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天下,放眼世界

關燈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曾任北京大學講師 理學的興起 ◎在鬥争與融合中顯露端倪 經曆了五代十國短暫的動亂時期,北宋王朝重新建立起統一的封建政權,社會經濟逐漸恢複,思想文化也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

    理學作為封建統治階級新的維護統一的思想工具應運而生。

     對于理學,一個公認的解釋是:中國宋元明清時期以讨論理氣、心性等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

    它大緻的發展軌迹是:創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清中期以後開始逐漸衰落。

     理學發展的初始,可以說是對道教和佛教的批判。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讓部分儒者感到不滿和不安。

    他們認為佛教和道教的理論使人們的行為不受禮法的約束,會危及社會秩序。

    于是有一部分人開始倡導辟佛的主張,他們認為佛教和道家的出家一說違背了忠孝之道,僧侶不從事任何生産活動,反而要大肆修建廟宇,不僅勞民傷财,還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産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韓愈的“辟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另一部分人認為儒學和佛道并不是完全沖突的,可以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韓愈的好朋友柳宗元就提出佛教中的有些道理與儒家的《論語》和《易經》是相通的。

    還有一部分人,則更高瞻遠矚,他們借鑒佛、道形而上的理論來完善儒學,并由此建立起儒家的形而上體系。

     這一體系的建立不僅彌補了之前儒學的不足,還成為之後理學的主要任務和内容。

    在這方面,韓愈的弟子李翺更有卓識遠見,他提出“複性說”,認為性善而情惡,隻有消除情欲,才能恢複善性。

    此外,他還發掘了保存儒家關于性命原理學說的《易》和《中庸》。

    這兩部著作正是宋明理學家闡發儒家形而上學說,并與佛、道對抗的主要經典。

    這些思想,為理學的形成開了端緒。

     ◎理學統治的利弊 北宋以後,佛教理論日漸衰落,新儒學運動廣泛開展起來。

    範仲淹、歐陽修等政治革命家努力提倡儒家學說。

    之後,被稱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孫複、石介以儒家的《周易》和《春秋》為依據,提倡道德性命學說,發展了韓愈的道統說。

    其中,胡瑗還認為應該将儒家經典作為治國的根據。

     到了北宋中期,理學思潮逐漸形成,并占據了主導地位。

    理學流派紛纭複雜,北宋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等,南宋時期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

    其中,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和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是最主要的兩大學派。

     宋元明時期,曆代統治者多将程朱理學作為官方統治思想,進一步強化了儒學在社會政、教兩方面的功能。

    由于倫理修養層面是直接為政治制度層面服務的,統治者常常使得本來建立在自覺原則上的道德規範,變為強制人們接受的律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對封建社會後期的曆史和文化發展産生了諸多負面影響。

     憂國憂民的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範仲淹的名句。

    意思是說,在朝中做官的時候擔憂百姓,離開朝廷,在邊遠地區的時候擔憂君主;在天下人還沒憂愁之前,就在為天下的命運憂愁了,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去分享天下人的快樂。

     後人把範仲淹的這些思想總結為“憂國憂民”一詞。

    這既符合儒家的一貫要求,又丢棄了儒生一味追逐名利、升官顯名的觀念,對之後幾百年儒生的人生觀都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範仲淹從小刻苦讀書,生活得非常簡樸,每天隻吃一碗稀粥,涼了以後分為四份,拌幾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兩份,吃完繼續讀書。

    成語“斷齑畫粥”就來源于範仲淹的苦學事迹。

    他的這種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顔回的經曆:“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考中進士之後,範仲淹進入仕途,參與政事。

    他在擔任右司谏時,多次進谏,得罪了太後和宰相——當時,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劉太後垂簾聽政——被貶到了蘇州。

    後因治水有功,才被調回京城,擔任開封知府。

     範仲淹深受百姓愛戴,所到之處,政績卓著。

    宋夏交戰,已經52歲的範仲淹被任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讨使,親臨前線視察。

    他号令嚴明,愛撫士卒,獎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邊境危機。

     多年的仕途和軍旅生涯,讓範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國家将面臨滅頂之災。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範仲淹出任參知政事,開始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但是,觸碰到當權者利益的改革最終失敗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紛紛被貶,範仲淹也在其中,幾年之後郁郁而終。

     在新政中,範仲淹非常重視教育和治學。

    他早年就主持過應天府府學,從來都是誨人不倦。

    有時,還用自己微薄的俸祿招待學生們吃飯,他還聯絡和資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宋初三先生”、張載等。

     為了給國家培養實用人才,範仲淹還提議将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内容轉向講求經旨的義理之學和注重實用的經濟之學。

    此後,考試内容開始注重考查學生的理論思維,學校教育減少了死記硬背、脫離社會實際的章句記誦及辭賦學問。

     這些改變在儒學的發展史上有着深遠的意義,可以說,它徹底改變了儒學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少數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之一,而範仲淹就是這些革新的主要推動者。

     ◎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屬[1]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2],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3],連月不開,陰風怒号,濁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樯傾楫摧;薄暮冥冥[5],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6]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7]斯人,吾誰與歸? 【注釋】 [1]屬:通“囑”,囑托。

     [2]浩浩湯湯:形容水勢浩蕩的樣子。

    湯湯(shāng),水流大而急。

     [3]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

    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論述。

    “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

    淫(yín)雨:連綿不斷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4]曜:光輝。

     [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冥冥,昏暗的樣子。

     [6]景:日光。

     [7]微:沒有。

     君子清而雅 ◎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頤,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宋代思想家、理學家,人稱濂溪先生。

    他在北宋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被後世人稱為理學的開山鼻祖。

    26歲時,周敦頤便進入仕途,做了近三十年的地方官,主要負責司法部,屬于司法官。

    他在職期間,執法非常嚴格,從不徇私枉法。

     他在擔任南安軍司理參軍時,有一人犯了法,按照律法本不應處以死刑。

    但轉達使王逵卻想加重刑罰,判其死刑。

    同僚們都不敢有異議,隻有周敦頤強烈反對,敢于和他據理力争,但是王逵還是不同意。

    周敦頤非常惱火,毅然要辭官,他說道:“這樣的官怎麼能當呢?通過殺人來向上司谄媚,我堅決不做這樣的事情!”最終,他堅決的态度改變了王逵的做法,那名囚犯幸免于難。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周敦頤的人品非常正直,黃庭堅也稱贊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縱觀周敦頤的政治生涯,其官階并不顯達,始終是地方官吏,如主簿、縣令、州判官、知州軍等。

    為官期間,周敦頤的工作重心就是負責司法工作,其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