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開放,兼容并包

關燈
隻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

    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

    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魯迅曾任北京大學講師 佛教宗派的創立 ◎從一家獨尊到三教鼎立 到了隋唐時期,數百年的分裂動蕩格局結束了,國家政治實現了統一。

    之後又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經濟和文化都在盛唐時期達到了繁榮鼎盛。

     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廣泛的民族大融合,塑造了人們包容開放的心态,再加上高層統治者積極寬容的政策,為學術文化的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平台。

     在這樣的背景下,儒、釋、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這一時期,儒家恢複了正統的地位,但是“一家獨尊”已經讓位于“三教鼎立”。

    在統治者的推動下,《五經正義》問世了,且被作為官方教科書,從而完成了經學史從紛争到統一的過程。

     經過長時間的融合、發展,隋唐時期的儒學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天人關系、三教關系、性情修養問題成為人們探讨的主題。

     因道教奉老子李耳為教主,李姓又是唐朝的皇家姓氏,所以從唐高祖李淵開始,唐朝皇帝就以教主後代自居,努力支持道教的發展。

     唐高宗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到了開元時期,唐玄宗又尊老子為大聖祖,還下令将老子的畫像頒布天下,提倡大家研習《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

     此外,唐玄宗還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尊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等,并派人廣泛搜尋道家經典著作。

     ◎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 自隋文帝實現全國統一後,佛教也綜合南北體系,形成了劃一的特色。

    隋文帝楊堅是在佛寺出生長大的,因此,他稱帝後大力扶植佛教的發展,廣建寺廟,還親自下令保護佛教。

     無獨有偶,其子隋炀帝也信奉佛教,在揚州巡察的時候,炀帝不僅設了“千僧齋”,還請陳朝高僧智颛大師為其授菩薩戒,自稱菩薩戒弟子。

     這一時期,智颛大師正式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佛教宗派,因其宗派創立于浙江天台山,因此稱為“天台宗”。

     智颛大師,出生于南朝梁武帝時期,姓陳,名智颛,河南許昌人。

    他出生的第二天,便有兩名和尚叩門來訪,預言這個還在襁褓中的孩子将來必定要出家。

     智颛出身門第很高,他父親曾在朝做官,因此,智颛從小便目睹朝代變遷給民衆帶來的苦難,常感歎人生無常。

    在他18歲的時候,智颛決定跟随慧思大師出家。

    後來,他在天台山講經9年,人稱“天台大師”。

    因隋炀帝又賜其号“智者”,因此世人又稱其為“智者大師”。

     智颛大師融合當時南北佛教的特點,強調“止”“觀”并重。

    止是禅定,禅是不執著一切境界相,定是内不動心;觀是般若,般若是智慧,同時他還提出“一念三千”和“三谛圓融”等觀點。

     智颛大師還著有《摩诃止觀》一書,是中國佛教第一部關于佛學概論的巨著。

     關于智颛大師,還流傳着一個傳奇的故事。

    故事發生于隋炀帝時期,隋炀帝的蕭妃得了一種怪病,群醫束手無策。

    隋炀帝輾轉請來了智颛大師。

    大師為蕭妃做了七日光明忏之後,奇迹發生了: 一隻形貌怪異的鳥飛到了齋台的上空,曲折地飛了一會兒後,突然死去。

    不久之後,鳥兒又神奇地複活了。

    它振動起翅膀,鳴叫了幾聲,飛走了。

    就在這一幕“死而複活”的奇異景象過後不久,蕭妃不藥而愈。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據,但是這一事件卻反映出智颛大師和隋炀帝之間的密切關系。

    最高統治者的支持,無疑是天台宗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天台宗的教義主要依據《法華經》而來,因而也稱法華宗。

    天台宗的教義以“止觀并重”“定慧雙修”為最高要求,這也是智颛大師完成南北佛教統一任務的具體表現。

    智颛大師“一念三千”學說,即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是對其止觀理論的進一步發揮。

     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萬裡取經 隋唐時期是佛教大發展的鼎盛時期。

     由于南北朝以來新佛經的傳入和對教義的不同解釋,佛教在唐代逐漸形成了許多宗派。

    宗派不同于學派,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如規範的宗教制度、獨立的寺院經濟、傳法世系等。

    可以說,宗派的形成是佛教中國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當時最主要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和禅宗,其中以慧能和神秀所倡導的禅宗流行最廣,對我國後世佛學的影響也最大。

     唐朝的皇帝雖自稱是老子的後代,但實際上都實行佛道并行的政策,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