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開放,兼容并包

關燈
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都不會留下痕迹的。

     弘忍大師看到後,對慧能說:“真是胡言亂語。

    ”大師似乎很難原諒慧能,還在他的頭上拍打了三下,但慧能立刻領會了大師的意思,當天夜裡三更天的時候來到大師的房間。

    大師親自為慧能解說《金剛經》,把世代相傳的法衣傳給他,封他為禅宗六祖,還吩咐慧能不到必要時刻,不要亮出自己的身份,免得引起麻煩。

     之後,慧能回到嶺南,度過了15年的隐居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慧能到了廣州法性寺。

    他聽到兩個小沙彌在争論風和幡誰在動,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

     慧能插口說道:“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

    ”大家聽了,非常佩服,于是慧能受到寺廟住持印宗法師的禮遇。

    沒過多久,慧能又來到寶林寺,并在這裡普度佛法三十多年,直至圓寂。

     慧能的弟子根據他的佛學思想總結整理出了《六祖壇經》一書,被奉為禅宗的經典。

    當時,也有人稱中國僧侶能夠說法而稱經者隻有他一人。

     ◎淨在修心 慧能禅師見弟子整日打坐,便問:“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我參禅啊!”弟子回答。

     “參禅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禅師說。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禅嗎?” 禅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坐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

    ” 弟子們聽後都感到有些迷茫。

     慧能禅師接着說:“禅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着,而是一種身心極度甯靜、清明的狀态。

    離開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甯不散亂,是定。

    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内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

    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隻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 弟子躬身問:“那麼,怎樣才能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心就化為地獄。

    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

    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生愚癡,處處都是苦海。

    ” 禅師的話喚醒了弟子們,他們終于醒悟。

     ◎見性成佛 佛教的宗派很多,在中國獨立發展的卻隻有三派:禅宗、天台宗、法相宗。

     “禅”是梵語音譯“禅那”的縮寫,意思是靜慮。

    靜坐沉思,被稱為“坐禅”或“禅定”,是佛教修養的重要方式之一。

    禅宗、宗門禅宗,又稱宗門,創始人是菩提達摩,在六祖慧能時期,禅宗進入傳播的高峰,到唐朝中後期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宗派。

     禅宗的中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意思是通過日常的實踐,感悟到真正的智慧,從而達到自覺、自由、自知的境界。

     五祖弘忍在傳承衣缽時,慧能和神秀所作的偈子成為禅宗最大的一宗公案。

    正因為這段公案,禅宗産生了兩位頗有傳奇色彩的禅師——慧能禅師和神秀禅師,也使得禅宗分為南、北二宗。

     神秀,北宗禅的創始人,早年當過道士,50歲時遇到五祖弘忍大師,遂剃度出家,受到五祖禅師的特别器重,被稱為“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

     五祖弘忍禅師圓寂後,神秀到了湖北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宣揚佛法,聲名遠播,還得到當朝女皇武則天的敬重和支持。

    神秀禅師繼承了弘忍大師以心為宗的傳統,認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對“将心外求”。

     慧能創建的南宗禅,興起的時間比較晚,但是影響力卻遠遠超過了其他幾派。

     南宗派和北宗派最大的區别就在于參悟佛理的方式不同,南宗禅主張頓悟,北宗禅主張漸悟。

     漸悟,主張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對佛理的學習而領悟,如靜坐參禅。

    頓悟,主張佛在心内,隻要淨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便可以頓悟成佛。

    頓悟具有醍醐灌頂的效果,能夠讓人豁然開朗。

    頓悟和漸悟的主張,集中反映在神秀和慧能兩位禅師的那兩首偈子。

     慧能的這種“見性成佛”簡單速成的方法,對于那些陷于現實苦難中看不到未來的普通民衆,有着極強的吸引力。

    慧能禅師之後,南宗禅發展為洪州、石頭二宗,後又衍生為五宗七派,幾乎取代了佛教的其他宗派,得到廣泛流傳。

     壓不垮铮铮鐵骨 ◎韓愈谏迎佛骨 在中唐的曆史上,韓愈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既有文人的铮铮風骨,又有武将的智勇謀略——佞佛成風,勞民傷财,他敢犯言直谏;匪盜橫行,民生多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