人的,他還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
他相信,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
這與赫拉克利特認為的“一生萬物,一是對立統一”的觀點是不同的。
舉例來說,赫拉克利特認為“冷”的對立面是“熱”;而巴門尼德顯然認為“冷”僅僅意味着“不熱”,“黑暗”僅僅意味着“不光明”,沒什麼對立之說。
他所想象的“一”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上帝。
巴門尼德似乎把它認為是物質的,而且是占有空間的,因為他說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它的全體是無所不在的。
在通過思想與語言進行哲學推斷的哲學家中,巴門尼德是最早的一位。
從他流傳下來的言論來看,他認為人的思想和言語都有一個載體,如果在這一時間和另外一時間想到或者談到同一樣東西,那就說明這件東西在這段時間内沒有變化,如有變化的話,就說明這不是同一樣東西。
他還有這樣一個推論:如果你用語言提到某事物,這種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僅在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永遠都存在。
現在看來,這種觀點顯然是有漏洞的。
比如說人們常提到的麒麟,它隻是人們虛幻、杜撰出來的,原本不是真實存在的,怎麼能說人們用語言描繪出來了,這個事物就一定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呢? 有人說是巴門尼德創造了邏輯,實際上他從語言和思想中提取的,隻是一種遵循邏輯的形而上學。
人們現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現在發生的,而回想的對象則不是現在存在的。
回想是在大腦中對過去的事物進行重讀,而過去的事物依舊在過去,并沒有随着回想而來到現在。
因此,他提出要避免産生這種錯誤的唯一辦
——林語堂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大學教授 整個宇宙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天、地、山、水,各種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開,最後才有人類,有我。
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
——梁漱溟曾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席,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 愛智慧的源頭 早在希臘文明興起之前,人類文明已經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發展了幾千年,并向四面八方傳播。
但是,這種文明始終缺少一種因素,并最終由希臘人将其補上。
希臘人對純粹知識的探索和成就都非常偉大,現代的數學、科學與哲學都起源于希臘;他們編寫内容翔實的曆史書,思考生活和世界,不受前人思想的牽絆。
哲學,雖然并不完全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是從希臘開始的,但希臘人的哲學成就的确無與倫比。
希臘人把哲學稱為“愛智慧之學”,賦予它循理論智、探究天地社會人間萬象演變因由的任務。
希臘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哲學流派,當屬愛奧尼亞地區的米利都學派。
城市米利都,是富饒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公元前494年,米利都被波斯攻陷,喪失了它在愛奧尼亞的文化中心地位。
但米利都的哲學家們,卻揭開了希臘哲學以至整個西方哲學史的序幕。
米利都學派大約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是前蘇格拉底哲學的一個學派,被譽為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他們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開創了理性思維,他們總是試圖用觀測到的事實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臘神話來解釋世界。
他們的思想觀點排除了當時神造世界萬物的迷信,激起了人們探索世界本原的強烈興趣。
智者的頓悟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從亞裡士多德時期開始被尊為西方哲學的始祖,是希臘七賢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有名字留下來的思想家,盡管他身上科學家的氣息要比哲學家的氣息濃厚。
泰勒斯還是公認的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因為他第一次提出了“實際的本原是什麼”這一哲學命題。
他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出生于小亞細亞的米利都。
那裡經濟繁榮,但是因為有很多奴隸,使得窮人與富人之間矛盾激烈。
不過,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希臘非常普遍。
他非常崇尚水,甚至認為大陸是漂浮于水之上的。
他還認為磁石能吸引鐵是因為磁石内部有靈魂,并由此推斷萬物内部皆有神。
雖然這些觀點有些粗糙,但是對以後的哲學思想啟發意義重大。
關于泰勒斯的傳說有很多,其中幾個很有趣。
當時的人們看到泰勒斯不好好賺錢,經常去探索些沒用的事情,而且隻要一有點錢就去旅行花掉了,所以都說學哲學沒有用。
有一年,泰勒斯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觀察天象,預測第二年橄榄會大豐收,便用自己的全部積蓄租下了全村的榨橄榄油機器。
等到第二年,橄榄果然豐收,人們紛紛來向他租借榨油的機器,他因此大賺了一筆。
由此證明了哲學家并非人們說的那樣一無是處。
有智慧的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泰勒斯便是如此,他更樂于追求值得追求的東西。
“賺錢?如果我想賺的話,我随時可以比别人賺得多,隻不過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 一天晚上,泰勒斯走在曠野之間,擡頭看着星空,滿天星鬥,璀璨耀眼。
他預言道:第二天會下雨。
正在他預言會下雨的時候,腳下有一個坑,他沒有注意到,結果直接掉進那個坑裡,差點摔了個半死。
别人把他救起來,他說:“謝謝你把我救起來,你知道嗎?明天會下雨啊!” 于是,人們開始争相笑話他:原來是個隻知天上事,不知腳下發生什麼的哲學家啊…… 但是兩千年以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隻有有那些關注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
如果一個民族隻是關心眼下腳下的事情,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所以,泰勒斯的偉大不在于他取得的成就,而在于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諧就是一切 無論是解說外在物質世界,還是描寫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沒有數學! 最早悟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數的法則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兩千五百年前的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生于愛琴海東部的薩莫斯島,自幼聰明好學,曾在名師門下學習幾何學、自然科學和哲學。
他認為“萬物皆數”“數是萬物的本質”,是“存在由之構成的原則”,而整個宇宙是數及其關系的和諧的體系。
在這個意義上,他把數理解為自然物體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總根源。
因為有了數,幾何學才有了點,有了點才有線、面和立體,有了立體才有了火、氣、水、土這四種元素,從而構成萬物,所以數在物之先。
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都是由數決定的,都必須服從“數的和諧”,即服從數的關系。
畢達哥拉斯從五個蘋果、五個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這個數。
這在今天看來很平常的事,但在當時的哲學和實用數學界,卻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實用數學方面,它使得算術成為可能。
在哲學方面,這個發現促使人們相信數是構成實物世界的基礎。
畢達哥拉斯曾旅居埃及,後來又到各地漫遊,很可能還去過印度。
在他的遊曆生活中,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了解了許多神秘的宗教儀式,還熟悉了它們與數的知識及幾何規則之間的聯系。
有一次,畢達哥拉斯應邀參加一位政要的餐會。
這位主人豪華如宮殿般的餐廳鋪着一層正方形美麗的大理石地磚。
由于大餐遲遲不上桌,饑腸辘辘的貴賓頗有怨言。
而這位善于觀察和理解的哲學家卻在凝視腳下這些排列規則、美麗的方形地磚。
當然,畢達哥拉斯不隻是欣賞地磚的美麗,而是想到它們和“數”之間的關系。
于是他拿了畫筆,蹲在地闆上,選了一塊地磚,以它的對角線為邊畫一個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面積恰好等于兩塊地磚的面積和。
他很好奇,于是再以兩塊瓷磚拼成的矩形的對角線為邊畫另一個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等于五塊地磚的面積,也就是以兩股為邊作正方形面積之和。
至此畢達哥拉斯作了大膽的假設: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邊的平方恰好等于另兩邊平方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中國被稱為“勾股定理”,被記載在《周髀算經》裡。
總之,那一頓飯,這位古希臘哲學大師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地面。
旅行結束後,畢達哥拉斯返回家鄉薩莫斯島。
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後來遷往位于南意大利的希臘港口克羅頓居住。
在這裡,他創辦了一個集政治、學術、宗教三位于一體的組織——畢達哥拉斯學派,亦稱“南意大利學派”這個學派的成員大多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和音樂家。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質的學派。
他們認為,對幾何形式和數字關系的沉思能達到精神上的解脫,而音樂卻是淨化靈魂從而達到解脫的手段。
不可否認的是,畢達哥拉斯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不僅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是由他開創的,他還将數學與自己思想中的神秘部分結合在一起,這也導緻後來數學與哲學一直存在一種奇特的關系。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辯證法的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
他出生在伊奧尼亞地區的王族家庭裡。
他本來應該繼承王位的,卻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隐居起來。
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絕了。
他說:“因為我有一種對顯赫的恐懼,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滿足于我的心靈既有的渺小的東西。
” 有人問他為什麼保持沉默,他回答說:“為什麼?好讓你們去唠叨啊!” 雖然這些逸事不完全可信,但這足以表明希臘哲學家已經開始脫離公共事務,隻是赫拉克利特還沒有完全脫離政治而已。
當愛非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爾谟多羅時,他氣呼呼地說:“愛非斯的每個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給尚葆其天真的少年。
”為此,他号召人民站出來,一起保衛法律,鏟除暴虐。
據說,他在隐居時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後來得了水腫病。
他到城裡找醫生,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幹燥起來。
醫生不懂他的意思,他便跑到牛圈裡,想用牛糞的熱力把身體裡的水吸出,結果無濟于事…… 赫拉克利特的學說偏重神秘主義,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神秘主義。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都是火,世界萬物是由火産生的,消亡時又都要複歸于火。
他說:“這個萬物同一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是、現在是、将來也是一團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的分寸熄滅。
” 他還認為,人的靈魂是由水和火兩部分組成的,火代表高尚,水代表低賤,因此靈魂應該是幹燥的。
醉酒令人快樂,但也會導緻靈魂變濕,如果變成水就代表這個靈魂死掉了。
赫拉克利特的這些理論與尼采類似,都透露着一股高傲。
可以看出他認為人應該自己掌握命運,并反對縱欲享樂。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很有影響的一句名言,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這次踏進河裡,水流走了,下次踏進河裡時,又流來新的水。
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種“萬物皆動”“萬物皆流”的思想,使赫拉克利特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他認為,事物都是相互轉化的:冷可以變熱,熱可以變冷,濕會變幹,幹會變濕……對于赫拉克利特的這種觀點,恩格斯曾總結說:“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确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又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産生和消失。
” 雖然赫拉克利特的這些辯證法思想還帶着樸素的直觀性,但在當時卻是非常深刻的,為人類認識的發展,為希臘以至整個西方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和深遠的前途。
列甯稱贊他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論自然(節選)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如果說幸福僅在于感官的快樂,那麼,牛吃到飼草時是最幸福的。
驢子會選擇飼草,而舍棄黃金。
很多人不反省自己所遇見的事,即使因此受到教訓也還是沒有認真地思考,他們自己卻總認為自己了解了。
人們離世之後的遭遇,既不是人們所期待的,也不是人們所想象的。
淵博的知識并不能讓人變得智慧。
否則,它早已使赫西奧德、畢達哥拉斯以及色諾芬尼和赫卡泰變得有智慧了。
智慧隻在于一件事,那就是認識那駕馭萬物的思想。
靈魂的邊界你是找不出來的,即使你走遍每一條大道也找不到,它的根源隐藏得特别深。
我們有沒有走過同一條河流。
時間是一個玩色子的兒童,他掌握着一切。
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
海水是最清潔的,又是最不清潔的:對于魚,它是能飲用的和有益的;對于人,它是不能飲用的和有害的。
萬物不變都是一 ◎感覺不過是幻覺 巴門尼德,生在愛利亞一個被尊敬的富裕家族裡,不過關于他生平的記載卻很少。
亞裡士多德也隻是将他的一些經曆作為傳說:巴門尼德曾做過色諾芬尼的學生,在愛利亞學派中是一個出色的人物。
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是巴門尼德思想傳播的黃金時期。
柏拉圖的記載中說,蘇格拉底年輕的時候曾經拜訪過巴門尼德,受益匪淺。
巴門尼德認為“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而且感官是騙人的,他還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
他相信,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
這與赫拉克利特認為的“一生萬物,一是對立統一”的觀點是不同的。
舉例來說,赫拉克利特認為“冷”的對立面是“熱”;而巴門尼德顯然認為“冷”僅僅意味着“不熱”,“黑暗”僅僅意味着“不光明”,沒什麼對立之說。
他所想象的“一”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上帝。
巴門尼德似乎把它認為是物質的,而且是占有空間的,因為他說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它的全體是無所不在的。
在通過思想與語言進行哲學推斷的哲學家中,巴門尼德是最早的一位。
從他流傳下來的言論來看,他認為人的思想和言語都有一個載體,如果在這一時間和另外一時間想到或者談到同一樣東西,那就說明這件東西在這段時間内沒有變化,如有變化的話,就說明這不是同一樣東西。
他還有這樣一個推論:如果你用語言提到某事物,這種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僅在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永遠都存在。
現在看來,這種觀點顯然是有漏洞的。
比如說人們常提到的麒麟,它隻是人們虛幻、杜撰出來的,原本不是真實存在的,怎麼能說人們用語言描繪出來了,這個事物就一定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呢? 有人說是巴門尼德創造了邏輯,實際上他從語言和思想中提取的,隻是一種遵循邏輯的形而上學。
人們現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現在發生的,而回想的對象則不是現在存在的。
回想是在大腦中對過去的事物進行重讀,而過去的事物依舊在過去,并沒有随着回想而來到現在。
因此,他提出要避免産生這種錯誤的唯一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