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開放,兼容并包
關燈
小
中
大
在武則天當政時期,佛教備受重視,甚至一度淩駕于道教之上。
在這段時間内,佛教信仰深入民間,在建築、繪畫、音樂等方面,建樹很大,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唐朝時,還有很多僧人不惜曆盡千難萬險去印度學習佛經,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玄奘法師。
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玄奘的身世充滿了坎坷和磨難——他的父親經曆了“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風高、抛屍江底的慘劇,玄奘剛出世,便被母親無奈送走。
小說中的描寫固然帶了很多傳奇色彩,但曆史上記載的玄奘,一生也頗為傳奇。
玄奘年幼時因家境困難,曾跟随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
13歲的時候,他便在洛陽正式出家。
剃度後的少年玄奘刻苦研習佛經,十幾歲時佛學造詣已經非常了得。
當時正值隋末唐初的動蕩年代,但為了求得佛學的真谛,玄奘下四川,上長安,輾轉求學。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再次到長安學習外國語言和佛學典籍,聲譽遍傳京師。
在繼續學習佛學的同時,玄奘感到各派學說紛繁複雜,沒有定論,便決心到天竺取經。
他從涼州玉門關出發,經過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區,單獨行走十萬裡,曆盡千辛萬苦抵達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後來遊曆天竺各地,并與當地佛學家辯論,名聲大震。
玄奘在天竺學習了近二十年,最終拒絕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長安,并同時帶回了657部佛經,受到唐太宗的熱情迎接。
◎大唐西域記 為了保存從天竺帶回來的珍貴經文,唐太宗特地在長安城内的慈恩寺西院修築了五層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
從此,玄奘和弟子一邊忙于宣揚佛法,一邊從事梵文經典的翻譯工作。
在19年的時間裡,玄奘和弟子窺基等人共翻譯出75部經、論著作。
同時,玄奘還将西行沿途的風土人情、政治、曆史、文化等編纂成《大唐西域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玄奘大師留給後人的還有“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脊梁”。
此外,玄奘和他的弟子窺基還創立了唐朝初期一個很重要的佛學宗派——法相宗。
這個宗派集中分析了世界上各種物質和精神現象,從而認為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全部根源于“識”,即“萬法唯識”。
“識”又分為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
由于法相宗的很多教義不符合當時的社會人情,而且理論煩瑣深奧,不是專業人士很難懂得其中的奧妙,所以在唐朝初期流傳了幾十年就遭到了冷落,逐漸湮滅不聞。
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胡言亂語”得衣缽 慧能,又叫惠能,俗家姓盧,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父親在唐高祖年間被貶官到嶺南地區,家境從此沒落。
3歲的時候,慧能的父親去世,全家搬到了南海,慧能隻得靠賣柴養活母親。
有一天,他背着柴到集市上賣,偶然聽到有人在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段,有所感悟,别人告訴他這是湖北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教人們誦讀的佛經。
自此,慧能決心出家學佛,在安頓好母親之後,便到湖北拜弘忍大師學習佛法。
弘忍大師第一次見到慧能,就問他:“你來自哪裡?來這裡做什麼呢?” 慧能回答:“弟子是從嶺南來的,來這裡是為了‘作佛’。
” 弘忍大師聽後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如何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的區别,佛并沒有南北的區别啊!” 聽了他的回答,弘忍大師不忍拒絕,就安排慧能去做舂米的苦活。
八個月後,年事已高的弘忍大師命弟子各寫一首偈子交給他。
大家心裡都明白,這是大師選擇衣缽繼承人的考試。
當時弘忍大師有弟子700人,慧能隻是其中一個做苦工的,并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
在衆多弟子中,神秀是弘忍大師的首席上座師,半夜三更的時候,他在佛堂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修養自己的身心,以此來抵禦内心的邪念和外來的誘惑。
第二天,大家看到這首偈子,都交口稱贊,隻有弘忍大師沒有作任何評價。
慧能看了之後,說寫這首偈子的人沒能領悟到真谛,然後高聲念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非常符合禅宗的理念:世上本來就是空的,
在這段時間内,佛教信仰深入民間,在建築、繪畫、音樂等方面,建樹很大,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唐朝時,還有很多僧人不惜曆盡千難萬險去印度學習佛經,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玄奘法師。
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玄奘的身世充滿了坎坷和磨難——他的父親經曆了“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風高、抛屍江底的慘劇,玄奘剛出世,便被母親無奈送走。
小說中的描寫固然帶了很多傳奇色彩,但曆史上記載的玄奘,一生也頗為傳奇。
玄奘年幼時因家境困難,曾跟随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
13歲的時候,他便在洛陽正式出家。
剃度後的少年玄奘刻苦研習佛經,十幾歲時佛學造詣已經非常了得。
當時正值隋末唐初的動蕩年代,但為了求得佛學的真谛,玄奘下四川,上長安,輾轉求學。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再次到長安學習外國語言和佛學典籍,聲譽遍傳京師。
在繼續學習佛學的同時,玄奘感到各派學說紛繁複雜,沒有定論,便決心到天竺取經。
他從涼州玉門關出發,經過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區,單獨行走十萬裡,曆盡千辛萬苦抵達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後來遊曆天竺各地,并與當地佛學家辯論,名聲大震。
玄奘在天竺學習了近二十年,最終拒絕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長安,并同時帶回了657部佛經,受到唐太宗的熱情迎接。
◎大唐西域記 為了保存從天竺帶回來的珍貴經文,唐太宗特地在長安城内的慈恩寺西院修築了五層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
從此,玄奘和弟子一邊忙于宣揚佛法,一邊從事梵文經典的翻譯工作。
在19年的時間裡,玄奘和弟子窺基等人共翻譯出75部經、論著作。
同時,玄奘還将西行沿途的風土人情、政治、曆史、文化等編纂成《大唐西域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玄奘大師留給後人的還有“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脊梁”。
此外,玄奘和他的弟子窺基還創立了唐朝初期一個很重要的佛學宗派——法相宗。
這個宗派集中分析了世界上各種物質和精神現象,從而認為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全部根源于“識”,即“萬法唯識”。
“識”又分為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
由于法相宗的很多教義不符合當時的社會人情,而且理論煩瑣深奧,不是專業人士很難懂得其中的奧妙,所以在唐朝初期流傳了幾十年就遭到了冷落,逐漸湮滅不聞。
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胡言亂語”得衣缽 慧能,又叫惠能,俗家姓盧,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父親在唐高祖年間被貶官到嶺南地區,家境從此沒落。
3歲的時候,慧能的父親去世,全家搬到了南海,慧能隻得靠賣柴養活母親。
有一天,他背着柴到集市上賣,偶然聽到有人在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段,有所感悟,别人告訴他這是湖北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教人們誦讀的佛經。
自此,慧能決心出家學佛,在安頓好母親之後,便到湖北拜弘忍大師學習佛法。
弘忍大師第一次見到慧能,就問他:“你來自哪裡?來這裡做什麼呢?” 慧能回答:“弟子是從嶺南來的,來這裡是為了‘作佛’。
” 弘忍大師聽後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如何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的區别,佛并沒有南北的區别啊!” 聽了他的回答,弘忍大師不忍拒絕,就安排慧能去做舂米的苦活。
八個月後,年事已高的弘忍大師命弟子各寫一首偈子交給他。
大家心裡都明白,這是大師選擇衣缽繼承人的考試。
當時弘忍大師有弟子700人,慧能隻是其中一個做苦工的,并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
在衆多弟子中,神秀是弘忍大師的首席上座師,半夜三更的時候,他在佛堂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修養自己的身心,以此來抵禦内心的邪念和外來的誘惑。
第二天,大家看到這首偈子,都交口稱贊,隻有弘忍大師沒有作任何評價。
慧能看了之後,說寫這首偈子的人沒能領悟到真谛,然後高聲念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非常符合禅宗的理念:世上本來就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