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開放,兼容并包

關燈
,他敢深入虎穴。

     韓愈,字退之,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轼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譽。

     韓愈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後,一生經曆了代、德、順、憲、穆宗五位皇帝的執政期。

    這個時期的唐朝已基本處于藩鎮割據的狀态,朝廷宦官專權、黨争不斷,政治比較腐敗。

     皇帝要迎佛骨入大内,韓愈奮不顧身,上表力谏,作《谏迎佛骨表》。

    文中措辭嚴厲,直言無隐,惹惱了皇帝。

    于是在這次儒佛的交鋒中,韓愈最終淪為失敗者,被貶到潮州做刺史。

     潮州有一條江,江裡有很多吃人的鳄魚,成為當地一害,許多過江的人都被它們吃了。

    一天,又有一個百姓遇害了。

    韓愈憂心忡忡:鳄魚不除,必定後患無窮。

    于是韓愈下令準備祭品,決定親自去江邊設壇祭鳄。

     韓愈擺好祭品後,對着江水大聲喊道:“鳄魚!鳄魚!韓某來這裡做官,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你們卻在這裡興風作浪,現在限你們在三天之内,帶同族類出海,時間可以寬限到五天,甚至七天。

    如果七天還不走,絕對嚴處。

    ” 從此,潮州再也沒有發生過鳄魚吃人的事情了。

    人們把韓愈祭鳄魚的地方稱為“韓埔”,渡口稱為“韓渡”,這條大江則被稱為“韓江”,而江對面的山被稱為“韓山”。

     作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官,韓愈在民間流傳的為民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潮州,就還有“韓文公過馬牽山”“叩齒庵”等傳說。

     唐朝前期的幾位皇帝都不太重視儒家思想的發展,這便從思想上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

    韓愈從維護國家統一出發,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在思想上大力倡導儒學,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

     韓愈所倡儒家思想的一個中心詞是“道統”,即儒家傳道的脈絡和系統。

    他明确提出儒家有一個貫穿始終又不同于佛家和老子的“道”。

    “道”,也就是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

     千百年來,儒家“仁義道德”的傳承有一個曆史發展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周文王和周武王,他們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子,孟子死後,沒有人能将思想傳承下來。

     韓愈首次明确了儒家具體的傳授譜系,起到了“正名分、反僭亂、明紀綱”的作用,對于維護中央集權的安定和統一有重大意義。

    同時,他還看到了佛教盛行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的一面,于是他提倡用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來對抗佛道。

    而這一時期,提出“反佛”的觀點,正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韓愈的思想價值還體現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如強調英才教育、尊師重道、因材施教等主張,都非常有新意,對今後教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

     ◎師說(節選)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1]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2]。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4]也。

     嗟乎!師道[5]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6]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7]。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8]。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9]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10],小學而大遺[11],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12]樂師百工[13]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14],官盛則近谀[15]。

    ”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16]、苌弘、師襄[17]、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18],如是而已。

     【注釋】 [1]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

     [2]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師。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出生的時間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 [4]道之所存,師之所